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境况:第2版》的原文摘录

  • 如果不是宽恕让我们摆脱我们所做事情的后果,我们的行动能力就会被束缚在一个我们永远无法补救的单个行为上;我们就永远是其后果的牺牲品,像没有咒语就不能打破魔咒的新手魔法师一样。如果不是实现承诺的约束,我们就无法保持我们的同一性;我们就被罚在各自孤独黑暗的心灵里无助地游荡,陷于它的重重矛盾和暧昧之中不能自拔。只有通过他人的在场,让公共领域的光芒投射下来,黑暗才能被驱散。 (查看原文)
    示播列 2回复 23赞 2012-08-02 12:33:07
    —— 引自第184页
  • 世界就像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一张桌子,让人们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分开。只有与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的他人分享共同人类世界的经验,才能让我们全面地看待现实,并发展出一种共享的共同感。否则,我们每个人就都会被抛回到我们自己的主观经验中,在那里,只有我们自己的感情、需求和欲望才是真实的。 (查看原文)
    Clarke 1回复 10赞 2018-05-03 20:23:48
    —— 引自第256页
  • 与这种来自于被看到和被听到的实在相比,即使亲密生活的最大力量——心灵的激情、精神的思想、感性的愉悦——造成的也是不确定的、阴影般的存在,除非它们被转化成一种适合于公共显现的形式,也就是去私人化(deprivatized)和去个人化(deindividualized)。这种转化最经常发生在讲故事中和一般对个人经验的艺术转换中。不过我们不需要艺术家去见证这种变形:每当我们谈论只在私生活和亲密关系中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把它们带入了一个让它们得以呈现出某种实在性的领域,虽然它们之间在私生活中也许更为强烈,但却不可能具有这种实在性,因为他们看见了我所见的、听见了我所听的。而即使一种充分发展的私生活的亲密关系,也始终只是大大地强化和丰富了整个主观感情和私人感觉的范围,并且这种强化始终要以牺牲对世界和人的实在性的确信为代价。 (查看原文)
    moonquake 3赞 2015-05-07 17:35:43
    —— 引自第33页
  • 劳动社会的最后阶段——职业者社会,要求它的成员成为一种纯粹的自动化机能,似乎个人生命已经真正融入了物种整体的生命过程,此时唯一需要个人作出的积极决定就是随波逐流,也即,放弃他的个性,忘记他个人仍然感觉着的生活的痛苦与艰辛,默认一种昏昏沉沉的,“让人麻醉的”功能化行为类型。 完全可以想象,现代——肇始于人的活力如此史无前例、生机勃勃的迸发,却终结于历史上已知的最死气沉沉、最贫乏消极的状态中。 (查看原文)
    henix 5赞 2015-08-31 17:19:11
    —— 引自第254页
  • 行动的能力,至少在开启过程意义上的行动,仍然伴随着我们。虽然它已经变成了科学家们独占的特权,他们把人类事务的领域,扩大到了取消自然和人类世界的古老保护界线的程度。 但是,科学家的行动,由于从宇宙的立场作用于自然,却并不作用于人类关系网络,它就缺乏行动的揭示性质,以及产生故事和形成历史的能力,而正是这两方面一起,构成了意义从中生发和照亮人类存在的源泉。 (查看原文)
    henix 5赞 2015-08-31 17:19:11
    —— 引自第254页
  • 我们能在世界上感受到诞生所内涵的新的开端,仅仅因为新来者具有开创新事的能力,也就是行动的能力。 (查看原文)
    鐘鐘 5赞 2020-02-04 16:49:55
    —— 引自章节:1. 积极生活与人的条件 / 1
  • 沉思在传统等级中获得极大重要性,模糊了积极生活内部的各种区分和表述...... (查看原文)
    鐘鐘 5赞 2020-02-04 16:49:55
    —— 引自章节:2. 积极生活的术语 / 5
