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独立研究者,可惜前几年去世了。训练GRE argue的绝好材料,虽然有一点点过于严谨了,但是给这种态度点赞。“随机性是科学家在穷途末路时的解释或借口,就好比耸耸肩,承认失败。”
其实给4颗星也行。内容很扎实,虽然是本科普著作,作者的态度十分严谨。其实全书大部分功夫都用在向读者普及科研基本知识上了:反向因果,混淆因素,第三因共同作用,为了把这些用日常语言说清楚说透,作者可着实费了不少功夫。书的真正内容反而比较贫瘠。就是现在已经逐渐为人所知的那个结论:个性差异与父母教养无关。最后一张是作者本人的理论:人的成长包含三个维度:建立与他人的关系,融入社会(包括学习各种知识和规范),追逐自身的地位。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同卵双胞胎,也会由于微小的差异和偶然因素,在这三个维度上趋异。
很难确定作者对传统儿童心理学的臧否是真是假,给出的关系、社会、地位化三者共同作用的人格模型我自己又觉得说服力缺缺,但这本书至少真的让我相信本性难改、后天的家教校风是有极限的——这让我对育儿焦虑大为改观。
更为触动我的是作者的研究态度。
趁热打铁又看了这本,感觉不如上一本。有一半内容都在谈骂战……确实写作能力挺强,一直被抓住要看看到底怎么解释连体同卵双胞胎之间的个性差异(也是我天真了)。结果,竟然是发展噪音导致的。前面斩钉截铁的说个体差异不可能是这个原因,到了关键点竟然扔出这个。除此之外,就没啥新东西。她强调的社会关系,社会化和群体地位都重要,没人否认。但因此把成年人从儿童生活中抹掉实在没必要,也说不过去。社会关系这么重要,怎么到和成年人的关系这就不重要了,小孩可以被更小的和更大的孩子影响,就是不被大人影响,也太一厢情愿。对了,你要是说成年人的影响大,作者就攻击你说社会化是潜意识层面的,你不记得,所以才会说成年人重要。这样狡辩和你唾弃的弗洛伊德有什么区别?
焦虑是焦虑产业的折扣卡,原生家庭是韭菜的赎罪券
基因+社会化+随机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家庭教育只是其中一环,虽然影响有限,但也得在有限中做到最好。
"但这本书至少真的让我相信本性难改、后天的家教校风是有极限的——这让我对育儿焦虑大为改观。"
心里账户,社会系统和地位系统。三个不同的系统构成了每个独特的人格
一种书是:阅读文献-研究(观察实验)-结论-等着证伪; 你要警惕的流行育儿书是:实用建议-结论-引用理论-个例论证
逻辑盛宴,5星向作者致敬——研究思路的设计与辨析真是非常非常有启发性,简直就是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乱麻中抽丝剥茧,我猜这烧脑程度可以轻松击败绝大多数的推理小说。但是,这本书还是很难读,一是之前所说的逻辑上的烧脑,二是内容本身偏学术化叙述,第三则是翻译问题,阅读时许多次我都必须停下分析句子结构,找出主干,再代入修饰部分,于是才能搞清楚那是一句怎样的话。
思维广阔,让你学会带着理性的质疑去看待大众思维的问题!推荐
Harris在第三章与观点相左的发现心理学家辩论时,我不觉脑子里蹦出一句话«Harris:发展心理学不存在了»;第四章对萨洛韦出生顺序理论的阐述和场外八卦写的很好,第五章对情境的再阐述也写的很好,第八章关于人类如何社会化也很有趣。不过对于她提出的理论,我持反对意见,特别是最后的Status System。我觉得解释力太差了,无论是随机事件的解释,或者表观遗传学解释都比这个系统好。在社会化部分,我看到了作者借鉴了相当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很惊艳,是作者对上一本书的完善,但整个理论我觉得不成功。
作者是个老推理迷了,研究双生子了哈哈skip
前80%坚持下来可真不容易。收获了很多动物知识,研究方法也值得学习。
进化论重塑心理学,翻译扣一星
