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艺术》的原文摘录

  • 怨忿不平,并不是净化了的情感——把《窦娥冤》和《红楼梦》称为伟大悲剧的人都忽略了这一点。我们读毕《金瓶梅》的心境却是比较净化了的,怨愤不平固然没有,轻佻的优越感大抵也不会多。有的是那种看到了人生尽头的难过,而且多少有些好像什么话也不想说。 (查看原文)
    盐汽水 6赞 2021-11-24 13:02:28
    —— 引自章节:庞春梅:《金瓶梅》的命名
  • 总而言之,他(西门庆)与我们的差异,主要只在境遇上而已,他做的事都不是不可理解不可想象的,若有机缘,我们难保不做。我们也许觉得他的缺点确是比我们多,但这只不过是程度之别,不是种类之别。 (查看原文)
    摩托日记 2赞 2017-04-29 14:19:36
    —— 引自第111页
  • 不符史實的情形,不外是拿了作者當代明朝的事實來敘述書中宋朝的故事。清人常常據此嘲笑作者淺陋,又因而斷定此書不會是博雅的王世貞的手筆……莎士比亞劇中這種例子可謂車載斗量,而現代學者編注這些劇本之時,只把事實注出來就算了,並不覺得需要嘲笑莎翁一番。這樣以今日的事情來講先朝故事,其實有一種特別的藝術作用,就是令當時的讀者觀眾倍覺親切和刺激。金瓶梅裏面的太監和理刑官,當然是明代而不是宋代的作風,但是這有什麼要緊呢?金瓶又不是史書,甚至不是嚴格的歷史小說,而只是沿用水滸的時代來說人生,這樣,說到官場,內容更豐富了,藝術上的真實又不損,為什麼不可以?作者肯定是思考過這些道理的,淺陋的是那些嘲笑他淺陋的人。 (查看原文)
    尺八 2赞 2014-04-10 17:59:00
    —— 引自第6页
  • 他从蠢蠢的西门庆那里骗取一些物质,也未尝不公道。 (查看原文)
    摩托日记 1回复 2赞 2017-04-23 11:46:00
    —— 引自第28页
  • 《金瓶梅》的成就,是写实艺术的成就。 《金瓶梅》里充满了琐事,而竟然又能吸引读者,是有原因的。比较浅显的一点,是作者能够看到日常生活里的风趣,而且把这种风趣写出来。作者有很生动的幽默感,而且对世事的表里不一特别感兴趣。但作者能写家常事的一个更深原因,是他的异常的生命力,这生命力表现为对世界和人生的无限兴趣,使他觉得生活很值得写。这异常的生命力是作者的艺术资本。他对人性存着一股强烈的好奇,那不是一般世俗浅见满足的了的。 小说的主题是人生的悲苦;尽管如此,这悲苦人生的背景确是个美好的世界,而这就是这小说的艺术。 《金瓶梅》的娼妓写的很好,常常就好在没有偏见。 一个作者瞧不起的人物总是写不好的。有成见的作家,一旦把人物归了类,依着政治、宗教或道德成见来褒贬之时,这人物必定变得很简单,他的行动都是预见得来的。 真实世界里之所以充满虚伪,是由于在真实世界里假面具多半能维持下来;《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爱把假面具拆破,是在写艺术世界里的公道。 讽刺文学的通病是肤浅。似乎作者的嘴巴嬉笑久了就很难再合拢来,或者是怒骂惯了,想讲些客观公众的话都不好意思,弄得没法再正经,亦不能认真了。《金瓶梅》所以了不起,是作者嘲讽尽管嘲讽,但并不因之失去同情心,而且对人生始终有很尊重的态度。 作者花这些笔墨来写月娘不敏,主要目的不在得些笑料,而在让读者看见,德与智之间是有冲突存在的。 写死亡是《金瓶梅》的特色。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相比,有个弱点就是对死亡这件人生大事不够重视。深刻的西洋作品中,死都是占中心地位的。中国小说家中,关心死亡所反映的人生终极意义的,只有本书作者一人。读者可以强烈的感觉到死亡时的孤寂。 (查看原文)
    Plutarch 2赞 2018-10-21 20:53:57
    —— 引自章节:笔记
