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部分观点还挺主观的,可以看出作者对严复的推崇。作者反复强调了改革开放对于向多元竞争文明转变的历史重大意义,但不知如今作何感想
可能是学术随笔的原因,作者就像一个老者缓缓地讲述、分析过去的历史得失,有年岁积累而来的广博知识,但也免不了思维固化带来的主观思想
近代中国真是最复杂的学术场域了,政治与历史、主义与革命、古今中西互相交织,解读它需要所有人文学科一起使劲。如果功力不深,研究就会看着面广,但不深入;研究者反而被自己臆想的解释所主导了。就此而言,这本论文集算是做的不错了。作者有一个很明确的叙事:后发国家的改革应该趁旧有权威没有丧失之前,由一个有手腕的政治家团结既得利益集团逐步实现——一晚清没有做到,戊戌变法犯了几乎所有大忌。之后的中国在屈辱感下,寄希望于各种浪漫的“主义”寻求一种“飞升”,改革成了革命。作者对严复的解读同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社会的变革不可能脱离其原有的风俗习惯,白日飞升,而是应该采取有方向的经验主义。这也给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方向,应该注重思想与社会的互动,而非理论本身。近代中国的理论引进基本都是误读,但恰恰突显了这种互动。
同质文明与异质体文明,以“分”为原则的大一统文化与以鼓励多元个体的竞争为基础的契约文化,砖墙体与生命体,极致性文化与工具性文化,危机论与条件论,激进与渐进
刷新我有限的近代史认知
论证弱,但是用心也算良苦。
砖墙体与生命体。
在西方,宪法原生的含义是把国家与政府的权力限定在一定的边界之外,以此来保障社会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浪漫主义:首先,它指的是一种潜含在人类精神深处的特殊心态倾向,它崇尚主体自发的冲动,特定的个人感受,以及人再冲决时速生活中的规范。真的很好,虽然最后一点有拍马屁嫌疑,但我觉得自己那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终于能调整过来了,在逻辑上理解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实质性原因,可能我们这一代,包括未来的很多代人,都是最终大同社会的炮灰。
很好的一本,从很多历史经验来比对我们现在所走的路是否正确,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晚清之后中国反复探索了多少次各种主义全面西化那一次不是失败告终,事实证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的务实的路线才是最优解。早年为什么不开放?全面开放后先发优势的其他国家把你吃干抹净,其他国家例子太多了。为什么改革开放是重大标志?因为证明我们有一定能力可以把握局面,也说明我们想明白了我们要走什么路线了。真是一样米养百样人,看评论里怎么还有得出奇怪观点的怪人,脑子长到美腚上去了?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本书是萧功秦撰写的一组论文,删掉了注释,保留了正文部分,内容分为华夏文明到晚清变革、20世纪初的思想新潮、中外名融合的回顾与前瞻三部分。其实我们看就是中国古代与近现代思想史,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解释中国历史的传承与变革。作为政治保守主义者,萧功秦在九十年代初是与何新并称的。但是,仔细考察萧功秦的立场,就会发现他虽然同情晚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对于晚清改革和革命仍旧是支持的态度。在他看来,革命的爆发,其实是晚清政府拖延改革造成的,如果清政府能够引领现代化改革,那么就不会爆发革命。这也是萧功秦九十年代的基本立场,只是对于清政府和现政府进行影射而已、当然,萧功秦把现代化作为政治保守的逻辑。现实问题是,革命是否能够实现政治的复兴,很显然鲁迅并不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目标。
到还书日期了,不少内容新奇而富于启发性,比较的视角和逻辑性尤其值得学习,择日再读一遍
爪
3.5。好处是清晰。
真正的文化自信,在民族陷于困境危机时不沉湎悲情,走向强盛时不虚骄张扬,特别是民族复兴时仍能保持理性从容开放,保持大国气度胸襟,迎接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挑战。作者轮证了另一条关于改革的真理,温和开明改革可防止政治参与爆炸和激进暴力革命,特别是在权威资源充沛时主动改革可巩固威信,权威资源遭遇危机时被动改革则因动员整合能力丧失而恶化困境。另,作者还为严复平反,指出严是近代最早从“条件论”角度论证渐进变革必要性的思想家,严一贯不主张在中国推行西方自由主义制度文化,学界主流认为严早年倾向改革晚年日趋保守的评价有失偏颇。
