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麦金泰尔的思想尝试调和当代道德的裂隙,即规范性与主体之间的裂隙。在后半段能隐含的看出麦金泰尔逐渐激进化的笔调,围绕着重新建构美德的重要性,谈论了后福特时代的劳动剥削,工会等等...当然,最让我受启发的还是他尝试构建了重新叙事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这一点和当今的参与式艺术非常相似,但是在朗西埃的笔调和毕肖普的论述中,这一路径是否可行,还需要更激进和多元的讨论。
这本就和《依赖性的理性动物》那样并非严格的论证,而是多重角度的反思。问题在于当代道德哲学潮流中的很多立场是不需要或者不能做出回应的,就像catholic的cupiditas与caritas的区分本身是一种不同于世俗道德的立场——就像尼采主义的道德建立在一种自我价值沦丧的本性基础之上,因此首要的当然是重估价值确证自我的价值——这也是现代精神最常见的瘫痪,而德性传统中的自我价值本身是不证自明的。这两种全然不同的生命原则几乎不可能汇通,因为catholic德性传统的所要求的虚己完全是对现代精神的悖反。
很受启发
对善好与欲求的分析,对威廉斯的回应都是原来所没提及的;马克思主义与亚里士多德-多玛斯主义的联动,后者社会/第三人称视角性质的揭示也暗示了一种路径;总体来说可能没有新颖的论证,但启发仍然有。叙事的论述,四个传记叙事的展示,其实是麦金泰尔在以自己的写作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样本,至于这条路能否走通?不是一个可能性证明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了。翻译……值得吐槽一下
本书的重要观点在麦金泰尔之前的著作基本中都有提及。正如在前言里说的,这是面向一般读者的,所以在一些关键地方感觉论证不足,但仍然在有的地方具有新的启发性,例如对欲望的探讨,对表现主义的分析,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等。
还蛮好的呀。就差说由叙事而神学了
专业学者不会读,因为太啰嗦没论证;一般读者也不想读,因为背景一掠而过,分散而不深入。像是一本文学随笔集而不是学术专著。
基本是《追》《谁》《三》《依》观点之综合论说,略调整了角度,强调根据良好理由调整欲望对象,以及不断调整叙事以复述故事之于伦理生活的重要。复述故事这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史诗悲剧小说电影漫画,甚至最后一章就可视作是讲了四个人的传记故事……某位学者说到追随麦金太尔研究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假“19世纪英国伦理社会研究”之名用一个假期读英国小说,诚是也。
4.5。从始至终贯穿的是欲望分析以及理性实践,对于道德与伦理的论断,从空间层面来说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标准,但从时间层面来说却都不约而同追求至福。当个体能够基于良好意愿去选择欲望的对象,并且通过实践理性和遵守美德来实现其最终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人生完善。(吐槽翻译)
为亚里士多德辩护。表现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其实倒也没那么水火不容,麦金泰尔本人所推崇的“生命叙述”不正是某些道德多元主义者特别喜欢用的吗?很惊喜的是作为道德哲学家,麦金泰尔非常有“社会学的想象力”。
普通人只考虑怎么想怎么做,学者则深究其背后的动机目的,叙例有点太详尽,其实可以更精炼点方便阅读
有些逻辑感觉还是稍微有点不清晰,但是瑕不掩瑜!真的受益匪浅了!很多之前的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好书!!感谢李茂森老师的课程作业让我这个习惯拖延眼高手低的人踏踏实实看完一本这么好的书!