  • 佛家说世间罪孽的根源是人心里的“贪嗔痴”。李瓶儿的故事,突出表现得是“痴”。 《金瓶》中所提示的苦,读者若看得真切时,便会觉得自尊心、勇气以及什么英雄气概都不着边际,唯一有意义的德只有慈悲。 要是我们说《金瓶梅》的内容是“贪嗔痴”三毒,那潘金莲所突出表现的是“嗔”。故事常让读者看到她的嗔怒,以及由之带来的恶意。 《金瓶梅》的内容是“贪嗔痴爱”如何为害以及戕戮自己,这是一个讲人怎么生活、怎么死亡的警世小说,主题既有普遍性,主角应当具有普遍的性质。他太好或太坏都会妨碍读者作认同的自省:他太完美了,读者想象自己是他,心中便充满了优越感;他太丑恶时,我们根本不肯设身处地来想。 作者描写西门庆的脸谱,很着力写出两点,一是他的平庸,一是他的贪欲。 西门在小说中得不到新生,明白的原因,是他的决心很薄弱——薄弱得像个笑话。 《金瓶梅》里的人对自己与对别人都很缺乏了解的,而作者又很爱写他们七嘴八舌讲出的话,来显示了解不易得。 西门庆最突出的欲念当然是色欲。他的色心是仔细描写出来的,相比之下,他对于财帛权势的贪念,只是笼统地说出而已,最后取他性命的欲,也是色欲。可是他的色欲,表现出他心中的“贪”毒。在书里仔细写出的性事,十九是表现贪欲的。 西门庆性生活的历程,从头到尾是个胡作妄为以满足一己虚荣心与占有欲的历程。自大。胡作妄为的根源是贪欲。贪心生出虚荣自大的心理,于是要超越本分。可是贪欲之神很难伺候,要他惬意,比较要生理满足要难得多。 西门庆的悲哀是因为他是个凡人,能力与容量有限度,欲望却没有限度。 (查看原文)
    Plutarch 2赞 2018-10-21 20:53:57
    —— 引自章节:笔记
  • 西门庆送命的根由是缺乏道德与理性的力量。这缺憾的表现,是他没有节制,不能吸取教训,没有决心。 凡庸与纵欲,西门庆的两大特色,合在一起,便毁了他。欲对于凡庸的人更加危险,因为他没有力量,不能自拔。 《金瓶梅》之不是梦,乃由作者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使然。前面那些传奇与戏剧的作者,都相信顿悟之理,以为得救并不难。在他们心中,人生固然有不少苦恼,所以这些小说戏剧的主人公都经历一些失意坎坷,可是理定胜情,一旦茅塞顿开,人就脱离苦海了。《金瓶梅》的作者不甚相信这种一般人以为是道家或禅宗的道理,他觉得人生苦的很,主要是贪嗔痴三毒在心中扎下深根,度脱是很不容易的。即使能悟道,也未必就能脱身,因为理智不易化解三毒这些恶情;若要得救,一定得讲德行与修持。 三毒的道理并不是作者的创见,佛教僧人讲在中国社会讲这些道理已经讲了几百年了,可是他们讲的是抽象之理,未够力量憾人。作者写这部小说,是要以生动的人与事来表现这种理,使之变成有血有肉的具体之理。他要写一本书,这书不像以往一般的文学作品那样,只是诉诸于快感、情绪与美感,只是让读者读到大快人心的事、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情、可以细细叹赏的诗句;而是更要诉诸于人的理性与是非感,要读者以整个心灵来应对,而不是流一把眼泪了事。 《金瓶梅》的写作是从批评别的文学作品入手的。《金瓶梅》嘲讽的最明显的是《水浒传》。作者认为《水浒传》中的“大英雄”、与“奸夫”、“淫妇”、“坏蛋”等观念都是既肤浅又虚伪,读者浸淫这种文学之中,不知何日方才得见人生真相,何日方能得救。 《金瓶梅》也用这种模拟的方法嘲讽那些“黄粱梦”主题的作品,所以我们发现这小说的布局来自“一场春梦”,然而故事主体却不是个梦。 注释: 黄粱梦,中国古代著名典故,在《枕中记》中有记载。卢生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等到醒来,主人蒸的黄粱还没有成熟,所以称黄粱梦。现在多用于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犹如一梦 。“卢生... (查看原文)
    Plutarch 2赞 2018-10-21 20:53:57
    —— 引自章节:笔记
