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阿都拉(Munshi Abdullah bin Syeikh Abdul Kadir),马来大文豪,1796年出生于马六甲一个阿拉伯及印度的混血家庭,并在1854年前往麦加朝圣途中逝世。长期为殖民政府服务的他也是新加坡开埠者——莱佛士的马来文老师。2019年,新加坡开埠200年工作组(Singapore Bicentennial Office)在当地贸易中心发源地——驳船码头展示了四尊新雕像,分别代表新加坡1299年到1819年间的四位重要人物,而其中一位就是阿都拉。
阿都拉曾大量接触西方知识与观念,常针对传统马来社会的不良陋习进行鞭挞。他的作品相当丰富,计有《新加坡焚城记》(1830:<Syair Singapura Terbakar>)、《阿都拉游记——吉兰丹篇》(1838:Kisah Pelayaran Abdullah ke Kelantan)、《文西阿都拉自传》(1849:<Hikayat Abdullah>)及《阿都拉游记——朱达篇》(1854年:Kisah Pelayaran Abdullah ke Judah)等等。这些书本的内容不仅显现对西方科学与进步的向往,也如实反映了19世纪荷英时期新加坡和马六甲的社会活动风貌,而且还包括当时的天地会入会仪式。
马来文学发展史常把阿都拉作为现代文学里程碑的代表人物,甚至也有人将他称为“马来现代文学之父”,地位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相当。
在他之前,阅读马来文学就像是进入一个遥远而神奇的国度,内容不仅充斥神鬼幽灵,也只歌颂豪门贵族的宫廷生活,仿佛对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视若无睹。这样的幻想世界一直持续到阿都拉的出现。
0 有用 9 de Julio 2021-08-28 21:10:54
本书作者被称为“现代马来文学之父”,然而本书并非文学作品,只是纪实报道,只是由于马来文化太贫瘠,才使它成为现代马来语散文的早期典范。作者为英国殖民者服务,因事出使东海岸土邦,他极力描写当地的贫穷、落后、愚昧,并将这些苦况归咎于封建主:马来人并非天生懒惰,是封建主的掠夺式统治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妨碍了人民获得先进知识。他为英帝国大唱赞歌,希望英国早日取代封建主,让马来人接受现代文明。从后见之明看来,... 本书作者被称为“现代马来文学之父”,然而本书并非文学作品,只是纪实报道,只是由于马来文化太贫瘠,才使它成为现代马来语散文的早期典范。作者为英国殖民者服务,因事出使东海岸土邦,他极力描写当地的贫穷、落后、愚昧,并将这些苦况归咎于封建主:马来人并非天生懒惰,是封建主的掠夺式统治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妨碍了人民获得先进知识。他为英帝国大唱赞歌,希望英国早日取代封建主,让马来人接受现代文明。从后见之明看来,他忽略了帝国主义的消极面,因为帝国主义首先要统治和榨取,带来先进文明只是次要层面。英国最终并未消灭马来封建主,反而出于己利与他们共存,甚至撤退时仍把权力交给他们,使马来西亚至今仍维持封建君主制。作者视马来人为悲剧,然而他自己也是另一种悲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