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 短评

热门
  • 11 无非 2021-05-29 17:54:51

    一如基督教末世论的历史终结也代表了弥赛亚降临的新开始,世纪末美学在颓废主义的“堕落”中酝酿出了一次革命性的反叛。而德奥的世纪末美学更是将这种“反叛逻辑推至自我反观和自我审判的更深一层”。作者从尼采对现代性的反思、弗洛伊德对现代心灵结构的分析,以及大城市空间的场域出发,试图在纷乱的文学、哲学、美学、现代性、道德、宗教等诸概念中抽取出一条“审美现代性”的线索,同时努力兼顾学术性、文学性和悦读性,很值得学习。

  • 12 一一 2021-07-26 00:45:52

    想给高分,勉强看了一半看不下去。行文过于飘逸,逻辑不紧密。过长的导论末了才开始说该书的目的。以及过多的引用。总体给人一种说了很多但又什么都没说的感觉。私以为可以用来当文化史来了解,要说研究我看不出有太多营养。

  • 9 复峰 2021-06-13 00:31:59

    十分痛快的阅读体验,勉勉强强总结一下(比较草率简略): 尼采作为颓废的反颓废派(请允许我如此安置修饰和被修饰语),弗洛伊德作为理性的非理性探索者,在思想上已显德奥世纪末文学在审美现代性(及其悖论)上的独立品格; 以维也纳、柏林、慕尼黑三个各具特色的大都市为背景和舞台,围绕着颓废 、没落、情欲等主题,德奥世纪末文学在叙事书写上较之英法更内含自我批判、自我反观的冷静与敏锐,延续而又扩展了这一全欧的文学现象; 尤其就霍夫曼斯塔尔与托马斯·曼这两位尼采的传人而言, “他们的作品既是世纪末美学的载体,也是葬送世纪末美学的挽歌式变体”,以审美幻境的破灭臻至审美反思的高度和深度。

  • 4 胡桑 2021-11-13 23:28:27

    德奥“世纪末”情绪在李双志的文字中,除了呈现为颓废、没落、叛逆、对抗,更表达为对死亡、爱欲、审美的激情探寻。来自于强力意志(尼采)和无意识(弗洛伊德)的撕扯、缠绕、争执、迷恋、梦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对安德里安、硕布施瓦夫斯基、雷文特罗等中文世界不够熟悉作家的研究也是本书亮点。

  • 1 紫曦 2021-12-18 22:46:13

    非常有启发,可与马歇尔伯曼、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理论对读。作者选择的“世纪末”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切入点,将尼采的道德哲学、审美现代性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连接,充分挖掘它们的同时代性,且其中勾连的文学网络也十分精彩。另外作者的修辞感也很好,使得这本著作全然没有德奥哲学的严肃枯燥感,反而具有法国哲学/文化史的流畅优美。

  • 1 靠肩上 2024-08-12 11:19:42 重庆

    在时间绵延和纵深处接上波德莱尔和王尔德的审美和现代经验,德奥艺术家们从弗洛伊德的诊室起身,攀登尼采眼望的极乐天空。上乘、清晰的学术写作,绚丽的文字体现作者的美学追求。在人类世终结之际,繁盛至腐败的经济社会与衰朽的大地上,机器智能和人工生成的景观,会出现新的“世纪末”美学更新吗?

  • 2 Huiii 2023-08-20 16:13:20 北京

    两个不契合自己研究和写作习惯的特征:1. 文字有些花里胡哨,太多的形容词,太多的判断,不宜于将读者的思路锚定并进行更深的思考,反而有避重就轻之嫌;2. 借助文学文本而进行的主题阐释和结构设计,表面上似乎是由浅入深并面面俱到,细想起来却比较取巧,只需从文学与二手材料中为我所用即可。因此这是一部话题与观点明晰,完成度不错,但方法与理念上并无创新与足够深度的作品(读时总是想到《爱欲与文明》为参照,似乎也是自己标准过高了)。有亮点的部分是世纪末维也纳、柏林与慕尼黑的对比,寥寥数笔将历史文化背景勾勒清晰——当然,也得益于丰富的城市文化研究;另外则是最后《死于威尼斯》的文本细读,是世纪末情欲、颓废与审美幻境的恰当结点,作者的文本选择与引用的托马斯曼的自述文本都非常贴切。是对自己未来写作的借鉴了。

  • 3 到里斯本看海 2021-07-08 01:37:31

    写得非常优美,信息量也很大,看到了很多德语文学相关的新东西,但是我最关心的城市化与作家之间的关系没有多少新的东西。音乐也几乎没有涉及。

  • 0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1-09-28 17:34:42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的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思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德奥“世纪末”的美学图景。本书以19世纪末德语文学为主要依据,详尽论述了德奥世纪末文学颓废、唯美的美学风格与精神特性,并将其置于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揭示出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之间充满张力的关系。而尽管深受英法唯美-颓废派影响,但借助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资源,德奥世纪末文学呈现出对颓废的疏离与反思,展现出强烈的自我反思性。

  • 1 Ginkgo 2022-02-24 01:22:48

    确实存在太散的问题、感觉有失水准,有这个关键词古今中外什么文本不能分析…优点是可以扩展视野;不!喜!欢!文!风!!!