  • 由于这种显著的恒久性(permanence),艺术品是所有有形事物中最具世界性的东西;它们的持存几乎不受自然侵蚀过程的触动,因为它们不是供生物生命使用的,对它们来说,使用绝非它们的内在目的的实现(就像一个椅子在被用来做的时候就实现了它的目的那样),而是它们内在目的的毁灭。因此,艺术品的持存性比其他事物仅仅为了存在所需要的持存性更高级,它可以跨越世代而达致永恒。在艺术品的恒久中,供有死者使用和栖居的人造物的稳固性才获得了它的代表物。没有其他那个地方能让物的世界的持存表现得如此纯粹和清晰,因而也没有那个其他地方能让物的世界如此壮观地把自身显示为有死的存在者的不朽家园。似乎世界的稳固性在艺术品的永恒终才变得一目了然,以至于关于不朽的预告——不是灵魂或生命的不朽,而是以有死者的双手创造的不朽植物——以及真正到场了,它闪耀而被看见,它发生而被听闻,它言说而被理解 (查看原文)
    Janus 3赞 2013-04-23 11:42:09
    —— 引自第127页
  • 某个新的东西出现了,它完全不能从以前发生的事情中预测出来,这就是开端的本质。 实践政治的事情,受制于多数人的同意,答案从来不在于理论考虑或某个人的意见。 历史不是独特的、终有一死的个体的故事,而是一个种群的集体生活过程的故事。 现代社会对经济的关注主宰了政治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经济的现代化摧毁了所有稳固的东西,让一切东西都卷入了运动中。 只有与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的他人分享共同人类世界的经验,才能让我们全面的看待现实并发展处一种共享的共同感。否则,我们每个人就都会被抛回到我们自己的主观经验中,在那里,只有我们自己的感情、需求和欲望才是真实的。 由于经济考虑成为了公共关注和公共政策的中心,世界的毁灭和人类越来越强烈的根据他们的消费欲求来理解自身的倾向,就成了必须付出的代价。 人类是复数的和终有一死的,正是人之境况的这些特征,为政治既赋予了不可思议的开放性,又赋予了令人绝望的偶然性。 没有人能宽恕他自己:只有他人的不可预见的合作才能宽恕,而有些恶行永远无法宽恕。 每次你写了什么东西,把它送到世界上,它就成了公共事务,显然任何人都可以对它随意取舍,而且本应如此。我对此毫无怨言,无论你被理解成什么样,你都不应该企图控制这一切。你反而应该从其他人对它的理解中学习。 (查看原文)
    [已注销] 3赞 2014-06-16 11:00:59
    —— 引自第1页
  • 这些劳动理论几乎异口同声地把劳动定义为玩的反义词。 (查看原文)
    henix 2赞 2015-08-02 17:49:01
    —— 引自第92页
  • 它背后的真正对立乃是必然与自由的对立 劳动的解放没有导致劳动与积极生活内其他活动的平等,却导致了它几乎无可置疑的统治。从“谋生”的角度看,任何与劳动无关的活动都变成了一项“爱好”。 (查看原文)
    henix 2赞 2015-08-02 17:49:01
    —— 引自第92页
  • 历史记载的事实表明,现代技术不是起源于人类为了减轻劳动和建造人造物品的双重目的而设计的那些工具,而只起源于纯粹非实用的、对无用之知的寻求。从而作为最早的现代器具之一的钟表,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目的发明的,而纯粹是为了高度“理论的”目的发明的——为了进行某些与自然有关的实验。当然,一旦这个发明的实用性被昭示出来,就整个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节奏和形态;但是从发明者的角度上说,它的实际应用只是一个偶然结果。 (查看原文)
    Ixtab 2赞 2019-06-18 14:58:43
    —— 引自第228页
  • 从人身体与自然的新陈代谢活动中产生的社交乐趣,不是以平等为基础的,而是以同一性(sameness)为基础的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4-05-21 13:11:05
    —— 引自第167页
  • 当现代人丧失了彼岸世界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没有赢得这个世界,严格来说,没有赢得生命;他被抛回到生命,被抛入内省的内在封闭领域,在那里他的至上体验是心灵的自我推理过程,自己和自己玩的空无一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剩的 唯一内容是胃口和欲望,是他误当作“激情”的无意识冲动,他认为它们是“非理性的”,因为他发现他无法“思考”它们,即无法对付它们。唯一潜在的不朽的东西——像古代的政治国家和中世纪的个体生命一样不朽的,是生命本身,即人类种群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4-05-22 04:43:46