王芳人格书单推荐,好书!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在一个实验背后要有无数的证据支持,为此得罪人也在所不惜。差异性没有最终答案,给出了一个方向:社会性。人和社会脱离不了,很悲哀的一个事实。
看这本书,跟前面看《教养的迷思》之间相隔一年。这一年也是我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年。这本没什么新意,还是在表达父母对小孩的品格养成影响甚微,他们更多受同辈和环境的影响。这观点去年看没太多抵触,今年就生出明显的不认同,至少作者不断强调的“改善父母在家里行为的干预措施,不能改善孩子们在学校的行为。”(155)跟我的实际育儿体验和幼儿园老师的反馈完全相悖。前半本书都在不断挑刺那些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研究,可作者自己也并没做任何的一手实验,纯粹靠挪借别人的实验成果来证明自己的理念(那又怎么能确定此实验有漏洞,彼实验没漏洞呢),很难让人信服,非常武断。不可否认同辈和环境社群的重要性,但也没必要直接就否定父母对小孩的影响。
本书由《教养的迷思》推荐,繁体版书名《基因或教养》。本书传承了《教养的迷思》一贯的写作风格,从非常独特的角度解释影响孩子人格形成的原因。本书让我在阅读中不得不多次停下来思考,根据现有的心理学及脑科学发展,验证作者的理论还需要时间。可惜的是随着作者2018年去世,我们已无法再次看到她带给我们思维风暴的作品。 对心理学,家庭教养,批判性思维感兴趣的读者建议阅读,选择性购买。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极大的ego,批驳骂仗气势汹汹,作者的快感跃然纸上,真等她四梁八柱建立论点,却又含混啰嗦。
> 独一无二
2 有用 吴焚舟 2021-12-12 14:01:33
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独立研究者,可惜前几年去世了。训练GRE argue的绝好材料,虽然有一点点过于严谨了,但是给这种态度点赞。“随机性是科学家在穷途末路时的解释或借口,就好比耸耸肩,承认失败。”
3 有用 呼噜斯基 2021-12-24 11:44:33
其实给4颗星也行。内容很扎实,虽然是本科普著作,作者的态度十分严谨。其实全书大部分功夫都用在向读者普及科研基本知识上了:反向因果,混淆因素,第三因共同作用,为了把这些用日常语言说清楚说透,作者可着实费了不少功夫。书的真正内容反而比较贫瘠。就是现在已经逐渐为人所知的那个结论:个性差异与父母教养无关。最后一张是作者本人的理论:人的成长包含三个维度:建立与他人的关系,融入社会(包括学习各种知识和规范),追逐自身的地位。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同卵双胞胎,也会由于微小的差异和偶然因素,在这三个维度上趋异。
4 有用 CWRun 2021-10-24 19:07:07
很难确定作者对传统儿童心理学的臧否是真是假,给出的关系、社会、地位化三者共同作用的人格模型我自己又觉得说服力缺缺,但这本书至少真的让我相信本性难改、后天的家教校风是有极限的——这让我对育儿焦虑大为改观。
4 有用 soloye 2021-10-25 23:00:03
更为触动我的是作者的研究态度。
2 有用 喳喳喳 2021-12-26 08:21:27
趁热打铁又看了这本,感觉不如上一本。有一半内容都在谈骂战……确实写作能力挺强,一直被抓住要看看到底怎么解释连体同卵双胞胎之间的个性差异(也是我天真了)。结果,竟然是发展噪音导致的。前面斩钉截铁的说个体差异不可能是这个原因,到了关键点竟然扔出这个。除此之外,就没啥新东西。她强调的社会关系,社会化和群体地位都重要,没人否认。但因此把成年人从儿童生活中抹掉实在没必要,也说不过去。社会关系这么重要,怎么到和成年人的关系这就不重要了,小孩可以被更小的和更大的孩子影响,就是不被大人影响,也太一厢情愿。对了,你要是说成年人的影响大,作者就攻击你说社会化是潜意识层面的,你不记得,所以才会说成年人重要。这样狡辩和你唾弃的弗洛伊德有什么区别?
