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10/8 两年前在台大写学年论文的时候,就想做1952年日本华侨分裂与族群认同问题,并在台侨三代同学的帮助下认识了陈天玺老师,后来因为田野调查与资料搜集比较困难最终放弃,读完此书后发现这个问题也只能写到这种程度了。 横滨作为日本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成为了外国人口的旅居地,华侨亦成为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日本“单一民族的神话”与中日关系的变化下,横滨华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地位不断改变,最终形成了浜っ子的新身份认同。横滨中华街脱离的原先华侨聚集地的标签,变成了当地重要的旅游胜地,每年十月“一中各表”成为一道不同的风景线。 与横滨不同,神户华侨战后左倾支持北京政府,长崎也发生过国旗事件,对于日华还有很多可以讨论,陈天玺在东亚的离散中特别提到的台侨港侨也需要纳入其中。另外异化翻译感太重好不舒服。
尹兄很多年前的译著,自己拖到最近才读完。横滨中华街的历史确实复杂,一言难尽。让我觉得难过的是,因为过去有清国和革命党的分裂,中华街内部是割接的。后来因为台海割据,中华街也是割接的。这就是一种全球大历史下的宿命吧。横滨最终被日本社会接纳,估计还是是因为吃的,因为中华料理所向披靡。
华商与买办们实则并不想在特殊时代下的国别之战与党派之争中站队,但政治自有力量将一切集体活动政治化。但无论如何,这片特殊的社区还是展现出了地方优于国家的设想。
这本书终于有了中文版,还多了一些原版没有的彩色插图。最早知道这本书是看了方可成过去运营的一个公众号上的推荐,上面提到了这本书的概要,但我当时忘了书名,后来在三鹰的校园咖啡厅里和R师聊到,他就从研究室找来了这本书,说这是作者在哥大的博士论文。我在研究室里花了一下午看了大概三分之一,自己也买了一本。但搬家辗转多次,封皮已经不知道去哪里了。R师也非常喜欢横滨中华街,尤其是这本书中也提到过的烧卖,一种广东点心,和北方用面皮和糯米做的不是一回事。我却从来没有在横滨中华街吃过烧卖,对肉包也十分嗤之以鼻。我曾经出于一种奇怪的乡愁(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专门去过日本三个中华街,但我并没有在那里找到什么熟悉的、带有家乡气息的东西,只是和同学去南京町吃晚饭时,她点菜时那句上海话的“蟹黄豆腐”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两个层面的好书。一是理论层面,作者通过梳理在日华人的历史(早期的身份认同并非国族,主要是乡土,比如福建、广东、三江等;随着几个历史节点甲午战争、民国肇造、日本大地震、全面侵华、战败、冷战,华人一方面国族认同逐渐增强,甚至彼此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内斗激烈,但另一方面,归化也日益成为主流),探讨了在日本这种单一民族国度里,移民日常生活体现的“微观政治”,作者不无乐观,尽管困难重重,但趋势是朝向“全球化跨文化”的。二是作者着力描绘的“微观政治”层面,也就是在日华人在过去150年,面对重大历史节点时的表现,令人百味杂陈。他们的行动生动体现了历史变动下个体的卑微无力。我始终坚持,反抗的行动比宣称立场更重要,但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宣称。
维新派和革命派在中华街的活动史是绝佳的电影题材啊!
很有意思,对自己的研究也很有启发。
五星好评,在我看来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华人要从政治上法律上文化上融合日本这么一个单一性排他性极强的国家,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我安慰罢了(包括抗战期间在日华人参加日军的行径),想必也响应了那句“做再多都感动不了你”的名言,倒是日本投降后的日籍华人分党籍分门派的几十年,其实就是两岸敌对年代的政治话语权争夺的延伸,也是华人史和中国史融合的又一个例证。当来自中国的斗争力量在80年代后趋于平静时,日籍华人再去追求日本的认同,却再也集合不起如在日朝鲜人那样强大的政治力量了,想必也有可能是因为华人不过于插手所在地政治吧。总的来说,海外华人的历史就是追求认同的历史,不仅是自我认同(一般需要两至三代人),更需要的是所在地的认同,但日本这个国家很是特殊,追求单一民族国家的认同,目前看来依然是很不现实的。
一部关于横滨中华街的发展史与华人旅居史。中华街历经近八十年的发展已成规模,这里成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载体,成为仁人志士避难的港湾,成为先进思想传播的乐土。旅居华人的社会地位伴随着中日关系而发生变化,关系缓和时他们饱受嫉妒与歧视,两国冲突时他们遭遇袭击与杀戮。他们极力追求民族身份认同,对传统日本民族基础提出挑战。如今,“横滨人”成了他们新的身份,横滨中华街依旧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中日文化交融的见证。
横滨中华街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地方社区,“通过展示多民族社区在一个假定的单一民族国家中的生存能力,颠覆了国家空间优先于地方空间的假设”
有意思。和前些天读的金钉、钢钉一起给想要写的故事织出背景。
地方社会的互动与政治形势的发展,以及日本社会的排他性、外国人歧视背景下的横滨中华街华侨身份认同问题。从参考文献看作者达到了从日方史料探究该问题的极限,不太清楚从中方的侨民政策看能否有更多推进。
