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补树斋陈去 2022-01-01 17:12:51

    身处变革中的每一个人、每一项制度,都在经历巨大的自我革新。不管是由旧而新的刘半农、由《何典》生发的游戏笔墨,或是杂志系统的交换广告、排版形制,这一系列转换,都隐含着制度变迁和思想、心态易变。《另起》以微末叙事撬动宏大结构,用“剩余物向结构提问”。它虽不是规制谨严的专著,却也非简单的论文集,而是将书名对“另起”的问题意识重铸于多年的写作之中,以整制成书为引,加入新的引文与说明,炼制“另起”的核心意识。如《重构文学革命前史》一章对《逼上梁山》的再解读,《新文学家的游戏笔墨》对现代文学“痛史”说法的突破,都将原有论文重新串联增删,结成新篇,使整本书有强烈的突破意识和反规训的态度。读完整本书,对“新文化运动”,尤其对现代文学的板正、革命、线性面孔会大有改观。

  • 0 如是我愿 2022-06-16 18:23:25

    在文学与历史之间不断地返顾,从而发现其间的缝隙与断裂,此书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作者敢于闯入“新文化运动”这一论题,可谓有魄力,有决断。

  • 1 守夜人 2022-07-01 17:48:36

    越往后越好,近乎目睹一位学人的成热,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名与实,刘半农的“自我改造”,《新青年》的交换广告,《尝试集》所附《去国集》的删改,康白情的新诗,游戏文体,新式标点,排印方向,都是用零碎针线刺破凿开的新天地。虽收束之处力道尚轻,但读者已随之完成了一次胜义纷披的旅程。

  • 0 向银河开炮 2022-06-20 11:15:10

    作者读书得间,确实是一等一的题目,文史之间的尝试也很见功力。但看下来确实能感觉到为什么作者会在后记里反思跨学科的不安与困惑。书中偏向史学的文章总给人论述不够尽兴,雷声大雨点小之感,偏向文学的文章确实更为详实,但又不时令人有琐碎游离之感。但正如作者所说,跨学科时的失语时刻更显出跨界的意义,这是好学者做好学问的必经之路。

  • 0 薩摩耶的成年 2022-04-04 13:46:49

    鼓励这种挖边角料的治史方式,但从成书的角度讲,这本还是拼拼凑凑的,文章质量也参差不齐,有些确实比较以论带史了,文学史的写法总会有这种情况。

  • 0 且渡河去 2022-08-09 09:33:14

    读得很吃力…… 一方面是没太跟得上作者思路的快速切换,一方面也意识到自己确实对现代文学缺乏兴趣……畏惧为主,也有懒惰。 呜呼哀哉

  • 1 东虹路旁人 2022-08-24 10:13:02 江苏

    佩服作者爬梳史料的功力,但此书充其量就是个文集,若硬要归于一个大名如本书书名之下,总还是缺少些东西。

  • 0 味像斋主人 2022-08-27 13:59:42 江西

    可视为论文集,章节间独立性较强。内容确实是破大于立,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也确实到了该从“另起”的角度来考察的时候了。

  • 0 谢糸色 2022-09-08 23:46:17

    后记:“文学研究能为邻近学科、为普通读者提供什么不可代替之物?文学研究区别于历史研究、社会科学的特质何在?一般人对文学研究抱有怎样的期待,又怀揣何种成见?文学研究者的立足点在哪儿,看家本领是什么?”