书内容很棒。翻译不是很满意。翻译就该老老实实翻原文,不要自己抖机灵用自己的理解代替。翻译的目的是原原本本地将作者的叙述传递给读者,不是用来表现译者的语言和文学功底是多么令人赞赏。
啰嗦冗余,缺乏论证,对哲学方法谈得过多..偶有启发,收获寥寥。 翻译有些许可以斟酌处。
> 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学
1 有用 椒盐 2023-12-28 19:04:00 北京
麦金泰尔的思想尝试调和当代道德的裂隙,即规范性与主体之间的裂隙。在后半段能隐含的看出麦金泰尔逐渐激进化的笔调,围绕着重新建构美德的重要性,谈论了后福特时代的劳动剥削,工会等等...当然,最让我受启发的还是他尝试构建了重新叙事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这一点和当今的参与式艺术非常相似,但是在朗西埃的笔调和毕肖普的论述中,这一路径是否可行,还需要更激进和多元的讨论。
1 有用 καλόγερος 2023-02-05 18:28:19 四川
这本就和《依赖性的理性动物》那样并非严格的论证,而是多重角度的反思。问题在于当代道德哲学潮流中的很多立场是不需要或者不能做出回应的,就像catholic的cupiditas与caritas的区分本身是一种不同于世俗道德的立场——就像尼采主义的道德建立在一种自我价值沦丧的本性基础之上,因此首要的当然是重估价值确证自我的价值——这也是现代精神最常见的瘫痪,而德性传统中的自我价值本身是不证自明的。这两种全然不同的生命原则几乎不可能汇通,因为catholic德性传统的所要求的虚己完全是对现代精神的悖反。
0 有用 悠然 2022-02-14 20:23:22
很受启发
2 有用 木匠徐 2022-01-12 17:36:03
对善好与欲求的分析,对威廉斯的回应都是原来所没提及的;马克思主义与亚里士多德-多玛斯主义的联动,后者社会/第三人称视角性质的揭示也暗示了一种路径;总体来说可能没有新颖的论证,但启发仍然有。叙事的论述,四个传记叙事的展示,其实是麦金泰尔在以自己的写作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样本,至于这条路能否走通?不是一个可能性证明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了。翻译……值得吐槽一下
0 有用 行影者 2022-09-12 13:32:06 上海
本书的重要观点在麦金泰尔之前的著作基本中都有提及。正如在前言里说的,这是面向一般读者的,所以在一些关键地方感觉论证不足,但仍然在有的地方具有新的启发性,例如对欲望的探讨,对表现主义的分析,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等。
0 有用 尽君 2023-10-26 04:30:26 上海
还蛮好的呀。就差说由叙事而神学了
3 有用 子夜新荷 2021-08-05 10:28:04
专业学者不会读,因为太啰嗦没论证;一般读者也不想读,因为背景一掠而过,分散而不深入。像是一本文学随笔集而不是学术专著。
0 有用 晏清 2024-05-08 08:04:31 北京
基本是《追》《谁》《三》《依》观点之综合论说,略调整了角度,强调根据良好理由调整欲望对象,以及不断调整叙事以复述故事之于伦理生活的重要。复述故事这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史诗悲剧小说电影漫画,甚至最后一章就可视作是讲了四个人的传记故事……某位学者说到追随麦金太尔研究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假“19世纪英国伦理社会研究”之名用一个假期读英国小说,诚是也。
0 有用 唐古灰 2024-05-21 15:33:13 陕西
4.5。从始至终贯穿的是欲望分析以及理性实践,对于道德与伦理的论断,从空间层面来说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标准,但从时间层面来说却都不约而同追求至福。当个体能够基于良好意愿去选择欲望的对象,并且通过实践理性和遵守美德来实现其最终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人生完善。(吐槽翻译)
0 有用 大鼻子马克 2024-07-02 16:13:25 上海
为亚里士多德辩护。表现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其实倒也没那么水火不容,麦金泰尔本人所推崇的“生命叙述”不正是某些道德多元主义者特别喜欢用的吗?很惊喜的是作为道德哲学家,麦金泰尔非常有“社会学的想象力”。
0 有用 anemone 2024-11-25 14:04:36 广东
普通人只考虑怎么想怎么做,学者则深究其背后的动机目的,叙例有点太详尽,其实可以更精炼点方便阅读
0 有用 清火舒肠正补丸 2024-01-06 21:02:13 北京
有些逻辑感觉还是稍微有点不清晰,但是瑕不掩瑜!真的受益匪浅了!很多之前的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好书!!感谢李茂森老师的课程作业让我这个习惯拖延眼高手低的人踏踏实实看完一本这么好的书!
0 有用 ChaoX 2023-07-08 08:54:58 日本
书内容很棒。翻译不是很满意。翻译就该老老实实翻原文,不要自己抖机灵用自己的理解代替。翻译的目的是原原本本地将作者的叙述传递给读者,不是用来表现译者的语言和文学功底是多么令人赞赏。
0 有用 豆友Zpt0ZGLNTE 2024-02-02 23:28:29 安徽
啰嗦冗余,缺乏论证,对哲学方法谈得过多..偶有启发,收获寥寥。 翻译有些许可以斟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