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今天的学生在理想追求、价值观念、胸怀视野等方面面临严峻考验。像清华这样的大学要培养的不是有一技之长的匠人,而是具有领导力的未来社会带领者、开创者、建设者。因此,在工具性知识越来越多的当代社会,怎样培养非功利心的人,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未来成长非常重要的价值和能力,避免人生目标的功利化、庸俗化,是学校面临的又一个重大挑战。“大篷车课堂”把写作课搬到异乡、陌生的丝绸古道上去讲,这是在培育一种胸怀和价值。“大篷车课堂”上课的地点在历史上和现实中跟中国密切相关。在亚洲边地上课,会发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直接联系,从希腊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到阿拉伯文化,从佛教文化、萨满文化、伊斯兰文化到基督教文化是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交流的。亚洲边地的“大篷车课堂”是大视野审视和思考中国边疆重大问题的观察点,从这里可以发现丝绸之路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密切关系。
李希光,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日新书院导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巴基斯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咨询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与文明对话教席负责人、国家三项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获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特殊贡献奖、巴基斯坦总统奖,获评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所讲授课程“新闻采访写作”获评国家精品课。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 1人读过
> 9人想读
订阅关于终生受用的课堂——清华大学挑战性学习课程“大篷车课堂”(110校庆)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