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反智传统》的原文摘录

  • 虽然智力和智识的区别多为假设而非定义,但仍可依据其常见用法的语境将两者的差异抽丝剥茧,以下几乎是全球共识: 聪明才智是一种思维优势,用于较为狭窄的、直接的、可预见的范围,它是一种可操控、可调整、始终实用的特质,是一切生物特质中最了不起、最值得赞美的。聪明才智在一个目标限定但明确的框架下工作,能迅速将无助于实现目标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抛诸脑后。最后,它在全世界应用广泛,日常即可得见,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头脑都为其倾心。 另一方面,智识是思想批判、创造和冥想的一面。智力试图掌握、操控、重组和调整,智识则是检验、沉思、怀疑、总结、批判和想象。智力对情势做出即刻反应和评估;智识判读评估结果,探寻全部情形背后的意涵。智力作为一种生物特性得到赞美;智识是万物之灵的尊严的特殊表现,是一种被称颂、也被抨击的特性。明确了两者的区别之后,就容易理解为何我们有时会说一个人智力超群而智识相对不足;同样,为何那些无疑是智识丰富的头脑,很大一部分亦归功于智力。 (查看原文)
    上海译文社科 5回复 10赞 2021-03-02 16:04:23
    —— 引自章节:二、智识不受欢迎
  • 过去,自由社会的主要美德之一就在于,知识分子的各式各样的生活风格都有可能存在——比如,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以激情和叛逆著称,也可以发现其他人以高雅和华丽、节俭与严苛、聪明和复杂,或耐心与智慧闻名,还有一些人大体上能够做到遵守和坚忍。关键之处就是开放与宽宏,需要这两者来包容多样的优点;如此的多样性,甚至在一个单一而相当偏狭的社会中也能发现。预言自由文化的崩溃或高等文化的消失,这种教条的、悲观的说法,也许对,也许错;但是,关于这样的预言,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他们灌输的,更有可能是自怜和绝望,而非抵抗的意愿,也不是充分利用人的创造性活力的信心。当然,在现代环境下,选择的途径有可能正在关闭,主宰未来文化的人,也有可能思想单一,只接受这种或那种信念。这有可能;不过,只要人的意愿的砝码,投入历史的天平上能够产生关键的影响,那么活着就要相信,情况不会如此。 (查看原文)
    猫不许 5赞 2021-03-09 11:59:34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疏离与顺从
  • 这个问题就是,教育过程并没有成为让前代人与后代人紧密联系的纽带,它反而在他们之间构筑起了额外的屏障,还给父母辈平添了强烈的痛苦。在稳定的社会阶级中,父母和孩子前后都在相同的学校里接受教育,这通常能给他们带来一致的经验。但是,在美国,有几百万上中学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几近文盲;还有数百万乃至更多的上大学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仅仅只有中等教育水平。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孩子的教育过程对于父母来说,与其说是希望,不如说是威胁。这就让人们迫切想要给教育的质量和范围设置一个所谓的上限。父母通常都希望他们的孩子通过上大学能具备社会和职业方面的优势,但他们又希望,与此同时,大学给他们灌输的那些文化志向,不要远离生养他们的家庭环境。 (查看原文)
    Olive 5赞 2021-06-27 19:11:28
  • 很遗憾,在教育这样的实践领域,重要的事情通常不是对哲学或信条的奉献精神,而是某些在试图管理教育时浮现出的、与重点和尺度有关的问题;而从一整套理念里,很难自然而然地感觉到什么尺度。例如,新教育的早期代言人要求说,儿童必须得到尊重;但是,并不太容易说明,尊重应该止于何处,而矫情的敬意又从哪里开始。 (查看原文)
    * 1回复 3赞 2021-04-26 10:26:23
  • 教育即生长这一观念,初看起来,几乎难以否认。当然,教育并没有变为某种缩减化的形式。说它是生长,这似乎是断定了学习过程与自然世界有着可取的联系。这种观念令人耳目一新,并且毫不机械。它正确地符合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它是积累性的,自身不断扩展,促成了更宽宏、更复杂、更有力,但也更精致的心灵和品格。不过,若干批评者早已争论说,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其根源都是教育即生长这一看法;我相信,在杜威的某些信徒手中,这一理念成了现代教育史上极为有害的隐喻之一。 (查看原文)
