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科学哲学》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幅清晰准确的鸟瞰图。何为科学?科学是否客观?科学能否解释一切?萨米尔·奥卡沙开篇扼要介绍科学发展的历程,继尔探讨科学推理的本质、科学领域的革命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理论问题。作者还审视了专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争端,以及科学作为双刃剑的利与弊。
丛书信息
喜欢读"科学哲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科学哲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科学哲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科学哲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今天升起的太阳明天依旧会升起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觉得太阳依旧升起的人认可“归纳推理“,肯定自然的齐一性,即太阳以前多次升起,那么太阳之后也会继续升起。这推理的漏洞是认为事物不变的,然而太阳会变化,几十亿年后它就会爆炸。归纳推理的效度视乎它推理事物的变化快慢,例如爱情就变得快,不太能用归纳推理,不能说男女... (展开)
科学哲学——理性对理性的讨伐
> 更多书评 25篇
-
Biberius (卑以自牧)
小标题“不可通约性和观察数据的理论负荷” “理论负荷”原文“Theory-ladenness”,很明显是对字面意思的误译。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observations are said to be "theory‐laden" when they are affected by the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held by the investigator. The thesis of theory‐ladenness is most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late 1950s and early 1960s work of Norwood Russell Hanson, Thom...2018-11-07 20:32 3人喜欢
小标题“不可通约性和观察数据的理论负荷”
“理论负荷”原文“Theory-ladenness”,很明显是对字面意思的误译。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observations are said to be "theory‐laden" when they are affected by the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held by the investigator. The thesis of theory‐ladenness is most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late 1950s and early 1960s work of Norwood Russell Hanson, Thomas Kuhn, and Paul Feyerabend, and was probably first put forth (at least implicitly) by Pierre Duhem about 50 years earlier."
-Bogen, Jim (2014): "Theory and Observation in Science", In Edward N. Zalta (e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4 Edition).(随手转引Wiki)
虽然有点啰嗦,但译成“充满理论预设的观察数据”会比较好。
回应 2018-11-07 20:32 -
东小野 (Move!Move!Move!)
第二章 科学推理 科学家们经常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世界的事实,这些事实如果不是出自他们之口,我们不会相信。例如,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和大猩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地理学家告诉我们非洲和南美洲过去连接在一起,宇宙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一直在膨胀。科学家们是通过推理或推论的过程确信上述事实的。 (一)演绎和归纳 1.演绎推理:推理的前提必然导致结论。 (1)例子:演绎推理或者演绎推论的例子: 前提:所有的法国人都喜欢红...2015-07-25 18:13 2人喜欢
第二章 科学推理 科学家们经常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世界的事实,这些事实如果不是出自他们之口,我们不会相信。例如,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和大猩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地理学家告诉我们非洲和南美洲过去连接在一起,宇宙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一直在膨胀。科学家们是通过推理或推论的过程确信上述事实的。 (一)演绎和归纳 1.演绎推理:推理的前提必然导致结论。 (1)例子:演绎推理或者演绎推论的例子: 前提:所有的法国人都喜欢红葡萄酒;皮埃尔是一个法国人 结论:因此,皮埃尔喜欢红葡萄酒 (2)分析:前两项陈述称为推论的前提,而第三项陈述称为结论。这是一个演绎推理,因为它具有以下特征:如果前提为真,那么结论一定也为真。换句话说,如果所有的法国人都喜欢红葡萄酒为真,并且皮埃尔是法国人也为真,那么就会得出皮埃尔确实喜欢红葡萄酒。这种推理通常可以表达为,推理的前提必然导致结论。使这个推论成立的是存在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一种恰当关系,即前提为真则结论也必然为真。 2.归纳推理:前提并不必然导致结论。 (1)例子: 前提:盒子里前五个鸡蛋发臭了 所有鸡蛋上标明的保质日期都相同 结论:因此,第六个鸡蛋也将是发臭的 (2)分析:即使前五个鸡蛋确实发臭了,并且即使所有鸡蛋上标明的保质日期相同,也不能保证第六个鸡蛋一样发臭。第六个鸡蛋完好无损的情况是很有可能的。换言之,这个推论的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这在逻辑上是可能的,所以这个推论不是演绎的。它被称为归纳推论。在归纳推论或者说归纳推理中,我们是从关于某对象已被检验的前提推论到关于该对象的未被检验的结论——本例中这个对象是鸡蛋。 3.演绎与归纳 (1)演绎推理是一种比归纳推理更可靠的推理方式。进行演绎推理时,我们可以保证从真前提出发就会得出一个真结论。然而,这种情况却不适用于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很有可能使我们从真前提推出一个假结论。