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长于上海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上海城市史》学科带头人,对上海城市史的研究为推动上海城市文化的沉淀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叶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江南社会文化史。近年来在《史林》《社会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3部,古籍点校3部,译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2项,曾获江苏省哲学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新修《上海通史》“上海建县至明代”分卷主编,《中华大典历史典》清总部主编,《常州通史》副主编。
0 有用 登坂望云 2021-12-06 21:02:53
挺不错的小册子,以上海大厦的历史为主线,并不局限于建筑专业相关知识,还涉及各种相关的人物和故事,甚至还涉及了经营模式、艺术展品和美食的故事,这在写建筑的作品中算是比较少见的了。 同时,作者还提及了许多背景故事,如何绍庭、竺泉通与新仁记营造厂的故事、泰山面砖的故事等等,都很有意思,插图也很赞。反倒是在上海大厦里入住过的那些名人轶事写得不算精彩。不过黄金年代的部分算是本书中最好看的一块了。 抗日战争与... 挺不错的小册子,以上海大厦的历史为主线,并不局限于建筑专业相关知识,还涉及各种相关的人物和故事,甚至还涉及了经营模式、艺术展品和美食的故事,这在写建筑的作品中算是比较少见的了。 同时,作者还提及了许多背景故事,如何绍庭、竺泉通与新仁记营造厂的故事、泰山面砖的故事等等,都很有意思,插图也很赞。反倒是在上海大厦里入住过的那些名人轶事写得不算精彩。不过黄金年代的部分算是本书中最好看的一块了。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仿佛谍战剧一般,不乏精彩之处,不过许多地方感觉点到即止,未能尽兴。 至于解放后的部分,大概是由于各种因素,很多事避而不谈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上海大厦几次经营模式转型的故事,很多篇幅写得和政府项目总结似的,多有吹功之嫌疑,读之味同嚼蜡。其实去上海大厦的吃过住过的都知道,那边的饭菜味道一般还死贵。 (展开)
0 有用 Marcovaldo 2021-11-09 11:43:46
介绍单一建筑而不止步于导游词,资料详实,历史脉络清晰,极小部分内容与他处文献有冲突,犹待考证
0 有用 swanix 2022-04-13 16:04:30
轻历史资料,小开本很精致。图还是有点少。
0 有用 ᴰᴼᴿᴼᵀᴴУ 2022-06-17 17:27:48
挺喜欢书中介绍Art Deco的部分,把百老汇大厦的建筑特色呈现出来了。从历史沿革来看,从前的百老汇大厦,如今的上海大厦,脱不开和政府的关系,也许就是现在裹足不前的原因吧——黄浦江畔拍照打卡点,除了花瓶的功用之外,还有其他吗?需要自主经营,自己发展吧,深以为然。
0 有用 dawn 2024-08-08 00:00:36 上海
陈毅住了1119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