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在诸神已死的时代,我们不再对神灵膜拜,甚至还会在电子游戏中弑神。宗教的世界观已经被科学击败,作为工科生,很早以前我就已经不相信宗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了,然而这本书确实为我提了个醒,宗教虽有诸多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宝库,我们在摒弃宗教的糟粕与外壳以外,就能发现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而它们恰好可以帮助我们这群浩瀚宇宙中的渺小生物。神奇的建筑,精美的艺术作品,宏大的世界观,让我们能够在人生中某些特定痛苦的时刻获得慰藉。无处不在的耶稣受难像也在提醒着我们苦难随时会毫无缘由的降临,而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过好现在。佛祖的慈悲心也在教育我们随时抱有善意,人生的很多不平等皆在于偶然。宗教确实有其过时与守旧的一面,但如果我们仅仅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宗教,真的损失了很多,感谢德波顿提供了一个另眼看待的视角。
读第二遍了,远远没有几年前读第一遍来的震撼,有些观点也不能完全认同,但是适合启蒙的读物。
两星半。似乎是豆瓣热捧作者,很遗憾读的第一本是这本书。溢出纸面的倨傲、排外和保守,循循善诱抨击着人是多么的被动和愚钝,唯有宗教活动能抚慰心灵,拐弯抹角企图掩饰论证的不充分,确实挺有传教士布道的话术风格了。 感觉属于境况非常优裕、人生顺风顺水的人才会写的一类书;如果是中文母语者写作,没有译者辗转的修饰,我可能评论会激进更多。现在的话感觉更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在25岁接受了宗教感召,“为什么这本书会让我不适”,姑且把这本书当作一部体验式的自传,作为以后有可能的、有待屠宰的谈资和创作的原型素材来看待吧。
疲了
很有启发。“艺术”一章和延座讲话有暗合之处。无论科学如何昌明,宗教在关爱人心幽微之处总有一席之地。
很认同的一种观点,我们固然可以极力否认宗教的“科学性”和唯心性,但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拜物教”和科学进步终将解决一切问题的乐观信心是否也同样走向了一种“宗教式”的信念?不能否认的是现代社会对个人心理需要的体察和关怀的缺失,这也正成为我们的“社会病”。
自从读了《身份的焦虑》,就不肯相信阿兰·德波顿是不和我口味的作家。这本书在店里和《身份的焦虑》并排放,很开心地开封,结果大失所望。与其叫做写给无神论者,不如命名为宗教文化研究(虽然这样一来大概没什么人看),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第一篇的诸多观点都无法认可。不是很想接着读了。
自卑、恐惧、焦虑、遗憾、羞耻、孤立...郁郁寡欢的爱情,捉襟见肘的生活,不一而足的伤痛情绪,是人类艺术的主要成分。宗教自诞生起,就充斥着伤痛情绪,在发展中,形成别致的社会疗愈方式和艺术形式。
这种话题,哪里说得清楚
还行的思想随笔。宗教只是个引子,它作为某种感性世界的代表,去填补理性世界的空缺,因为理性主导的现代世界已经被科学技术量化、原子化了。我个人很赞同第一章群体里的描述,就我的生活经验而言,日常生活里确实缺乏某种排解情感的仪式流程,从而导致平时很难表达“关心”“担忧”等情绪。但后面几章的内容就不敢恭维了,也不是说错吧,就是单纯论述得太浅。作者借用宗教的名头表达感性——或者说人文社科的必须性,但现代社会里,感性不止可用宗教去表达,还能通过党派、哲学等等。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第一章的,还是给四星吧。
不虚此读!启发良多!越来越喜欢德波顿的作品了!
虽然并不百分百认同笔者的观点,但其关注点确实是现代社会的危机所在。
宗教在此隐退,但同时留下了很多曾经以宗教方法解决的问题。作为无神论者能从宗教中感悟到什么从而用于世俗社会。阿兰德波顿的书读过几本,总对不上口味。
看到书名第一反应:这不是写给我的吗。当代中国人对于宗教还有什么体验呢?我曾经对宗教始终抱着很难理解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但确实人们对宗教的需求或许多少弥补了人的某些缺失。而在现代文明中,这种缺失甚至无法用其他方式来填补。教育、艺术能够代替宗教教化我们的心灵吗?