尽管存在这种缺点,我们却似乎一直都在依赖归纳推理,甚至很少对它进行思考。例如,当你早上打开电脑的时候,你相信它不会在你面前爆炸。为什么呢?因为你每天早上都会打开电脑,它至今从来没有在你面前爆炸过。但是,从“迄今为止,我的电脑在打开时都不曾爆炸过”到“我的电脑在此时打开时将不会爆炸”的推论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这个推论的前提并不必然得出结论。你的电脑此时爆炸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即使这在以前从来没有发生。 (2)归纳推理更多见。 在日常生活中,其他归纳推理的例子随处可见。当你逆时针转动方向盘的时候,你认为汽车将会向左而不是向右拐。驾车上路时,你就把生命作为赌注压在这一假定上。是什么使你如此肯定它是正确的?如果有人要求你证明这一确信,你将如何回答?除非你是一个机修工,你有可能会回答:“在过去每一次我逆时针转动方向盘的时候,汽车都是向左拐的。因此,当我这一次逆时针转动方向盘时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这同样是归纳推论,而不是演绎推理。归纳性推理似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实上,无论何时从有限的资料数据获得一个更普遍的结论,科学家们都要运用归纳推理,这是他们一直使用的方法。 (3)案例:以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为例,如上一章所述,该定律讲的是宇宙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会对任一其他物体产生引力作用。很显然,牛顿并没有通过检验宇宙中的每一物体来得出这一定律——他不可能这样做。其实,他首先发现行星和太阳以及地球表面附近各种运动的物体适用这个定律。从这些数据中,他推论出定律对于所有的物体都适用。 (4)归纳在科学中的核心作用有时候是被我们的说话方式弄得含糊不清了。例如,你也许看到报上说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基因改良的玉米对人体是安全的。这里的意思是科学家已经对于大量的人测试了这一种玉米,没有一个人产生任何不良反应。但是,严格地说这并没有证明这种玉米是安全的,即没有像数学家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那样。因为,从“这种玉米对于被检验过的人没有任何坏处”到“这种玉米对于任何人都没有坏处”的推论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这份报纸本来应该如实地说,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特别有力的证据表明这种玉米对人是安全的。“证明”一词应该仅仅严格地用于演绎推论的场合。在这个词的严格意义上,即使曾经有过,科学假说也极少能够通过数据被证明是真的。 (5)大多数哲学家认为科学过分依赖归纳推理的事实是显然的。波普尔认为科学家需要的仅仅是演绎推论。波普尔观点的缺陷显而易见,原因在于科学家并不仅仅热衷于解释特定理论是错误的。当一个科学家收集实验数据的时候,她的目的也许是为了表明一个特定理论——也许是与她针锋相对的理论——是错误的。但更有可能的是,她正致力于说服人们相信她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为了达到此目的,她将不得不求助于归纳推理。所以,波普尔想表明科学可以不需要归纳是不会成功的。 (二)休谟的问题 1.休谟理论:虽然归纳推理在逻辑上并非无懈可击,但它似乎是形成关于世界之信念的一种非常合理的方法。然而,是什么证明了我们对于归纳的信任是正确的?我们该怎样说服拒绝归纳推理的人他们是错误的?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又激进的答案。他认为,运用归纳的正当性不可能完全从理性上被证明。休谟承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活动中时刻都在运用归纳方法,但是他主张这仅仅是一种与理性无关的动物性习惯。他认为,若要为归纳的运用提供充分的理由,我们不可能办得到。 (1)“自然的齐一性”:无论我们何时进行归纳推论,似乎都要预设他所称的“自然的齐一性”。我们的推理似乎都依赖于一个假设,即我们未检验过的物体将在某些相关的方面与我们已经检验过的同类物体相似。这一假设正是休谟对于自然的齐一性的解释。 (2)非齐一——归纳推理并非理性:但是正如休谟所问,我们如何获知自然的齐一性假设实际上是正确的呢?我们能否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它的正确性呢?不,休谟说,我们不可能做到。因为我们很容易想到,宇宙并不是齐一的,并且宇宙每天都在任意地改变。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电脑有时也许会无缘无故地发生爆炸,水有时也许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使我们中毒,台球在碰撞中也许会停止运动,等等。既然这样一个“非齐一”的宇宙是可能存在的,我们就不可能严格证明自然的齐一性的正确性。原因在于,如果我们可以证明其正确性,这个非齐一的宇宙在逻辑上就不可能存在了。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至今为止自然在大体上是齐一的,但是我们不能引用这一事实去论证自然将持续齐一,因为它假定过去已经发生的情况能可靠地标示未来将会发生的情况——这正是自然的齐一性假设。如果我们试图依靠经验来论证自然的齐一性,我们就会陷入循环推理。 这就是问题所在。休谟指出,我们的归纳推论建立在自然的齐一性假设之上。但是我们无法证明自然齐一性是正确的,并且我们只有回避这一问题才能为它的正确性提供经验性证据。所以,我们的归纳推论依据的是一种关于世界的假设,对于该假设我们没有很好的根据。休谟断定,我们对于归纳的信心只是盲目的确信——无论如何它无法在理性上得到辩护。 (3)休谟归纳问题定义: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科学正是理性探究的范式。对科学家们所说的关于世界的一切,我们深信不疑。每一次坐飞机旅行,我们都把自己的生命放在设计飞机的科学家的手上。但是科学却依赖着归纳,休谟的观点似乎表明归纳不可能被理性地辩护。如果休谟正确,建立科学的基础看起来就不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坚固。这种使人困惑的情形被称为休谟归纳问题。 2.回答 (1)有些人认为,问题的关键在概率这个概念上。这种提法似乎非常合理。因为人们很自然地就可以想到,尽管一项归纳推论的前提不保证结论正确,但它们确实使结论非常有可能成立。同样,即使科学知识并不是确定的,但它为真的概率仍然很大。但是,对于休谟问题的这种回应又产生了它自身的难题,并且这种回应绝不会被广泛接受;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再讨论这一点。 (2)彼得·斯特劳森:承认归纳不可能在理性上得到辩护,但是主张这一点事实上并不成问题。人们是如何为这种主张作辩护的呢?一些哲学家已经指出,归纳对于我们思考和推理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并不是那种正当性可以被证明的东西。归纳是一种我们用来决定关于世界的断言是否正确的标准。例如,我们运用归纳来判断一个制药公司关于它的新药物利润惊人的看法是否正确。因此,问归纳本身是否正当是无意义的。
回应 2015-07-25 18:13 -
东小野 (Move!Move!Move!)
