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与成人相似,但又完全不同,关于青少年成长的话题历久弥新。本书阐述了青少年成长教育中关于自我认同建构的新观点,回答了近些年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的问题——青少年为何会沉迷游戏?他们沉迷游戏时究竟在想什么?他们从游戏中获得了哪些成就感?本书以乔治·赫伯特·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和安东尼·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为框架,探讨青少年玩家如何在虚拟世界形塑另外的“我”,分析青少年在游戏过程中不同维度的自我认同建构,并结合自我认同的历时性变化,针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规约青少年玩家游戏行为的相应对策。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教育工作者还是青少年的家长,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
0 有用 猫当麦 2021-11-21 20:47:36
本书以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和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为框架,讨论青少年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自我认同建构过程。虽然本书书名具有一定迷惑性(看起来像是在批评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但其实作者在书中一直对游戏持积极态度,认同游戏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影响与作用。本书语句行文也十分流畅,大量新鲜的经验访谈材料让书中的理论描述有了扎实的落地感,也便于读者窥见一个更加真实的青少年游戏世界。美中不足的或许是本书更偏向心理学研究... 本书以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和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为框架,讨论青少年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自我认同建构过程。虽然本书书名具有一定迷惑性(看起来像是在批评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但其实作者在书中一直对游戏持积极态度,认同游戏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影响与作用。本书语句行文也十分流畅,大量新鲜的经验访谈材料让书中的理论描述有了扎实的落地感,也便于读者窥见一个更加真实的青少年游戏世界。美中不足的或许是本书更偏向心理学研究视角,开头文献综述繁琐重复,传播学存在感不强。总之,值得一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