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幅生动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风俗画
一部语言干净且沉静的美妙作品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一代诗人的文学偶像,当代华语写作的标杆性作家韩东
“年代三部曲”首次集结出版
北岛、贾樟柯、苏童、左小祖咒、老狼等倾情推荐
编辑推荐
作家韩东讲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三部小说《 扎根》《知青变形记》《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首次集结为“年代三部曲”出版。
《扎根》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书用儿童的清澈双眼观察世界,这世界新奇生动,处处皆景,令人读之津津有味,又回味无穷。
著名插画师老二为本书创作插图,风格怀旧幽默亲切,带着读者来到上世纪60年代的苏北乡村。
内容简介
1969年,老陶一家老中青三代五口人从南京下放到苏北洪泽湖边的三余,由此展开一段长达十余年的故事。
作品以儿童小陶的视角展开,从孩子纯净好奇的眼中,看到父母无畏人生困境...
一幅生动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风俗画
一部语言干净且沉静的美妙作品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一代诗人的文学偶像,当代华语写作的标杆性作家韩东
“年代三部曲”首次集结出版
北岛、贾樟柯、苏童、左小祖咒、老狼等倾情推荐
编辑推荐
作家韩东讲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三部小说《 扎根》《知青变形记》《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首次集结为“年代三部曲”出版。
《扎根》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书用儿童的清澈双眼观察世界,这世界新奇生动,处处皆景,令人读之津津有味,又回味无穷。
著名插画师老二为本书创作插图,风格怀旧幽默亲切,带着读者来到上世纪60年代的苏北乡村。
内容简介
1969年,老陶一家老中青三代五口人从南京下放到苏北洪泽湖边的三余,由此展开一段长达十余年的故事。
作品以儿童小陶的视角展开,从孩子纯净好奇的眼中,看到父母无畏人生困境的努力、三余优美的乡间景致、憨厚又带点精明的乡亲,还有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名人推荐
在这部绵密而沉静的作品中,历史和记忆,现实和虚构,小事和大时代,轻与重,经由韩东不动声色的叙述,呈现出了另一种异端的面貌,细心的读者自能从中读出一种内在的震撼。
——摘自华语传媒大奖长篇小说奖授奖词
作为小说家的韩东和作为诗人的韩东是一脉相承的,他以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当代小说的景观。
——北岛(诗人、作家)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
——贾樟柯(导演)
韩东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雷蒙·卡佛,以其敏感掌控文字触觉,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
——苏童(小说家)
在《扎根》当中,通过对父亲下乡的回忆性描述,韩东复原了一个时代的朴实无华的图景。那种叙述扎实、平实、准确、有力但内敛的语调,实在是老韩基本功高超的证明。
——邱华栋(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扎根》细节描述扎实精确,叙事貌似不动声色,情感被一再凝缩以至于形成了难以撼动的坚硬的核,面对这样刀砍斧削的完成品,一个写作者脱帽致敬乃是理所当然。
——金海曙(小说家、剧作家)
扎根的创作者
· · · · · ·
-
韩东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韩东,小说家、诗人、编剧、导演、编辑。童年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其创作活动持续四十年,与“新时期文学”的共时共生,可谓后者的见证人、参与者以及代表之一。曾获包括华语文学传媒奖之长篇小说奖、首届先锋书店诗歌奖大奖(2021年)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部分作品被收入中学教材。著有包括“年代三部曲”(《扎根》、《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知青变形记》)在内的长篇小说多部,以及中短篇小说集、诗集、散文随笔集四十余部。另与导演贾樟柯合作,撰写电影剧本《在清朝》,自编自导电影《在码头》、话剧《妖言惑众》。
目录 · · · · · ·
23 / 二 园子
52 / 三 小陶
75 / 四 小学
91 / 五 动物
119 / 六 农具厂
139 / 七 赵宁生
155 / 八 洁癖
170 / 九 “五一六”
200 / 十 富农
218 / 十一 扎根
237 / 十二 作家
272 / 十三 结束