  • 我们可以在这里说说《金瓶梅》是不是淫书的问题。这问题本身并不难解决,我们只需给“淫书”下个界定:假使说提及性事的就是书,则《金瓶梅》自然脱不了身;但假使我们取一个比较有意义的界定,认为淫书是写来挑逗读者的情欲的,其他写作目的并不存在或不重要,那么,《金瓶梅》之不是淫书,也同样地明显而无可置疑。《全瓶梅》中猥亵的文字不少,是由于作者爱用色欲来表达人的性格上的弱点与内心的罪恶根源。比方庞春梅和宋患莲性格上各有弱点,结果各有淫行;李瓶儿的痴爱心重,也不免于乱,终死于下体的疾病;潘金莲嗔怒害人,自种祸根,然而直接致死之因却是对武松动了色心。这样以情欲来表现人性的概念,与一些当今的西方作家不谋而合。国人过去不从这里着眼,于是一口咬定《金瓶梅》是淫书。 其实这本书与一般书有许多明显与重大的不同处。首先,床笫之间事占全书文字不到百分之一,而且对于有程度的读者而言,这些节段并不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那本甚受西方注意的、据说是李渔写的《肉蒲团》,还有据说是高明写的《灯草和尚》,若把报处删去,就不成书了;但洁本的《金瓶梅》就如洁本的莎翁戏剧,还是很完整好看的作品。淫书是不会放过描述房事的机会的,《金瓶梅》却经常放过。今日的读者或因见书中有许多淫具与行房姿式,便以为作者对这些东西兴趣很大,其实这些东西必定都是晚明社会上的家常。 (查看原文)
    北邙大鱼 2赞 2021-10-02 17:47:08
    —— 引自章节:西门庆:贪欲与淫心
  • 守床笫间的贞节,惠莲是不会的,她教西门庆为来旺另娶而拿自己来做外 室,也未必纯粹是缓兵之计,未必不是真心话,然而她绝不是对来旺没 有感情。她对来旺的感情,她自己大概也一时描述不来,于是就套用那 句通俗的“一夜夫妻百夜恩”来形容,其实她的情感是穷人和穷人共同生 活久了而生出的情感,是天涯沦落人的互相怜惜。这种感情,她在获悉 来旺已受刑起解之后凄惨的哭声 “我的人嚛,你在他家干坏了什么事 来?......你做奴才一场,好衣服没曾挣下一件在屋里“,表达出来了。这个生长在晚明糜烂社会里的穷人家女儿,别的道德原则都坚持不起的了,唯一执着不放的是一点仁爱之心。她承认有财有势的人有 特权,所以肯和西门庆苟且,甚至肯离开来旺,只要来旺能另有妻室另 有生活就是。可是当她看出西门施用毒计要屈杀来旺之时,她觉得她自 己以及仁心的原则(她称之为“天理”)都给完全背弃了。这被背弃出卖 之感,就是她坐在冷地上极度灰心的原因。她这时觉得整个世界,连同 吴月娘在内,都变成可厌可憎,不值得活下去了。 (查看原文)
    朝受命 2赞 2022-06-17 06:00:34
    —— 引自章节:宋惠莲
  • 《金瓶》中对人生的认真态度,尤其值得学效。把“人应当怎样生活?”当作一个中心课题,这种态度,在中国文学里是很需要树立起来的。新文学运动以来,“为人生而文学”以及“写实文学”的大纛都有人褐橥过,可惜这些口号落实得不甚顺利,含义也容易走了样。比方“写实”便往往以有没有丰富生动的细节来评定,于是大家一窝蜂叫《水浒》与《红楼》做伟大的写实作品,完全忘记了这两本书的精神都不是写实的。 (查看原文)
    算来一梦浮生 1赞 2020-07-08 13:14:57
    —— 引自章节:余论:布局与成就 / 118
  • 《红楼梦》里的晴雯与惠莲颇有相类之处,同时亦有许多地方恰成对照的,若把两人比较一下,很可显示两书艺术的分别。两人都是丽质天生,外有轻佻淫荡之名,内有贞操之实。红迷会指出,这两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惠莲连从一而终都做不到,而晴雯却真正是“清操厉冰雪”,她虽然得到宝玉钟爱,自己也深爱宝玉,却一点儿也不透露出来,而且对他不假辞色,直要到最后两人在病榻上会临终一面之时,她才说出深藏的情意,并用牙齿咬下两条指甲给他留永恒之念。这故事好像很动人肺腑,但同时也是幼稚得像十多岁情窦初开的少男编来讲给十多岁少女听的,哪里比得上惠莲故事之能反映出复杂的人生?又哪里及得到惠莲故事以不贞妇人来写贞节那么惊人与感人?