第一章 何为科学? 许多人认为科学的显著特征在于科学家探索世界的特殊方法。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实验方法的运用,它是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运用实验方法——天文学家显然不能在天上做实验,有时必须代之以仔细的观察。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情形也是如此。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科学理论的建构。科学家并不是仅仅在记录簿上记下他们实验和观察的结果——他们通常希望用一个一般的理论来解释那些...2015-07-25 18:11 1人喜欢
第一章 何为科学? 许多人认为科学的显著特征在于科学家探索世界的特殊方法。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实验方法的运用,它是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运用实验方法——天文学家显然不能在天上做实验,有时必须代之以仔细的观察。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情形也是如此。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科学理论的建构。科学家并不是仅仅在记录簿上记下他们实验和观察的结果——他们通常希望用一个一般的理论来解释那些结果。虽然这并不是总能很轻易地做到,但已经获得了一些重大的成果。 科学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去弄明白实验、观察和理论建构等方法是如何帮助科学家揭开那么多自然之谜的。 (一)现代科学之起源 起源:现代科学起源于1500年到1750年之间发生在欧洲的科学高速发展时期,即我们现在所称的科学革命时期。当然,古代和中世纪的人们也从事科学探索——科学革命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这些早期阶段,主流的世界观是亚里士多德学说,这一名称来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1.物理学 哥白尼:在现代科学世界观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个关键阶段是哥白尼革命。1542年,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斯·哥白尼(1473——1543)发表了一本抨击地心说宇宙模型的著作,地心说模型认为静止不动的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行星和太阳都在围绕地球的轨道上旋转。 开普勒:哥白尼的革新不仅带来了更好的天文学的进步,通过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1630)和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的努力,它还间接地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开普勒发现,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是哥白尼所猜想的正圆形,而是椭圆形。这就是他重要的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他的第二和第三定律明确给出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开普勒的三定律加在一起,给出了一个远比以前提出的理论更好的行星运动理论,解决了许多世纪以来困扰天文学家的难题。 伽利略:伽利略终生追随哥白尼的学说,也是望远镜的早期发明人之一。当把望远镜对准天空的时候,他得到了许多惊人的发现,其中包括月亮上的山脉、大量的恒星、太阳黑子以及木星的卫星。所有的这些发现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宇宙学完全相矛盾,并在科学共同体转向哥白尼学说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伽利略最持久的影响并不在天文学,而是在力学中;他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关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更快的理论。取而代之的是,伽利略提出了一种反直觉的观点,认为所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都以相同速率向地面下落,不受重量影响另外,他还认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是均匀加速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获得相等的速度增量;这就是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为这一定律提供了尽管不是决定性的但却具有说服力的确凿证据,这构成了他力学理论的核心部分。 数字描述和实验检验的理念:通常认为,伽利略是第一位真正的现代物理学家。他第一次表明数学语言可被用来描述物质世界中的真实物体的行为,例如下落的物体、抛射的物体等等。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是很显然的——今天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科学理论已经成为惯例,不仅是物理学,在生物学以及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但在伽利略的时代,这却不是显然的:人们普遍认为数学处理的是纯粹抽象的实体,因此对于物质实体是不适用的。伽利略所做工作的另外一个革新方面是,他强调了运用实验来检验假说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科学家来说,这也许又是一个看上去显而易见的观点。但是,在伽利略的时代,人们并不认为实验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可靠手段。伽利略对于实验检验的强调标志着一种研究自然界的经验方法的出现,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勒内·笛卡尔(1596——1650)提出了一门全新的“机械论哲学”,按照这种哲学,物理世界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碰撞的惰性粒子物质构成。控制这些粒子或“微粒”运动的定律就是理解哥白尼式宇宙结构的关键因素,笛卡尔对此深信不疑。机械论哲学声称将用这些惰性的、不可感知的微粒运动来解释一切可观察现象,很快就成为了17世纪下半叶的主流科学观;在某种程度上至今它仍然影响着我们。机械论哲学的观点得到了诸如惠更斯、伽桑狄、胡克、玻意耳等人的支持;对它的广泛接受标志着亚里士多德式世界观寿终正寝。 牛顿:在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他著名的万有引力原理的基础之上,强大的动力学和机械论理论诞生了。牛顿发明了今天被我们称为“微积分”的数学技巧,对理论的表述具有很高的数学上的精确性和严格性。令人惊奇的是,牛顿能够表明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经过微小的修正)都是他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原理的逻辑结果。换言之,无论是天上的还是地上的物体运动,都可以用同样的定律来解释。牛顿给出了这些定律精确的定量形式。 牛顿物理学为此后200年左右的科学提供了框架,很快就取代了笛卡尔物理学。主要由于牛顿理论的成功,科学的信心在此期间迅速增强。人们普遍认为牛顿的理论揭示了自然界真正的运行方式,并能够解释一切,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的。人们作了更为细化的尝试,以便把牛顿力学的解释模式拓展到越来越多的自然现象上。18和19两个世纪见证了巨大的科学进步,尤其是在化学、光学、能源、热力学以及电磁学研究领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新发展都被看做是在一个宽泛的牛顿宇宙观范围之内作出的。科学家们把牛顿的观念作为最根本的正确观念来接受;剩下的工作就是在细节上对其加以填充而已。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牛顿式的理论图景在20世纪上半叶被动摇了,这要归功于物理学上两项革命性的新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表明,在运用于特别巨大的物体或者运动速度极快的物体时,牛顿力学无法给出正确的解答。相反的是,量子力学则指出在运用于微观领域的亚原子微粒时,牛顿力学无法给出正确解答。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者,特别是后者,是非常奇特和激进的理论,它们关于实在本性的论断使很多人难以接受甚至难以理解。它们的出现导致了物理学上重大的观念变革,这些变革一直延续至今。 物理学史最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不仅在历史上非常重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所有科学学科当中最基础的学科。这是因为,其他科学的研究对象本身都是由物理实体构成的。以植物学为例。植物学家研究植物,植物最终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和原子都是物理学微粒。 2.生物学 达尔文在生物学领域的进化论:在生物学领域,最著名的事件是查尔斯·达尔文关于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物种进化的理论发现,这一理论1859年被发表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在此之前,按照圣经《创世记》的教导,人们普遍认为不同的物种都是由上帝分别创造的。但是达尔文却认为,当代的物种事实上都是由古代的物种通过一种名为自然选择的过程进化而来的。当一些生物组织依靠它们的本身特征比其他的组织留下更多的后代时,自然选择就开始了;如果这些特征被它们的后代所继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种群就会越来越好地适应环境。