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安德鲁·纳戈尔斯基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甲骨文
副标题: 德国走向失败的那一年
原作名: 1941:The Year Germany Lost the War
译者: 袁鑫
出版年: 2021-8
页数: 356
定价: 69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甲骨文丛书
ISBN: 978750978233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甲骨文
副标题: 德国走向失败的那一年
原作名: 1941:The Year Germany Lost the War
译者: 袁鑫
出版年: 2021-8
页数: 356
定价: 69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甲骨文丛书
ISBN: 9787509782330
内容简介 · · · · · ·
1941年初, 希特勒的军队统治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丘吉尔的英国孤立无援地抵抗着纳粹的侵袭,承受着德军炸弹的轰炸和U型潜艇的攻击;斯大林仍在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罗斯福发誓要让美国远离战争。希特勒自信地以为,全面的胜利近在咫尺。
到1941年末,局势完全变了。希特勒开启了一连串赌博:他入侵苏联,犯下毁灭性的军事错误;他实施大规模屠杀并制造恐惧;他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便急切地同美国宣战。英国获得两个新盟友,德国已注定失败。
纳戈尔斯基细致地描绘了1941这一 关键年份中的关键人物的行为,呈现了失去控制的自大狂与意志坚定的领袖间的博弈。他还揭示,1941年预示了后来的犹太人大屠杀、战后欧洲的分裂和冷战的打响。1941年定义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1941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安德鲁·纳戈尔斯基(Andrew Nagorski) 曾任《新闻周刊》 (Newsweek) 驻香港、莫斯科、罗马、波恩、华沙和柏林等记者站站长,撰写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包括《纳粹猎人》 (The Nazi Hunters) 、《最伟大的战役》 (The Greatest Battle) 等多部著作。
目录 · · · · · ·
主要人物介绍/001
第一章“疯狂的逻辑”011
第二章“两个恃才傲物之人”/035
第三章“大错特错”063
第四章“普利茅斯兄弟会”/090
第五章“我们该怎么办?”/117
· · · · · · (更多)
第一章“疯狂的逻辑”011
第二章“两个恃才傲物之人”/035
第三章“大错特错”063
第四章“普利茅斯兄弟会”/090
第五章“我们该怎么办?”/117
· · · · · · (更多)
主要人物介绍/001
第一章“疯狂的逻辑”011
第二章“两个恃才傲物之人”/035
第三章“大错特错”063
第四章“普利茅斯兄弟会”/090
第五章“我们该怎么办?”/117
第六章“再加把劲儿”142
第七章“两场战争”/171
第八章“热心的意大利园丁”/195
第九章“我们很快就会打败他们”/220
第十章“别无良策”/244
第十一章“大结局”/269
致谢/296
参考文献/300
注释/313
· · · · · · (收起)
第一章“疯狂的逻辑”011
第二章“两个恃才傲物之人”/035
第三章“大错特错”063
第四章“普利茅斯兄弟会”/090
第五章“我们该怎么办?”/117
第六章“再加把劲儿”142
第七章“两场战争”/171
第八章“热心的意大利园丁”/195
第九章“我们很快就会打败他们”/220
第十章“别无良策”/244
第十一章“大结局”/269
致谢/296
参考文献/300
注释/31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于侵苏战争一个多月前首次起草的臭名昭著的“政委令”(Commissar Order)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该指令允许处决红军部队中的所有政委,即便他们准备投降。6月6日修订的命令指出,这些人“是抵抗运动的真正领导者……他们开创了野蛮的、亚洲式的作战方法”。命令规定,对付这样的敌人只有一种方式:“原则上,无论他们是否抵抗,只要抓住,就应立即枪决。” …… 此时,多数德国军官没有直接对希特勒提出任何质疑,但有些将领还是表达了对以政委为目标的担忧。希特勒的副官恩格尔在5月去了波兰,他在日记里指出,汉斯·冯·扎尔穆特(Hans von Salmuth)和海宁·冯·特莱斯科夫(Henning von Tresckow)两位将军“认为这非常糟糕,担心这样做在军队中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特莱斯科夫告诉恩格尔:“我宁可让俄罗斯人来破坏国际法,而不是我们自己!” 恩格尔在5月23日的日记里写道,陆军元帅冯·克鲁格(von Kluge)“请求我说服元首改变危险的‘政委令’”。克鲁格还要求将特别行动队(Einsatzgruppen)置于更严格的军事管控之下。“波兰发生了一些性质非常恶劣的事情,好几次他不得不亲自介入,”恩格尔指出,“我们在波兰采取了一种非常令人不快的政治策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大错特错”063 -
正是处决红军部队中所有政委(无论其是否投降)的“政委令”,最生动地表明了希特勒实际上是在帮助斯大林的事业。这使得红军政委不惜一切代价地让手下的士兵重新振作,因为他们很快意识到,战败就意味着被立即枪毙。战后,陆军元帅冯·曼施坦因也承认了这点。“‘政委令’促使红军政委采取了最极端的手段,让苏军战斗到最后一人。”他写道。 实际上,甚至在准备开展“巴巴罗萨行动”之际,一些希特勒的坚定支持者就意识到了这一政策的危险性。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就建议“不要大张旗鼓地”处决政治委员。他提出这样的建议并不是因为感到羞愧,而是出于政治和军事考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章“两场战争”/171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甲骨文丛书(共332册),