中国新闻周刊2021.11.1 掌阅 出乎意料地,正文篇幅挺短的诶。
微观历史。19世纪的华人身份认同更多的是基于地域的,到了民国初期才有了基于更大范围的认同,以及解放后分裂为基于中国和台湾的认同。天知道日本什么时候开始放弃单一民族国家的道路。相对于在日朝鲜人,华人的受尊重程度更高,想起了《柏青哥》。
国家、民族是虚幻空旷的概念,个人只会因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给自己贴上标签。
紧紧围绕“身份认同”的主线,历史阶段的选取和微观资料的加持使得学术价值和阅读畅快感双双提升。p.s.当年到横滨玩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怎么全都是中国人在这儿购物。
整体读下来还不错,倒是谈不上多么深入。以横滨为观察点,审视横滨中华街的华人群体。集体认同,自我认同,血缘、国家、民族……在这些概念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家庭。面对两国关系的变动,他们的生活也被改变。甲午和抗战是两个重要节点,有人坚决回国,有人选择留下。特别是抗战阶段,留下的人选择了和日本人合作,当南京汪伪政权成立后,这种合作似乎更是师出有名,然而战后他们反复强调自己的迫不得已,如何理解他们的行为是个有趣的话题,看来随波逐流、两面下注永远是普通人的最优解。 中国其实也有类似横滨的地方,像青岛、大连等地一度都是日本的殖民地,有很多日本人在这里出生成长,大量的中日混血家庭,有些日裔血统的人甚至选择加入中国军队。还有不少以日据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可惜翻译过来的不是很多。
角度选取的很好。比起在日朝鲜人的努力,印象最深的还是华人的派别之争,很有意思。
有点博士毕业论文的阅读感
很扎实的小册子
> 横滨中华街(1894~1972)
21 有用 ラスカル 2021-10-09 10:03:30
10/8 两年前在台大写学年论文的时候,就想做1952年日本华侨分裂与族群认同问题,并在台侨三代同学的帮助下认识了陈天玺老师,后来因为田野调查与资料搜集比较困难最终放弃,读完此书后发现这个问题也只能写到这种程度了。 横滨作为日本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成为了外国人口的旅居地,华侨亦成为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日本“单一民族的神话”与中日关系的变化下,横滨华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地位不断改变,最终形成了浜っ子的新身份认同。横滨中华街脱离的原先华侨聚集地的标签,变成了当地重要的旅游胜地,每年十月“一中各表”成为一道不同的风景线。 与横滨不同,神户华侨战后左倾支持北京政府,长崎也发生过国旗事件,对于日华还有很多可以讨论,陈天玺在东亚的离散中特别提到的台侨港侨也需要纳入其中。另外异化翻译感太重好不舒服。
3 有用 大甜甜~~ 2024-12-23 10:18:47 北京
尹兄很多年前的译著,自己拖到最近才读完。横滨中华街的历史确实复杂,一言难尽。让我觉得难过的是,因为过去有清国和革命党的分裂,中华街内部是割接的。后来因为台海割据,中华街也是割接的。这就是一种全球大历史下的宿命吧。横滨最终被日本社会接纳,估计还是是因为吃的,因为中华料理所向披靡。
3 有用 秋官司寇大司寇 2022-03-13 23:34:02
华商与买办们实则并不想在特殊时代下的国别之战与党派之争中站队,但政治自有力量将一切集体活动政治化。但无论如何,这片特殊的社区还是展现出了地方优于国家的设想。
6 有用 Ichi 2021-11-04 17:29:33
这本书终于有了中文版,还多了一些原版没有的彩色插图。最早知道这本书是看了方可成过去运营的一个公众号上的推荐,上面提到了这本书的概要,但我当时忘了书名,后来在三鹰的校园咖啡厅里和R师聊到,他就从研究室找来了这本书,说这是作者在哥大的博士论文。我在研究室里花了一下午看了大概三分之一,自己也买了一本。但搬家辗转多次,封皮已经不知道去哪里了。R师也非常喜欢横滨中华街,尤其是这本书中也提到过的烧卖,一种广东点心,和北方用面皮和糯米做的不是一回事。我却从来没有在横滨中华街吃过烧卖,对肉包也十分嗤之以鼻。我曾经出于一种奇怪的乡愁(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专门去过日本三个中华街,但我并没有在那里找到什么熟悉的、带有家乡气息的东西,只是和同学去南京町吃晚饭时,她点菜时那句上海话的“蟹黄豆腐”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1 有用 danyboy 2025-04-04 02:10:09 北京
两个层面的好书。一是理论层面,作者通过梳理在日华人的历史(早期的身份认同并非国族,主要是乡土,比如福建、广东、三江等;随着几个历史节点甲午战争、民国肇造、日本大地震、全面侵华、战败、冷战,华人一方面国族认同逐渐增强,甚至彼此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内斗激烈,但另一方面,归化也日益成为主流),探讨了在日本这种单一民族国度里,移民日常生活体现的“微观政治”,作者不无乐观,尽管困难重重,但趋势是朝向“全球化跨文化”的。二是作者着力描绘的“微观政治”层面,也就是在日华人在过去150年,面对重大历史节点时的表现,令人百味杂陈。他们的行动生动体现了历史变动下个体的卑微无力。我始终坚持,反抗的行动比宣称立场更重要,但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宣称。
1 有用 还真是 2023-02-15 01:45:00 英国
维新派和革命派在中华街的活动史是绝佳的电影题材啊!