达尔文认为,尽管这一过程很简单,但是经过许多代之后,它就会导致一个物种进化成另一个全新的物种。达尔文为他的理论提供的证据非常有说服力,以至于在20世纪开始之前它就作为正统的科学被人们接受了,尽管有许多来自神学的反对意见(参见图3)。后续的科研工作为达尔文的理论提供了更为惊人的验证,这一理论成为了现代生物学世界观的核心观点。 沃森和克里克的分子基因学:20世纪又见证了另外一场迄今尚未完成的生物学革命: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基因学的问世。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生命体细胞当中组成基因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参见图4)。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解释了基因信息如何从一个细胞被复制到另一个细胞,并从父母传给子女的问题,从而解释了为何子女往往与父母相像。他们的发现开辟了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新领域。在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问世以来的50年里,分子生物学获得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对遗传以及基因如何构建生物体的理解。最近试图进行的对人类体内整套基因提供分子水平描述图的工作,即人类基因组计划,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深远发展。21世纪将会见证这一领域更加激动人心的进步。 3.科学兴起 过去一百年间投入到科学研究方面的资源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带来的一个局面就是新科学学科,诸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的大量涌现。也许近30年来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认知科学的兴起,认知科学研究人类认知的各个方面,例如感知、记忆、学习和推理,并且改造了传统的心理学。认知科学很大的动力来自于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人脑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台计算机,人类的心智过程因而可以通过与计算机执行的操作加以对比得到理解。认知科学虽然仍处于婴儿期,但很有希望依靠它揭示关于意识活动的大量机理。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和社会学,在20世纪也得到了繁荣发展,尽管许多人认为它们在成熟性和严格性方面仍落后于自然科学。在第七章我们将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二)何为科学哲学? 1.任务:科学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去分析各门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2.为啥是哲学家来研究:从一个哲学化的视野来观察科学可以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去揭示科学实践中暗含的但不被科学家们明确讨论的假设。以科学实验为例来作一解释:假设一个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并且获得了一个特定的结果。他反复多次做这一实验,一直得出相同的结果。然后他可能会停下来,并相信如果他继续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做这一实验,得到的结果将一直相同。这一假设也许看起来很显然,但是作为哲学家,就会质疑。有何理由让我们假设将来的重复实验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呢?科学家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厘清这些略显古怪的问题:他也许有更好的事情去做。这些是纯粹的哲学问题,我们在下一章会加以阐释。 3.部分工作内容:科学哲学的部分工作就是去质疑科学家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 (三)科学和伪科学 1.卡尔·波普尔的可证伪性:作为20世纪一位颇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它应具有可证伪性。称一个理论是可证伪的并不是说它是错的。而是说,它意味着该理论能够作出一些可以用经验进行检验的特定预测。如果这些预测被发现是错误的,这一理论就被证伪了,或者说被否证了。因此一个可证伪的理论是指我们能够发现它是错的——它不能和每一个可能的经验过程相容。波普尔认为一些所谓的科学理论是不满足这一条件的,因此根本不应该被称为科学;它们不过是伪科学。 案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2.可证伪性区分方法的不完善:一种可以符合任何经验数据的理论确实是值得怀疑的。波普尔将科学与伪科学区分开来的尝试是不完善的,尽管初看上去很有道理。亚当斯和勒威耶的例子(预测冥王星)绝不是个案。 事实上科学中的每一项理论都会和某一些事实现象相冲突——找到一个完全符合所有数据资料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显然,如果一个理论与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料一直相冲突,并且找不到解释冲突的合理方法,它最终将不得不被推翻。但是,如果科学家们在刚发现问题时就轻易抛弃理论,科学就不会有多少进步了。 3.科学的共性不一定存在:卡尔·波普尔觉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理论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必定会存在这些理论所不具有的而真正科学理论拥有的某些特征。但是,不管我们是否接受波普尔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否定评价,他关于科学拥有“本质特征”的设想都值得怀疑。毕竟,科学是一种多元性的活动,包含了范围广泛的不同学科和理论。也许它们共享一套能够定义何为科学的固定的特征,但也许这种特征并不存在。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就认为,不存在能够定义何为“游戏”的一系列固定的特征;但却存在一束松散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大部分被大多数的游戏所拥有。然而也许某个特定的游戏不具有该特征束中的任一特征,却仍然是一个游戏。科学或许也是如此。如果真是这样,将科学与伪科学区分开来的一个简单化标准就不可能找到。
回应 2015-07-25 18:11
-
东小野 (Move!Move!Move!)
序言 科学哲学的四个论域或内涵: PS1即科学哲学元论。它涉及科学哲学的根本性论题,是科学哲学的“形而上学”层次,与科学知识本身相距较远。例如,科学的目的、目标、对象、价值、范围、限度、划界、方法、预设、信念等等。 PS2即科学哲学通论。它涉及科学哲学的普遍性论题,与科学知识整体的关系密切。例如,科学的问题、事实、概念、定律、原理、理论结构,科学的发现和发明、证明和辩护、说明和诠释、语言和隐喻,科学的发...2015-07-25 18:10
序言 科学哲学的四个论域或内涵: PS1即科学哲学元论。它涉及科学哲学的根本性论题,是科学哲学的“形而上学”层次,与科学知识本身相距较远。例如,科学的目的、目标、对象、价值、范围、限度、划界、方法、预设、信念等等。 PS2即科学哲学通论。它涉及科学哲学的普遍性论题,与科学知识整体的关系密切。例如,科学的问题、事实、概念、定律、原理、理论结构,科学的发现和发明、证明和辩护、说明和诠释、语言和隐喻,科学的发展、进步、革命,科学中的机械论和有机论、还原论和活力论、进化论和目的论、因果性和几率性、连续性和分立性,对科学的经验论、理性论、实在论、反实在论、现象论、工具论、整体论、操作论、约定论、物理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解读等等。 PS3即科学哲学个论。它是科学各门分支学科中的哲学问题。例如物理学、生物学、系统论、信息论、复杂性科学等中的哲学问题。 PS4则可以称为科学哲学外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科学活动和科学建制的本性以及科学与外部世界——自然界、社会、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科学的规范结构和精神气质,科学的起源,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科学与人生和人的价值,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伦理宗教的内在关联和外在互动等等。 科学的物质与精神价值:众所周知,当今之世,往往被称为科学时代。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由此略见一斑。单说科学,它以技术——科学的副产品和衍生物——为中介可以转化为无与伦比的物质力量,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类带来史无前例的福利。这一点有目共睹,毋庸赘言。不仅如此,科学本身作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创造和文化成就,也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科学具有深邃幽远的精神价值或精神功能。例如,破除迷信和教条的批判功能,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民主、自由的政治功能,塑造世界观和智力氛围的文化功能,认识自然界和人本身的认知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方法功能,给人以美感和美的愉悦的审美功能,训练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教育功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回应 2015-07-25 18:10 -
东小野 (Move!Move!Move!)