两个故事的叙述方法也完全两样:《红楼梦》的故事中,晴雯的贞洁是毫无疑问的,读者从头到尾都如作者一般知道得清清楚楚,只是王夫人由于一时误会而枉加给她淫荡的恶名而已。王夫人的误会何以竟一直不能消除而要晴雯屈死,这是关乎本书艺术本质的关键问题,答案也许很多,但最根本的显然还是,非此便不能引出故事的精髓部分,即是那荡气回肠的永诀与私祭场景。这些场景,乃至这整个故事,明白是写来“赚人热泪”的,事实上后来果然改编成许多戏曲,供人叹赏。若说这种唯情的作品是在认真对待人生问题,我们就太不认真了。惠莲的故事正相反,惠莲的行径如何,书中人物所知并不比我们读者为少,他们对她的节操判断错误,不是由于知识不足,只是由于见解与同情不够,而他们的错误,我们读者也一直都在犯着。这么认真的写实艺术,真是难能可贵,在我国小说史上太罕见了。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07 08:44:15
    —— 引自章节:宋惠莲
  • 惠莲的妩媚却给我们感觉到,因为作者讪笑揶揄她的行为之时,仍写出了不少。她的外貌究竟如何,我们当然也不知道,只听说她美,只知她爱美,而且好搔首弄姿,使一家上下的女人都妒忌与侧目。她的体态我们有多些印象,因为见过她荡秋千,一下子高飞入云,“端的是天仙一般,甚可人爱”。穷人家出身的文盲,思想是谈不上的,可是聪慧并不缺少,看牌比谁都快。她能只用一根木柴,很快就烧好一个猪头,送上来给太太们吃。她的话比人多,经常与男人调笑,俏皮话好像说得收不住口似的,潘金莲叫作西门庆的“第五个秋胡戏”(有剧名《秋胡戏妻》),说西门庆撒谎就要说到“把你到明日,盖个庙儿,立起个旗杆来,就是个谎神爷”。有人会说,这么轻佻淫贱的女人,怎能说得上美?不过,我们难道不能从中看见她的青春与热情吗?荷马常常叫那位爱与美的女神做“爱笑的”阿佛洛狄忒,阿佛洛狄忒就是很轻佻佚荡的,也曾在与战神私通之时给她的跛足铁匠丈夫用特制的铁网成双地捉获在床。我们说的是不论教养的自然之美,像惠莲这样,外面是明艳的容色与动人体态,内里是压抑不了的青春活力、热情与聪慧,女性自然的美还缺了些什么?在作者心目中,她很可能与荷马心中的美神一样的美。试想,若把阿佛洛狄忒丢进西门庆在清河县的宅里去做婢女,她难道不会说一口山东土话,做那些腌臜事?惠莲的美,是丢到猪栏里的珍珠,那酗酒的蒋聪及与孙雪娥私通的来旺、滥交的西门庆固然没有懂得赏识,读者恐怕也没有充分赏识。作者是赏识的,惠莲死时,他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嘲笑惠莲忘却自己身份而跑了去附太太小姐们的骥尾,这是卓别林扮演小人物那种同情的讥笑。女人的天然等级往往是以容貌来划分的,惠莲是命不好,以致她本分的东西都成了分外的贪婪奢望,要做人所不齿的事才换取得到。她走上她凶险而又凄凉的路,几乎是没选择的:且不说她天生的一份虚荣心,单单是由于长得妩媚,在西门宅里,她就很难走惠祥...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07 08:44:15
    —— 引自章节:宋惠莲
  • 写死亡是《金瓶梅》的特色。一般人道听途说,以为这本书的特色是床笫间事,不知床笫是晚明文学的家常,死亡才是《金瓶梅》作者独特关心的事。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相比,有个弱点,就是对这件人生大事不够重视。深刻的西洋作品中,死常常都是占中心地位的。拿国人比较熟悉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来说,他的所谓三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以女主角自杀作结局,《复活》讲心灵的死亡与复活,《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郡王一死再死,皮埃尔到战场上去看人怎样面对死亡,后来更有陪行刑的经历。