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严晓星先生在2012年出版《金庸识小录》,附录有“金庸年谱简编”,自出版后,近二十年金庸生平材料大量出现,作者面询金庸,寻访其故交,在之基础上披沙简金,扩充四倍,更有关于金庸珍贵图片数十张展现,从而形成了目前最为翔实的金庸的生平故事。
该年谱没有作者个人情绪掺杂,不注出处,不作考订,只限于最扼要地交代谱主的言行和创造,在体裁上是更纯粹的年谱。
金庸的一生,就是近七十年来的香港史,而近七十年来的香港史,又是中国史的一面镜子。他是当得起“在这里读懂中国”这句话的,不止“有华人处皆有金庸”而已。《金庸年谱简编》价值因此而愈加凸显。
金庸年谱简编的创作者
· · · · · ·
-
严晓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严晓星,江苏南通人,媒体编辑。业余从事古琴历史与文献研究,著有《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查阜西与张充和》《近世古琴逸话》《梅庵琴人传》《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金庸识小录》《金庸年谱简编》《条畅小集》《舟榻编》等,执笔《秋籁居忆旧》,辑订《庄剑丞古琴文稿》,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大家国学·金克木》《孙子二十讲》《唐诗之美日历2017》等,主编《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稿钞校本》(十册)、《现代琴学丛刊》(已出十五种),执行主编《掌故》(已出八集)。
目录 · · · · · ·
序
基本体例
一九二四年 民国十三年
一九二六年 民国十五年 二岁
一九二八年 民国十七年 四岁
一九三〇年 民国十九年 六岁
一九三一年 民国二十年 七岁
一九三二年 民国二十一年 八岁
一九三三年 民国二十二年 九岁
一九三四年 民国二十三年 十岁
一九三五年 民国二十四年 十一岁
一九三六年 民国二十五年 十二岁
一九三七年 民国二十六年 十三岁
一九三八年 民国二十七年 十四岁
一九三九年 民国二十八年 十五岁
一九四○年 民国二十九年 十六岁
一九四一年 民国三十年 十七岁
一九四二年 民国三十一年 十八岁
一九四三年 民国三十二年 十九岁
一九四四年 民国三十三年 二十岁
一九四五年 民国三十四年 二十一岁
一九四六年 民国三十五年 二十二岁
一九四七年 民国三十六年 二十三岁
一九四八年 民国三十七年 二十四岁
一九四九年 民国三十八年 二十五岁
一九五○年 二十六岁
一九五一年 二十七岁
一九五二年 二十八岁
一九五三年 二十九岁
一九五四年 三十岁
一九五五年 三十一岁
一九五六年 三十二岁
一九五七年 三十三岁
一九五九年 三十五岁
一九六〇年 三十六岁
一九六一年 三十七岁
一九六三年 三十九岁
一九六四年 四十岁
一九六五年 四十一岁
一九六六年 四十二岁
一九六七年 四十三岁
一九六八年 四十四岁
一九六九年 四十五岁
一九七〇年 四十六岁
一九七一年 四十七岁
一九七二年 四十八岁
一九七三年 四十九岁
一九七四年 五十岁
一九七五年 五十一岁
一九七六年 五十二岁
一九七七年 五十三岁
一九七八年 五十四岁
一九七九年 五十五岁
一九八〇年 五十六岁
一九八一年 五十七岁
一九八二年 五十八岁
一九八三年 五十九岁
一九八四年 六十岁
一九八五年 六十一岁
一九八六年 六十二岁
一九八七年 六十三岁
一九八八年 六十四岁
一九八九年 六十五岁
一九九〇年 六十六岁
一九九一年 六十七岁
一九九二年 六十八岁
一九九三年 六十九岁
一九九四年 七十岁
一九九五年 七十一岁
一九九六年 七十二岁
一九九七年 七十三岁
一九九八年 七十四岁
一九九九年 七十五岁
二〇〇〇年 七十六岁
二〇〇一年 七十七岁
二〇〇二年 七十八岁
二〇〇三年 七十九岁
二〇〇四年 八十岁
二〇〇五年 八十一岁
二〇〇六年 八十二岁
二〇〇七年 八十三岁
二〇〇八年 八十四岁
二〇〇九年 八十五岁
二〇一〇年 八十六岁
二〇一一年 八十七岁
二〇一二年 八十八岁
二〇一三年 八十九岁
二〇一五年 九十一岁
二〇一六年 九十二岁
二〇一八年 九十四岁
跋
· · · · · · (收起)
基本体例
一九二四年 民国十三年
一九二六年 民国十五年 二岁
一九二八年 民国十七年 四岁
一九三〇年 民国十九年 六岁
一九三一年 民国二十年 七岁
一九三二年 民国二十一年 八岁
一九三三年 民国二十二年 九岁
一九三四年 民国二十三年 十岁
一九三五年 民国二十四年 十一岁
一九三六年 民国二十五年 十二岁
一九三七年 民国二十六年 十三岁
一九三八年 民国二十七年 十四岁
一九三九年 民国二十八年 十五岁
一九四○年 民国二十九年 十六岁
一九四一年 民国三十年 十七岁
一九四二年 民国三十一年 十八岁
一九四三年 民国三十二年 十九岁
一九四四年 民国三十三年 二十岁
一九四五年 民国三十四年 二十一岁
一九四六年 民国三十五年 二十二岁
一九四七年 民国三十六年 二十三岁
一九四八年 民国三十七年 二十四岁
一九四九年 民国三十八年 二十五岁
一九五○年 二十六岁
一九五一年 二十七岁
一九五二年 二十八岁
一九五三年 二十九岁
一九五四年 三十岁
一九五五年 三十一岁
一九五六年 三十二岁
一九五七年 三十三岁
一九五九年 三十五岁
一九六〇年 三十六岁
一九六一年 三十七岁
一九六三年 三十九岁
一九六四年 四十岁
一九六五年 四十一岁
一九六六年 四十二岁
一九六七年 四十三岁
