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与书》的原文摘录

  • 高等学校项目是纳粹的宏伟计划,它试图为一种全新的科学和科 学家奠定基础。纳粹的科学观涵括并滲透到所有学科一一它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即世上有独一无二、具有种族特殊性的“德国的科学” 但是,罗森堡最重要的工程或许是为纳粹意识形态提供一个哲学框架,争取德国和国际社会对纳粹运动的一些认可。1933年纳粹当权后,他们开展的纳粹运动还没有成熟的思想方法,因此包含了许多不同而且往往是互相矛盾的意见和团体,从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到狂热的种族主义理论家。纳粹的工会运动还有社会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纳粹党的领导阶层中既有倒退的怀旧主义者,也包括另外一些世界观比较现代的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接受现代主义艺术。 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纳粹党接纳了其他许多极右翼活动和组织。大量的纳粹党员早先是其他激进右翼党派的成员,当纳粹党势力庞大后才退出原来的党派。运动中的不同力量和群体经常试图把纳粹党带向不同的政治方向。除了一些已经明确坚定的立场,国家社会主义仍是发育不良的,因此具有可塑性。整个第三帝国时期,纳粹党内始终存在着政治分歧,但是时日一长,这些分歧变得不那么有意义,总的说来也愈益难以容忍这些差异性。维系这场乱糟糟的政治运动的不变核心是希特勒本人以及在他身上成形的领导原则,即所谓的“元首原则”一一盲目、绝对地服从元首一一正是纳粹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柱石。我们讨论的元首原则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如果没有一个能力超群的领袖,德国人就是一盘散沙。只有坚定不移地服从元首,他们能变成一个有目标、有方向、统一的民族。根据这一观念,国家领导人作为人民内在的意志、精神和灵魂的化身而获得合法性。而另方面,民主由民意指引,它只不过是鸟合之众腐化的规则,这些人就像一群没有牧羊人的羊。 如果没有元首原则的的运动可能因为很有可能一开始大家就无法团结一致。党内各派别、内部的分歧不时争吵,内容从何谓犹太人到德国表... (查看原文)
    石川 1回复 4赞 2021-11-15 21:46:20
    —— 引自章节:5 反对耶路撒冷的战士:基姆湖
  • 單單在一九三三年,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就創下八十五萬冊的銷售量。這本書在一九二五年出版時,僅售出九千冊而已。希特勒的最大主顧是德國政府,政府買了超過六百萬冊。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8-31 16:56:15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吞噬全世界的一把火:柏林
  • 「他自己無法前來,不過他的女兒遠從加州來取這本書。他的童年除了兩張相片和一頂在集中營裡戴的帽子外,沒有留下任何東西。他的女兒表示,父親從未真正談起過去種種,但當他拿回這本書時,一切都變了。這本書打開了他的內心世界,開始說起自己的故事。如今,他會到學校去跟學童們演講。」芬斯特瓦爾德說,他認為這僅是一個足以說明此項工作何以重要的例子。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9-01 09:59: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柏林市立圖書館的鬼魂:柏林
  • 「當我深究這些書籍的歷史,在網路上搜尋從裡面找到的名字,搜尋結果不斷指向奧斯威辛集中營。每一次的連結都導向奧斯威辛。我們無法讓死者復生,卻可以還給他們其他東西。一本書,或者一段回憶。」博肯卡姆看著桌上一字排開的藏書票,如是說。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9-01 09:59: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柏林市立圖書館的鬼魂:柏林
  • 民兵文學出現在一九二○年代,是一種類型書,通常放在報亭或蔬果攤販售,書裡經常美化戰爭、暴力和雄性威武氣概,大戰期間大為暢銷,某些書籍甚至擁有廣大讀者。這類書籍不僅讓許多日耳曼人在戰後抒發痛苦、厭惡與憤恨的情緒,同時也代表著對某些東西─某個失落的世界─更深層的嚮往。 這類書籍的典型故事,不外乎某個中產階級背景的青年及他的自我發展之旅。青年因為對淺薄的唯物主義感到困惑,加上對所謂「家鄉前線」的當代城市生活感到心靈匱乏,想要追求更深刻的意義。在戰事前哨目睹死亡,使他覺醒,領悟到生命真正的意義,而所謂生命的意義就是他必須接受命運主宰,為祖先的土地、他的朋友與他們的血親,犧牲自己。在前線所體會的教誨形成了一種存在的、幾近宗教信仰的經驗。這一點也是「刀刺在背傳說」的根源:城裡無知的大眾拿起匕首從背部刺進滿懷榮譽心的士兵,以至於返鄉的民兵受盡羞辱,而心生厭惡。在這裡,退伍士兵面臨新興現代主義所有令他們作嘔的觀點:民主化、勞工權益,還有婦女解放。民兵文學的鬥爭理想─性壓抑、暴力行為的美化及對現代世界憎惡感─各方面都很接近,並能融入納粹的暴力思想體系。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9-01 16:18:12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歌德的橡樹:威瑪