他的早期作品,无论是以塞瓦斯托波尔战争或以俄国东方地区作背景的,都爱细写死亡的经过——酋长哈泽穆拉德与别的鞑靼人、哥萨克、俄国人;后期的几个中篇短篇,像《主与仆》及《伊凡·伊里奇之死》,也是围绕着这个题目来写。西方基督教有个传统,认为死是最重要的,生活只是死亡的准备,他们的知识分子会在书斋里放个骷髅,死亡成为文学中的大题目是很自然的事。中国人却从来都不爱谈死。中国作家写到这题目,往往是胡诌一番——《牡丹亭》啦、《三言》《二拍》,《聊斋》中的人鬼恋的故事,不一而足;要不然就是得道升天,美化了或是避过了死亡。我们的绝世佳人林黛玉,死得那么清美凄绝,烧着诗稿,直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读者忙着咏赏怨叹,看不见死亡的丑脸,也闻不到腐烂的恶味。中国小说家中,关心死亡所反映的人生终极意义的,只有本书作者一人。他虽只有一本书,但在这些篇幅中细细写了许多死事:宋惠莲、官哥、李瓶儿、西门庆、潘金莲、庞春梅……从前的人大概觉得这本书淫猥之外,又不吉利。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07 09:26:15
    —— 引自章节:痴爱:李瓶儿
  • 像拜伦能写曼弗雷德以及那些近东强盗,是因为他未见过这些生死的苦;《金瓶梅》中所提示的苦,读者若看得真切时,便会觉得自尊心、勇气以及什么英雄气概都不着边际,唯一有意义的德只是慈悲。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07 09:26:15
    —— 引自章节:痴爱:李瓶儿
  • 在清河县的社会上,西门大官人当然算很不平凡的,因为他财多宅广,而且是众人望而生畏的理刑官。他骑着高头骏马在大街上经过,衣着丽都,人又生得高大俊美,县民一定都投以羡慕的目光。女人对他很易倾心,林太太在帘后窥他,印象是“身材凛凛,话语非俗,一表人物,轩昂出众”;当初孟玉楼见了他,不顾族人劝阻,作妾也甘心;李瓶儿见了他,名节都不要了。然而这只表示他的命很好,生在有产之家,长一副好相貌,日后运气又好,如此而已①。他没有德行,没有过人之才,见识平庸得很。《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与他有颇多相似之处,两人享富贵荣华,都是姿容俊美,都生活在女性围绕之中,可是贾宝玉除了这些,还有非凡的才德。俗人也许不懂得欣赏这种才与德,因为宝玉太清奇脱俗了,瞧不起宦途的名利,也不屑在功名的方向进德修业,但是理想的《红楼梦》读者都知道宝玉可敬。西门庆则并不可敬,无论如何,作者并不期望读者敬佩他。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07 18:42:14
    —— 引自章节:平凡人的宗教剧
  • 在《水浒传》里,要劳动到能够赤手打虎的超人武松,才能收拾了他。《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却不同,他虽也为非作歹,但他的心理我们了解,于是不觉他可怕。他自己是常有恐惧的,比如朝中亲友出了事,或遭谏官检举,就惊惶失措,那回不依期迎娶李瓶儿,正是为了这种原因。他在《水浒传》中的力气和武艺,现在都没有了,武松找他寻仇时,他怕得逾墙跳进人家的茅厕里。他害人之心也不算太强,比方害来旺,是潘金莲三番四次教唆催迫才做出来的。 作者这样写实的手法,把西门庆去爪除牙,在他写作的当年并不是寻常的事。《金瓶梅》以前的《水浒传》写梁山好汉固然是用所谓“英雄尺度”,写出那些天罡地煞在身材体能以及情感各方面都与常人迥异;《金瓶梅》以后的《红楼梦》写起大观园的住客时,用的也是“英雄尺度”,因为宝玉与诸艳全都有不凡的才情美貌。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07 18:42:14
    —— 引自章节:平凡人的宗教剧
