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才气不够,讲吃的也不在点上,许多对味道的描述过于单一。言语间优越感很足,像极了二三线的中产中年,好在叙事的温度还是有的。
作者说“从一个人吃什么就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套用一下,“从一个人怎么写就能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这篇《北方厨房》明里写吃,暗线本来想写一个家庭的历史。可写到最后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小资情调的作者对自己生活中处处展现的优越感概览。他们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虽然房子小饭做得简陋但仍挡不住大把高雅之士愿意栖身于沙发上过夜只因聊得酣畅。邻居是大家,老师是名士,就连保姆都因为她的“没有偏见”而显得前世有缘。对保姆无法在北京立足的命运和朋友发病猝死的结局,她都感到无奈和悲凉。可这感慨背后彰显的却是不予言明的优越感。像个诗人站在高处看着山脚下的贫苦人抒发寥寥几句诗词,让书童记在纸上后扭身坐上马车扬长而去,心里想的再也不是贫苦人的处境,而是诗句中语句的润色。也许有悲悯吧,但太过刻意和浅薄。
贴下我妈的评语:“这部作品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的记忆。作者通过三代人主厨生活的经历,衬托出人与事及时代变迁,很多地方我有同感。读完这书,脑袋还沉浸于书中的人事里。”
因为近期只看非虚构,所以后半部分《我们的娜塔莎》这篇小说就没有看。前半部分用饮食穿起几代人的人生经历,这个切入点很好,又温情,又抓人。专业作家跟野生写手不一样,妥贴完整,有时不动声色地留一个扣,让人想继续看下去。可能这几年看野生写手的东西多了,偏好野气一点,但书里的味道是好的。
并没有宣传得那么夸张的好看。有很多固定的句式,特别爱用“从此XX味道我就再也没吃到过”这样的缅怀体。断句也很奇怪,比如第44页就有这样一句:这些菜,集合起来,就是“年”,就是我奶奶的味道,永远,无可替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仿佛作者的思绪永远是没想好就仓促断开来一般。
读一两章大概就能特别熟悉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相对优渥的老阿姨,祖上跟显赫人物有交往,对底层生活不熟悉,言谈之间的优越感隐藏不住。谈吃但没觉得她多爱吃,也不擅写吃。她写保姆那两段我特惊讶,她不信安徽小保姆家六十来岁的婆婆是文盲,说那也不是山西这样的大山深处,那是富饶的安徽呀。omg。。。文笔跟选材也比较地方日报副刊吧,带点时代局限的审美创造。散文结构来说,穿插得太散。看到后面的点评文章才发现原来这是笛安的妈啊,忽然觉得笛安比我长一辈,以及更没想到的是笛安在法国居然念过社会学。。。
写吃不像吃,说回忆录也不像回忆录,有几段讲述让人莫名不适。
感觉还行吧,吃写得一般,透过吃食谈人
文笔虽然很稀,好在比较平畅,读是可以读,但作者摆出了一套很正经的姿势和一个很哄人的书名“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结果自己不会做饭,日常是拍黄瓜下方便面。你要写旧事旧人别起这个名字啊……我是为了看北方烹饪打开这本书的,我们北方烹饪不这样。
想起《秋园》,比它更好,秋园是一个人的,北方厨房时一群人的。哪里说的是吃啊,说的是各种命运,当人连吃这事都无法掌握时,何来的尊严!但蒋韵写得没有怨气,也是怎样开阔的胸怀。
只是发现她和李锐还有笛安是一家
写非虚构特别暴露作者的天分,不灵就是不灵,不行就是不行。你饭都不会做你写什么厨房,感情非常疏离,文字非常滞涩。
重点是厨房中的家庭史,吃倒是其次,或者说,这本里面的食物其实都是家常菜。作者所写得,多是记忆中的味道,以及凭借味道记忆的人。80年代之前的部分,有许多影影绰绰。80、90年代,也就是作者20-30岁的故事,我最喜欢,令我想起90年代我读过的许多散文,那时候我还读散文,带着憧憬和羡慕读那些人的生活。此外,笛安小时候挺萌。
