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脑洞开得很大,尤其随身老爷爷那章的分析,把作为灵魂载具的“戒指”和搜索引擎常用的“放大镜🔍”联系起来,真是敢想哈哈哈。只是这样的分析太局限于媒介本体论,未免忽视了虚拟生存中的“实在”,有点数码形而上学了。
绪论和第一章读完我以为是神书,甚至想着直接发邮件联系导师,后面越读越不对劲。沿着作者本人一以贯之的“交互性”理论,诸多先天预设将整个结构变成了为结论找论据的过程:第二章偏离了小说本身(阐释的限度?),第三章的观点可以大把大把举反例(重生的目标不是一个只改变一个点的瞬间行为),第四章第二节“女权”整节的写作都是失败的(任何一个女性向网络小说的研究者都不会认同其中的观点和结论)。第五章挺好,但是跟王玉... 绪论和第一章读完我以为是神书,甚至想着直接发邮件联系导师,后面越读越不对劲。沿着作者本人一以贯之的“交互性”理论,诸多先天预设将整个结构变成了为结论找论据的过程:第二章偏离了小说本身(阐释的限度?),第三章的观点可以大把大把举反例(重生的目标不是一个只改变一个点的瞬间行为),第四章第二节“女权”整节的写作都是失败的(任何一个女性向网络小说的研究者都不会认同其中的观点和结论)。第五章挺好,但是跟王玉玊那本专著比显然分量和力度都有所欠缺(这有点苛责了)。 就,很多地方确实想得比我全面,但也有非常明显的局限吧。 (展开)
【中国网络文学表现的“网络新生活”,往往不是直接的网络生活本身,也不是“网民的情思”,而是在各种商业俗套情节、各种神鬼幻想故事背后,曲折投射出来的虚拟生存体验。】理论分析让人称赞,文本分析令人流汗
颇有见地,至少褪去了某些精英学者怼天怼地的批判风气……
精准地把握了数字媒介、网络游戏、日常生活、网络文学这几个关键词间的联系,对随身流和升级流的论述尤为深刻
> 2人在读
> 22人读过
> 57人想读
订阅关于中国网络文学与虚拟生存体验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凌云一寸心 2023-09-12 19:20:02 上海
脑洞开得很大,尤其随身老爷爷那章的分析,把作为灵魂载具的“戒指”和搜索引擎常用的“放大镜🔍”联系起来,真是敢想哈哈哈。只是这样的分析太局限于媒介本体论,未免忽视了虚拟生存中的“实在”,有点数码形而上学了。
1 有用 且渡河去 2022-12-09 17:57:13 江苏
绪论和第一章读完我以为是神书,甚至想着直接发邮件联系导师,后面越读越不对劲。沿着作者本人一以贯之的“交互性”理论,诸多先天预设将整个结构变成了为结论找论据的过程:第二章偏离了小说本身(阐释的限度?),第三章的观点可以大把大把举反例(重生的目标不是一个只改变一个点的瞬间行为),第四章第二节“女权”整节的写作都是失败的(任何一个女性向网络小说的研究者都不会认同其中的观点和结论)。第五章挺好,但是跟王玉... 绪论和第一章读完我以为是神书,甚至想着直接发邮件联系导师,后面越读越不对劲。沿着作者本人一以贯之的“交互性”理论,诸多先天预设将整个结构变成了为结论找论据的过程:第二章偏离了小说本身(阐释的限度?),第三章的观点可以大把大把举反例(重生的目标不是一个只改变一个点的瞬间行为),第四章第二节“女权”整节的写作都是失败的(任何一个女性向网络小说的研究者都不会认同其中的观点和结论)。第五章挺好,但是跟王玉玊那本专著比显然分量和力度都有所欠缺(这有点苛责了)。 就,很多地方确实想得比我全面,但也有非常明显的局限吧。 (展开)
1 有用 Geronimo 2024-02-09 15:35:00 广西
【中国网络文学表现的“网络新生活”,往往不是直接的网络生活本身,也不是“网民的情思”,而是在各种商业俗套情节、各种神鬼幻想故事背后,曲折投射出来的虚拟生存体验。】理论分析让人称赞,文本分析令人流汗
0 有用 Dazzling 2025-05-13 15:32:56 上海
颇有见地,至少褪去了某些精英学者怼天怼地的批判风气……
0 有用 施骥云 2024-06-09 15:20:36 上海
精准地把握了数字媒介、网络游戏、日常生活、网络文学这几个关键词间的联系,对随身流和升级流的论述尤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