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以空间为主角有新意,只是故事层面几乎全是概述,实在有些乏味。也许不时穿插几句格言会比较适合这种“史诗梗概”式的作品,但全书没什么能让人留下印象的句子。我以为作为某种平衡,穿插出现的园丁段落会有更多细节和诗意,却没想到也只是在罗列植物名、工作事项和人生遭遇。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这种写法总是让人想到那个以上帝的视角出现的作者的身影,而这让一切显得刻意,无法引起人的共情。之前看这本书的评价,以为至少是一个塞巴尔德级别的作家,而我没来得及看第一本,就出到了第三本。所以,读完后的失落反而给了我安慰,缓解了我的阅读焦虑。伟大的作家还是少一点比较好。
春日起,夏日作,秋日缓,冬日埋;字字句句,闭目即来,掷笔数日,心中冷峭不能言。
以房子这种物质性的存在,以固定不动来反衬人事的流动不居,世事无常。
主角其实是那栋湖边的小屋吧,世异时移,不同的人来来去去,被时间冲散,房屋总是比人的肉身寿命更长。园丁的那些章节像是间奏,提醒我们自然才是比人类社会更永恒、更理性、更具有确定性的存在。阅读时被唤起了一种感伤的情绪,这种情绪在lockdown期间看着楼下光秃秃的梧桐树一点点变绿时有,在曾经无数次逛衡复街区时猜测那些老洋房的前世今生时有。
短小而浓缩的著作,个人风格明显。起手不凡,冰川运动的尺度对照后来湖边别墅的尺度,后者的建成与消失,不过是残酷历史的一个瞬间。园丁默默照看一切,播种与收获,是“客乡”的真正主人。十一个人,来了又走,在同一地点从不同视角看到历史的不同侧面。全书叙事技艺高超,视角转换自如,詹姆斯·伍德说,作者是 “这一代最杰出、最重要的德语小说家。” 译文臻入化境。
还没看完,先打个一星吧,调和一下被刷的分数,这书的高点赞评论都是看过几千本书的“读书人”我很难不怀疑是刷分的。 不看了,受不了了,想打零星,什么几把小说,除了营销就是营销,语句不通,莫名其妙,不知道写啥玩意儿
非常迷人的主题和文字,让我想到了翠鸟别墅,一个地方召唤一座建筑诞生,就像湖畔长出一棵植物,自然地吸引昆虫过来一样吸引不同的房客到来,人来来去去,夏日别墅依然屹立在湖畔,有了一种超然的视角和诗意
不如《白日尽头》。但这“不如”是“燕妮不如燕妮”。依旧有许多令人心动的句子,首当其冲是这个:“湖水永远温软地拍打着湖岸,像一只幼犬,轻舔你浸没其中的手,水柔和而清浅。”然后,“一生已晚,一个人是否还应该去寻找自己的姐姐”,真的很难不想起德令哈。
一种记史的视角和语调,以诗意的文字叙述时间中的事件变换,呈现中时间空间事件交织的形状。建筑是一种历史空间,事件的场域,那些发生在建筑中的故事,那个永恒的园丁,构成一种历史结构。最后建筑的拆除,完成了历史的叙述,历史就是人与事流动与建筑、结构永恒的交织
空间和时间都太碎了 读完有种“啊就这?”的感觉
本书的起笔架势是一个创世纪,紧接着一个迅速的推镜头,来到缓坡的林中……沉默的园丁照料、目睹一切。在湖滨的房子里,死亡、希望、宁静、快乐和忧虑都进来过,又走了。一些人来了,走了。 如果拉长时间来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地球上的事都差不多) 就像我们轻易就忘记了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前的痛苦。 终于,房子也不在了。附着于其间的伤痛不知何时,就像蜜蜂飞走了。 难以忽略的只是,湖上的清风,以及我们仍然住在万千年前土地和岩石上的沉默的事实。
What the hell is this??????写的什么鬼玩意儿,好他妈做作,看了一半想扔。
??到底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著的问题。完全无法进入阅读状态,走马观花地翻完。
感觉上有点像小说版的《1917》,结构精致但陈旧,故事扁平而碎片,战争和苦难变成了符号、工具和景观,满纸都是作者的自我和存在,看不到对人的关切。这是道德的吗?如果是的,那这又是真诚的吗?不过埃彭贝克大概是个写SM的好手,以及生态写作者或有可以借鉴之处。
感觉挺适合拍成电影的,这栋房子肯定很美。
近期最佳。清晰自觉的文体意识。确定之物的铭记与历史嬗变的缓慢交织,物质以其不可篡改的特性将人的存在扎根于时间的流体。开篇即写出的冰山与全文穿插的园丁,构成了两种对地表进行改造的活动主体,一则宏大缓慢,一则细微确切,园丁因而成为自然构造最微妙的模仿者,也变成了历史变化最可靠的见证者。
