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的原文摘录
-
臣不敢望到酒泉镇,但愿生入玉门关。 (查看原文)
-
求观音者,不心补陀,求补陀者,不心海。 (查看原文)
-
不是我不愿意相信你,而是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命运会如何,我又怎么能相信呢? (查看原文)
-
大漠的黄尘改变了他皮肤和眼睛的颜色,孤独的岁月夺去了他身上汉人的固有的从容和稳重。 (查看原文)
-
老虎是异类,没有什么顺逆的道理可谈。更何况我们已经抛弃了父亲,如今又说什么父子纲常之类的话又有何用? (查看原文)
-
只有当深深隐藏在内部、如生命般的东西开始活动时,命运才会浮现出妖艳、会心的微笑。 (查看原文)
-
人类就是如此浅薄,连近在眼前的危险都无法预见。 (查看原文)
-
蓬莱身里十二栖,唯身净土己心弥陀。
求观音者,不心补陀,求补陀者,不心海。 (查看原文)
-
她脸上的皮肤像羊皮纸一样坚硬,五官和脸部轮廓并没有在漫长的岁月中变形。她闭着眼睛,眼窝几乎没有塌陷。唇边依然挂着许多世纪来未曾消失的微笑,这种神秘让她更加楚楚动人。
但是,她没有向我们透露往日的秘密——楼兰多彩的生活、湖边的盎然春意、小船和独木舟里的旅途回忆。
她一定见过出城迎战匈奴和其他蛮族的楼兰守备部队,见过满载弓箭手和长枪手的战车,见过经过楼兰或在楼兰停留的大商队,见过驮着中原华贵丝绸布匹沿“丝绸之路”去往西方的无数骆驼。她一定爱过,也被爱过,也许就是因为爱情悲剧而死。然而,这一切都无从知晓。棺木内侧长五英尺七英寸,不为人所知的女王是个身高约为五英尺两英寸的娇小女子。 (查看原文)
-
结果,女人们众口一词地说,她们不忍心和孩子分别,也会为不能吃掉和别人私通的男人伤心,但是,即便如此,也还是不能和现在的男人分开,选择和男人们一起去他们的家园吧。大家意见一致,没有一个人反对,罗刹女王也怀有同样的想法。 (查看原文)
-
“前路已尽,投水。”我脑子里首先想到了小说的最后一句。这应该是他的最后一句遗言,也许不是最后一句,而是遗言的全部。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正是因为那碌碌无为的半个月,我才能活到今天。自尽的也许不是流浪画师,而是我自己。当时我实在太累了,生计、筹钱、家人、呼吸,甚至活着本身都让我疲惫不堪。走投无路、投水自尽的与其说是流量画师,不如说是我自己。我想,自己是在翻阅画册的过程中,把死亡的命运转到了那流浪画师身上,从而鞭挞自己疲惫的身心,重新生出活下去的勇气。 (查看原文)
-
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难养易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宽小过,总大纲而已。 (查看原文)
-
《汉书‘西域传》:西域本三十六国,其后分,多时五十余国,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天山、昆仑山横亘,中央有塔里木河流淌,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以玉门关、阳关接汉,西至帕米尔高原。
罗布泊湖西北岸最靠近汉的就是楼兰。从汉通往西域的道路在楼兰分为两条:一条往南,燕昆仑山脉北麓西行;一条往北,沿天山山脉南麓西行。楼兰以南有且末、于阗、莎车、疏勒等国,过月氏往北经姑师、焉耆、轮台、龟兹等国,能到乌孙、大宛等国。所以,无论取道南路还是北路,楼兰都是中原通往西域诸国的必经之路。
楼兰虽是沙漠之城,却地处罗布泊湖、塔里木河肥沃的三角洲地区。楼兰人从人种来说属于雅利安人重伤的伊朗分支,肤色偏黑,凹眼高鼻,五官轮廓分明,靠农耕、游牧及在罗布泊湖采盐捕鱼为生。
汉在曾是匈奴根据地的酒泉、敦煌分别设郡,万里长城修到了酒泉,敦煌以西的玉门关、阳关等地修筑了烽火台和哨所,连接汉和西域的走廊也已修成。
后楼兰国向南迁都至“鄯善”。鄯善,在他们的语言里就是“新水”的意思。他们没想过把这个新地方叫做“楼兰”,离开了罗布泊湖,就没有了楼兰,也没有了楼兰人。
公元前103年,李广利率六千骑兵和数万步卒入西域攻大宛。由于当时西域各国都拒绝供给汉军粮食,汉军远征跋涉到达大宛,士兵大半忍饥挨饿。汉军战败,李广利带残兵退回玉门关。武帝闻李广利败退,大怒,敕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不许败军入关,李广利由此留在敦煌。 (查看原文)
-
所谓入眠,大概就是寂寞休息的这一瞬吧。 (查看原文)
-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