第一章 何为科学? 许多人认为科学的显著特征在于科学家探索世界的特殊方法。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实验方法的运用,它是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运用实验方法——天文学家显然不能在天上做实验,有时必须代之以仔细的观察。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情形也是如此。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科学理论的建构。科学家并不是仅仅在记录簿上记下他们实验和观察的结果——他们通常希望用一个一般的理论来解释那些...2015-07-25 18:11 1人喜欢
第一章 何为科学? 许多人认为科学的显著特征在于科学家探索世界的特殊方法。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实验方法的运用,它是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运用实验方法——天文学家显然不能在天上做实验,有时必须代之以仔细的观察。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情形也是如此。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科学理论的建构。科学家并不是仅仅在记录簿上记下他们实验和观察的结果——他们通常希望用一个一般的理论来解释那些结果。虽然这并不是总能很轻易地做到,但已经获得了一些重大的成果。 科学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去弄明白实验、观察和理论建构等方法是如何帮助科学家揭开那么多自然之谜的。 (一)现代科学之起源 起源:现代科学起源于1500年到1750年之间发生在欧洲的科学高速发展时期,即我们现在所称的科学革命时期。当然,古代和中世纪的人们也从事科学探索——科学革命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这些早期阶段,主流的世界观是亚里士多德学说,这一名称来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1.物理学 哥白尼:在现代科学世界观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个关键阶段是哥白尼革命。1542年,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斯·哥白尼(1473——1543)发表了一本抨击地心说宇宙模型的著作,地心说模型认为静止不动的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行星和太阳都在围绕地球的轨道上旋转。 开普勒:哥白尼的革新不仅带来了更好的天文学的进步,通过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1630)和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的努力,它还间接地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开普勒发现,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是哥白尼所猜想的正圆形,而是椭圆形。这就是他重要的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他的第二和第三定律明确给出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开普勒的三定律加在一起,给出了一个远比以前提出的理论更好的行星运动理论,解决了许多世纪以来困扰天文学家的难题。 伽利略:伽利略终生追随哥白尼的学说,也是望远镜的早期发明人之一。当把望远镜对准天空的时候,他得到了许多惊人的发现,其中包括月亮上的山脉、大量的恒星、太阳黑子以及木星的卫星。所有的这些发现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宇宙学完全相矛盾,并在科学共同体转向哥白尼学说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伽利略最持久的影响并不在天文学,而是在力学中;他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关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更快的理论。取而代之的是,伽利略提出了一种反直觉的观点,认为所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都以相同速率向地面下落,不受重量影响另外,他还认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是均匀加速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获得相等的速度增量;这就是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为这一定律提供了尽管不是决定性的但却具有说服力的确凿证据,这构成了他力学理论的核心部分。 数字描述和实验检验的理念:通常认为,伽利略是第一位真正的现代物理学家。他第一次表明数学语言可被用来描述物质世界中的真实物体的行为,例如下落的物体、抛射的物体等等。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是很显然的——今天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科学理论已经成为惯例,不仅是物理学,在生物学以及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但在伽利略的时代,这却不是显然的:人们普遍认为数学处理的是纯粹抽象的实体,因此对于物质实体是不适用的。伽利略所做工作的另外一个革新方面是,他强调了运用实验来检验假说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科学家来说,这也许又是一个看上去显而易见的观点。但是,在伽利略的时代,人们并不认为实验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可靠手段。伽利略对于实验检验的强调标志着一种研究自然界的经验方法的出现,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勒内·笛卡尔(1596——1650)提出了一门全新的“机械论哲学”,按照这种哲学,物理世界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碰撞的惰性粒子物质构成。控制这些粒子或“微粒”运动的定律就是理解哥白尼式宇宙结构的关键因素,笛卡尔对此深信不疑。机械论哲学声称将用这些惰性的、不可感知的微粒运动来解释一切可观察现象,很快就成为了17世纪下半叶的主流科学观;在某种程度上至今它仍然影响着我们。机械论哲学的观点得到了诸如惠更斯、伽桑狄、胡克、玻意耳等人的支持;对它的广泛接受标志着亚里士多德式世界观寿终正寝。 牛顿:在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他著名的万有引力原理的基础之上,强大的动力学和机械论理论诞生了。牛顿发明了今天被我们称为“微积分”的数学技巧,对理论的表述具有很高的数学上的精确性和严格性。令人惊奇的是,牛顿能够表明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经过微小的修正)都是他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原理的逻辑结果。换言之,无论是天上的还是地上的物体运动,都可以用同样的定律来解释。牛顿给出了这些定律精确的定量形式。 牛顿物理学为此后200年左右的科学提供了框架,很快就取代了笛卡尔物理学。主要由于牛顿理论的成功,科学的信心在此期间迅速增强。人们普遍认为牛顿的理论揭示了自然界真正的运行方式,并能够解释一切,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的。人们作了更为细化的尝试,以便把牛顿力学的解释模式拓展到越来越多的自然现象上。18和19两个世纪见证了巨大的科学进步,尤其是在化学、光学、能源、热力学以及电磁学研究领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新发展都被看做是在一个宽泛的牛顿宇宙观范围之内作出的。科学家们把牛顿的观念作为最根本的正确观念来接受;剩下的工作就是在细节上对其加以填充而已。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牛顿式的理论图景在20世纪上半叶被动摇了,这要归功于物理学上两项革命性的新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表明,在运用于特别巨大的物体或者运动速度极快的物体时,牛顿力学无法给出正确的解答。