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说诗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一醉累月轻王侯 2022-04-19 14:28:45

    看李商隐《无题》这段,我被这一段恶心死了………溧阳公主的祖父被杀,父亲被杀,兄弟被杀,杀人者侯景逼她嫁给自己,那时候她才14岁。最后这个所谓的丈夫死了,公主吃了他的肉也算是泄愤吧!但是历史的评价是她吃了丈夫的肉(七十岁的老色胚),又不能保护父亲兄弟(他们都是皇帝也,让14岁的女人保护)所以是不详之人,就把公主也煮了吃了……… 这什么吃人,吃女人的历史?? 关键这种思想从未变过,他们吃了,并且继续吃! 看陈寅恪的罗振玉和王国维的死因这段彻底沉默了………原来竟是这样的历史,被埋没在了挽联和诗词的后面,真是一声叹息。 再看李商隐和妻妹私通这篇,一句句解读精彩至极。原来从小念的情诗,都是私通乱伦的掌故。呜呼,真是轻佻薄幸之人! 董小宛就是董鄂妃这一段,过于牵强附会。 用典近于猜谜,诗之大恶!

  • 0 霜露沾衣 2021-10-20 00:13:35

    是为了看有关李商隐的解读才读此书,看完觉得玉溪生人设崩塌,一时不知道哪个说法更塌房:是和人在厕所约会私通,还是无聊到上个厕所的经历也要写成一首华丽唯美的诗歌并宣扬出去。从诗歌用典中考据隐藏的真相,这种说法很诱人,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点不靠谱。如果摆出历史就是钉子拿它挂故事的架势,那再怎么狗血都无所谓,但说这就是真相,总觉证据不足。

  • 0 neil 2022-05-14 16:20:54

    读诗用力颇深,有时难免穿凿,聊备一说可矣。

  • 0 softskysea 2024-01-13 19:29:07 浙江

    一家之言,有趣的思路,怪不得是小说家

  • 0 gannywill 2022-09-01 07:00:08 广东

    真假难辨,看完的后遗症是有些无法直视李商隐的诗😂

  • 0 小诗 2023-07-03 21:50:30 上海

    只是草草翻了一遍。前三篇严谨,主要是在一板一眼地考据,虽然无聊,好歹还是解诗。后面什么李商隐和令狐家的恩怨,李商隐痴恋妻妹,董小宛和董鄂妃是一个人……高阳把诗当作一把钥匙,用来八卦古人,对这种解读法不以为是。

  • 0 荒腔走板 2023-11-07 20:24:31 江苏

    虽然未必赞同其观点,但仍然被此老的渊博所倾倒,那可是没有网络搜索的年代

  • 1 史历黑 2023-02-08 18:00:57 天津

    不愧是张大春的老师,有真才实料。第一篇杜甫,足见诗律功夫。后面以典证史,讲李商隐《锦瑟》,讲王国维自沉真相,皆洞见频出,有醍醐灌顶之效。其他如吴梅村、顾贞观,对增进清初文坛史事的学养,亦大有助益。写纳兰稍嫌浅尝辄止。写董小宛似乎过于言之凿凿,颇有自矜之意,是否为不刊之论,尤须谨慎观望。可惜斯人已逝,等不到真有一本“以典训史”的中文系课程和讲稿了,但这种切入方法的局限性也是先天而来的,比起这个,我对关于诗律的进一步阐发,兴味更浓一些。

  • 0 风之影 2023-06-15 23:31:24 山东

    高阳先生虽然是以历史小说为人熟知,但其对于自身正史及文学功底相当自负。阅读本书,确实可见其在这两方面的深厚功底。书中各篇文字大多以诗歌为切入口,通过诗歌内容来揭示历史真相,有些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譬如书中郑成功一篇,就对于郑成功“浪得虚名”进行了批评,并还以张苍水真正的英雄面目。其它如纳兰性德以及吴汉槎等篇也都颇可赞赏。不过,高阳对于自己“解读”相当自负,有些地方就有些有些钻牛角尖或走偏锋,难以令人信服。譬如书中多篇关于李商隐的文字就颇值得商榷,而董小宛和王国维之死两篇也难以自圆其说,还有一篇认真严肃考证“洗手间”的文章则有些让人忍俊不禁。应该说,高阳先生身上还是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渊博和强悍的解读能力,但严谨性还是有待商榷…

  • 1 你吃小蛋糕吗 2021-09-23 09:55:24

    被低估的经典。与叶嘉莹成一反一正。虽说读的过程有些艰辛,但时不时换换思路也很棒。

  • 0 丁山轩 2024-01-06 09:46:02 重庆

    以为大作家应该写得很好本来想买来一读,一看目录就没热情了,居然没有李白和辛弃疾,看来不是一路人,再看评论,写得也没啥出彩的,彻底放弃不读了

  • 0 Obliviate 2022-04-27 11:51:02

    诗背后的故事。李商隐为与小姨子的不伦恋情写的一些列无题诗,去一趟大户人家的五星级厕所也能写出诗,总之,逐字逐句去解读李商隐的诗,拒绝不求甚解,得到的结论虽然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但挺有意思的。

  • 0 Troy漫记 2022-12-24 15:42:23 浙江

    装帧精美,读得自己像个文盲,硬着头皮读,原来诗有这么强的记录作用。无数记录的交织才构成了读到的人对历史的认识和处事的视野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