这套丛书还有
《烽火世界》《白莫卧儿人》《英国人在印度》《亚当夏娃浮沉录》《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
等
。
喜欢读"1941"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1941"的人也喜欢 · · · · · ·
1941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納粹德國相關書籍 1000 部 (二狗蛋施坦因)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甲骨文丛书[ORACODE](已出书目) (Yursler_林)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納粹德國書籍2019-2021大爆發 (鎮長)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1941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烟斗客甲 2021-10-26 13:55:57
1940年6月28日希特勒到巴黎仅停留3小时,后来说不庆祝因为还没取得最终胜利;他担心三个人:丘吉尔、斯大林和罗斯福;1941年他成为疯狂的怪物,他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对自己绝对自信的判断导致内在逻辑混乱;希特勒和斯大林的父亲都是喜欢体罚孩子的,他们的青年时代都愤懑,一旦掌权后都排斥异己;唯一的欧洲盟友是英国,意大利算半个,而法国是敌人,因此希特勒反复想与英国进行交易;1939年11月苏军进攻芬兰... 1940年6月28日希特勒到巴黎仅停留3小时,后来说不庆祝因为还没取得最终胜利;他担心三个人:丘吉尔、斯大林和罗斯福;1941年他成为疯狂的怪物,他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对自己绝对自信的判断导致内在逻辑混乱;希特勒和斯大林的父亲都是喜欢体罚孩子的,他们的青年时代都愤懑,一旦掌权后都排斥异己;唯一的欧洲盟友是英国,意大利算半个,而法国是敌人,因此希特勒反复想与英国进行交易;1939年11月苏军进攻芬兰遇到抵抗,让希特勒更加看轻苏军战力,而苏军内部4万人大清洗导致实力下滑也加码了希特勒的信心;希特勒想击败苏联的逻辑在于:1、让英国死心;2、日本可以对抗美国没有后顾之忧;3、实现统一欧洲的美梦;希特勒是越反对越想去打,斯大林是越说要来打越不相信会来打;1941年1月戈培尔吹捧美国优先是美国精神; (展开)
3 有用 para 2021-08-23 09:39:48
对第三帝国有过系统了解后,《1941:德国走向失败的那一年》正如标题所言,是对1941年二战舞台的集中呈现。本书一方面从宏观着手,按照时间的纵向发展描述了同盟国中美英合作、及美英苏联手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从微观着眼,平行对比了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的性格及在各自统治中的表现。无论是从希特勒发动西线和东线战争的形势发展,还是希特勒本人独断多疑的个性导致的决策失误,1941年成为第三帝国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对第三帝国有过系统了解后,《1941:德国走向失败的那一年》正如标题所言,是对1941年二战舞台的集中呈现。本书一方面从宏观着手,按照时间的纵向发展描述了同盟国中美英合作、及美英苏联手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从微观着眼,平行对比了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的性格及在各自统治中的表现。无论是从希特勒发动西线和东线战争的形势发展,还是希特勒本人独断多疑的个性导致的决策失误,1941年成为第三帝国走向失败的转折点。二战作为一个宏大的历史题材,可从方方面面进行剖析与解读。安德鲁•纳戈尔斯基选取了1941这一重要年份,大量运用各类文献史料及专著,不仅揭示了纳粹德国不可挽回的失败的原因,也为战后的犹太人大屠杀、欧洲分裂和冷战打响买下了伏笔。正如乔恩•米查姆所说,“这一年不仅决定了二战的结局,还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展开)
3 有用 Rinna芮娜 2021-08-24 07:22:32
我从未想到读这类书能让自己如此的欢乐!它不仅仅是好读,内容也很丰富!全书将1939-1941年这段期间重点描写了德、苏、英、美与二战历史的关系。更打动我的是希特勒与斯大林相似的性格与事件分析,还有英美两国的罗斯福与丘吉尔的互动,作者将一个个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们看到,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错的,原来德国战败的1941年,竟然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书中提到熟悉的威廉夏伊勒,我也想安排读起来了!此外,... 我从未想到读这类书能让自己如此的欢乐!它不仅仅是好读,内容也很丰富!全书将1939-1941年这段期间重点描写了德、苏、英、美与二战历史的关系。更打动我的是希特勒与斯大林相似的性格与事件分析,还有英美两国的罗斯福与丘吉尔的互动,作者将一个个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们看到,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错的,原来德国战败的1941年,竟然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书中提到熟悉的威廉夏伊勒,我也想安排读起来了!此外,里面还提及到了一些书,可以作为拓展阅读!总之,这本书无论是从横向或纵向的描述都非常的引人入胜,让人无法停下来! (展开)
0 有用 雪深蓝 2021-12-21 15:45:05
整体架构:苏VS德+英美合作,循时序交错推进,重点写各国高层的政治角力。在德国对苏动员上,“东方”最能唤醒对苏联的敌视(一战不堪记忆)与蔑视(“沙皇的农奴”),而在英美那里,这种基于想象的“东方”则令其无视中国抗击日本的巨大牺牲,或者说,那场战争于他们而言,在二战早期是根本不存在的。
0 有用 欧式几何 2022-01-25 00:55:23
条理清晰地把各类史料拼成一副色彩浓烈、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