    * 1回复 3赞 2021-04-26 10:26:23
  • 生长这一观念在本质上是生物学意义的隐喻,而且还是个体性的概念,故而,这一观念的结果就必然是让心智脱离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转向其个人功能;它主张的,不是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儿童的反社会利益的利益。生长观念诱使教育思想家树立起了一个令人反感的对立:自行决定、自行引导的内部生长和外部塑造的对立,前者是有利的,后者是不利的。杜威哲学的研究者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反对如下做法,即将其教育思想描绘为过分指向生物性和个体性,而并未充分留意集体性和社会性。但人们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教育过程的社会性及其终极的社会功能,教育作家做出过什么更积极的论述吗? (查看原文)
    * 1回复 3赞 2021-04-26 10:26:23
  • 杜威力主说,“就让孩子的自然天性实现它自身的命运吧”,然而,儿童具有命运这一看法,意味着某种脱离时间、超出儿童预期的目的或目标。职此之故,所谓的进步教育,尽管通常来说,在手段上,创意丰富,颇为独到,但在目的方面,贫瘠而混乱;它对教育方法的大部分论述,价值极高,然而,关于这些方法用来教授的内容,它含含糊糊,时常带有无政府的倾向。 (查看原文)
    * 1回复 3赞 2021-04-26 10:26:23
  • 杜威的出发点,就是有力地批驳立足于阶级分化的教育制度;因为,正是有闲阶级和知识阶级同受奴役或劳动阶级的共存,导致了知识和实用的分裂。知识与实用、思想与行动的对立,只能在如下的民主教育制度中得到克服,即将不同出身的儿童混合于一起,不企图在他们的学校教育里复制他们社会之中的阶级壁垒。他主张,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体;它首先是一个生命联合的模式,共同交流经验的模式”。民主教育家的课题就在于,要让学校成为特殊的环境、微型的社会、社会的胚胎,它会尽可能消除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的特征。因为启蒙社会不仅要试图传播它的全部成就,而且“唯一要做的事情,便是造就更美好的未来社会”。 (查看原文)
    * 1回复 3赞 2021-04-26 10:26:23
  •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的设想;对于杜威这样总是希望公平对待辩证的生活流变性的人来说,这样的设想似乎过分机械而死板。权威的课堂必然会培养出顺从的心灵,社交性学习会创造出理想的社会化的个体,这样的观念初看起来是吸引人的,但它所具有的僵化的合理性,在生活中总是难以实现。例如,杜威是不是真的以为,全世界中,传统教育在美国培养出的心灵,尤其具有“对新奇毫无兴趣,厌恶进步,恐惧不定和未知”的特征呢?是否立足于权威的教育就必然一成不变地培养出顺从的心灵;教育体制的方式与体制产品的本性之间就必然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呢?在杜威对教育过程的观念中,似乎并没有考虑如下事实:伏尔泰是在耶稣会接受的教育,强势而威权的清教徒的家庭结构竟然诞生出了对现代民主的发展至关重要的那一类个体。期待教育会完全培养出所希望的个人类型,这样的期望超出了已然得到证明的过去的经验。 (查看原文)
    * 1回复 3赞 2021-04-26 10:26:23
  • 杜威的教育理论在阐述时,希望恰当的教育统合可以克服教育思想中某些古老的对立与二元性。儿童与社会、兴趣和规训、职业与文化、知和行,种种对立,必须通通加以解决,而且最终实现和谐——此时,按照设想,它们有可能存在于民主社会中,而这样的社会本身,已然跨越了这些对立原本出现于其中的、贵族制的精神架构。这种乐观态度是杜威教育逻辑的关键:在他看来,教育中的这些二元关系,并不是指明人类问题本性的线索,而是可以摆脱的、不幸的遗产。 (查看原文)
    * 1回复 3赞 2021-04-26 10:26:23