  • 1 WHAT? 2022-06-29 13:13:04

    有意思,但我读不到点子上

  • 0 乾山 2022-10-11 02:29:58 吉林

    (四星半)我素来不喜鸿篇巨制,但这本书竟让我觉着意犹未尽,甚至尚嫌不够丰赡统系。个人以为最后一章关于汉字心理学的论述最为有趣,且不免感叹于作者于文、史两科皆有良好的训练和独到的见解,毕竟这一点在今天难能可贵。事实上,从文学的视角出发,确实能更妥帖的重新认识新文化运动,何况作者并不满足于仅仅回到历史现场,更要进一步打破读者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定见,进而使其对文化本身有更深入、彻底的思考——想到这里不免感叹,这正是我理想中学术论著该有的样子。

  • 1 たんぽぽちゃん 2023-02-16 20:10:08 四川

    可以窥见袁一丹老师早期文风似跑野马一般,感觉已经跑了好远了,然后绕了一圈原来在这里等着我。材料漫漶虽是小小的缺陷,但也是说出话来理直气壮的原因。四星半吧。五星给袁一丹老师的沦陷区研究😏

  • 0 T.S. 2023-02-12 23:22:37 河北

    是读了前言就喜欢上的书∥读完了 最吸引我的是题目和第二章的问题意识:“‘五四—新文化’作为运动的同一性是如何形成的?如何从局部的、地方性的运动中获取动力” 。二、四章收获最大,连贯从晚清至民国的思路/全文多用报刊、文学材料,若能结合更多材料,延续方法也许可以形成关于新文化与地方社会更绵密有趣的论述/后半部分开阔视野(尤其是心理实验室中的汉字问题)/至于本文问题后记中已交代清晰,作者原来是陈平原老师的学生,喜欢这一派的风格

  • 0 长歌怀采薇 2023-05-20 13:56:26 四川

    题为“另起”,既是发现新文化的侧翼与被遮蔽,更是跨出文学史框架进行与思想史之间对接的尝试。一,二,四章走得较远。关注语词的时态性,浑朴的过程观念与不合时宜者的声音,皆有方法论上十足的启示,一二条尤为需要建构能力与梳理耐力,各种方法理论采用也让人应接不暇。至于这种对接如何定位,作者在后记也表达了对自家位置的怀疑思索。也许,近代以来的诸多文本,确实经不起层次性的内部研究,这倒并非自我否定,很喜欢的康白情一文便是很好的提示,对于“文学”“新诗”在纵横时空里从来有着不同位置,未必要拉来等而视之。至于前言以五四为思想导航和价值重估隐然与乃师有所对话,然而通观下来,只觉得在学院体制论文生产之下很难做到。

  • 0 沉睡的历史 2023-06-09 11:37:02 江苏

    杂凑的论文集,失望。

  • 0 Simonoth 2023-07-07 00:16:39 北京

    是好的。尤其喜欢刘半农、《何典》两章。后记里对文学研究“历史化”的反思有同感,也看到作者突围的努力,不过在思想史,或其他新的知识/学科视角之下,文学研究的学科焦虑似乎只是被暂时掩盖了。作者面对刘半农之类有委曲心境之人时的表现,那种自然和同情,似乎更近于文学本色。

  • 0 嘻嘻 2023-07-09 16:38:20 安徽

    初始的惊喜在翻阅中逐渐减退,选题好,但总觉得写得还不够。尽管作者多次强调起点而非起源的意义,但事实上论文并未呈现出重构全景的面貌或是多线可能的展现,反而仍旧是不同历史脉络之间的竞争。当作者不断强调原有脉络的裁剪性时,其所意欲还原的历史景象似乎更显裁剪,在关于康白情的那一章中,交游对零余者的补充使二者降为对抗的偏见(而不是历史的判断),那么由此展开的讨论实际从一类问题降为二类问题,而这一点大约也可以看作是历史转向的锅。

  • 0 浮草 2023-07-31 23:35:57 天津

    选题蛮好,但似乎有些没有撑住

  • 0 溪山 2021-12-29 17:06:28

    新文化何以新,我们怎样在大叙事之后倾听那些久已隐匿的历史?

  • 0 Carlton 2023-10-31 22:24:49 北京

    诚如袁一丹老师所言,本书“破大于立”。书中很多内容都还值得大书特书,如阅读史、科技史如何兼顾生活情景、场域等。但本书也的确做到了研究“复数”的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在不同的人物身上找到不同的历史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