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説的笔记(14)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赖怀普

    第三個關鍵字「怪現狀」更重要,甚麼是「怪」?以甚麼標準覺得怪?王德威把這一類小說稱之為「醜怪現實主義」,並總結成魅幻價值觀、荒誕和狂歡三個特點,概括成一種以醜怪為能事的敍事方式。但問題是,人們今天重讀九死一生目睹的怪現狀,有時反而並不特別感覺醜怪、荒誕。這種閱讀感受令人感到有點害怕。到底是作家、研究者誇大了晚清的醜怪荒誕,還是讀者日積月累,習慣現狀,以至於見怪不怪?

    2024-08-09 21:23:27   2人喜欢

  • 赖怀普

    巴金的《家》,1931到1932年在《時報》連載時題名為《激流》,讀者反應並不強烈,還差點被報社「腰斬」。但1933年開明書店出版單行本後,迅速出名。吳福輝認為看報紙連載和讀單行本的是兩類不同的讀者,前者是都市市民,後者是青年學生。這是很精到的觀察。市民或是已經妥協了的覺新們,現坐在茶樓看報紙連載,希望看各種八卦或白日夢;學生還是覺慧的同黨,一腔熱血無處奔湧。說明報刊與學校兩個輪子,不僅反過來影響車子(作...

    2024-11-06 21:00:20   1人喜欢

  • 赖怀普

    「五四」初期,魯迅和冰心分頭塑造了兩個人物,一個是抵抗絕望的狂人,最後抗爭失敗。一個是被溫情感動的超人,最後不再孤獨。這是「五四」文學理解人性的兩個夢想。 冰心小說讓何彬發現愛心走出虚無,不太困難。因為他的獨異,只是因為看尼采看多了。男主角並沒有像當時很多國人那樣,先受侮辱遭損害。設想假如何彬是逃婚出來,斷了和母親的聯繫(魯迅也不敢這樣寫狂人),又或者何彬像徐枕亞那樣癡愛一個寡婦,結果女人為他而...

    2024-08-16 11:35:41   1人喜欢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观碟读书:实现;行万里路:梦想)

    但假如我們做的事情是投入真性情的,是堅持真性情的,那麼就堅守靈魂原則吧,半夜醒來,嘆一口氣,又微微一笑。

    2022-02-17 22:27:15

  • 赖怀普

    比起前面水手無產者的性苦悶宣洩,丈夫的「屈辱感」主題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語境下,其實不是孤例。文學研究會作家許傑寫過一篇<賭徒吉順>,收入茅盾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卷》,吉順賭博輸了老婆,小說不寫別的,就寫他怎麼把自己愛的老婆交待好,要送給别人。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講窮人老婆女人借給有錢人去生孩子,也渲染其中丈夫屈辱的心理。蔣牧良寫的小說<夜工>,羅淑的<生人妻>都是寫女人瞞着丈夫...

    2024-09-16 13:11:23

  • 赖怀普

    這是二十世紀中國小說中極罕見的一章。在這之前,清末民初的奴隸們沒有權利「幻滅」、「動搖」。在這之後,戰士們有了明燈指路,也不再可以「幻滅」、「動搖」。茅盾記錄的,恰恰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迷亂一頁。

    2024-09-16 13:08:21

  • 赖怀普

    在今天讀者看來,這個留學生功課不忙,也不差錢,在日本田野讀英國詩,平白無故掉中國淚。為甚麼這部小說居然可以和<狂人日記>同時一舉成名?一個無端流淚整天頹廢的讀書人,既沒有大膽的思想挑戰,又不像「超人」那樣學習尼采哲學。他和狂人超人如果有共同點,就是都自覺孤寂,也自覺與眾不同。孤寂憂傷,原是中國文化青年的精神遺傳,郁達夫將這種傳統的憂傷作了時空兩層意義的改造。將憂鬱病譯成「Hypochondria」,在時間...

    2024-08-17 08:18:27

  • Ivy Pan

    即使在王蒙筆下,書寫民國故事裏倪吾诚、靜宜靜珍的庸俗荒唐的細節文字,也比倪藻後來出國開會時的深沉抒情要精彩生動,更有歴史感,也更富人情味。這可能也是《活動變人形》比王蒙其他革命小說更有藝術魅力的原因所在。超拔的革命是一時的,世俗的人生更為長遠。

    2022-02-01 22:47:03

  • Ivy Pan

    ...茹志鵑憑她1947年的入黨信念,依據1958年寫〈百合花〉的忠誠敏感,將這些文學現實材料重新剪辑、拼貼,就使人們不仅看到幾十年的傷痕,也使人們反思這些傷痕是怎麽來的。 這裏的兩個「人們」,有微妙的區別。傷痕是他人造成,反思卻是自己有責。「傷痕文學」作為七十年代末的一種文學現象,以〈班主任〉、〈傷痕〉為代表,一開始就引來爭議。因為幾十年來習慣了文學必然歌頌,只能歡笑,突然要寫悲劇,可以哭泣,這就形成了...

    2022-01-24 09:16:17

  • Ivy Pan

    钱谷融的文章很長,好幾萬字,邏輯嚴謹,旁徵博引,充满理論自信與學術激情,實在不像他後來做我們老師時候的散淡、潇灑。钱先生晚年一直因散淡人生、瀟灑風度為人稱道,他最喜歡讀不同版本的《世說新語》。只有重讀他的く論「文學是人學」〉才知道先生也曾經年轻,也曾經那麽有鋒芒。這種赤子之心,這種學術鋒芒,其實晚年都在,只是表面看不見。重讀く論「文學是人學」〉我們可以回到那個時代,體會以文學寫人、在文學中承載...

    2022-01-21 09:33:21

<前页 1 2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説

>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