  •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说过,《金瓶梅》的作者对于“表里不一”最是敏感,这系列的故事一定曾令他为之动容。不过更直接供给他一个布局来借鉴的,却似乎是元代名家马致远的杂剧《黄粱梦》。这出杂剧从剧名来看,当然是从《枕中记》得到灵感的,但本事经过修改,演的是道教八仙度脱的事,讲述钟离权如何为了救度吕洞宾,就让他做一个梦,在梦里享一享富贵,经历一下“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后来贪赃犯法,陷身囹圄,为妻所弃,再后在流放途中,连子女也保存不了,梦觉而悟。《金瓶梅》的情节大体上与这戏颇相似,西门庆也是凭借着婚姻以及与官吏勾搭上的关系,过了短短几年很兴旺的日子,可是这也不过恍如一场春梦,后来纵欲亡身,树倒猢狲散,门下与妾侍走光了,儿子也保不住,官哥夭折,孝哥出家。万历“词话本”在小说开始之前有《四贪词》,四个题目是《黄粱梦》中“酒色财气”那句话:我们也分析过,这小说的内容便是“贪嗔痴爱”。 但是《金瓶梅》与这系列传奇小说,和《黄粱梦》等说春梦的戏曲有一点根本上的不同,那就是《金瓶梅》的故事并不是一个梦。那些传奇小说与戏曲的故事主体是个梦,只不过这梦比我们日常的梦清晰而详细,但梦毕竟是要醒的,醒时便知道先前是在做梦罢了;《金瓶梅》所讲西门庆那几年的生活,却绝不是一个梦,只不过恍如一个无痕的春梦。这一点分别,有什么意义呢?会不会是只因为长篇小说便不能说梦?当然,我们从经验得知梦不同醒,梦不会太详细,尤其不会有醒时的条理,所以杨林的梦还比较像个真梦,南柯太守那样的梦,便太强人置信了。不过,读者是可以勉强的,有时他们还很甘心情愿。《红楼梦》还是个梦,先来一些僧僧道道的楔子,再长的小说也可以是个梦。 《金瓶梅》之不是梦,乃由作者对艺术与人生的看法使然。前面那些传奇与戏曲的作者,都相信顿悟之理,以为得救并不难。在他们心目中,人生固然有不少苦恼,所以这些小说戏剧的主人公都经历一些失意坎坷,可是理定胜情,一...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07 19:00:09
    —— 引自章节:余论 布局与成就
  • 三毒的道理并不是他的创见,佛教僧人在中国社会讲这道理已经讲了几百年了,可是他们讲的只是抽象之理,未够力量撼人。作者写这本小说,是要以生动的人与事来表现这种理,使之变成有血有肉的具体之理。他要写一本书,这书不像以往的一般文学作品那么样,只是诉之于快感、情绪与美感,只是让读者读到大快人心的事、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情、可以细细叹赏的诗句;而是更要诉之于人的理性与是非感,要读者以整个心灵来应对,而不是流一把眼泪了事。 所以,《金瓶梅》的写作,是从批评别的文学作品入手的。这书恐怕是中国小说中近乎独一无二的parody,而国人也正因为不习惯这种以模拟来嘲讽别的作品之事,所以一向对作者用意不甚了了。《金瓶梅》嘲讽得最明显的是《水浒传》。过去的读者看见《金瓶梅》就着《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来写,还以为作者只是为了省气力而剽窃,可是我们从《金瓶梅》修改了《水浒传》之处,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作者的批评。首先,他嫌《水浒传》的“杀嫂”故事欠真实:一个有财势没良心的奸夫和一个淫妇害了本夫,随即被一个大英雄杀了报仇,这种事情只是大快人心而已,并不反映现实,因为这样的结果不是社会的常情。他于是把故事改了,让那奸夫逍遥法外,而报仇的兄弟却陷身缧绁。这一番改动使人想到菲尔丁嘲讽理查逊,但这还是浅一层的批评;更深一层,他认为《水浒传》中的“大英雄”与“奸夫”“淫妇”“坏蛋”等观念都是既肤浅又虚伪,读者浸淫这种文学之中,不知何日方才得见人生真相,何日方能得救。我们在前面分析过,在他的笔下,武松显出是个可怕、甚至可鄙的人,他虚荣残忍,爱心与同情一点也没有。潘金莲呢,作者把她的欲念与激情尽量发挥,到后来读者便了解到人心里的嗔恶与欲情是何等的恐怖。至于西门庆,这个《水浒传》读者不住唾骂的坏蛋,作者把他改写出来,我们细细一看,原来跟我们自己是很相像的——像得令李希凡等批评家破口大骂,骂作者把一个坏人写得这么好。其实...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07 19:00:09