写一本与“吃”有关的书,总不会出错;但有梁实秋、唐鲁孙等大家在前,实在是味如嚼蜡
那么多百度就能搜到的旧时人,甚至出现在电视剧中。他们的后代也是就这么生活着,在蒋韵老师的笔下,曲折也平淡的生活着。 本来不理解后面放篇小说干嘛,直到蛋黄酱的出现,一个苏联女人带过来的蛋黄酱的制作方法。为什么不会做饭、食物链也很窄的人要写厨房,原来每一道菜谱的背面都是故事呀。
很好看。
2022.3.29看完 读于收获2021春卷 竟然很好看,一点也不枯燥,食物是通往故乡和回忆的味道。想起秋园,想起至味在人间,食物的背后,是家族史,也是个人史。和食物有关的记忆,总是满口芬芳,经年不衰。 我们的娜塔莎没找到文章,不知道在哪看。
开始“奶奶主厨”部分,有些轻飘飘,不如读过的其他回忆家史的书,到“炸酱面”篇开始变好,和同龄人聚会、吃炸酱面、谈论书、谈心,无论什么时候青春、自由、希望都很美好。我喜欢这一段的描述,去过一次喜欢的作者在书店的讲座,不管平时是什么样的人,因为喜欢同一样事物相聚,说些平时不会说的话,是种疗愈,最后作者给我们念了首她写的诗,想到诗中的某一句时,会回忆起作者读它时的声音和画面。我可能该寻找更多的沉浸和爱好了。奶奶主厨时期的食物,因为都在中原,蒸槐花我还吃着。
好温柔,太温柔了
喜欢这种从嘴到心的讲述,就是结尾格局突然打开有点怪。。。
> 北方厨房
60 有用 薛西弗斯王 2021-08-25 10:10:18
才气不够,讲吃的也不在点上,许多对味道的描述过于单一。言语间优越感很足,像极了二三线的中产中年,好在叙事的温度还是有的。
10 有用 双囍儿 2023-02-27 00:07:07 北京
作者说“从一个人吃什么就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套用一下,“从一个人怎么写就能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这篇《北方厨房》明里写吃,暗线本来想写一个家庭的历史。可写到最后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小资情调的作者对自己生活中处处展现的优越感概览。他们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虽然房子小饭做得简陋但仍挡不住大把高雅之士愿意栖身于沙发上过夜只因聊得酣畅。邻居是大家,老师是名士,就连保姆都因为她的“没有偏见”而显得前世有缘。对保姆无法在北京立足的命运和朋友发病猝死的结局,她都感到无奈和悲凉。可这感慨背后彰显的却是不予言明的优越感。像个诗人站在高处看着山脚下的贫苦人抒发寥寥几句诗词,让书童记在纸上后扭身坐上马车扬长而去,心里想的再也不是贫苦人的处境,而是诗句中语句的润色。也许有悲悯吧,但太过刻意和浅薄。
10 有用 黎戈 2022-01-26 11:20:05
贴下我妈的评语:“这部作品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的记忆。作者通过三代人主厨生活的经历,衬托出人与事及时代变迁,很多地方我有同感。读完这书,脑袋还沉浸于书中的人事里。”
6 有用 此情 2021-09-07 17:55:21
因为近期只看非虚构,所以后半部分《我们的娜塔莎》这篇小说就没有看。前半部分用饮食穿起几代人的人生经历,这个切入点很好,又温情,又抓人。专业作家跟野生写手不一样,妥贴完整,有时不动声色地留一个扣,让人想继续看下去。可能这几年看野生写手的东西多了,偏好野气一点,但书里的味道是好的。
2 有用 鱼皮 2022-09-11 23:45:30 广东
并没有宣传得那么夸张的好看。有很多固定的句式,特别爱用“从此XX味道我就再也没吃到过”这样的缅怀体。断句也很奇怪,比如第44页就有这样一句:这些菜,集合起来,就是“年”,就是我奶奶的味道,永远,无可替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仿佛作者的思绪永远是没想好就仓促断开来一般。
3 有用 kiyooni 2022-09-18 20:20:44 上海
