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抗战时期云南民俗调查研究呈现出中西学术交融和多学科互渗的特质,既形成了西方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反映出学科之间的互动勾连。《学术自觉与文化认同:云南民俗文化调查研究(1937-1945)》以抗战时期学人的云南民俗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为中心,在多学科互渗视阈下,探究国家危难之时,早期的中国民俗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调查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民俗学研究在当时的价值和意义,揭示这一时期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而反映出抗战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走向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历程。
刘薇
女,汉族,1980年2月生于四川会东人。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2011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学习,2014年获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代表性论文主要有《文化遗产与民族认同感的建构》、《〈伏羲考〉与“种族记忆”》、《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怒族民间传说中女性形象解读》、《西南联大刊物“边疆人文”中的民俗文化研究》等。主持厅级《云南怒江地区怒族口头传统的保护与传承》课题一项;省部级《抗战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西南联大对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贡献》课题两项。参与多项国家社科课题的调查与研究。
“多学科互渗”的切入点很好,但问题的聚焦和探讨的深度都不够。
> 1人在读
> 3人读过
> 18人想读
订阅关于学术自觉与文化认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orf 2024-10-28 00:02:20 北京
“多学科互渗”的切入点很好,但问题的聚焦和探讨的深度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