相反的是,量子力学则指出在运用于微观领域的亚原子微粒时,牛顿力学无法给出正确解答。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者,特别是后者,是非常奇特和激进的理论,它们关于实在本性的论断使很多人难以接受甚至难以理解。它们的出现导致了物理学上重大的观念变革,这些变革一直延续至今。 物理学史最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不仅在历史上非常重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所有科学学科当中最基础的学科。这是因为,其他科学的研究对象本身都是由物理实体构成的。以植物学为例。植物学家研究植物,植物最终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和原子都是物理学微粒。 2.生物学 达尔文在生物学领域的进化论:在生物学领域,最著名的事件是查尔斯·达尔文关于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物种进化的理论发现,这一理论1859年被发表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在此之前,按照圣经《创世记》的教导,人们普遍认为不同的物种都是由上帝分别创造的。但是达尔文却认为,当代的物种事实上都是由古代的物种通过一种名为自然选择的过程进化而来的。当一些生物组织依靠它们的本身特征比其他的组织留下更多的后代时,自然选择就开始了;如果这些特征被它们的后代所继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种群就会越来越好地适应环境。达尔文认为,尽管这一过程很简单,但是经过许多代之后,它就会导致一个物种进化成另一个全新的物种。达尔文为他的理论提供的证据非常有说服力,以至于在20世纪开始之前它就作为正统的科学被人们接受了,尽管有许多来自神学的反对意见(参见图3)。后续的科研工作为达尔文的理论提供了更为惊人的验证,这一理论成为了现代生物学世界观的核心观点。 沃森和克里克的分子基因学:20世纪又见证了另外一场迄今尚未完成的生物学革命: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基因学的问世。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生命体细胞当中组成基因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参见图4)。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解释了基因信息如何从一个细胞被复制到另一个细胞,并从父母传给子女的问题,从而解释了为何子女往往与父母相像。他们的发现开辟了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新领域。在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问世以来的50年里,分子生物学获得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对遗传以及基因如何构建生物体的理解。最近试图进行的对人类体内整套基因提供分子水平描述图的工作,即人类基因组计划,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深远发展。21世纪将会见证这一领域更加激动人心的进步。 3.科学兴起 过去一百年间投入到科学研究方面的资源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带来的一个局面就是新科学学科,诸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的大量涌现。也许近30年来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认知科学的兴起,认知科学研究人类认知的各个方面,例如感知、记忆、学习和推理,并且改造了传统的心理学。认知科学很大的动力来自于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人脑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台计算机,人类的心智过程因而可以通过与计算机执行的操作加以对比得到理解。认知科学虽然仍处于婴儿期,但很有希望依靠它揭示关于意识活动的大量机理。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和社会学,在20世纪也得到了繁荣发展,尽管许多人认为它们在成熟性和严格性方面仍落后于自然科学。在第七章我们将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二)何为科学哲学? 1.任务:科学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去分析各门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2.为啥是哲学家来研究:从一个哲学化的视野来观察科学可以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去揭示科学实践中暗含的但不被科学家们明确讨论的假设。以科学实验为例来作一解释:假设一个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并且获得了一个特定的结果。他反复多次做这一实验,一直得出相同的结果。然后他可能会停下来,并相信如果他继续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做这一实验,得到的结果将一直相同。这一假设也许看起来很显然,但是作为哲学家,就会质疑。有何理由让我们假设将来的重复实验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呢?科学家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厘清这些略显古怪的问题:他也许有更好的事情去做。这些是纯粹的哲学问题,我们在下一章会加以阐释。 3.部分工作内容:科学哲学的部分工作就是去质疑科学家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 (三)科学和伪科学 1.卡尔·波普尔的可证伪性:作为20世纪一位颇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它应具有可证伪性。称一个理论是可证伪的并不是说它是错的。而是说,它意味着该理论能够作出一些可以用经验进行检验的特定预测。如果这些预测被发现是错误的,这一理论就被证伪了,或者说被否证了。因此一个可证伪的理论是指我们能够发现它是错的——它不能和每一个可能的经验过程相容。波普尔认为一些所谓的科学理论是不满足这一条件的,因此根本不应该被称为科学;它们不过是伪科学。 案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2.可证伪性区分方法的不完善:一种可以符合任何经验数据的理论确实是值得怀疑的。波普尔将科学与伪科学区分开来的尝试是不完善的,尽管初看上去很有道理。亚当斯和勒威耶的例子(预测冥王星)绝不是个案。 事实上科学中的每一项理论都会和某一些事实现象相冲突——找到一个完全符合所有数据资料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显然,如果一个理论与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料一直相冲突,并且找不到解释冲突的合理方法,它最终将不得不被推翻。但是,如果科学家们在刚发现问题时就轻易抛弃理论,科学就不会有多少进步了。 3.科学的共性不一定存在:卡尔·波普尔觉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理论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必定会存在这些理论所不具有的而真正科学理论拥有的某些特征。但是,不管我们是否接受波普尔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否定评价,他关于科学拥有“本质特征”的设想都值得怀疑。毕竟,科学是一种多元性的活动,包含了范围广泛的不同学科和理论。也许它们共享一套能够定义何为科学的固定的特征,但也许这种特征并不存在。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就认为,不存在能够定义何为“游戏”的一系列固定的特征;但却存在一束松散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大部分被大多数的游戏所拥有。然而也许某个特定的游戏不具有该特征束中的任一特征,却仍然是一个游戏。科学或许也是如此。如果真是这样,将科学与伪科学区分开来的一个简单化标准就不可能找到。
回应 2015-07-25 18:11 -
东小野 (Move!Move!Move!)
