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明代小学(音韵学):借“象术”通音乐,借音阶记语音,数学音乐学宇宙学和“普遍声音”在“自然之道”的统摄下互证,由此实现将语音记录与具体文化的书写系统分离的尝试。一种类似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语音的“道”,与坚信汉字形义音互表而非arbitrary的“道”并存,不是语音中心主义或解构语音中心主义所能概括。
寫到十八世紀明顯覺得後繼無力了⋯⋯就小學一科而言,其明代型態的、方法上的interconnectedness固然剝落而成為重視文獻的專家之學,但廣而言之,它亦與更多的fiedls of learning或技藝構成了學者、文人涵泳其中的文化場域。這一展現、實踐、運用等層次上的綜合與連結亦不應忽視。
明代小学(主要是音韵学)发展史。私以为本书试图对话两种既有的观念、并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一是以往强调汉字作为ideograph, 对其sound/speech方面研究的不足;二是长期盛行于欧洲语言学研究中的phono-centrism。个人比较看重挖掘明儒与梵文及拉丁字母互动的部分,作者指出这种接触和学习启发明代学者完善对声音的表征以及汉字本身的思考。作者还有一篇讨论满文版《金瓶梅》中汉字如何被挪用来注解满文的文章,发表在去年的Late Imperial China上,刚好提供了一个相反方向的语言交流实例,可对读参看~
明代小学发展,从以「自然」为哲学基础、各学科(韵学、象数、曲学)之间触类旁通,到专业化的演变;考据学派建构前朝学术标新立异的面目;近人提倡字母文字,不能以「其来有自」一言以蔽之:明人挪用梵文、拉丁文或是数字来记声,意图将寰宇内的声音应收尽收,不求挑战汉文合法性;在不少人看来,研究古文字是把握先哲之道的唯一方式;制定剧韵标准带出古音、今音的差异与变动;同代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参考同辈学人著作的风气渐兴;证据的指涉对象从超越私见、天生的「理」到有凭有据的文字记载,有关「知识」的定义和边界遂重新划定。全书用topolect而非dialect,认可梅维恒的假说;用赵元任发明的通字而非IPA注音。虽广博,name-dropping不免显得浮泛。《国语周刊》的拼音不该沿用刊头上的罗马字吗?剧韵部分可对话。
> The Culture of Language in Ming China
2 有用 紫曦 2022-10-04 12:22:59 加拿大
明代小学(音韵学):借“象术”通音乐,借音阶记语音,数学音乐学宇宙学和“普遍声音”在“自然之道”的统摄下互证,由此实现将语音记录与具体文化的书写系统分离的尝试。一种类似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语音的“道”,与坚信汉字形义音互表而非arbitrary的“道”并存,不是语音中心主义或解构语音中心主义所能概括。
1 有用 gabriel.weng1 2023-08-21 07:05:01 加拿大
寫到十八世紀明顯覺得後繼無力了⋯⋯就小學一科而言,其明代型態的、方法上的interconnectedness固然剝落而成為重視文獻的專家之學,但廣而言之,它亦與更多的fiedls of learning或技藝構成了學者、文人涵泳其中的文化場域。這一展現、實踐、運用等層次上的綜合與連結亦不應忽視。
3 有用 草木有本心 2022-06-14 07:37:10
明代小学(主要是音韵学)发展史。私以为本书试图对话两种既有的观念、并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一是以往强调汉字作为ideograph, 对其sound/speech方面研究的不足;二是长期盛行于欧洲语言学研究中的phono-centrism。个人比较看重挖掘明儒与梵文及拉丁字母互动的部分,作者指出这种接触和学习启发明代学者完善对声音的表征以及汉字本身的思考。作者还有一篇讨论满文版《金瓶梅》中汉字如何被挪用来注解满文的文章,发表在去年的Late Imperial China上,刚好提供了一个相反方向的语言交流实例,可对读参看~
5 有用 咖喱酱 2022-04-22 06:18:53
明代小学发展,从以「自然」为哲学基础、各学科(韵学、象数、曲学)之间触类旁通,到专业化的演变;考据学派建构前朝学术标新立异的面目;近人提倡字母文字,不能以「其来有自」一言以蔽之:明人挪用梵文、拉丁文或是数字来记声,意图将寰宇内的声音应收尽收,不求挑战汉文合法性;在不少人看来,研究古文字是把握先哲之道的唯一方式;制定剧韵标准带出古音、今音的差异与变动;同代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参考同辈学人著作的风气渐兴;证据的指涉对象从超越私见、天生的「理」到有凭有据的文字记载,有关「知识」的定义和边界遂重新划定。全书用topolect而非dialect,认可梅维恒的假说;用赵元任发明的通字而非IPA注音。虽广博,name-dropping不免显得浮泛。《国语周刊》的拼音不该沿用刊头上的罗马字吗?剧韵部分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