想起实验漫画《这里》,以一个空间为主角,浓缩历史,凝聚沧海桑田,篇幅短小却容纳着时间的绵延,是具有手术刀般精准的剪辑手法,才能将散落在宇宙洪荒和历史进程湍流中的碎片组接起来,汇聚成从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冷战到两德统一的逡巡之旅,笔调冷峻、简洁、隽永,诗意的哲思和优美的叙述并存;序章以冰山时期揭幕,不仅追溯到夏日别墅所处位置的地貌形成,也是一种大时间观的锚定,初读只觉一头雾水,读完一定要再读一遍序章,会产生“蜉蝣于天地之间”或“人生如逆旅“的茫茫。 出现大量重复词语或段落,甚至“园丁”作为各部分叙事的串联者间断出现,意在复现同一空间内人类活动的趋同性——生命总是在孕育或凋零,然而“家。一栋房屋就是你的第三层皮肤。”不同阶段的房子折射历史,曾是避难所,也会是“美丽的监牢”,是家乡,也是客乡。
沉静又干净的气质,时光在神话般的轮回和象征中无声向前,匆匆的人好像走马灯上疏忽闪过的图案,残酷的的战争与历史在上面划出创口。全文的内核大概是“变化”与“不变”,而此处的湖,此处的房屋,此处的花园,此处的园丁,都既是短暂经过的客居,又是永远怀念的故乡。
一本轻薄的小书,使之厚重的是层层堆叠的地理风貌、生命承受的种种刺痛、人类张望了一生又一生却始终无法为之赋形的时间。
一个从未读过的写法,写流亡,写出走,写怯懦,写告别,隐隐约约,戛然而止。
> 客乡
31 有用 远子 2024-02-22 09:21:53 重庆
以空间为主角有新意,只是故事层面几乎全是概述,实在有些乏味。也许不时穿插几句格言会比较适合这种“史诗梗概”式的作品,但全书没什么能让人留下印象的句子。我以为作为某种平衡,穿插出现的园丁段落会有更多细节和诗意,却没想到也只是在罗列植物名、工作事项和人生遭遇。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这种写法总是让人想到那个以上帝的视角出现的作者的身影,而这让一切显得刻意,无法引起人的共情。之前看这本书的评价,以为至少是一个塞巴尔德级别的作家,而我没来得及看第一本,就出到了第三本。所以,读完后的失落反而给了我安慰,缓解了我的阅读焦虑。伟大的作家还是少一点比较好。
58 有用 李斯本 2022-12-29 10:10:02 北京
春日起,夏日作,秋日缓,冬日埋;字字句句,闭目即来,掷笔数日,心中冷峭不能言。
18 有用 黎戈 2023-03-21 06:47:22 江苏
以房子这种物质性的存在,以固定不动来反衬人事的流动不居,世事无常。
15 有用 Nelly.L 2023-01-17 18:20:34 上海
主角其实是那栋湖边的小屋吧,世异时移,不同的人来来去去,被时间冲散,房屋总是比人的肉身寿命更长。园丁的那些章节像是间奏,提醒我们自然才是比人类社会更永恒、更理性、更具有确定性的存在。阅读时被唤起了一种感伤的情绪,这种情绪在lockdown期间看着楼下光秃秃的梧桐树一点点变绿时有,在曾经无数次逛衡复街区时猜测那些老洋房的前世今生时有。
27 有用 malingcat 2023-04-02 22:09:18 上海
短小而浓缩的著作,个人风格明显。起手不凡,冰川运动的尺度对照后来湖边别墅的尺度,后者的建成与消失,不过是残酷历史的一个瞬间。园丁默默照看一切,播种与收获,是“客乡”的真正主人。十一个人,来了又走,在同一地点从不同视角看到历史的不同侧面。全书叙事技艺高超,视角转换自如,詹姆斯·伍德说,作者是 “这一代最杰出、最重要的德语小说家。” 译文臻入化境。
7 有用 半截的诗. 2024-02-13 21:04:26 北京
还没看完,先打个一星吧,调和一下被刷的分数,这书的高点赞评论都是看过几千本书的“读书人”我很难不怀疑是刷分的。 不看了,受不了了,想打零星,什么几把小说,除了营销就是营销,语句不通,莫名其妙,不知道写啥玩意儿
11 有用 恶鸟 2023-02-04 11:19:29 浙江
非常迷人的主题和文字,让我想到了翠鸟别墅,一个地方召唤一座建筑诞生,就像湖畔长出一棵植物,自然地吸引昆虫过来一样吸引不同的房客到来,人来来去去,夏日别墅依然屹立在湖畔,有了一种超然的视角和诗意
3 有用 伊夏 2024-01-16 10:41:08 江苏
不如《白日尽头》。但这“不如”是“燕妮不如燕妮”。依旧有许多令人心动的句子,首当其冲是这个:“湖水永远温软地拍打着湖岸,像一只幼犬,轻舔你浸没其中的手,水柔和而清浅。”然后,“一生已晚,一个人是否还应该去寻找自己的姐姐”,真的很难不想起德令哈。