第二章 科学推理 科学家们经常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世界的事实,这些事实如果不是出自他们之口,我们不会相信。例如,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和大猩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地理学家告诉我们非洲和南美洲过去连接在一起,宇宙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一直在膨胀。科学家们是通过推理或推论的过程确信上述事实的。 (一)演绎和归纳 1.演绎推理:推理的前提必然导致结论。 (1)例子:演绎推理或者演绎推论的例子: 前提:所有的法国人都喜欢红...2015-07-25 18:13 2人喜欢
第二章 科学推理 科学家们经常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世界的事实,这些事实如果不是出自他们之口,我们不会相信。例如,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和大猩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地理学家告诉我们非洲和南美洲过去连接在一起,宇宙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一直在膨胀。科学家们是通过推理或推论的过程确信上述事实的。 (一)演绎和归纳 1.演绎推理:推理的前提必然导致结论。 (1)例子:演绎推理或者演绎推论的例子: 前提:所有的法国人都喜欢红葡萄酒;皮埃尔是一个法国人 结论:因此,皮埃尔喜欢红葡萄酒 (2)分析:前两项陈述称为推论的前提,而第三项陈述称为结论。这是一个演绎推理,因为它具有以下特征:如果前提为真,那么结论一定也为真。换句话说,如果所有的法国人都喜欢红葡萄酒为真,并且皮埃尔是法国人也为真,那么就会得出皮埃尔确实喜欢红葡萄酒。这种推理通常可以表达为,推理的前提必然导致结论。使这个推论成立的是存在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一种恰当关系,即前提为真则结论也必然为真。 2.归纳推理:前提并不必然导致结论。 (1)例子: 前提:盒子里前五个鸡蛋发臭了 所有鸡蛋上标明的保质日期都相同 结论:因此,第六个鸡蛋也将是发臭的 (2)分析:即使前五个鸡蛋确实发臭了,并且即使所有鸡蛋上标明的保质日期相同,也不能保证第六个鸡蛋一样发臭。第六个鸡蛋完好无损的情况是很有可能的。换言之,这个推论的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这在逻辑上是可能的,所以这个推论不是演绎的。它被称为归纳推论。在归纳推论或者说归纳推理中,我们是从关于某对象已被检验的前提推论到关于该对象的未被检验的结论——本例中这个对象是鸡蛋。 3.演绎与归纳 (1)演绎推理是一种比归纳推理更可靠的推理方式。进行演绎推理时,我们可以保证从真前提出发就会得出一个真结论。然而,这种情况却不适用于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很有可能使我们从真前提推出一个假结论。尽管存在这种缺点,我们却似乎一直都在依赖归纳推理,甚至很少对它进行思考。例如,当你早上打开电脑的时候,你相信它不会在你面前爆炸。为什么呢?因为你每天早上都会打开电脑,它至今从来没有在你面前爆炸过。但是,从“迄今为止,我的电脑在打开时都不曾爆炸过”到“我的电脑在此时打开时将不会爆炸”的推论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这个推论的前提并不必然得出结论。你的电脑此时爆炸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即使这在以前从来没有发生。 (2)归纳推理更多见。 在日常生活中,其他归纳推理的例子随处可见。当你逆时针转动方向盘的时候,你认为汽车将会向左而不是向右拐。驾车上路时,你就把生命作为赌注压在这一假定上。是什么使你如此肯定它是正确的?如果有人要求你证明这一确信,你将如何回答?除非你是一个机修工,你有可能会回答:“在过去每一次我逆时针转动方向盘的时候,汽车都是向左拐的。因此,当我这一次逆时针转动方向盘时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这同样是归纳推论,而不是演绎推理。归纳性推理似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实上,无论何时从有限的资料数据获得一个更普遍的结论,科学家们都要运用归纳推理,这是他们一直使用的方法。 (3)案例:以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为例,如上一章所述,该定律讲的是宇宙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会对任一其他物体产生引力作用。很显然,牛顿并没有通过检验宇宙中的每一物体来得出这一定律——他不可能这样做。其实,他首先发现行星和太阳以及地球表面附近各种运动的物体适用这个定律。从这些数据中,他推论出定律对于所有的物体都适用。 (4)归纳在科学中的核心作用有时候是被我们的说话方式弄得含糊不清了。例如,你也许看到报上说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基因改良的玉米对人体是安全的。这里的意思是科学家已经对于大量的人测试了这一种玉米,没有一个人产生任何不良反应。但是,严格地说这并没有证明这种玉米是安全的,即没有像数学家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那样。因为,从“这种玉米对于被检验过的人没有任何坏处”到“这种玉米对于任何人都没有坏处”的推论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这份报纸本来应该如实地说,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特别有力的证据表明这种玉米对人是安全的。“证明”一词应该仅仅严格地用于演绎推论的场合。在这个词的严格意义上,即使曾经有过,科学假说也极少能够通过数据被证明是真的。 (5)大多数哲学家认为科学过分依赖归纳推理的事实是显然的。波普尔认为科学家需要的仅仅是演绎推论。波普尔观点的缺陷显而易见,原因在于科学家并不仅仅热衷于解释特定理论是错误的。当一个科学家收集实验数据的时候,她的目的也许是为了表明一个特定理论——也许是与她针锋相对的理论——是错误的。但更有可能的是,她正致力于说服人们相信她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为了达到此目的,她将不得不求助于归纳推理。所以,波普尔想表明科学可以不需要归纳是不会成功的。 (二)休谟的问题 1.休谟理论:虽然归纳推理在逻辑上并非无懈可击,但它似乎是形成关于世界之信念的一种非常合理的方法。然而,是什么证明了我们对于归纳的信任是正确的?我们该怎样说服拒绝归纳推理的人他们是错误的?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又激进的答案。他认为,运用归纳的正当性不可能完全从理性上被证明。休谟承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活动中时刻都在运用归纳方法,但是他主张这仅仅是一种与理性无关的动物性习惯。他认为,若要为归纳的运用提供充分的理由,我们不可能办得到。 (1)“自然的齐一性”:无论我们何时进行归纳推论,似乎都要预设他所称的“自然的齐一性”。我们的推理似乎都依赖于一个假设,即我们未检验过的物体将在某些相关的方面与我们已经检验过的同类物体相似。这一假设正是休谟对于自然的齐一性的解释。 (2)非齐一——归纳推理并非理性:但是正如休谟所问,我们如何获知自然的齐一性假设实际上是正确的呢?我们能否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它的正确性呢?不,休谟说,我们不可能做到。因为我们很容易想到,宇宙并不是齐一的,并且宇宙每天都在任意地改变。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电脑有时也许会无缘无故地发生爆炸,水有时也许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使我们中毒,台球在碰撞中也许会停止运动,等等。既然这样一个“非齐一”的宇宙是可能存在的,我们就不可能严格证明自然的齐一性的正确性。原因在于,如果我们可以证明其正确性,这个非齐一的宇宙在逻辑上就不可能存在了。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至今为止自然在大体上是齐一的,但是我们不能引用这一事实去论证自然将持续齐一,因为它假定过去已经发生的情况能可靠地标示未来将会发生的情况——这正是自然的齐一性假设。如果我们试图依靠经验来论证自然的齐一性,我们就会陷入循环推理。 这就是问题所在。休谟指出,我们的归纳推论建立在自然的齐一性假设之上。但是我们无法证明自然齐一性是正确的,并且我们只有回避这一问题才能为它的正确性提供经验性证据。所以,我们的归纳推论依据的是一种关于世界的假设,对于该假设我们没有很好的根据。休谟断定,我们对于归纳的信心只是盲目的确信——无论如何它无法在理性上得到辩护。 (3)休谟归纳问题定义: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科学正是理性探究的范式。对科学家们所说的关于世界的一切,我们深信不疑。每一次坐飞机旅行,我们都把自己的生命放在设计飞机的科学家的手上。但是科学却依赖着归纳,休谟的观点似乎表明归纳不可能被理性地辩护。如果休谟正确,建立科学的基础看起来就不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坚固。这种使人困惑的情形被称为休谟归纳问题。 2.回答 (1)有些人认为,问题的关键在概率这个概念上。这种提法似乎非常合理。因为人们很自然地就可以想到,尽管一项归纳推论的前提不保证结论正确,但它们确实使结论非常有可能成立。同样,即使科学知识并不是确定的,但它为真的概率仍然很大。但是,对于休谟问题的这种回应又产生了它自身的难题,并且这种回应绝不会被广泛接受;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再讨论这一点。 (2)彼得·斯特劳森:承认归纳不可能在理性上得到辩护,但是主张这一点事实上并不成问题。人们是如何为这种主张作辩护的呢?一些哲学家已经指出,归纳对于我们思考和推理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并不是那种正当性可以被证明的东西。归纳是一种我们用来决定关于世界的断言是否正确的标准。例如,我们运用归纳来判断一个制药公司关于它的新药物利润惊人的看法是否正确。因此,问归纳本身是否正当是无意义的。
回应 2015-07-25 18:13
-
戴young (在年轻的飞奔里你是迎面而来的风)
Chapter1 What is science? An obvious example is the use of experiments which historically marks a turning-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 sicnece. Not all the sciences are experimental though - astronomers obviously cannot do experiments on the heavens, but have to content themselves with careful observation instead. The same is true of many social sciences. Scientists do not simply record th...2020-03-31 12:56
Chapter1 What is science?
