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内容简介 · · · · · ·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是对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站在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神仙长生的思想,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道教哲学,大体从外修与内养两个方面介绍了各种长生之道,内养主要是行气保精,外修主要是服用丹药。本书是道教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典籍,为魏晋神仙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国古代化学、医药学、养生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整理,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为底本,采校包括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刊本和孙诒让、俞樾、罗振玉诸人校本以及道书《神仙金汋经》《云笈七签》在内的十二种文献,并择要注释而成。
作者简介 · · · · · ·
原作者:葛洪(公元284—364年),东晋著名道教学家、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著有《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神仙传》《肘后方》等。
整理者:王明(1911—1992),字则诚,别号九思,浙江乐清人。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道教研究专家。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太平经合校》、《抱朴子内篇校释》、《无能子校注》、《王明集》等。
目录 · · · · · ·
序言
凡例
抱朴子内篇卷之一 畅玄
抱朴子内篇卷之二 论仙
抱朴子内篇卷之三 对俗
抱朴子内篇卷之四 金丹
抱朴子内篇卷之五 至理
抱朴子内篇卷之六 微旨
抱朴子内篇卷之七 塞难
抱朴子内篇卷之八 释滞
抱朴子内篇卷之九 道意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 明本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一 仙药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二 辨问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三 极言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四 勤求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五 杂应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六 黄白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七 登涉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八 地真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九 遐览
抱朴子内篇卷之二十 袪惑
附录一
抱朴子内篇佚文
抱朴子内篇序
抱朴子外篇自叙
晋书葛洪传
附录二
新校正抱朴子内篇序
抱朴子内篇目录
校刊抱朴子内篇序
葛洪撰述书目表
增订版后记
· · · · · · (收起)
凡例
抱朴子内篇卷之一 畅玄
抱朴子内篇卷之二 论仙
抱朴子内篇卷之三 对俗
抱朴子内篇卷之四 金丹
抱朴子内篇卷之五 至理
抱朴子内篇卷之六 微旨
抱朴子内篇卷之七 塞难
抱朴子内篇卷之八 释滞
抱朴子内篇卷之九 道意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 明本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一 仙药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二 辨问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三 极言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四 勤求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五 杂应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六 黄白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七 登涉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八 地真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九 遐览
抱朴子内篇卷之二十 袪惑
附录一
抱朴子内篇佚文
抱朴子内篇序
抱朴子外篇自叙
晋书葛洪传
附录二
新校正抱朴子内篇序
抱朴子内篇目录
校刊抱朴子内篇序
葛洪撰述书目表
增订版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中华国学文库(共11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周易注校释》《高適詩集編年箋註》《陶庵梦忆校注》《孝经郑注疏》《韩愈诗集编年笺注》
等
。
抱朴子内篇校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中华书局 (2019)8.9分 292人读过
-
中华书局 (1980.1)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凤凰出版社 (202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23)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华国学文库繁体竖排版 (zjmr)
- 2024新买之书 (andgoal)
- 书单|劲直的私人藏书02 (Mr_劲直)
- 出 (清-旻-)
- 新传统 (Automatio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抱朴子内篇校释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苏台栖乌 2024-11-09 00:18:11 江苏
过录成妍、真大成、王敏红校订四篇。简体横排分段附注和繁体竖排大篇白文比,便读上各有千秋,如果内容一致的话还是这个系列的价格更有优势(笑)。思想内容且不谈,文本内容上接先秦两汉,下启六朝隋唐,有诸多材料可用。“蛇有无穷之寿”还是头回看到早期典籍明言。禹步三为二丈一尺,则左右一步七尺,介于六尺与八尺一步之间,当与实际官制尺度无涉。蜈蚣知蛇信。中国名山。杂应篇与登涉篇的镜法。等等。应仍有佚文待辑后辨别真... 过录成妍、真大成、王敏红校订四篇。简体横排分段附注和繁体竖排大篇白文比,便读上各有千秋,如果内容一致的话还是这个系列的价格更有优势(笑)。思想内容且不谈,文本内容上接先秦两汉,下启六朝隋唐,有诸多材料可用。“蛇有无穷之寿”还是头回看到早期典籍明言。禹步三为二丈一尺,则左右一步七尺,介于六尺与八尺一步之间,当与实际官制尺度无涉。蜈蚣知蛇信。中国名山。杂应篇与登涉篇的镜法。等等。应仍有佚文待辑后辨别真伪。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