读一两章大概就能特别熟悉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相对优渥的老阿姨,祖上跟显赫人物有交往,对底层生活不熟悉,言谈之间的优越感隐藏不住。谈吃但没觉得她多爱吃,也不擅写吃。她写保姆那两段我特惊讶,她不信安徽小保姆家六十来岁的婆婆是文盲,说那也不是山西这样的大山深处,那是富饶的安徽呀。omg。。。文笔跟选材也比较地方日报副刊吧,带点时代局限的审美创造。散文结构来说,穿插得太散。看到后面的点评文章才发现原来这是笛安的妈啊,忽然觉得笛安比我长一辈,以及更没想到的是笛安在法国居然念过社会学。。。
2 有用 可尼的蝴蝶 2022-07-23 19:07:11
写吃不像吃,说回忆录也不像回忆录,有几段讲述让人莫名不适。
1 有用 凑凑不凑活 2024-01-06 11:12:16 浙江
感觉还行吧,吃写得一般,透过吃食谈人
3 有用 __Marianne__ 2022-09-20 15:07:09 河南
文笔虽然很稀,好在比较平畅,读是可以读,但作者摆出了一套很正经的姿势和一个很哄人的书名“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结果自己不会做饭,日常是拍黄瓜下方便面。你要写旧事旧人别起这个名字啊……我是为了看北方烹饪打开这本书的,我们北方烹饪不这样。
12 有用 萨鲁曼 2021-09-07 20:55:27
想起《秋园》,比它更好,秋园是一个人的,北方厨房时一群人的。哪里说的是吃啊,说的是各种命运,当人连吃这事都无法掌握时,何来的尊严!但蒋韵写得没有怨气,也是怎样开阔的胸怀。
3 有用 gslzym 2021-10-09 10:21:33
只是发现她和李锐还有笛安是一家
13 有用 丹阳 2022-02-07 13:14:53
写非虚构特别暴露作者的天分,不灵就是不灵,不行就是不行。你饭都不会做你写什么厨房,感情非常疏离,文字非常滞涩。
3 有用 danyboy 2022-02-07 09:11:18
重点是厨房中的家庭史,吃倒是其次,或者说,这本里面的食物其实都是家常菜。作者所写得,多是记忆中的味道,以及凭借味道记忆的人。80年代之前的部分,有许多影影绰绰。80、90年代,也就是作者20-30岁的故事,我最喜欢,令我想起90年代我读过的许多散文,那时候我还读散文,带着憧憬和羡慕读那些人的生活。此外,笛安小时候挺萌。
2 有用 扭腰客 2021-09-23 18:55:07
写一本与“吃”有关的书,总不会出错;但有梁实秋、唐鲁孙等大家在前,实在是味如嚼蜡
1 有用 啦啦啦 2022-04-04 11:48:07
那么多百度就能搜到的旧时人,甚至出现在电视剧中。他们的后代也是就这么生活着,在蒋韵老师的笔下,曲折也平淡的生活着。 本来不理解后面放篇小说干嘛,直到蛋黄酱的出现,一个苏联女人带过来的蛋黄酱的制作方法。为什么不会做饭、食物链也很窄的人要写厨房,原来每一道菜谱的背面都是故事呀。
2 有用 RandalWan 2022-03-26 22:34:24
很好看。
2 有用 羊小姐 2022-03-28 23:55:50
2022.3.29看完 读于收获2021春卷 竟然很好看,一点也不枯燥,食物是通往故乡和回忆的味道。想起秋园,想起至味在人间,食物的背后,是家族史,也是个人史。和食物有关的记忆,总是满口芬芳,经年不衰。 我们的娜塔莎没找到文章,不知道在哪看。
1 有用 寡清眠 2022-03-20 18:37:03
开始“奶奶主厨”部分,有些轻飘飘,不如读过的其他回忆家史的书,到“炸酱面”篇开始变好,和同龄人聚会、吃炸酱面、谈论书、谈心,无论什么时候青春、自由、希望都很美好。我喜欢这一段的描述,去过一次喜欢的作者在书店的讲座,不管平时是什么样的人,因为喜欢同一样事物相聚,说些平时不会说的话,是种疗愈,最后作者给我们念了首她写的诗,想到诗中的某一句时,会回忆起作者读它时的声音和画面。我可能该寻找更多的沉浸和爱好了。奶奶主厨时期的食物,因为都在中原,蒸槐花我还吃着。
0 有用 枢木青鸟 2022-03-11 12:45:30
好温柔,太温柔了
0 有用 刘文静她不文静 2022-03-10 10:21:07
喜欢这种从嘴到心的讲述,就是结尾格局突然打开有点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