  • 0 ire mortem ob 2022-02-15 16:34:54

    生命哲学、世纪末、颓废美学的托马斯曼…

  • 1 沙漠白熊🍐 2022-03-16 16:38:39

    大词好多呀 句子好长呀 累累

  • 0 失望的奥利瓦🌈 2021-12-21 14:05:38

    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名的作者,想不到19世纪末德语圈的一些文人已经离经叛道到这个地步了。标题挺有韵味,书中的主角们以尼采为榜样,但恰恰尼采本人是很少谈及性事的,他们的性解放不如说更贴近弗洛伊德的问题意识(但弗洛伊德本人是比较禁欲主义的)。读《死于威尼斯》的时候还以为托马斯·曼是在赞颂阿申巴赫对美的追求,看这本书才知道其实是对世纪末美学的讽刺,受教了。最后,感觉世纪末亚文化圈里的异教元素挺有意思,虽然本书并未过多涉及。

  • 0 天天 2021-11-14 18:21:19

    相较而言是比较保守的文本研究——围绕世纪末的文学场域回归现代性的大问题。但这次当我从个人的经验生活出发进行阅读,有了不同于此前仅限于文本的体验和对于当下生活的“超人”式反思:从尼采、弗洛伊德的非理性研究,到托马斯·曼们的反讽的颓废美学,世纪末“美”之建构在当下依然余波荡漾——而不同城市作为不同现代性面向的所在也依然孕育着美学新理论罢…

  • 1 Zufall 2021-12-03 15:26:15

    很畅快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学概观,考察的角度也比较丰富:社会发展、城市、思想渊源和文学风格。只是总体角度好像还更多受制于感性—理性、幻想—现实的二元对立,因而德奥文学的哲学深度和感性的丰富性似乎没能彻底的展现,对于注重深刻的美学感受和理念的世纪末美学来说,这可能会是一种重要的内部视角

  • 0 燕辞归 2022-11-14 21:12:11 福建

    现代性涵括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二者合一,方是有机整体。社会现代性讲求秩序与效率,执工具理性之笔,将历史书写为逻辑演进进程,将未来书写为光明。社会现代性带来文明的物质进步,但“进步”是相对话语,物质进步,精神却未必。于是,审美现代性起而反思社会现代性,揭示物质对精神的压制,批判在物质秩序中的生命强力衰退,追求突破个体界限,重新与自然万物相融,力倡存在的自省且自由状态,在审美活动中发现并实现自我。但是,审美现代性中可能也存在真正的颓废,表象与实质分离,以外在美来掩饰内在生命力的疲弱。两种现代性,一种卷入世界,可能在机械人潮中迷失,一种站在世界之侧,旁观世界,默然而笑。两种现代性,其实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反相成,在激烈交锋和双向互动中生成现代文化。

  • 1 有絮 2022-10-03 00:20:08 四川

    随便翻了翻,不太符合预期,还是去看世纪末的维也纳吧

  • 1 Kallias 2022-04-26 21:29:20

    本书的问题意识不是特别强 但是贵在德国世纪末(fin de siècle)文化文学史的充分铺陈 看得很流畅

  • 0 Alucia 2024-02-14 22:05:08 湖北

    讨论世纪末德奥唯美主义文学作品的学术论著,颗粒度很细的文学学术语言教材。大框架上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国别对比、社会思潮到具体的作品分析,让颓废和情欲的两条脉络清晰自然。小框架定位很准确。一件事物不是什么,而是什么,与同类型作品的区别是什么,在之前的基础上推进了什么,体现了对某种思想的继承与反思,反映了什么更深更广的问题。语言既有辩证意味又不显得啰嗦,用词兼具文学性和学理性。比如把《死在威尼斯》和尼采对读的部分,说唯美主义既是对美的某种吸收和征服,但也是对自己被压抑的情欲的变相释放。但深度还可更进一步。如标题所说,文本分析受到了尼采和弗洛伊德思想的启发而富有深度,但可能也因此无意识受到了限制。唯美主义不一定仅仅是以生命反对理性的哲学思潮的附庸,或许也可以是对尼采和弗洛伊德的补充甚至颠覆。

  • 0 金草乙IV 2023-12-28 14:30:14 北京

    世纪末的腐烂之美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