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奥的肖像 短评

热门 最新
  • 62 de l'œil 2021-07-17 00:49:16

    封面很丑,简介把波拉尼奥说成文艺青年的新偶像很low,但架不住波拉尼奥太屌了。我想用阿图罗的口吻说个脏话应该没什么问题。

  • 41 章昕颖 2021-07-15 11:13:00

    每一个曾被青春的幻象与激情,曾被文学、词语、影像击中的人,每一个在沦落处境中仍能冷酷地洞察现实,且对人生抱有黑洞般巨大想象力的人,都会在这场波拉尼奥的放映会上,再次被他迷住,在责编这本书时,我也如此,这是个具有黑洞般能量的人,在他面前,常常是沸腾和失语。唯以此书,这场多声部纸上纪录片,来在他离去之日,再次召唤他。在众人声音中,波拉尼奥显影。

  • 18 IWTKYLTDITM 2021-07-18 00:34:26

    这本传记、访谈、评论交织的文本与它的题目《波拉尼奥的肖像》完全匹配,非常好地和中文世界已出版的波拉尼奥作品互作注脚。翻了十几页我就几乎流下眼泪,再翻几页又拍着大腿哈哈大笑。感谢这本书为我短暂地带回波拉尼奥的在场,让我短暂地不再因为这个令人无法忍受的世界念叨“波拉尼奥在这儿就好了”。

  • 19 夜河 2021-07-22 10:02:15

    要是波拉尼奥在这儿就好了。是啊,我们多少次这样想,在这个令人无法忍受的世界。

  • 8 番茄盖饭 2021-07-21 14:13:51

    既然是捆绑销售,那我就来捆绑谈谈。波拉尼奥本对比卡佛本给我的感觉,卡佛本主要探索的是卡佛(他是作家中的奴隶派五虎将之一)的文学,波拉尼奥本给我的感觉,探讨的更多是文学背后的波拉尼奥(他是作家中的潇洒哥)。这也许也是两个作家的区别,卡佛的一生是为文学而做注解,而波拉尼奥,文学只是他的人生注解之一。波拉尼奥,“他自诩为一位文学人物,在虚构的领域倘徉,尤为喜欢以英雄的身份进入,却以牺牲者的身份离开。”他的《荒野侦探》,《2666》应该传得下去。

  • 6 把噗 2021-07-20 22:35:06

    “给你一个热烈的拥抱,记得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别喝酒、别抽烟,多花些时间给巴赫、维瓦尔第、莱尔帕尔迪和德布林。”

  • 6 Algiersea 2021-08-02 15:14:16

    此书绝对是赠与波拉尼奥书迷的一份礼物。看到“可以说他走时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我就开始鼻头一酸,但又被书中波波很多幽默的行为逗得无声大笑。波拉尼奥推荐的书,波拉尼奥的12条建议,波拉尼奥的一些我不知道的生命轨迹,读完之后统统印于我心。他是大家的波拉尼奥,他仍活在大家心中,如此就好。(另:建议在至少读完《荒野侦探》后读一读这本书)

  • 5 武陵人无鱼可摸 2021-07-20 20:22:14

    如果说《荒野侦探》中贝拉诺的形象是向外无限发散的、拒绝任何触摸的刺猬,那这一本中的波拉尼奥就是翻转过来的、试图圈出一个轮廓的贝壳。米沃什在回忆录中写道:“传记就像贝壳,贝壳并不怎么能说明曾经生活其中的软体动物。”那些出入波拉尼奥小说与生活的人们所勾勒出的最终不过是他坚硬的角质。我们对波拉尼奥的迷恋就像是不满足于欣赏一颗珍珠,连贝壳都要找来一起端详。

  • 4 伊夏 2021-08-01 18:07:09

    “如果世界上有嫉妒心比赛,智利人肯定能拿第一。”我大笑。波拉尼奥真有趣,年轻气盛的有趣,敝帚自珍的有趣,不屑一顾的有趣……他都有!拉美人好有意思(而且居然也把不成熟的年轻人称呼为“草莓”,和台湾的“草莓族”不谋而合了!),讲话又毒又准。

  • 3 ly的读享生活 2021-07-30 06:31:26

    波拉尼奥神话是怎样诞生的?答案在书中。夸张地说,这部作品就是大咖“波粉”对偶像的纪念册。在这些声音中,波拉尼奥不见得就能显影,强光的多重折射有时候会让身影更加难以捉摸,这种难以捉摸或许就是波拉尼奥的最大魅力。现实以下主义和“文学爆炸”后的拉美文坛图景,以及波拉尼奥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在本书中得到呈现。个人生活方面,波拉尼奥竟然曾经为情自杀,女人们应该试试和一个拉丁美洲男人谈谈恋爱,因为他们是最棒的,波拉尼奥如此说。