没有信仰不重要,但可以来研究一下宗教的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和历史巴拉巴拉…适合给很坚定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要信教的人看。🤔其实也适合很坚定有信仰不理解为什么有无神论者的人看
讲述宗教的世俗意义,对象主要是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但整个过程的探讨和逻辑都很难将坚定的无神论者给说服。对比之下,《科学与宗教的领地》对于宗教的作用有更加清楚的阐述,从宗教的起源到发展的理念,把宗教的初心介绍的非常清楚,宗教及经典本身并不神秘,只是在教会时代下变成了愚民的政策和手段。
看完吃麦当劳,麦门
把宗教的神话部分和对社会有裨益的部分拆开,不要全部否定。
很有情怀的作品
很庆幸学了心理学,从事心理咨询,因为这是难得的在现代知识体系里教会你“如何生活”“了解自我”的学科了,作者关于“宗教在教你但现代社会没有”的东西里,心理咨询都有在学。上帝已死,人类要怎么生活?我觉得这样一本书的出版很有必要。“赎罪日定下的规矩给某个伤害事件的双方都带来宽慰…我们往往不会主动提及令自己委屈的事,因为这么多的伤口如今看来都荒唐可笑不足挂齿…我们可能太过内疚,反而无法启齿来表达歉意”“愚人盛宴…如果不时而开盖放放气,酒桶也会爆炸”“基督教最动人、迷人的一点是,它不承认那种孩子与成人二元对立论,而是承认我们归根结底都很幼稚、不全面、有待完善、容易受诱惑、甚至作恶多端”(精神分析也如此哟)“生存从来就是令人沮丧、我们永远被骇人的现实包围,那我们便有更大的动力稍微更加经常地说声谢谢”…
> 写给无神论者
1 有用 麦兜小胖 2024-03-08 20:43:01 北京
在诸神已死的时代,我们不再对神灵膜拜,甚至还会在电子游戏中弑神。宗教的世界观已经被科学击败,作为工科生,很早以前我就已经不相信宗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了,然而这本书确实为我提了个醒,宗教虽有诸多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宝库,我们在摒弃宗教的糟粕与外壳以外,就能发现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而它们恰好可以帮助我们这群浩瀚宇宙中的渺小生物。神奇的建筑,精美的艺术作品,宏大的世界观,让我们能够在人生中某些特定痛苦的时刻获得慰藉。无处不在的耶稣受难像也在提醒着我们苦难随时会毫无缘由的降临,而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过好现在。佛祖的慈悲心也在教育我们随时抱有善意,人生的很多不平等皆在于偶然。宗教确实有其过时与守旧的一面,但如果我们仅仅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宗教,真的损失了很多,感谢德波顿提供了一个另眼看待的视角。
1 有用 格里高尔 2021-09-06 12:50:44
读第二遍了,远远没有几年前读第一遍来的震撼,有些观点也不能完全认同,但是适合启蒙的读物。
3 有用 飞霜镜 2021-12-10 19:47:22
两星半。似乎是豆瓣热捧作者,很遗憾读的第一本是这本书。溢出纸面的倨傲、排外和保守,循循善诱抨击着人是多么的被动和愚钝,唯有宗教活动能抚慰心灵,拐弯抹角企图掩饰论证的不充分,确实挺有传教士布道的话术风格了。 感觉属于境况非常优裕、人生顺风顺水的人才会写的一类书;如果是中文母语者写作,没有译者辗转的修饰,我可能评论会激进更多。现在的话感觉更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在25岁接受了宗教感召,“为什么这本书会让我不适”,姑且把这本书当作一部体验式的自传,作为以后有可能的、有待屠宰的谈资和创作的原型素材来看待吧。
0 有用 M 2021-12-24 23:45:32
疲了
0 有用 春明门外采风使 2021-12-09 07:10:17
很有启发。“艺术”一章和延座讲话有暗合之处。无论科学如何昌明,宗教在关爱人心幽微之处总有一席之地。
1 有用 Alvin在晒太阳 2022-11-26 21:01:10 上海
很认同的一种观点,我们固然可以极力否认宗教的“科学性”和唯心性,但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拜物教”和科学进步终将解决一切问题的乐观信心是否也同样走向了一种“宗教式”的信念?不能否认的是现代社会对个人心理需要的体察和关怀的缺失,这也正成为我们的“社会病”。
0 有用 野茗君 2024-01-15 16:32:59 福建