一九六八年 四十四岁
一九六九年 四十五岁
一九七〇年 四十六岁
一九七一年 四十七岁
一九七二年 四十八岁
一九七三年 四十九岁
一九七四年 五十岁
一九七五年 五十一岁
一九七六年 五十二岁
一九七七年 五十三岁
一九七八年 五十四岁
一九七九年 五十五岁
一九八〇年 五十六岁
一九八一年 五十七岁
一九八二年 五十八岁
一九八三年 五十九岁
一九八四年 六十岁
一九八五年 六十一岁
一九八六年 六十二岁
一九八七年 六十三岁
一九八八年 六十四岁
一九八九年 六十五岁
一九九〇年 六十六岁
一九九一年 六十七岁
一九九二年 六十八岁
一九九三年 六十九岁
一九九四年 七十岁
一九九五年 七十一岁
一九九六年 七十二岁
一九九七年 七十三岁
一九九八年 七十四岁
一九九九年 七十五岁
二〇〇〇年 七十六岁
二〇〇一年 七十七岁
二〇〇二年 七十八岁
二〇〇三年 七十九岁
二〇〇四年 八十岁
二〇〇五年 八十一岁
二〇〇六年 八十二岁
二〇〇七年 八十三岁
二〇〇八年 八十四岁
二〇〇九年 八十五岁
二〇一〇年 八十六岁
二〇一一年 八十七岁
二〇一二年 八十八岁
二〇一三年 八十九岁
二〇一五年 九十一岁
二〇一六年 九十二岁
二〇一八年 九十四岁
跋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纸醉金迷二种(共2册),
这套丛书还有
《金庸识小录》
。
喜欢读"金庸年谱简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金庸年谱简编"的人也喜欢 · · · · · ·
金庸年谱简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 更多书评 12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好读书不求甚解 (洗心易)
- 武侠紫金 (微不足道)
-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Halcyon)
- 签名本 (聲聞)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1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金庸年谱简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琦墨墨 2024-03-23 20:56:14 北京
不是传记,没有故事,只是薄薄一本年谱。但信息量巨大。能够看到一位活了九十多岁的作家,经历了20世纪百年风云变化。他在纸媒黄金时期,创办《明报》一天能卖12万份。他是真的努力,专栏几乎都是日更,一本小说刚要连载结束,另一本小说已经提前开始了,晚年还在修订。致敬,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先生。
0 有用 minox 2021-11-12 00:16:14
金庸传记已有很多,年谱似乎只有这一本。这本的好处是除了对金庸人生轨迹的考订记录之外,对金庸的各类著作,包括发表在报纸上小说和各种时评、影评、译作,甚至专栏问答都作了拉网式的梳理,这在传记中是很难体现的。此外,这本年谱不是金庸指定写作的作品,当然也就在材料搜集上会有难度,但长处就是相对独立,不必受不必要的干扰。
0 有用 闰闰 2021-11-09 23:34:49
金大侠长处不在武侠,而至少我认识的人中普遍只知道他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翻看此年谱,大侠也是一名斗士,参与时政那也是非常的紧密。
10 有用 老彭是個书脊党 2021-10-01 16:52:27
年谱的意义不是阅读,而是在一个人几十年琐碎的生平记录中寻找那些对未来,对过去有着无比意义的闪光瞬间,和时代变迁留存在一个人身上的痕迹。徐志摩,钱穆,陈老总,总设计师,陈祖德,聂卫平,林海峰,王立诚,沈君山,古龙,倪匡,梁羽生,三毛,季羡林,甚至蒋英,一个个活跃于各自领域的名字,在金庸人生的牵动下,突破次元,相互联动。如果人生如戏,那年谱或许就是一部最好的剧本。
0 有用 伊右子都 2021-10-16 01:13:14
金庸对我的影响,用他的话说:不做第二人想。并不是说再没有人对我的影响更甚于他,而是他对我的影响具有原初性。在接触他的小说之前,我是不大看书且厌烦看书的。是他的小说将我引入了读书的不归路。他的书是引子。没有他开场,后续的发展无法想象。所以即使我现在不迷他了,还是对其深怀敬意与谢意。这本年谱不似其它的年谱长编,简略得只剩骨头,但大体的经过俱在。(当然定是有删减的。)我最爱读他出生到八九末这段,即便太简... 金庸对我的影响,用他的话说:不做第二人想。并不是说再没有人对我的影响更甚于他,而是他对我的影响具有原初性。在接触他的小说之前,我是不大看书且厌烦看书的。是他的小说将我引入了读书的不归路。他的书是引子。没有他开场,后续的发展无法想象。所以即使我现在不迷他了,还是对其深怀敬意与谢意。这本年谱不似其它的年谱长编,简略得只剩骨头,但大体的经过俱在。(当然定是有删减的。)我最爱读他出生到八九末这段,即便太简略,也能一字一字读下去,往后便索然无味了。年谱提到了零三年的“华山论剑”和零八年的“吉大学位演讲”。金庸在华山论剑吹水时,恰是我最迷他时,电视台的直播和转播不知看了多少次;但他来我校演讲时,学委知我喜欢金庸,给我票让我去,我都拒绝了。五年时间,人心变化如斯。读谱回想当年事,不胜感慨。是为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