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篇章结构主要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从“新媒体究竟改变了什么”这一问题出发,从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技术三个层面探讨新媒体带来的根本性影响:时间与空间的扩展与压缩,社会交往的自由与孤独,工具智能的进化与异化。 第一章从“连接”的演进这一角度,简述了新媒体的发展史,从机器与机器的连接到万物互联,人类的网络始终倾向于不断扩张,它对历史的影响同样如此。不过,这场连接的演化,强化的是“进入网络的个人”,受损的是“群体或地方的连带与团结”。 第二章探讨了对“新旧媒体”概念的误解,提出从媒体的社会实践这一角度重新定义新媒体。新媒体具有社会化关系、流动性、再中介化、想象共同体、数字化生存等五大特征,对新媒体的理解不应该是“技术决定论”式的,也不应该是“后视镜”的眼光。 第三章探讨了新媒体相关的媒介研究,梳理了媒介技术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脉络,并论述在新媒体的技术特点下变革的媒介文化:屏幕文化、数字文化、高速文化、社交文化、融合文化和档案文化。 第四章探讨了新媒体相关的网络社会研究,探讨了人类从大众社会到网络社会的变迁,同时把“流动性”作为网络社会的核心特征;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网络社会中的数字化生存、大数据、隐私、谣言、失范等问题。 第五章介绍了新媒体文化的相关研究,尤其是虚拟社群、粉丝社群、社会化阅读等,这些是新媒体时代的独特景观。个体性和集体性之间的自由流动,解决了人类社会长久以来自由和安全两者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也是网络社群/虚拟社群成为网民参与社交媒体的根本动机。 第六章介绍了社会化媒体与日常生活实践,如互联网中的自我呈现,社交媒体中的头像选择、位置打卡、品位表演等常见的媒介使用行为背后的传播学意涵。 第七章是新媒体与视觉文化研究,介绍了新媒体视觉文化的观念认知、表现形式、技术范式与虚拟现实,尤其是“融合”“在场”“具身”“拼贴”等一系列特征带来的改变。 第八章是新媒体对传统传播学经典理论的修正和挑战,介绍了议程设置、第三人效果、沉默螺旋、知沟理论、创新与扩散等传播学经典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第九章是新媒体研究带来的新维度、新方法与新话题,新维度主要介绍了数据思维、计算思维等,新方法主要是社会网络分析、语义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新话题主要包括互联网研究、媒介融合研究、人工智能研究等。 第十章是对新媒体的反思与批判,新媒体的研究进入沉淀与深化期,研究对象与研究路径更加多元,但对新媒体的批判较为缺乏,对“媒介”的认识还可以拓展,对少数派和批判路径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