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王朝史 短评

热门
  • 9 惠山老翁 2021-11-26 12:00:21

    味同嚼蜡,许多已考辨过的笔记段子在这本里全都照抄照录(例如曹太后、高皇后劝谏神宗推翻新法、道士刘混康建议徽宗把开封城东北垫高即可多子等等)内容与轻型纸的气味一样透露出满满的陈腐气息。就这书也能获得宋史学界一众头面人物的吹捧就只想问一句:看这本比看吴钩到底强在哪儿?

  • 6 我家儿子是肥宅 2022-02-16 13:32:51

    九十年代出版没问题,不过再版就没什么意思了

  • 9 民国八十年 2022-03-28 14:09:05

    声容盛而武备衰,论建多而成效少。

  • 2 蓬洲所城千户 2023-11-19 19:47:41 广东

    无特色的一本书

  • 2 睡着了i 2022-03-17 20:33:33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封建王朝也一样。

  • 3 波西芙 2021-11-07 21:17:46

    修订了这点儿…张老很有学术自信

  • 1 金诗媛 2024-01-29 18:31:01 浙江

    就是说怎么能把这么有趣的宋朝史写得这么死板版的……评分还这么高………

  • 2 田登作郡 2021-12-04 19:28:02

    某些人呀,非要拿着近几年学界才搞清楚的问题去责难一本九十年代出版的著作,我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从细节上看,这本书当然是问题多多,但没法否认的事作者对很多事件的看法非常独到,有些重大问题的症结作者九十年代就已经在这本普及著作中点出来了,可惜几十年来都没有人深入探讨。

  • 1 lyn696 2022-03-28 16:42:57

    不知道那些总是嚷着想梦回宋朝的,看完这本书会作何感想

  • 1 尚满天 2022-03-04 21:38:01

    简洁明了的宋朝历史,读起来顺序感强烈不会觉得晦涩难懂,值得一看

  • 2 四十岁后变成猪 2022-02-11 22:55:40

    对两宋王朝蜻蜓点水式的回顾,靖康前后的痛史每每接触都有不忍卒读之感,这种痛彻骨髓的耻辱是否着实改变了华夏民族的文化气质?这会否是『唐宋变革论』诞生的某种心里机缘?

  • 0 渣渣 2022-02-13 18:56:22

    王朝的衰落都是系统性崩坏。重文抑武,靖康之乱到南宋的积重难返,纵然偶尔有不世出的人也是不能挽回的。

  • 0 lacrimosa9527 2022-03-02 22:36:34

    曾为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可叹、可惜、可笑。

  • 0 无心恋战 2022-03-01 12:42:24

    三百二十年,十八个皇帝,几多千古风流人物,东京梦华靖康耻,西湖风暖厓山惨,历史如长卷,徐徐展开。变革与保守,偶然与必然,内在的稳定与外敌的强大,种瓜得豆的政策选择,历史如长河,逝者如斯。(阅读时间:2022年2月20日-3月1日;自评:7.7;推荐指数:★★★★)

  • 0 只敢问春风如何 2022-03-15 15:46:39

    比何忠礼那本流水账要高出不少。

  • 0 慢行者2084 2022-02-12 17:42:13

    比较简明扼要地勾勒了北宋和南宋的政治大事要事,并对人与事有精简的几句简评。文章清晰,不拖泥带水,也不如一些时作那样为了张扬宋之富庶而抬高其政治和制度架构。没有什么君臣共治;北宋皇帝多短命,南宋皇帝更无能;权臣一时遮天,趋炎附势者众,但基本没有什么好结果,即很难善终,即便善终,过不了多久也被鞭打;在传统皇权体制中,为了争权,无论是皇室子弟还是臣子,都只能搞得你死我活,权力又会诱使人争更多、贪享乐;战与和遭殃的都是民众。腐朽糜烂的宋廷灭了也没啥可惜的。

  • 0 电影死宅 2022-02-03 00:06:23

    上怕“黄袍加身”,臣擅“党同伐异”,焉有不亡之理。

  • 0 大唐 2022-02-03 17:25:53

    从陈桥到崖山,两宋从太祖和太宗开始,皇权的基础名不正言不顺,导致了软蛋的皇权,荒唐的相权,佞臣满朝堂,后宫外戚专权,宦官监国,且少有可战之师。 但正由于中央集权力不逮,华夏文明得以烈火燎原,有欧阳修,苏轼,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朱熹,两程,张载,沈括,有岳飞,韩世忠,文天祥,有包拯,寇准。

  • 2 薛子风 2022-01-26 19:27:52

    初窥宋史,一部王朝通史作为引导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它既要做到“面面俱到”、“不无遗漏”,同时也要“点到为止”、”不落俗套“。大体上而言,这本书达到了以上的标准。正如作者所言,该书”较为全面系统地扼要概述了两宋王朝的历史进程,涉及诸多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本书的关涉主要在于宋为何兴与为何亡这两个层次的问题,其中对于后者的探讨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从叙事风格来看,本书”大多为具体性的描述,结论性的判断欠明确“,我想这一方面是出于一些问题并无定论,确凿的结论无益于初入宋史的学习者,只会形成看待历史的”先验性“的偏见,因而不得不小心谨慎地提供目前学界对于特定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是作为一个可供探讨与挖掘的内容,引向进一步的学习。概言之,该书算是一本入门级别的好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