289 / 韩东创作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老陶家人]用染成粉红色或漂成白色的卫生纸擦屁股,在三余人看来,这是难以理解的。三余人擦屁股用的是随手可取之物,比如一片树叶、一把稻草。严冬时节,没有树叶,他们就用土圪塔擦屁股。孩子们更是百无禁忌,拉完了,把屁股一撅,啧啧啧唤来一条狗,肛门立刻被舔得干干净净。更小的小孩无法自己料理擦屁股的事,大人就用笤把或鞋底在他们的胯下一抹,便算了事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 下放 -
[...]小陶站在楼梯口,能看见下面楼梯的扶手。他看见老陶的一只手搁在上面,一截一截地向前移去。然后再转过来,一截一截地向前移动。那只手越来越小,甚至比小陶的手都还要小了,然后就彻底消失了。自始至终,小陶都没有看见老陶的身体在楼梯口出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3 陶陶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扎根"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扎根"的人也喜欢 · · · · · ·
扎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扎根》:当时代隐去的时候,生活开始浮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时代的大风大浪下塑造个体的命运变迁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诸如余华那部残酷到荒诞的《活着》,还有前段时候热播的连续剧《金婚》等等,而这种一滴水见太阳的创作方法也往往会用个体在时代大潮冲击下的无助挣扎增强人们对时代本身的认知深度。当然,不同... (展开)> 更多书评 27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8.3分 527人读过
-
花城出版社 (2010)8.3分 7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后浪2021书目」 (后浪)
- 【豆瓣每周荐书】虚构类 (零度)
- 书单|堆积。。。 (Cain)
- 书单|up主荐书未买 (桑色白茶)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1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扎根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胡安焉 2021-09-05 22:16:56
读得津津有味,酣畅淋漓。可能因为,我妈经常向我讲述当年的经历,但又总是语焉不详,只记得老乡骗她吃田鼠,虽然恶心但很好吃之类的趣事。我早年在云南的同事里,也有下放家庭的后代,但他们对父辈的经历只是一知半解。后来在上海打工,又认识了下放后回城的家庭后代,但他们都是文革结束后出生的,而且不善表达。所以我始终不清楚,当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累积下来的好奇心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此外,相比于回忆录... 读得津津有味,酣畅淋漓。可能因为,我妈经常向我讲述当年的经历,但又总是语焉不详,只记得老乡骗她吃田鼠,虽然恶心但很好吃之类的趣事。我早年在云南的同事里,也有下放家庭的后代,但他们对父辈的经历只是一知半解。后来在上海打工,又认识了下放后回城的家庭后代,但他们都是文革结束后出生的,而且不善表达。所以我始终不清楚,当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累积下来的好奇心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此外,相比于回忆录,小说的形式可能更自由,甚至更真实。毕竟,现实只是真实的一种随机的形态。在这个小说里,虚构恰恰是为了更真实地还原。作者没有控诉、感伤或讽刺,没有带着一个情绪或观念的动机去创作,而是以扎实的细节还原普通生活,这很对我的胃口。 (展开)
7 有用 衍 2021-07-23 15:32:52
读了《扎根》才知道韩东还有苏北农村生活经历,一直以为他的根据地是鼓楼和下关,最多是江宁。
1 有用 连翘姑娘没有剑 2021-10-03 20:32:44
【门外有猫】非常疏离甚至到了几分刻意的程度,仿佛想要把“自我”从经历过的苦难中抽离的同时也将看过的良辰美景都一一作废。三余的六年,不仅仅是履历上尴尬的六年,也是人生里无法落脚的六年。没有记录,不做史书,不留痕迹,却要用接下来的一生为仿佛遗留在那里的根系施肥灌溉。 补充,最后两章稍微有点没压住,前面所有刻意的客体感都被最后两章那个从纸面以下拼命跃出彰显存在感的书写者溶解掉了。
2 有用 山风 2021-08-18 10:29:29
《扎根》的克制、生活化的语言和视点正如植物学的扎根过程一样不动声色与细致入微,但又在潜移默化之中揭示了生死、命运、人的本心等重大命题,关于知青下乡下放这一题材,不少艺术作品选择连续的戏剧冲突来构建故事阐释观点,而韩东则选择了更为冷静的表现手法,然而,《扎根》的戏剧性实际上是基于更大的整体而存在的,这或许就是:在并没有归属感的世界“扎根”的最终幻灭,由此引申出深层的荒诞与悲情色彩。
1 有用 于了个鱼 2021-09-27 13:06:22
一部非典型小说。前三分之一一直在白描,在记录,我本来以为会有激烈的动荡出现在后面,结果并没有,而是一如既往的记录扎根。打地基一般捶打这个主题,让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