自从读了《身份的焦虑》,就不肯相信阿兰·德波顿是不和我口味的作家。这本书在店里和《身份的焦虑》并排放,很开心地开封,结果大失所望。与其叫做写给无神论者,不如命名为宗教文化研究(虽然这样一来大概没什么人看),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第一篇的诸多观点都无法认可。不是很想接着读了。
0 有用 微光 2023-06-27 21:16:50 福建
自卑、恐惧、焦虑、遗憾、羞耻、孤立...郁郁寡欢的爱情,捉襟见肘的生活,不一而足的伤痛情绪,是人类艺术的主要成分。宗教自诞生起,就充斥着伤痛情绪,在发展中,形成别致的社会疗愈方式和艺术形式。
1 有用 印奥采 2022-08-17 08:05:43
这种话题,哪里说得清楚
0 有用 看书的人何必知 2022-06-11 23:18:14
还行的思想随笔。宗教只是个引子,它作为某种感性世界的代表,去填补理性世界的空缺,因为理性主导的现代世界已经被科学技术量化、原子化了。我个人很赞同第一章群体里的描述,就我的生活经验而言,日常生活里确实缺乏某种排解情感的仪式流程,从而导致平时很难表达“关心”“担忧”等情绪。但后面几章的内容就不敢恭维了,也不是说错吧,就是单纯论述得太浅。作者借用宗教的名头表达感性——或者说人文社科的必须性,但现代社会里,感性不止可用宗教去表达,还能通过党派、哲学等等。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第一章的,还是给四星吧。
0 有用 诺春科阳 2023-10-24 23:50:16 山西
不虚此读!启发良多!越来越喜欢德波顿的作品了!
0 有用 见月南飞 2022-11-16 12:37:12 天津
虽然并不百分百认同笔者的观点,但其关注点确实是现代社会的危机所在。
0 有用 Karl的树洞 2021-09-25 17:32:38
宗教在此隐退,但同时留下了很多曾经以宗教方法解决的问题。作为无神论者能从宗教中感悟到什么从而用于世俗社会。阿兰德波顿的书读过几本,总对不上口味。
0 有用 sue 2021-09-13 20:30:02
看到书名第一反应:这不是写给我的吗。当代中国人对于宗教还有什么体验呢?我曾经对宗教始终抱着很难理解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但确实人们对宗教的需求或许多少弥补了人的某些缺失。而在现代文明中,这种缺失甚至无法用其他方式来填补。教育、艺术能够代替宗教教化我们的心灵吗?
0 有用 刺梨大王 2024-10-09 11:06:20 北京
没有信仰不重要,但可以来研究一下宗教的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和历史巴拉巴拉…适合给很坚定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要信教的人看。🤔其实也适合很坚定有信仰不理解为什么有无神论者的人看
0 有用 Alex 2024-03-28 15:55:23 广东
讲述宗教的世俗意义,对象主要是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但整个过程的探讨和逻辑都很难将坚定的无神论者给说服。对比之下,《科学与宗教的领地》对于宗教的作用有更加清楚的阐述,从宗教的起源到发展的理念,把宗教的初心介绍的非常清楚,宗教及经典本身并不神秘,只是在教会时代下变成了愚民的政策和手段。
0 有用 和光同尘 2024-04-11 20:15:36 上海
看完吃麦当劳,麦门
0 有用 Mon K 2024-07-13 18:24:04 浙江
把宗教的神话部分和对社会有裨益的部分拆开,不要全部否定。
0 有用 另一半西瓜 2025-01-14 14:08:40 安徽
很有情怀的作品
0 有用 霜降 2024-11-14 00:37:30 广东
很庆幸学了心理学,从事心理咨询,因为这是难得的在现代知识体系里教会你“如何生活”“了解自我”的学科了,作者关于“宗教在教你但现代社会没有”的东西里,心理咨询都有在学。上帝已死,人类要怎么生活?我觉得这样一本书的出版很有必要。“赎罪日定下的规矩给某个伤害事件的双方都带来宽慰…我们往往不会主动提及令自己委屈的事,因为这么多的伤口如今看来都荒唐可笑不足挂齿…我们可能太过内疚,反而无法启齿来表达歉意”“愚人盛宴…如果不时而开盖放放气,酒桶也会爆炸”“基督教最动人、迷人的一点是,它不承认那种孩子与成人二元对立论,而是承认我们归根结底都很幼稚、不全面、有待完善、容易受诱惑、甚至作恶多端”(精神分析也如此哟)“生存从来就是令人沮丧、我们永远被骇人的现实包围,那我们便有更大的动力稍微更加经常地说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