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果”写非虚构的教养,“花”写虚构的成长。后记撬动三代人命运的关系。巴士、阅读、写作……亲子关系究竟是神憎鬼厌,还是雷电难劈。董生从有脾气到没脾气,莞尔之间,开花结果。
还是写真实儿子的部分最好,那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吧。
董大爷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是他本人的分身,只有一个儿子除外。
对于父与子的关系不太了解,这本书给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经验。读时我经常想起《秋园》,一本书是家庭三代的女性命运,而《命子》是三代男性的连接和对话,当然两本书的时代背景不同,这本更加温厚、理性、细腻。
遗憾的是这本书三个部分是高开低走的下行线态。第一部分毋庸置疑的吸引人,是真实而有趣的家庭生活。谁会不喜欢董氏企业有限公司?第二部分让我觉得男作家对女儿的凭空想象太做作了,尤其是还要借笛卡尔的故事谈哲学,这种组合奇怪又别扭。第三部分想象自己有一个小儿子,原意是想表达“命子”的期待与事实最终都会有落差?花是一个从头到尾都很扁平的虚拟人,“爱读书爱文学像父亲一样”这个设定只是人性格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人性的全部发展都围绕它来,这难道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此简单化设定人性的复杂是毫无意义的,最终第三部分只能沦为作者对自己再年轻活一次的肤浅想象了,不管其中夹杂多少深奥的哲学理论讨论。书里还有好几处错漏字。
不是那种很有冲击力的小说,但读下来能感到其温厚、理性和精湛,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写法。
第十三届香港书奖获奖作品,香港重要中生代作家董启章写给爸爸、写给儿子、写给自己,三代香港人的故事三棱镜,“董启章再度以他的清醒和笔力,把一本可能只是书写亲子关系的书,带回到文学本体中。”。
第一部分亲切有趣,写果的日常好玩。第二部分是笛卡儿跟逝去女儿的对话,也是跟他自己的对话。第三部分是有点黑镜味道、董启章想象中的另一个仿生人儿子,然而书信体一出来把这点趣味冲淡了许多。三趴也并没有浑然天成的榫合之感,反而像命题下的生硬拼凑甚至凑字数,那些长篇大论的心灵剖析跟虚构儿子的信中成长过程啊……最喜欢第一部分,但如果整本都是第一部分的写法我应该也看不下去😂
温柔伤感,哭得不能自已。但我依然心怀戒备,是出于对“人”的不信任,不管书写如何温和风趣,文字背后的人对于我却那么陌生。所以我的眼泪,一半出于感动,一半出于惶恐。
《爱妻》的姊妹篇,香港重要中生代作家董启章全新力作,一部写给爸爸、写给儿子、写给自己,写给三代香港人的故事三棱镜,从父子关系出发,以细腻的情感探讨深刻的哲理。
每次读董先生的书都像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对形式的热爱与求索和果对巴士的痴迷简直如出一辙。第三部分读到Reborn Babies花时开始是有点抗拒不大理解的,但读着读着花也活在了我的脑海中,最后看到花尝到了love不忍K毁灭而决定消失时顿觉好难过😭因为先看了董先生作嘉宾的「文学放得开」父子那期,读到果和父感觉好亲切~
还是谢谢@后浪 赠书,但依然只能打出三星。套用豆友签名中辛波丝卡的一句名言:和云朵相比,生活牢固多了。所以不大理解后两部用奇幻文学的色彩臆想出一个理想化的女儿和儿子的描写,不仅会让第一段的父爱站不住脚,而且明显感受到作者因为缺乏真实经历和被削弱的共情
这本我倒没那么喜欢,有些乏味,第三部分读着也有些说不上来的怪异感…反倒是后记更显真诚。之前读《爱妻》还是很有感触的…不知道是不是我状态不对,以后或许会再重新读一次。
前半部记录儿子的各种叛逆,不符合俗世标准的学渣,很少有作家在这个问题上坦诚相待,所以很值得一读,后半部大约由找不到出路的苦引发的虚构,花更像是父亲的儿子,热爱文学,不通人世,犹如赤子。从书中记录的虚实,可以判断董老师为人父的称职。
春节假期读完的第一本书。本书分为泾渭分明的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用散文的形式记录儿子的点滴成长以及作者给与的期待和落空之后的心理建设和自我开解。第二部分是虚构的人物传记,写了哲学界笛卡尔最后一段人生旅程启程前的一夜,与自我与心中的女儿的一场让其真正认识自我的论争。第三部分是作者虚构出的与真实的儿子完全不一致、以自己的意愿塑造又脱离掌握的次子写给他的一封封自我审视的书信。包含了对哲学、文学和创作的思考。 整本书就是一本对儿子的期盼忧虑和各种解的汇集。
写自己大学生活比较真,其他都在装,文笔构思都不行。香港这样的,也要吹大师啊?
