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卡佛访谈录 短评

热门 最新
  • 46 顾舜若 2021-07-15 10:40:00

    卡佛书里让人胆寒的现实可以死死抓住五脏六腑,让人浑身不适又浑身着魔。这部唯一译成中文的卡佛访谈录是我在“守望者·访谈”书系里签下的第二本选题,前不久差点以为拿不到CIP,以为再也不能出版它。经历这一切之后,这本书就像卡佛所说的那样,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它是一份厚礼,是我给卡佛的,也是卡佛给我的。感谢小二老师翻译。

  • 28 番茄盖饭 2021-07-15 15:58:51

    卡佛总是给我安慰。他所有的叙事、对话关注的对象都是一类人,他写来写去,说来说去都在琐碎的生活平庸的现代艰难的文学上打转。他不写长篇小说,乃至于没有耐心看长篇,他要赚钱养家,需要快速转现。也许卡佛这最大的的问题大概便是只写短篇吧。 卡佛的《羽毛》在当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在那篇小说里,平淡乏味的生活把夫妻二人给逼得走投无路,他们不惜违背道德,依靠在邻居家乱来给自己寻找刺激,他们已经到了被打败的边缘了。你尝试过想象那些乏味的中产阶级中年人的生活吗?他们最终因为生活毫无刺激而变得麻木。而这篇小说里的人物,或许就在做麻木之前最后的一次反抗而已,而且他们还失败了。

  • 22 守望者eye 2021-07-20 16:28:04

    卡佛说一个好的短篇胜过十部糟糕的长篇,但同时他也说,他不写长篇的原因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他需要同时工作、写作和抚养孩子。他的小说里描绘的永远是不能应付日常生活的普通人,因为他就来自这群人中间。那么他的真实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这部访谈给我们勾勒的卡佛不是大师、不是教授,而是一个真实的普通人。

  • 21 顾大海 2021-08-14 22:53:55

    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每个作家都在用自己的眼光了解世界,他们给读者刻画的,是他们看到的景象。

  • 23 把噗 2021-07-24 20:33:18

    我终于明白,艺术是有闲暇和闲钱才能追求的东西,就这么简单。艺术是一种奢侈品,它不会改变我和我的生活。我想我终于痛苦地认识到,艺术不会改变任何东西。不会。我根本不信雪莱荒谬的鬼话,说什么诗人是这个世界上“不被承认的立法者”。这是什么鬼念头!——卡佛

  • 19 补特伽罗 2021-07-29 01:25:36

    把卡佛的访谈整理结集出版是一种灾难,乏善可陈,重复度高,他显然已经掌握了应对媒体的技巧,几乎每一篇都在表达短篇修改过程的艰辛,对契诃夫的崇敬,以及对海明威的倾慕,同一个例子或者同一段引用出现频率之高,令人发指,可以说是自我洗稿了。翻译也是一种灾难,当你看见这样的句子:“不管怎么说,你上了大学。是你妻子让你上的吗?她有没有鼓励你去上大学?她自己想上大学吗?而这是不是促使你上大学的原因?”你会发现,在没有文体作为挡箭牌的时候,一位英语能力极强的译者,他的中文能糟糕到什么程度。另外,海明威的短篇,一会儿是《雨中的猫》,一会儿是《雨里的猫》,连译法都没统一,还能期待他怎么搞文学翻译?听说译者还译过海明威?海明威可太惨了。

  • 7 祝羽捷 2021-07-29 11:35:19

    很幸运读到了这本书,尽管里面部分采访和文章是重复的。“好小说是一个世界带给另一个世界的消息”,这句话直击灵魂。40岁前贫穷而坚韧,一旦坐到书房便不闻窗外事,不厌其烦的修改,生活如荒原,酒精和失忆症的困扰,我在这本书看的一个真实的小说家的抵抗和坚持。另外,卡佛谈论自己写作的方法也让人受益。

  • 11 胡安焉 2021-08-17 18:16:39

    卡佛的访谈很实在,他清楚自己在写作上做到了什么,并且不回避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固然写作中不可传授的方面往往更重要,但是在可传授的方面,尤其是对刚起步的写作者来说,卡佛其实是个很好的老师。他所贯彻的准确、节制和诚实,是比所谓的技巧更根本地决定作品质地的写作意识和态度。一直很好奇美国的Creative Writing课程到底会教些什么,但在卡佛的作品里,我觉得找到了一些答案:创造性写作本质上是个人化的表达,它不是公共写作,不反映、讨论问题或批判现实,它首先要处理好的是自己,包括对生活对世界的感受方式和角度,在毫厘之间的分寸感,然后诉诸写作,下笔时心里才有准绳。

