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文学到新人文 短评

热门
  • 5 董斜川 2023-12-07 14:25:35 安徽

    虽然刘老师的剖析之深刻和气度之宏阔令人折服,但我还是想保持对主流话语的某种警惕,这永远都是有必要的。

  • 4 suzumiya 2024-01-02 17:17:09 上海

    当代中文系八股实例,理论武器还没打磨清楚就要倒打一耙,批判锋芒言及资本二字便戛然而止,其实与真正的政经分析无涉。嘴上扯着一堆大词,实际态度却无比温吞,看的只觉得没灵性,比老干还老感情。 其实把第八章结尾论述信仰弥散跟青春文艺结合的话还算有点意思,但就尬吹三体这点来看,刘大先这种水平,怕是想不到这层。

  • 1 Saudade 2024-11-16 13:15:14 陕西

    “赛博格的怕与爱”一章标题取得真好,里面内容很多也属于我未知的领域,不过读完最喜欢的是此书的语言,学理性强的同时又能保障语法上的顺畅。另外最后一篇讲华语语系的文章批判力度十足,非常精彩。

  • 1 且渡河去 2024-02-19 12:06:41 江苏

    整套丛书读到目前为止最“结构”的一本。(部分是因为底子好,但明显修改和调整也见功夫) 有趣的是,后面回应史书美的文章没记错的话,同系列(甚至同一辑)的霍艳那本也收了一篇相同命题的文章。而论述方式与姿态的不同,或许也是两个不同“所”的差异。 此外,援引汤拥华的文章时未必会想到,他还会一连写三四篇——当中部分,也收在在同辑的他的那本里。

  • 3 袖中 2022-12-26 05:55:34 美国

    虽然后面的各章未必能撑起并回答绪论所提的问题,但依我看只凭这篇《绪论》,就足以让这本书指引当代文学批评界三十年。视野之宏阔,阅读之广博,文思之幽邃,是一位称职的批评家。具体章节部分,对后人类、情动理论、非虚构、后殖民、民族志、宗教文学等重要议题的积极介入与阐发,是一位谦卑、预流的批评家。能结撰出“后文学”与“新人文”两个富有生产性的概念,是一位天才的批评家。

  • 1 宇宙脱走 2025-03-20 17:23:43 上海

    学者型领导和领导型“学者”还是有差距的,前者比如刘大先,后者比如刘勇

  • 5 草莓 2022-04-03 16:39:28

    深刻、准确、清晰、流畅、有启发性、看完让人有对话的欲望

  • 1 蔲槿 2024-07-22 19:38:37 浙江

    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比较成体系,虽然个人感觉质量有点不一。读这本书是为了补90年代及以后的文学方面的知识,科幻文学、青年写作(80后作家)等议题如何入史仍旧需要争鸣,因此对于这些作品的研究多以文艺批评的形式展开,在这本书的历史化视角值得留意。最后三篇附录的观点有一些激进。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多读几次。

  • 4 紫曦 2021-11-10 18:39:44

    好想快进到这种基于视野格局和思维深度以至于无论什么问题都谈得不落俗套的时刻,来应对当下觉得思考肤浅难以推进的每一个问题。

  • 1 jmtl 2021-10-25 22:56:14

    正气凛然 视野宽阔

  • 3 一目 2022-11-26 17:32:41 北京

    原本看到题目期待极高,然而读过之后,真的应了那句话:期待越高,失望越高。很多观点都不敢苟同,而且对于当下文学/文化现象的剖析,也并无过多创见。

  • 0 陈沫 2024-02-08 16:45:57 河南

    看的论文,书在学校,看完之后只觉乏味,只能让我想起那篇名扬网络世界的浙江高考作文。。。

  • 1 宁南川 2023-05-20 16:02:11 湖南

    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考刘大先老师的博士吗www正文相较于附录的三篇更精彩,特别是对诸多现象、文学文本的隐喻式分析,将“后纯文学”及其观念视作博物馆,以德勒兹的“情动状态”与阿甘本的“例外状态”解读科幻小说的政治寓意和反人道主义,“小历史”对“大历史”的补充、转译与改写,都切中肯綮。第三章《后青春的形象与贫困》里有这样一段论述:“叙述者急于给吉诺一个性格上的解释,看上去一切了如指掌、通透明晰,然而恰恰是这种解释本身显示了叙述者本身的局限,它以为给出一个解释就完事了,且限制了吉诺的多种可能性,将她局限‘寂寞和胆怯’里了,进一步印证了无力承担真相者的自恋。”写手团有不少创作都企图用叙述者的解释某个角色的动机、某一城市的风貌、某些未能启齿的隐私,但实际上乏善可陈。

  • 0 Athumani 2022-07-20 10:44:50

    还是更接近学术探索与写作实践吧——自己阔别“学术黑话”已久,读起来难免会有障碍;如果我没理解错,种种障碍设置是为了精准表达与纵深思索,而不是为了卷或者为了命题作文。作者不断拓展关注疆域的尝试是令人兴奋的,但作者对别的专业、别的领域的思考与洞见却少有惊喜,甚至像是“(文学专业)学术黑话”包裹起来的人云亦云。扎实的学术功夫更多用在了理论著作上,涉及的作品文本有限,把握与分析也有限(倒不至于是“为了理论找实例”,但也免不了理论和作品“两层皮”),所以更像是从理论来到理论去的写作实践。

  • 2 宋阿曼 2022-06-15 21:16:21

    一种智力反拨抒情的书写范式。不用含混的语词和句式。一往无前的决断力。对已成现象的文学主体完成一种容量巨大的宏观概念厘清,有基本立场,在下定义的连续行动中,少有犹疑。

  • 2 2023-05-16 20:24:04 黑龙江

    如果说其他诸篇无聊但还行,那么附录那篇华语语系研究批判就无疑很让人倒胃口了,先说我认为有道理的地方:海外华人「定居殖民」和「在地化」的界限在哪里?(无论史书美还是王德威都没有答案)如何摒弃大陆汉语写作谈论华文文学?(这个问题史书美有,王德威没有)。 但是毛病也是实在太突出的:是谁在混淆政与文的China?是谁在构建一统性Chineseness的神话?「海外华文文学」如何不正自明与Chinese literature间没有等级关系?「China」真只是一个不预设等级关系的、只有远近亲疏差异的、纯洁的能指? 如果说因为史书美的批判,因其绿营式的偏狭总能说对一部分,那么对于王德威的批判则显得很苍白——我当然不喜欢大卫王这种熟稔德里达,解构满嘴、内核却只有「衣冠南渡」四字的玩意,但是他竟比烂赢了!

  • 0 晩圆 2023-11-02 19:01:44 广东

    论文集,水平不一,谈边地一篇有收获

  • 1 小泽君 2023-01-13 23:10:44 上海

    翻读了五六章,只能说刘老师阅读量大得惊人……

  • 1 En 2023-01-30 21:57:49 河南

    值得一读。从《必须保卫历史》认识批评家刘大先,再到《喧嚣的失语》中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与同情。这一本也干净利落,很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和见地,关注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方方面面,呼唤直观、真实的情感表达为基准的新人文,我更是支持。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