1 有用 Hakumo 2023-09-15 23:16:57 上海
很有意思,对自己的研究也很有启发。
1 有用 豆腐仔 2022-02-08 23:53:45
五星好评,在我看来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华人要从政治上法律上文化上融合日本这么一个单一性排他性极强的国家,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我安慰罢了(包括抗战期间在日华人参加日军的行径),想必也响应了那句“做再多都感动不了你”的名言,倒是日本投降后的日籍华人分党籍分门派的几十年,其实就是两岸敌对年代的政治话语权争夺的延伸,也是华人史和中国史融合的又一个例证。当来自中国的斗争力量在80年代后趋于平静时,日籍华人再去追求日本的认同,却再也集合不起如在日朝鲜人那样强大的政治力量了,想必也有可能是因为华人不过于插手所在地政治吧。总的来说,海外华人的历史就是追求认同的历史,不仅是自我认同(一般需要两至三代人),更需要的是所在地的认同,但日本这个国家很是特殊,追求单一民族国家的认同,目前看来依然是很不现实的。
6 有用 校书郎公子熙 2021-09-25 22:05:57
一部关于横滨中华街的发展史与华人旅居史。中华街历经近八十年的发展已成规模,这里成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载体,成为仁人志士避难的港湾,成为先进思想传播的乐土。旅居华人的社会地位伴随着中日关系而发生变化,关系缓和时他们饱受嫉妒与歧视,两国冲突时他们遭遇袭击与杀戮。他们极力追求民族身份认同,对传统日本民族基础提出挑战。如今,“横滨人”成了他们新的身份,横滨中华街依旧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中日文化交融的见证。
0 有用 八百萬泉 2022-03-28 22:34:57
横滨中华街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地方社区,“通过展示多民族社区在一个假定的单一民族国家中的生存能力,颠覆了国家空间优先于地方空间的假设”
0 有用 麦粒儿 2022-03-23 14:38:43
有意思。和前些天读的金钉、钢钉一起给想要写的故事织出背景。
1 有用 四处观望 2022-03-09 01:05:33
地方社会的互动与政治形势的发展,以及日本社会的排他性、外国人歧视背景下的横滨中华街华侨身份认同问题。从参考文献看作者达到了从日方史料探究该问题的极限,不太清楚从中方的侨民政策看能否有更多推进。
0 有用 咔嚓 2022-02-16 07:27:16
中国新闻周刊2021.11.1 掌阅 出乎意料地,正文篇幅挺短的诶。
0 有用 络绎很无聊地 2022-02-19 14:57:55
微观历史。19世纪的华人身份认同更多的是基于地域的,到了民国初期才有了基于更大范围的认同,以及解放后分裂为基于中国和台湾的认同。天知道日本什么时候开始放弃单一民族国家的道路。相对于在日朝鲜人,华人的受尊重程度更高,想起了《柏青哥》。
0 有用 DengLuang 2022-02-27 09:53:40
国家、民族是虚幻空旷的概念,个人只会因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给自己贴上标签。
1 有用 MrCondom 2022-02-24 17:25:54
紧紧围绕“身份认同”的主线,历史阶段的选取和微观资料的加持使得学术价值和阅读畅快感双双提升。p.s.当年到横滨玩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怎么全都是中国人在这儿购物。
1 有用 百器徒然 2022-03-05 11:54:35
整体读下来还不错,倒是谈不上多么深入。以横滨为观察点,审视横滨中华街的华人群体。集体认同,自我认同,血缘、国家、民族……在这些概念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家庭。面对两国关系的变动,他们的生活也被改变。甲午和抗战是两个重要节点,有人坚决回国,有人选择留下。特别是抗战阶段,留下的人选择了和日本人合作,当南京汪伪政权成立后,这种合作似乎更是师出有名,然而战后他们反复强调自己的迫不得已,如何理解他们的行为是个有趣的话题,看来随波逐流、两面下注永远是普通人的最优解。 中国其实也有类似横滨的地方,像青岛、大连等地一度都是日本的殖民地,有很多日本人在这里出生成长,大量的中日混血家庭,有些日裔血统的人甚至选择加入中国军队。还有不少以日据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可惜翻译过来的不是很多。
0 有用 星小兔 2022-02-10 09:16:10
角度选取的很好。比起在日朝鲜人的努力,印象最深的还是华人的派别之争,很有意思。
0 有用 南瓜zhang 2022-03-13 22:32:36
有点博士毕业论文的阅读感
0 有用 maclane 2022-02-18 11:59:18
很扎实的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