信马由缰带来一种尴尬的亲切感——胸无沟壑的时候谁也只好这么乱写。
说到底,作为父母看待自己的孩子,也是无法超越自身经验去理解,一个推远你期待,自成闭环,自行去开花结果的遗传变异体。通透如董启章也是一样,对这个被运命派来的命子,一筹莫展,终究还是回到万般莫强求,听从时间耐心,终有可以相通。父子关系,被这份长久的观望,研磨的深沉细腻温存。4+
望你成龙,若未成龙,也就罢了。
第一部分最佳,有些片段隐约记得在《肥瘦對寫》中也有提到,说的都是苦,但都是独一无二的苦;董启章记录的是儿子跟其他人完全不同的那些时刻,在董启章的笔下,他是孩子,更重要的是“人”,所有的吐槽都指向爱。第二部分很有意思。第三部分虽然像是《後人間喜劇》的雏形,但刚好也同时在读西西,也刚好提到读哲学的脉络,从笛卡尔到康德,于是,一切又连起来了。
> 命子
2 有用 伊夏 2021-10-17 18:29:58
“果”写非虚构的教养,“花”写虚构的成长。后记撬动三代人命运的关系。巴士、阅读、写作……亲子关系究竟是神憎鬼厌,还是雷电难劈。董生从有脾气到没脾气,莞尔之间,开花结果。
9 有用 特别丧 2021-10-29 21:36:56
还是写真实儿子的部分最好,那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吧。
1 有用 知涯 2024-04-01 20:55:13 湖南
董大爷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是他本人的分身,只有一个儿子除外。
2 有用 Lottie 2021-12-12 13:23:25
对于父与子的关系不太了解,这本书给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经验。读时我经常想起《秋园》,一本书是家庭三代的女性命运,而《命子》是三代男性的连接和对话,当然两本书的时代背景不同,这本更加温厚、理性、细腻。
4 有用 小杭 2021-11-06 10:25:10
遗憾的是这本书三个部分是高开低走的下行线态。第一部分毋庸置疑的吸引人,是真实而有趣的家庭生活。谁会不喜欢董氏企业有限公司?第二部分让我觉得男作家对女儿的凭空想象太做作了,尤其是还要借笛卡尔的故事谈哲学,这种组合奇怪又别扭。第三部分想象自己有一个小儿子,原意是想表达“命子”的期待与事实最终都会有落差?花是一个从头到尾都很扁平的虚拟人,“爱读书爱文学像父亲一样”这个设定只是人性格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人性的全部发展都围绕它来,这难道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此简单化设定人性的复杂是毫无意义的,最终第三部分只能沦为作者对自己再年轻活一次的肤浅想象了,不管其中夹杂多少深奥的哲学理论讨论。书里还有好几处错漏字。
2 有用 朱岳 2021-11-29 18:47:50
不是那种很有冲击力的小说,但读下来能感到其温厚、理性和精湛,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写法。
1 有用 后浪 2021-09-24 11:02:16
第十三届香港书奖获奖作品,香港重要中生代作家董启章写给爸爸、写给儿子、写给自己,三代香港人的故事三棱镜,“董启章再度以他的清醒和笔力,把一本可能只是书写亲子关系的书,带回到文学本体中。”。
1 有用 粟冰箱 2021-11-13 19:47:36
第一部分亲切有趣,写果的日常好玩。第二部分是笛卡儿跟逝去女儿的对话,也是跟他自己的对话。第三部分是有点黑镜味道、董启章想象中的另一个仿生人儿子,然而书信体一出来把这点趣味冲淡了许多。三趴也并没有浑然天成的榫合之感,反而像命题下的生硬拼凑甚至凑字数,那些长篇大论的心灵剖析跟虚构儿子的信中成长过程啊……最喜欢第一部分,但如果整本都是第一部分的写法我应该也看不下去😂
1 有用 关漓 2021-12-19 13:23:44