3 有用 等待野蛮人 2024-04-01 16:13:09 湖南
一种记史的视角和语调,以诗意的文字叙述时间中的事件变换,呈现中时间空间事件交织的形状。建筑是一种历史空间,事件的场域,那些发生在建筑中的故事,那个永恒的园丁,构成一种历史结构。最后建筑的拆除,完成了历史的叙述,历史就是人与事流动与建筑、结构永恒的交织
4 有用 小黑 2024-03-06 00:38:14 广东
空间和时间都太碎了 读完有种“啊就这?”的感觉
17 有用 blueshadow 2023-02-17 23:07:37 北京
本书的起笔架势是一个创世纪,紧接着一个迅速的推镜头,来到缓坡的林中……沉默的园丁照料、目睹一切。在湖滨的房子里,死亡、希望、宁静、快乐和忧虑都进来过,又走了。一些人来了,走了。 如果拉长时间来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地球上的事都差不多) 就像我们轻易就忘记了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前的痛苦。 终于,房子也不在了。附着于其间的伤痛不知何时,就像蜜蜂飞走了。 难以忽略的只是,湖上的清风,以及我们仍然住在万千年前土地和岩石上的沉默的事实。
3 有用 Nikki 2024-10-20 20:16:06 陕西
What the hell is this??????写的什么鬼玩意儿,好他妈做作,看了一半想扔。
2 有用 哆啦a梦的口袋 2024-03-17 17:30:22 福建
??到底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著的问题。完全无法进入阅读状态,走马观花地翻完。
4 有用 Sound_Fury 2023-11-21 11:35:35 上海
感觉上有点像小说版的《1917》,结构精致但陈旧,故事扁平而碎片,战争和苦难变成了符号、工具和景观,满纸都是作者的自我和存在,看不到对人的关切。这是道德的吗?如果是的,那这又是真诚的吗?不过埃彭贝克大概是个写SM的好手,以及生态写作者或有可以借鉴之处。
2 有用 飘雪 2024-06-24 15:30:13 江苏
感觉挺适合拍成电影的,这栋房子肯定很美。
1 有用 安提戈涅 2025-04-19 09:20:43 四川
近期最佳。清晰自觉的文体意识。确定之物的铭记与历史嬗变的缓慢交织,物质以其不可篡改的特性将人的存在扎根于时间的流体。开篇即写出的冰山与全文穿插的园丁,构成了两种对地表进行改造的活动主体,一则宏大缓慢,一则细微确切,园丁因而成为自然构造最微妙的模仿者,也变成了历史变化最可靠的见证者。
2 有用 欢乐分裂 2024-04-30 13:59:26 上海
想起实验漫画《这里》,以一个空间为主角,浓缩历史,凝聚沧海桑田,篇幅短小却容纳着时间的绵延,是具有手术刀般精准的剪辑手法,才能将散落在宇宙洪荒和历史进程湍流中的碎片组接起来,汇聚成从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冷战到两德统一的逡巡之旅,笔调冷峻、简洁、隽永,诗意的哲思和优美的叙述并存;序章以冰山时期揭幕,不仅追溯到夏日别墅所处位置的地貌形成,也是一种大时间观的锚定,初读只觉一头雾水,读完一定要再读一遍序章,会产生“蜉蝣于天地之间”或“人生如逆旅“的茫茫。 出现大量重复词语或段落,甚至“园丁”作为各部分叙事的串联者间断出现,意在复现同一空间内人类活动的趋同性——生命总是在孕育或凋零,然而“家。一栋房屋就是你的第三层皮肤。”不同阶段的房子折射历史,曾是避难所,也会是“美丽的监牢”,是家乡,也是客乡。
5 有用 ♬ CaR 2023-04-30 15:03:03 北京
沉静又干净的气质,时光在神话般的轮回和象征中无声向前,匆匆的人好像走马灯上疏忽闪过的图案,残酷的的战争与历史在上面划出创口。全文的内核大概是“变化”与“不变”,而此处的湖,此处的房屋,此处的花园,此处的园丁,都既是短暂经过的客居,又是永远怀念的故乡。
18 有用 土星记事 2022-12-31 16:29:11 北京
一本轻薄的小书,使之厚重的是层层堆叠的地理风貌、生命承受的种种刺痛、人类张望了一生又一生却始终无法为之赋形的时间。
1 有用 木心以北 2024-04-19 17:02:16 山东
一个从未读过的写法,写流亡,写出走,写怯懦,写告别,隐隐约约,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