  • 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懂得阅读、计算、写作和拼写……很多人不能或不会去掌握这些小技能……才能走上改进初中课程的正途。 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大量的说服工作。然而,这一天总会到来,我们会接受这样的观点:认为每个男孩都必须学会阅读,与要求每个人都能拉小提琴一样缺乏逻辑;指望每个女孩都能拼写正确,和要求每个人都能烤出美味的樱桃派一样不合理。 我们不可能都做同样的事,也不喜欢、不会只做同样的事。当成人最终认识到这一事实,所有人都会更快乐……学校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 (查看原文)
    Sylvaine 1赞 2021-07-21 09:19:36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导言
  • 将众多我称之为反智主义的态度和观念联结在一起的普遍特征,就是对理智生活以及那些被认为代表这种生活的人的抱有的怨恨和怀疑;它也是一种总会贬低这种生活之价值的倾向。 (查看原文)
    水兹 2赞 2021-08-21 18:34:28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导 论
  • 知识分子也许被认为是自命不凡而狂妄自负,女里女气又爱摆臭架子;他们很可能毫无道德,危险并且具有颠覆性。普通人的朴素意识,尤其当它顺利地符合了实践活动的某种高要求的方式时,它就足以完全替代在学校学到的严格的知识和专长,甚至实际上还高于后者。 (查看原文)
    水兹 2赞 2021-08-21 18:34:2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我们时代的反智主义
  • 这些代言者就其大体来说,既非无教育背景之人,也非无智识人士,相反,他们是边缘知识分子,是领导一帮半文盲但自己具有文化素质的人,他们满怀严肃地对待那些能够让世界关注自己的事业,而且心存崇高的目标。 (查看原文)
    水兹 2赞 2021-08-21 18:34:2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 在知识分子的奉献感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种信念:世界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响应他的理性能力,响应他对正义和秩序的激情。知识分子对人类的多数价值就源自这种信念,但同样地,他大部分闯祸作乱的能力也由此诞生。 (查看原文)
    水兹 2赞 2021-08-21 18:34:2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 他的理智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拥有真理,而是在于寻求新的不确定性。 (查看原文)
    水兹 2赞 2021-08-21 18:34:2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 从历史的角度看,认为游戏性和虔敬性分别体现了理智功能中残留的贵族背景和教士背景,这种看法是有价值的。游戏成分似乎植根于有闲阶级的气质中,这一阶级在创造性想象中的历史和人文知识的历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虔敬成分能让人回忆起知识分子身上继承的教士传统,因为探求真理、拥有真理都是神职。 (查看原文)
    水兹 2赞 2021-08-21 18:34:2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 曾经,由于不需要知识分子,故而他受到了温和的嘲讽;但现在,知识分子之所以受到激烈的怨恨,反倒是因为太需要他了。他太实践了,太有效了。 (查看原文)
    水兹 2赞 2021-08-21 18:34:2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 智识遭人怨恨,因为它是一种权力或特权。 (查看原文)
    水兹 2赞 2021-08-21 18:34:2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 反对智识的理由立足于一系列虚构和完全抽象的的对立:首先,智识对立于情感,根据就是,智识与温情有些矛盾。智识也与品格对立,因为普遍认为,智识仅仅代表聪明,而聪明轻易就会退变为狡猾或邪恶。智识又与实践性对立,既然理论被认为与实践相反,而“纯粹的”理论精神是深受鄙视的。智识还跟民主对立,因为智识被视作一种藐视平等精神的特性。 (查看原文)
    水兹 2赞 2021-08-21 18:34:2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