温柔伤感,哭得不能自已。但我依然心怀戒备,是出于对“人”的不信任,不管书写如何温和风趣,文字背后的人对于我却那么陌生。所以我的眼泪,一半出于感动,一半出于惶恐。
1 有用 后浪文学 2021-10-09 15:09:32
《爱妻》的姊妹篇,香港重要中生代作家董启章全新力作,一部写给爸爸、写给儿子、写给自己,写给三代香港人的故事三棱镜,从父子关系出发,以细腻的情感探讨深刻的哲理。
1 有用 一抹蓝天疾驰 2022-03-18 19:48:06
每次读董先生的书都像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对形式的热爱与求索和果对巴士的痴迷简直如出一辙。第三部分读到Reborn Babies花时开始是有点抗拒不大理解的,但读着读着花也活在了我的脑海中,最后看到花尝到了love不忍K毁灭而决定消失时顿觉好难过😭因为先看了董先生作嘉宾的「文学放得开」父子那期,读到果和父感觉好亲切~
0 有用 1806 2022-02-12 13:46:18
还是谢谢@后浪 赠书,但依然只能打出三星。套用豆友签名中辛波丝卡的一句名言:和云朵相比,生活牢固多了。所以不大理解后两部用奇幻文学的色彩臆想出一个理想化的女儿和儿子的描写,不仅会让第一段的父爱站不住脚,而且明显感受到作者因为缺乏真实经历和被削弱的共情
0 有用 夜河 2022-02-25 16:43:22
这本我倒没那么喜欢,有些乏味,第三部分读着也有些说不上来的怪异感…反倒是后记更显真诚。之前读《爱妻》还是很有感触的…不知道是不是我状态不对,以后或许会再重新读一次。
1 有用 江江 2022-03-07 16:42:12
前半部记录儿子的各种叛逆,不符合俗世标准的学渣,很少有作家在这个问题上坦诚相待,所以很值得一读,后半部大约由找不到出路的苦引发的虚构,花更像是父亲的儿子,热爱文学,不通人世,犹如赤子。从书中记录的虚实,可以判断董老师为人父的称职。
0 有用 RO 2022-02-02 22:39:13
春节假期读完的第一本书。本书分为泾渭分明的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用散文的形式记录儿子的点滴成长以及作者给与的期待和落空之后的心理建设和自我开解。第二部分是虚构的人物传记,写了哲学界笛卡尔最后一段人生旅程启程前的一夜,与自我与心中的女儿的一场让其真正认识自我的论争。第三部分是作者虚构出的与真实的儿子完全不一致、以自己的意愿塑造又脱离掌握的次子写给他的一封封自我审视的书信。包含了对哲学、文学和创作的思考。 整本书就是一本对儿子的期盼忧虑和各种解的汇集。
0 有用 Santé 2022-02-02 18:04:31
写自己大学生活比较真,其他都在装,文笔构思都不行。香港这样的,也要吹大师啊?
0 有用 ⍨ 2022-01-30 10:24:42
信马由缰带来一种尴尬的亲切感——胸无沟壑的时候谁也只好这么乱写。
2 有用 珍妮的肖像🦤 2021-12-15 13:42:46
说到底,作为父母看待自己的孩子,也是无法超越自身经验去理解,一个推远你期待,自成闭环,自行去开花结果的遗传变异体。通透如董启章也是一样,对这个被运命派来的命子,一筹莫展,终究还是回到万般莫强求,听从时间耐心,终有可以相通。父子关系,被这份长久的观望,研磨的深沉细腻温存。4+
1 有用 Dywinlo 2021-12-16 09:56:27
望你成龙,若未成龙,也就罢了。
2 有用 vivi 2021-11-01 09:49:57
第一部分最佳,有些片段隐约记得在《肥瘦對寫》中也有提到,说的都是苦,但都是独一无二的苦;董启章记录的是儿子跟其他人完全不同的那些时刻,在董启章的笔下,他是孩子,更重要的是“人”,所有的吐槽都指向爱。第二部分很有意思。第三部分虽然像是《後人間喜劇》的雏形,但刚好也同时在读西西,也刚好提到读哲学的脉络,从笛卡尔到康德,于是,一切又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