  • 6 东耳 2021-07-30 05:07:09

    如果你闲得蛋疼,就继续读这本书吧

  • 2 mumudancing 2021-08-06 18:40:05

    如果有一个作家能让你在热闹的人群中忽然流泪,一定是波拉尼奥。

  • 2 欢乐分裂 2021-08-19 16:30:08

    3.5;“现在大家都能说自己曾是波拉尼奥的朋友”——朋友口述侧写中的波拉尼奥宛如行踪不定的影子,他并不局限于某个定义或标签,结合其作品考量或许是更贴近的方式,毕竟他如此酷爱将周遭人物或环境化入创作图谱,将荒蛮青春记忆与基于年轻时代的体验糅进作品,正是他创立“现实以下主义”的源头,也更能理解虚构与现实如何在其文字中交汇出的光芒。 行走的百科全书(书影音全能达人),独立于“文学爆炸”之外的独立狙击手,叙事诗人,诗歌小说家,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的迷弟,热情的朋友,更爱爱情本身的情人,用生命写作,用死亡完成“神话”,建构一个后政治主义的迷人微型宇宙;“我们注定被遗忘,不仅是肉体的消亡,而是彻彻底底地消失不见。这世界不存在永生。”

  • 3 Someta 2021-09-25 16:40:07

    不访谈也不传记,乱七八糟地给出了一些未知的线索,这结构读着读着总觉得像打开了《荒野侦探》和《美洲纳粹文学》,常常分不清自己是不是在读小说。另:线装书太舒服了

  • 2 地球上最后的C 2021-08-25 23:16:35

    如果你喜欢波拉尼奥希望你看看这书,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波拉尼奥的形象。 “我喜欢波拉尼奥,我真想再见到他,给他一个拥抱,在我们早已长大的今天”

  • 4 甘草披萨 2021-10-03 22:51:15

    好看好看,全方位多角度口述聚焦的波拉尼奥,另一种形式的传记,在我心中本来他是遥远的星辰,是文学神人圣徒,而在本书中的他是走下神坛的,他也爱费里尼爱卡里娜,会发火会暴躁,烧难吃的海鲜饭,甚至他也吃肯德基!!有人觉得他狂妄自大到极点,有人觉得他谦逊,正是因波的伟大,横空出世般的惊雷,不仅是对拉美文学,也是对世界文学标准重塑;冒牌遗嘱执行人最佳,去世后波的“朋友”太多,其实从访谈内容可以清晰分辨亲疏,关系好的几位所言读来泪目:“罗贝托一脚都踩进坟墓却还在拼命写作,他只是想完成自己还没完成的作品。” “晚上或凌晨电话响起,我都会以为那是罗贝托。”

  • 4 2021-08-13 02:59:07

    被追寻的波拉尼奥,与他相关的人和事逐渐清晰,他自身的依然充满留白,众人口中的形象多少有点矛盾,是刻意为之也是条件所限。当然也有共识,比如他读过了很多书,和同行尤其是智利同行的关系不好,以及与常人不同的幽默感。还有什么?《佩恩先生》原来在重版前叫《象宫鸳劫》啊。波拉尼奥听的最后一首歌是Nacha pop的《巨人的战斗》。西班牙赫罗纳有一条罗贝托·波拉尼奥大街,是在郊区。

  • 2 邓安庆 2021-09-02 14:18:37

    全书笼罩在哀伤的气氛之中。波拉尼奥的猝然离世,在他的朋友、家人、情人们、评论家、出版商、追随者心中留下了难以填补的空洞。在众人的口述中,一个才华横溢、身体欠佳、刻薄恶毒、情人不断、穷困潦倒、为文学而生也为文学而死的天才作家呈现在我们眼前。读完后,连在遥远国度的陌生读者,如我,如很多热爱他作品的人,都意难平。

  • 2 虾米 2021-07-25 10:28:30

    许许多多人讲述关于波拉尼奥的“许许多多张不同的面孔”,鉴于这些人中的不少被波拉尼奥写进小说,所以这本书显得很魔幻。他们从小说中跳出来告诉你事情是这样不是那样,请勿混淆现实与虚构。但他们口中和笔下的波拉尼奥从来不曾一致过,除了波拉尼奥博学多才、爱开玩笑、烟不离口笔不离手、既不吸毒也不是垮掉派这样的“公论”。女性情人们则不约而同地认为波拉尼奥是个善心温柔的好男人,当然他的男性朋友们对此保留意见。波拉尼奥的跋扈惹恼到像伊莎贝尔·阿连德这样的“写手”,他的损人甚至可以祸及朋友:与其成为阿连德笔下的人物还不如成为我脑中的幻觉。——要我是他的朋友我也会觉得受到冒犯,尽管我很同意他的“现实以下主义”对“写手”们的冷嘲。波拉尼奥浑身是刺,但你把他的刺按他的意捋顺了他就是极好的伙伴。

  • 1 半岛璞 2021-08-01 11:56:20

    本质上还是一本采访集,所以各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能从不同的人那里窥见些波拉尼奥的人生侧面。大致说来,人常常要在别人的生命里获得关于自己是谁的回音。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