建构理性有许多“程序漏洞”,容易被浪漫主义乘虚而入,可能被人的信仰、感情、浪漫心态这些非理性因素无形中支配。脱离人类集体经验的建构理性,往往最容易与人心中的浪漫主义结缘。 由于观念具有独立性,具有与经验事实脱节的可能性。这就可能使抽象的观念,变成一种高于经验的事物,成为一种美丽的符号,使人们无限崇拜,对不崇拜它的人不宽容。 观念与理性一样,容易把问题简单化,理性,就是抽象,这就容易把一种具有无数属性的事物简单化为一个名词或口号,这种简单化对于表述一个事物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当我们把这种简单化的概念用来表述复杂的事物时,我们就会忽视了事物的丰富性与多面性,这种改造就会是非常危险的。 道德理性重塑世界时,榜样在过去趋向于复古;榜样在未来趋向于激进反对传统。
从思想文化角度出发,讲解了一个与课本里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受到了很大启发。不过书中一些观点过于主观,一些用词过于夸张。
喜欢关于宪政的论述
“只有一东西别人无法剥夺,那就是你对知识的热爱,对世界的由衷的好奇心”
今年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书。作者文笔凝练,表达精确,观点清晰。文中提到晚清士大夫对民族文化盲目的优越意识,由此引导的在外交中的强硬态度与困境;面对清廷与西方对抗中屡遭屈辱,而后引发的政治激进主义,全面反传统思潮,天真地以为替换制度便可救国救民的制度决定论和政治浪漫主义等等,这些走向不同极端的观念倾向,在今天依旧毫不陌生。如何回归常识和经验,找到传统的价值,在现代的变革中循序渐进,对于当代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也仍是一个困难的当上下求索的命题。
读完之后很有启发。新政治史研究方法,康梁变法的全变策略的低能,对于严复政治思想的评价,经验主义的渐近改良,还有最后回复读者的信中关于传统文化作用的评价。观点新颖,文笔老练,大受启发。个人觉得对于清朝灭亡的原因的解释方面存在欠缺。
> 走出天下秩序
6 有用 HUAN 2022-10-18 20:11:19 北京
部分观点还挺主观的,可以看出作者对严复的推崇。作者反复强调了改革开放对于向多元竞争文明转变的历史重大意义,但不知如今作何感想
0 有用 佩铉Y 2022-10-14 09:05:50 北京
可能是学术随笔的原因,作者就像一个老者缓缓地讲述、分析过去的历史得失,有年岁积累而来的广博知识,但也免不了思维固化带来的主观思想
3 有用 zzcc 2022-10-20 12:15:40 北京
近代中国真是最复杂的学术场域了,政治与历史、主义与革命、古今中西互相交织,解读它需要所有人文学科一起使劲。如果功力不深,研究就会看着面广,但不深入;研究者反而被自己臆想的解释所主导了。就此而言,这本论文集算是做的不错了。作者有一个很明确的叙事:后发国家的改革应该趁旧有权威没有丧失之前,由一个有手腕的政治家团结既得利益集团逐步实现——一晚清没有做到,戊戌变法犯了几乎所有大忌。之后的中国在屈辱感下,寄希望于各种浪漫的“主义”寻求一种“飞升”,改革成了革命。作者对严复的解读同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社会的变革不可能脱离其原有的风俗习惯,白日飞升,而是应该采取有方向的经验主义。这也给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方向,应该注重思想与社会的互动,而非理论本身。近代中国的理论引进基本都是误读,但恰恰突显了这种互动。
0 有用 波儿 2022-12-04 18:09:50 浙江
同质文明与异质体文明,以“分”为原则的大一统文化与以鼓励多元个体的竞争为基础的契约文化,砖墙体与生命体,极致性文化与工具性文化,危机论与条件论,激进与渐进
0 有用 友久 2022-08-04 15:13:57
刷新我有限的近代史认知
0 有用 Agora Chambers 2023-05-23 22:04:15 北京
论证弱,但是用心也算良苦。
0 有用 Doria 2023-11-13 00:50:58 北京
砖墙体与生命体。
0 有用 秀逗君 2023-02-01 22:25:00 山东
在西方,宪法原生的含义是把国家与政府的权力限定在一定的边界之外,以此来保障社会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浪漫主义:首先,它指的是一种潜含在人类精神深处的特殊心态倾向,它崇尚主体自发的冲动,特定的个人感受,以及人再冲决时速生活中的规范。真的很好,虽然最后一点有拍马屁嫌疑,但我觉得自己那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终于能调整过来了,在逻辑上理解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实质性原因,可能我们这一代,包括未来的很多代人,都是最终大同社会的炮灰。
0 有用 sojeuhe 2023-03-22 23:35:10 广东
很好的一本,从很多历史经验来比对我们现在所走的路是否正确,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晚清之后中国反复探索了多少次各种主义全面西化那一次不是失败告终,事实证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的务实的路线才是最优解。早年为什么不开放?全面开放后先发优势的其他国家把你吃干抹净,其他国家例子太多了。为什么改革开放是重大标志?因为证明我们有一定能力可以把握局面,也说明我们想明白了我们要走什么路线了。真是一样米养百样人,看评论里怎么还有得出奇怪观点的怪人,脑子长到美腚上去了?