  • 7 夜河 2021-07-23 00:01:39

    关于卡佛的东西我其实已经读过很多了,但每一次读都能再从他那里获得些什么。如他所说的,一些可能微弱的但经久不息的光亮。

  • 5 NULLAND 2021-07-31 11:01:19

    他对写作百谈不厌,书很纯粹,人也很纯粹,但是,鱼的写作和熊掌的生活不可兼得

  • 5 虾米 2021-07-28 10:39:21

    这本集子所收的访谈对了解卡佛的人来说并不新鲜,可你还是要感叹,卡佛真是好脾气啊,吃了那么多苦,沉沦那么多年,可讲起话来轻声细语,即使病入膏肓,对现下和未来还是充满感恩和向往——这,太不卡佛了!好的访谈,会让腼腆的卡佛滔滔不绝,他看不起实验小说,厌恶“极简主义”,爱好“新浪潮”,说名声是个好东西,喜欢比较谁改稿改得和他一样多,永远在写一本“明年或许会写”的长篇小说。有些访谈很尖锐,比如“你现在的乐观会不会影响你的写作?毕竟,这是你早期小说极为重要的想象力来源啊。”卡佛答得很有水准。有些访谈则不止尖锐而是尖刻了,比如政治话题,卡佛大多警惕而寡言。唯有在里根治下“抹黑美国”的指控前他拒绝沉默:“由于政府中的某些势力,现在有一群评论家活得如鱼得水。”卡佛说“我只不过是在写小说,写我知道的东西。”

  • 4 滑铲大师 2021-07-30 22:20:52

    看完马上拿起卡佛小说读几篇先。他的写作观念可以写在小卡片上,贴墙上每天瞅瞅,亦如他自己做的那样。卡佛的小说值得反复阅读,而他的诗我一口气不敢读多,得到片刻欢愉后就不读了,留到明天。

  • 9 渡边 2021-08-17 00:36:50

    篇幅不小,但重复内容实在太多了,不同记者一再问着同样的问题,卡佛也不厌其烦地重复回答,反不如波拉尼奥访谈那本丰富。不过对不太了解卡佛的读者来说仍是干货满满,诚意十足。“我觉得文学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意识到生活中那些贬低我们的东西,那些已经贬低我们的东西,能让我们认识到成为一个人、超越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所需付出的代价。我觉得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并没有活到自己的极限。”

  • 4 文则喜 2021-09-13 08:00:58

    卡佛直接、诚实,他要说的话就那些,而他一遍遍地说。访谈录中体现的卡佛和我设想中的卡佛一样,我放心了。:)

  • 3 粟冰箱 2021-09-04 18:54:16

    读访谈更能亲近作者,认识到小说的背面,很有趣。卡佛跟约翰契弗携手酗酒那儿把我笑死,不过幸好他最终戒酒成功。惊讶的是,原来卡佛写美国的困顿也会被“美国梦”的评论家批评呀。最喜欢《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篇,采访者目光犀利,能感觉他是卡佛真正的读者,很多问题细微又新鲜,“写那些更消极和没有希望的小说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到它们像是在伤害你?”

  • 3 陆钓雪de飘飘 2021-07-26 21:32:27

    美国短篇小说之王雷蒙德·卡佛在他的办公桌侧面的墙上贴着几张三乘五的卡片。卡片上写满了其他作家的智慧,用来提醒他自己手头的工作。其中一张上印着已成为卡佛第一戒律的引自庞德的一句话:“表述的基本准确是写作唯一的道德标准。”印在另一张上的是契诃夫一句话的一部分,使人想到他可观的文学手段的奋斗目标:“……突然,一切都变得清晰了。”卡佛从男人或女人的角度来写,有时用第一人称(我从来没见过巴德的老婆,但有一次,我在电话里听到过她的声音),有时则采用第三人称(他感到他的侧面一阵突然的剧痛,他在想象他的心脏,想象他的腿被折断了,想象他被重重地摔到楼梯的底层)。他的风格无法用一个更好的术语去概况,是人们熟悉和常见的——简短生硬的句子,字和词像说话一样重复,不像是文学作品。艺术看似不费力气,但还是需要做一些工作

  • 3 lee 2021-09-23 12:50:11

    虽然有些回复重复了,但看得出来卡佛想明白了这些问题,对于已经想明白了事,多说几次也无妨。关于酗酒的往事可以轻松提起,关于文学能欧服改变我们的生活,卡佛说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意识到生活中哪些贬低我们的东西。小说不是无中生有,他们必须来自某个地方。当然还有一个人:约翰·加德纳。卡佛的老师。

  • 2 伊夏 2021-07-25 18:15:12

    坏卡佛。好卡佛。下沉年代里的卡佛。我喜欢他对于酗酒的态度。“酒精不是灵感的来源”。也喜欢他对艺术的看法:“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艺术不是自我表达,它是一种沟通。”

  • 2 Alain 2021-07-24 16:47:25

    对写作很有启发。既然替邻居照看房子的事件、一句旁听来的对话(“这将是最后一个被你毁掉的圣诞节”)都能触发写作,那么卡佛在老师约翰·加德纳办公室“偷”标题是不是也可以写成一篇小说呢?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