  • 「我們在這批藏書上看到這麼多的戳章,全是來自第三帝國內各個不同組織。這批書不斷造成衝突與對立,只因打造個人專屬圖書館在納粹運動中是一種身分的象徵。收藏書籍成了一種癖好,根源於極權主義思想試圖全面控制人民生活的欲望。同樣的極權主義思想也插手科學領域、也圖謀著重新規範各方各面。每一樣東西都必須是國家社會主義的。無一件事物,無一處倖免。他們不僅力圖用自己的結構與方法淘汰舊的,還企圖創造新的。把傳統的大學『納粹化』仍嫌不夠,他們得建造新的建築物、成立新的學校,然後傳授一種新的思想。」凱爾納這樣說。接著談到《我的奮鬥》在日耳曼社會裡的意義。「這本書鼓吹著要淘汰每一樣事物,要從零開始重頭來過,有種半宗教式的觀點。過去新婚夫妻會收到《聖經》做為賀禮,但現在他們會收到一本《我的奮鬥》。由此可見他們準備做到什麼樣的地步。」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9-02 16:38:41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希姆萊的圖書館:慕尼黑
  • 對納粹與知識的關係採取片面觀點的危險在於,它掩蓋了更加危險的東西:極權主義思想的欲望不僅是想統治民眾,還想統治他們的思想。一般常把納粹看作是精神失常的知識破壞狂。確實,在納粹當政時許多圖書館與檔案館,不論是毀於有計畫性的摧毀,或因戰爭連累間接受害。儘管如此,在希姆萊的圖書館陰影下,我們不得不提出下面這個問題:極權主義政權對知識的摧毀可怕,還是它對知識的渴望可怕?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9-02 16:51:0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希姆萊的圖書館:慕尼黑
  • 羅森堡的思想家地位奠基於他是建國運動倖存的「老戰馬」身分,既是字面上也是政治上的意思。羅森堡之所以能生存,部分原因得自於他對希特勒的忠貞不二,同時也因為他從未對希特勒在黨內的地位構成任何威脅。羅森堡不參與現實政治,實際上他比較像是個狂熱的理想主義者,「羅森堡的真正悲劇在於,他真的信奉國家社會主義。」德國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Joachim Fest)如此寫道。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9-05 09:36:22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反對耶路撒冷的勇士:基姆湖
  • 要完成這種靈性轉化,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第三帝國的教育體系。宣傳運動能夠影響民眾,但教育可從最根本處改造人們。一九三三年後,從幼稚園到大學,各級別的傳統學校體系都被納粹化。納粹黨員會視察學校系統,將之視為第三帝國極重要的思想武裝設備的一環,但這件事被當成長期目標─是要形塑子子孫孫的改造大計。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9-05 11:26:59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反對耶路撒冷的勇士:基姆湖
  • 歷史學家傅利曼認為,對納粹而言,掠奪猶太圖書館和機構,積極參與高等教育和其他智力活動,是很重要的事。藉著掠奪,能達到雙重效果,一則剝奪猶太族裔的文化基礎與學習,另一則能豐富納粹的思想研究。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9-06 16:07:48
    —— 引自章节:第八章 列寧曾在此上班:巴黎
  • 這趟旅行中,我所造訪的每一個猶太裔的中心、猶太教堂、圖書館及博物館,都有類似的防盜系統:監視攝影機、閘門、懷疑的眼神及盤問。防盜慣例通常有點像機場那樣,有金屬探測器、X光掃描機、隨身物檢查,有時候還要搜身。在歐洲的猶太機構都成了堡壘。看透了這點,讓人對歷史的連續性心生反感。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9-07 09:32:46
    —— 引自章节:第九章 下落不明的圖書館:羅馬
  • 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七日,他步上紐倫堡大審判的證人席,以母語作證─他的意第緒語從一開始就被法官否定,要求他講俄語。為了抗議這項決議,和其他目擊證人一樣,儘管被告知數次,但他仍拒絕坐下。他要一直站著,就像在背誦聖經經文一樣。「在這次作證前,整整兩個晚上我徹夜難眠。眼前看到我的母親在奔跑,赤身裸體穿越大雪冰封的田野;她遍體鱗傷的身上汩汩淌著溫熱的血,血從我房間四面八方的牆壁上滴落下來,吞沒了我。情何以堪。是飽受煎熬最難受,還是渴望復仇血恨最難受?」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9-09 10:39:51
    —— 引自章节:第十四章 一馬車的鞋子:布拉格
  • 「以色列的人問過我,為什麼不乾脆把這些猶太家庭的書籍捐給以色列的國家圖書館就算了?可是,只要有可能找到繼承人或生還者,通常都找得到的,我想我們就應該把書交還給他們。我認為這才是正途。之後,他們願意的話,可以把書捐出去,但那不是我或以色列哪個圖書館可以決定的事。」 (查看原文)
    Sylvaine 2022-09-09 16:38:01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要回家的書:柏林-坎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