    —— 引自第253页
  • 然而,一种无言无行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在世间的死亡,它不再是一种人的生活,因为它已不再活在人们中间。 我们以言说和行动让自己切人人类世界,这种切人就像人的第二次诞生 这个切人不像劳动那样是必然性强加于我们的,也不像工作那样是被有用性所促迫的,而是被他人的在场所激发的,因为我们想要加入他们,获得他们的陪伴。 (查看原文)
    henix 2赞 2015-08-15 02:11:09
    —— 引自第139页
  • 某个新的东西出现了,它完全不能从以前发生的事情中预测出来,这就是开端的本质。 人能够行动的事实,意味着总是可以从他身上期待未曾预料的事情,他能够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这一点又之所以是可能的,仅仅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诞生都为世界带来独一无二的新东西。 (查看原文)
    henix 2赞 2015-08-15 02:16:36
    —— 引自第139页
  • 为什么说不信任科学家作为科学家的政治判断是明智的,首先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性格”——他们没有拒绝发明核武器,也不是因为他们“天真”——他们不明白这些武器一旦被发明出来,就没有人会就如何使用来咨询他们的意见,而恰恰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他们生活在个言谈已经丧失力量的世界里,无论人们做什么、认识什么或经验什么,都只有在能被谈论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查看原文)
    Phemius 2赞 2020-08-20 17:17:17
    —— 引自章节:前言 / 1
  • 只有在财富转化成资本,而资本的主要功能是生产更多的资本时,私有财产的持久性才等同或接近于我们共享世界内在的持久性。不过,财富的持久性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它是一种过程的持久,而非一种稳固结构的持久。没有积累,财富就立刻因使用和消费而陷入了相反的消解过程。因而,共同财富永远不可能在我们所谈的共同世界的意义上成为共同的;它始终是或始终倾向于严格私人的。只有政府是共同的,它被指派来保护私有者,防止他们为了夺取更多财富而相互冲突。……作为现代初期典型表现的私人和公共之间的矛盾,只是一个在私域和公域之区别彻底消失之前的暂时现象,随着区别的消失,它们最终会一起融入社会领域。 (查看原文)
    凌云一寸心 2赞 2023-07-21 15:33:47
    —— 引自章节:9. 社会的和私人的 / 44
  • 可是,即使饥饿之类的需求处于同情的奇迹而被他人分担,其脆弱的程度也不足以使它们建立起任何一个类似共同世界那样稳固和持久的东西。这里的关键问题不是现代世界缺乏对诗和哲学的公众赞赏,而是这种赞赏不足以构成一个让事物免于时间的毁灭的空间。相反,在现代世界中,公众赞赏空洞地,每天以越来越大的数量被消费着,以至于货币酬劳这个最空虚的东西反而显得更为"客观"和真实。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3-10-16 23:01:44
    —— 引自第38页
  • 生活在一种消费者或劳动者社会里变得越轻而易举,它被必然性所驱迫的事实就越难以被意识到,甚至作为必然性之外在表现的辛苦操劳将也几乎不为人所注意。此种状况危险在于,这样一个社会被不断增长的繁殖力带来的富足搞的眼花缭乱,沉浸在一种无休止运转的平稳过程当中,它就不再能认清自身的空虚——一种"不能在[它的]劳动过后把自身确定和实现为"永恒主体"的生活的空虚。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3-10-21 23:21:39
    —— 引自第96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24 2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