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 近年来,各地中考阅读文本中,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二,拓宽阅读范围,将“实用类文本阅读”也列入考查范围内,这是和高中教育接轨的表现,体现了全面考查学生思维素质的取向; 三,古诗文阅读增加了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 语文阅读中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 这一目标的完成,在考查中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词句理解还原、补写续写、材料推断分析概括等。目前的现代文阅读、古诗词欣赏大多要求考生用简答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不少题目提出了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要求。 语文阅读中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考查。 无论什么文本,在写作上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心意(包括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情绪……)。另外作者表达心意,除了少数直抒胸臆的信息外,总要凭借某些栽体来传达这种心意,我们要准确地定位到这些载体——人、事、景、物。我们应遵循作者和命题者的思维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这些基本的思维原理,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它们体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戏剧等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阅读文本之中,阅读训练要靠一次次将其激活,才能切实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 语文阅读中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考查。 文本解读的审美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意旨审美(意象、意境等),主要体现在散文与古诗词阅读中;二,形象审美(修辞、音韵、逻辑、作品结构、表现手法等言语形式),几乎体现在各类文本中;三,文化审美(情感、人格、文化价值观等),如《没有来不了的春天》《月下看猫头鹰》《珍贵的月球“土特产”》《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行走在岸上的鱼》等。另外,文本的延伸阅读召唤我们把文本与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激发我们进行想象和填充,实现了文本潜在的审美价值。 语文阅读中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考查。 这一核心素养渗透广泛。一,语言文字含义的传承与理解,尤其是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词性活用、通假字等文字含义,还有与现代语言不同的特殊语法问题。二,对历史文化和古哲先贤的思想的传承与理解。例如,《诫子书》《陋室铭》《曹刿论战》《出师表》等文学作品传达的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现在乃至将来仍然有其积极的作用。还如读唐诗宋词领略其中的韵味及传统文化,读经典名著理解多样文化,读名家时文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等。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