0 有用 while 2021-11-29 14:33:03
焦虑是焦虑产业的折扣卡,原生家庭是韭菜的赎罪券
2 有用 Aki 2021-11-24 14:30:27
基因+社会化+随机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家庭教育只是其中一环,虽然影响有限,但也得在有限中做到最好。
0 有用 wasteland 2022-10-11 14:15:57
"但这本书至少真的让我相信本性难改、后天的家教校风是有极限的——这让我对育儿焦虑大为改观。"
0 有用 呆 2022-05-04 18:56:41
心里账户,社会系统和地位系统。三个不同的系统构成了每个独特的人格
0 有用 抓主要矛盾 2023-06-17 11:06:42 重庆
一种书是:阅读文献-研究(观察实验)-结论-等着证伪; 你要警惕的流行育儿书是:实用建议-结论-引用理论-个例论证
2 有用 Lokia 2022-09-13 05:36:21 北京
逻辑盛宴,5星向作者致敬——研究思路的设计与辨析真是非常非常有启发性,简直就是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乱麻中抽丝剥茧,我猜这烧脑程度可以轻松击败绝大多数的推理小说。但是,这本书还是很难读,一是之前所说的逻辑上的烧脑,二是内容本身偏学术化叙述,第三则是翻译问题,阅读时许多次我都必须停下分析句子结构,找出主干,再代入修饰部分,于是才能搞清楚那是一句怎样的话。
0 有用 Angel👼 2022-04-27 23:37:02
思维广阔,让你学会带着理性的质疑去看待大众思维的问题!推荐
0 有用 Moon Sea 2024-12-03 15:06:33 河南
Harris在第三章与观点相左的发现心理学家辩论时,我不觉脑子里蹦出一句话«Harris:发展心理学不存在了»;第四章对萨洛韦出生顺序理论的阐述和场外八卦写的很好,第五章对情境的再阐述也写的很好,第八章关于人类如何社会化也很有趣。不过对于她提出的理论,我持反对意见,特别是最后的Status System。我觉得解释力太差了,无论是随机事件的解释,或者表观遗传学解释都比这个系统好。在社会化部分,我看到了作者借鉴了相当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很惊艳,是作者对上一本书的完善,但整个理论我觉得不成功。
0 有用 茨 2023-04-16 12:53:56 上海
作者是个老推理迷了,研究双生子了哈哈skip
0 有用 澳梨很给 2023-05-18 08:52:42 上海
前80%坚持下来可真不容易。收获了很多动物知识,研究方法也值得学习。
0 有用 哭丧着脸的骑士 2023-08-10 15:53:32 日本
进化论重塑心理学,翻译扣一星
0 有用 twopersons 2023-10-25 19:20:55 上海
王芳人格书单推荐,好书!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在一个实验背后要有无数的证据支持,为此得罪人也在所不惜。差异性没有最终答案,给出了一个方向:社会性。人和社会脱离不了,很悲哀的一个事实。
0 有用 coie 2023-10-05 00:38:24 上海
看这本书,跟前面看《教养的迷思》之间相隔一年。这一年也是我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年。这本没什么新意,还是在表达父母对小孩的品格养成影响甚微,他们更多受同辈和环境的影响。这观点去年看没太多抵触,今年就生出明显的不认同,至少作者不断强调的“改善父母在家里行为的干预措施,不能改善孩子们在学校的行为。”(155)跟我的实际育儿体验和幼儿园老师的反馈完全相悖。前半本书都在不断挑刺那些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研究,可作者自己也并没做任何的一手实验,纯粹靠挪借别人的实验成果来证明自己的理念(那又怎么能确定此实验有漏洞,彼实验没漏洞呢),很难让人信服,非常武断。不可否认同辈和环境社群的重要性,但也没必要直接就否定父母对小孩的影响。
0 有用 Frank 2023-01-13 16:57:57 陕西
本书由《教养的迷思》推荐,繁体版书名《基因或教养》。本书传承了《教养的迷思》一贯的写作风格,从非常独特的角度解释影响孩子人格形成的原因。本书让我在阅读中不得不多次停下来思考,根据现有的心理学及脑科学发展,验证作者的理论还需要时间。可惜的是随着作者2018年去世,我们已无法再次看到她带给我们思维风暴的作品。 对心理学,家庭教养,批判性思维感兴趣的读者建议阅读,选择性购买。
1 有用 昆德拉密度美学 2023-05-08 20:00:54 北京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极大的ego,批驳骂仗气势汹汹,作者的快感跃然纸上,真等她四梁八柱建立论点,却又含混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