0 有用 愚公∞ 2025-01-06 11:16:55 贵州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本书是萧功秦撰写的一组论文,删掉了注释,保留了正文部分,内容分为华夏文明到晚清变革、20世纪初的思想新潮、中外名融合的回顾与前瞻三部分。其实我们看就是中国古代与近现代思想史,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解释中国历史的传承与变革。作为政治保守主义者,萧功秦在九十年代初是与何新并称的。但是,仔细考察萧功秦的立场,就会发现他虽然同情晚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对于晚清改革和革命仍旧是支持的态度。在他看来,革命的爆发,其实是晚清政府拖延改革造成的,如果清政府能够引领现代化改革,那么就不会爆发革命。这也是萧功秦九十年代的基本立场,只是对于清政府和现政府进行影射而已、当然,萧功秦把现代化作为政治保守的逻辑。现实问题是,革命是否能够实现政治的复兴,很显然鲁迅并不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目标。
0 有用 草帽大将军 2024-05-30 19:02:39 北京
到还书日期了,不少内容新奇而富于启发性,比较的视角和逻辑性尤其值得学习,择日再读一遍
0 有用 徒手格虎 2024-10-15 12:24:11 江苏
爪
0 有用 wumingzhi 2025-02-06 00:28:29 北京
3.5。好处是清晰。
0 有用 木鱼 2025-02-19 08:22:27 中国香港
真正的文化自信,在民族陷于困境危机时不沉湎悲情,走向强盛时不虚骄张扬,特别是民族复兴时仍能保持理性从容开放,保持大国气度胸襟,迎接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挑战。作者轮证了另一条关于改革的真理,温和开明改革可防止政治参与爆炸和激进暴力革命,特别是在权威资源充沛时主动改革可巩固威信,权威资源遭遇危机时被动改革则因动员整合能力丧失而恶化困境。另,作者还为严复平反,指出严是近代最早从“条件论”角度论证渐进变革必要性的思想家,严一贯不主张在中国推行西方自由主义制度文化,学界主流认为严早年倾向改革晚年日趋保守的评价有失偏颇。
0 有用 __ 2023-01-11 23:56:34 浙江
建构理性有许多“程序漏洞”,容易被浪漫主义乘虚而入,可能被人的信仰、感情、浪漫心态这些非理性因素无形中支配。脱离人类集体经验的建构理性,往往最容易与人心中的浪漫主义结缘。 由于观念具有独立性,具有与经验事实脱节的可能性。这就可能使抽象的观念,变成一种高于经验的事物,成为一种美丽的符号,使人们无限崇拜,对不崇拜它的人不宽容。 观念与理性一样,容易把问题简单化,理性,就是抽象,这就容易把一种具有无数属性的事物简单化为一个名词或口号,这种简单化对于表述一个事物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当我们把这种简单化的概念用来表述复杂的事物时,我们就会忽视了事物的丰富性与多面性,这种改造就会是非常危险的。 道德理性重塑世界时,榜样在过去趋向于复古;榜样在未来趋向于激进反对传统。
4 有用 海的澜色 2022-05-30 00:11:39
从思想文化角度出发,讲解了一个与课本里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受到了很大启发。不过书中一些观点过于主观,一些用词过于夸张。
0 有用 稷忧 2024-10-04 23:48:21 江苏
喜欢关于宪政的论述
1 有用 应钟 2023-02-05 22:29:07 北京
“只有一东西别人无法剥夺,那就是你对知识的热爱,对世界的由衷的好奇心”
2 有用 素问 2022-08-01 00:11:56
今年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书。作者文笔凝练,表达精确,观点清晰。文中提到晚清士大夫对民族文化盲目的优越意识,由此引导的在外交中的强硬态度与困境;面对清廷与西方对抗中屡遭屈辱,而后引发的政治激进主义,全面反传统思潮,天真地以为替换制度便可救国救民的制度决定论和政治浪漫主义等等,这些走向不同极端的观念倾向,在今天依旧毫不陌生。如何回归常识和经验,找到传统的价值,在现代的变革中循序渐进,对于当代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也仍是一个困难的当上下求索的命题。
3 有用 卢本W 2022-04-03 20:40:21
读完之后很有启发。新政治史研究方法,康梁变法的全变策略的低能,对于严复政治思想的评价,经验主义的渐近改良,还有最后回复读者的信中关于传统文化作用的评价。观点新颖,文笔老练,大受启发。个人觉得对于清朝灭亡的原因的解释方面存在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