    —— 引自章节:余论 布局与成就
  • 他还告诉我们西门是一个多么“正常”的人,这人爱他的子女,也爱妻妾与朋友,这样,我们便完全失却了优越感,而且了解到这些天性与自然之情实在未能把人从罪孽中救赎出来。 另一方面,《金瓶梅》也用这种模拟的方法嘲讽那些“黄粱梦”主题的作品,所以我们发现这小说的布局来自“一场春梦”,然而故事主体却不是个梦。作者大概在心里说,天下间哪有这么有条理的梦?而且,情的根深,理的力薄,如果和尚道士讲三毒的道理未能救度世人,像马致远在《黄粱梦》里头用曲子来唱一唱,又能好到哪里去?他于是把《黄粱梦》变成一件真事,让《水浒传》里的西门庆逃过了武松的凶刀,多活了几年的命,并得到许多机会去了解人生:听了许多劝谏和故事,受过几场惊恐,见过不少的人丧生,内中有他最亲最爱的人。最后,他告诉读者说,西门还是不懂得悔悟。 作者虽然从模拟嘲讽《水浒传》和《黄粱梦》已经得到了小说的大体内容结构和主要人物,但整个故事怎么叙述呢?情节如何安排呢?作者创作的重要工具,是观看“艾朗尼”(irony)的目光。他喜欢留意同一事物的多重面相与多种意义,留意其间相歧之处,并把世人浅见所看得到的与所看不到的做一番比较。这样,故事的情节就源源不绝而来了。比方说西门庆这无德之人,被武松杀死好不好?不好,因为这不现实,而且显得他没运气;于是武松杀他不成而反遭流放他乡,而西门庆过了几年很发达的日子,在运气方面是无可埋怨了。结果呢,还是不得好死,因为他成了欲的奴隶,给贪心(包括色心)折磨得不成人形,眼看着已攒下的偌大一份家业,心里想着尚未到手的钱财和女色,喘着气,劳顿而死。潘金莲要不要给武松杀掉呢?可以的,可以让她有《水浒传》中的下场,可是自杀比较有意思。武松是要杀人的,问题只在于潘金莲过了西门大官人的门后,还会不会落入这凶都头的手里。如果是武侠小说,武松可以施展轻功飞越围墙去杀她,可是《金瓶梅》的文体不是这样的。潘金莲是自己把自己赶上绝路,她尽...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07 19:00:09
    —— 引自章节:余论 布局与成就
  • 《金瓶梅》就不同了,官哥儿夭折之时,西门庆的权势如日中天。官哥是独子,西门、瓶儿、月娘都宠爱他,可是在富贵人家的金银珠翠之中,他竟牺牲在成年人的愚昧与狠毒之下,甚至在被害之前,也受尽了意想不到——然而完全可信——的折磨。吕洞宾的妻子背弃而陷害他,西门庆的呢?他的妻吴月娘是很贞节的,他的妾虽无行,却都没有舍他而另取别人之心;但她们大家放纵三毒,使他的生活更糜烂,他死后,除了月娘,众妾一哄而散,怎样来的便怎样去了。密麻麻的因果之网笼络着整本小说,这种报应的道理也是佛家讲了千百年的,但是过去的和尚从没有说得这么生动,因为从没有人像作者这么擅长观察大千世界中种种矛盾复杂与相歧。报应并没有意志,并没有拟人化的神明在裁判与处分,但它自有它的逻辑,它在我们未想到之处便已作用起来。那个小妓女郑爱月最初是给西门庆难为过的,因为她不肯到西门府上来陪酒,后来引得西门劳累致死的便是她,是她蓄意报仇吗?不是的,她既然来服侍西门了,就想取悦这个色鬼,好在他身上多挣几两银子,于是她把自己在各家宅弹唱时所见到的妍丽女眷一一报告给她,投其所好。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07 19:00:09
    —— 引自章节:余论 布局与成就
<前页 1 2 3 4 5 6 7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