An obvious example is the use of experiments which historically marks a turning-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 sicnece. Not all the sciences are experimental though - astronomers obviously cannot do experiments on the heavens, but have to content themselves with careful observation instead. The same is true of many social sciences. Scientists do not simply record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and observation in a log book - they usually want to explain those results in terms of a general theory.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n pholosophy of science is to understand how techniques such as experimentation, observation, and theory-construction have enabled scientists to unravel so many of nature's secret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 indispensible for doing goo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ristotelianism亚里斯多德学说
at odds with 与...相冲突
回应 2020-03-31 12:56 -
severusa (贝雅特丽齐,是我啊,博尔赫斯)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工作是理解人类如何执行他们的认知任务。 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在认知心理学家中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一个争论,它所涉及的是人类意识的建构。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意识是个“万能解题器”。这意味着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或“通用智能”,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 与此相对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是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2020-03-10 13:15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工作是理解人类如何执行他们的认知任务。
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在认知心理学家中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一个争论,它所涉及的是人类意识的建构。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意识是个“万能解题器”。这意味着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或“通用智能”,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
与此相对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是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这被称做意识的模块性假说。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在人类儿童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他或她学会语言。
福多尔认为大脑模块有大量突出的特征,下面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特征:(i)它们是领域化的;(ii)它们的运行是强制性的,(iii)它们是信息分隔的。福多尔接着主张,人类意识虽非全部但却部分是模块化的:有些认知任务我们用专门的模块来解决,有些任务我们用“通用智能”来解决。
说一个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就是说它是专门化的:它负责一组有限的、精确划定的任务。
说一个认知系统是强制性的,就是说我们不能选择是否让该系统运作。语言的感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听到一句用你所通晓的语言说出的句子,你就不得不把它听成是说出了一个句子。如果有人要你把该句听成“纯粹的噪音”,不论如何努力,你都无法做到。福多尔指出,并非所有认知过程在这方面都是强制性的。思维明显就不是这样。
信息分隔,即心理模块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特征。米勒 -利耶尔错觉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即使知道它是一种视觉幻觉,这两条线看起来仍然不一样长。福多尔看来,这一简单的事实对于理解意识结构有着重要的启发。它表明,关于两条线不一样长的信息已被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感知机制是信息分隔的——它们不能获得我们拥有的所有信息。
回应 2020-03-10 13:15 -
论坛 · · · · · ·
欢迎加入译林牛津通识读本小组 | 来自胡伍玄 | 2013-03-2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Oxford Paperbacks (2002)8.9分 146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3)8.7分 659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9.4分 15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休小谟)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 (水煮美人鱼)
- 牛津通识读本(第一辑40种小开本) (胡伍玄)
- 37°暖书单(二) (37°暖)
- VSI (捶胸顿足)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科学哲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36 有用 傑 2012-09-17
真希望有谁能写出一本差不多篇幅而且水平不在这本之下的《数学哲学》。哪天开始着迷于就某学科的哲学讨论,那就意味着自己跟那学科本身决裂,至少也是渐行渐远。
1 有用 冬爱 2018-12-22
实在论/反实在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常规科学/科学革命
2 有用 吴明士 2010-01-20
又读了一遍,还是很好。
15 有用 不能明白晴阳阳 2015-09-07
讲得很不错,把原先有些问题又推进了一步。另外里面有提供各方意见,包括对波普尔的反对意见。之前和理工科朋友聊天,觉得大家都快把波普尔当确证真理了。我以前虽然政治正确地认为“波普尔只是一家之言“,但内心还是不由自主臣服。这次被提了个醒,也是重要收获。
4 有用 南舟 2013-07-14
同为科哲入门读物,亨普尔那本《自然科学的哲学》侧重科学内部的哲学问题的狭义科学哲学,而《科学究竟是什么》以科学哲学名家的理论为中心,这本围绕广义的科学哲学几个重要主题,适当介绍一些理论,视角全面而又不失准确。
0 有用 钟成功 2021-01-17
简单扼要,还有扩展文献;译文略有瑕疵,但是有原文对照。
0 有用 李中遠 2020-12-27
《科学革命的结构》已在速易递柜子里。另外还有9本。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0 有用 梅影若鸿 2020-12-16
结构还不错,多给一星,因为我怀念以前的philosophy of science的老师,他讲课的结构和这本书很像。
0 有用 哈哈哈123 2020-12-15
读的过程中非常愉快,我很少这么愉快 翻译得很流畅,至于有没有翻译错误我就不清楚了
0 有用 弗如歌 2020-11-27
科学的伟大归于谦虚,而今天好像一提到科学就是绝对正确,绝对主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