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的创作者
· · · · · ·
-
於梨华 作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不觉得她美,她不够纤长,不够白皙,不够丰满,在看了十几年美国少女的他的眼光中,她够不上艳丽。但是他并没有在人群里寻索而先看到了她。 可能是她的青春,或是那双眼睛,或是那身绿,或者,因为他一半是为了她而回来的缘故。或者是因为她站的位置。很难说。反正,他最先看到她。 有一次眉立来他房间,两人坐在床沿上聊天,他要在她的书的第一页写“眉立:牟天磊未来的太太”。眉立不依,去抢他的笔,不知怎么一拉扯,笔里的水都给挤了出来,流在席子上。以后每夜睡在床上,他都把枕头推在一边,将脸贴在那一滩蓝印上,想着眉立生气时眼里闪着气恼而嘴角还挂着爱的样子。 但是拿到了钱,学到了手艺,失去的却全是天真的幻想美梦,以及美梦才能带来的陶醉,暑假得到的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给他的东西,而失去的,却永永远远失去了。 天美扑哧笑了一声,问道,“除了学到对女人的礼节和抽烟,还在美国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不做梦。” 他扶着天美下舞池时恍恍惚惚想着那些遥远的事,遥远的情,遥远的自己。 因为他想象不出来,她就显得遥远。 愈是寂寞的人,愈要守着它,藏着它,免得引起人家的同情,因为给别人一同情,愈觉得自己的寂寞难以忍受了。 也许他们都想到了而无法做到。也许感情的事,不是轻易就能抵挡住的,从秋天到初冬,当他们想抵挡的时候,已经抵挡不住了,像潮涨时,先是看不到涨潮的痕迹,等到看见时,已经淹到自己站着的地方了。 “为了逃避寂寞而结婚?” 但这次哥哥回来,她发觉这十年来他改变太多,很多地方成熟得像个中年人,因此完全失落了她熟知的那份鲁莽,变得很谨慎,很退缩的样子。 在他离开柏城前的那一年,洛拉路是他最常去也最怕去,最怕去又最想去的地方。每次他骑到陆家那幢红砖楼房前,就走下来,扶着车,痴立着,楼上有一个视窗的灯,总是亮着的,即使是午夜。那是陆伯渊的书房。楼下也是一盏亮灯,在客厅的一个角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他的一切想法,一切观念,和他们脱了节,他们的快乐在他看来是不值得称为快乐。而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要的是什么样的快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有感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留学浪潮让天磊这样的年轻人还没有自己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就茫然登上美国的土地,留学十年饱含辛酸,鲜有认知,以为回到台湾就能恢复能量,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也再也不能在这片故土上汲取养分了,家里人更多的希望他留在美国干...
(展开)


只为一颗不愿服输的心
读最好的大学,然后去美国留学。这是八十年代台湾学生的目标,也是现在全体国人的求学目标,但是求学路上并不是像家书里面写的那样风光,同样也伴随着郁郁不得志与乡愁。也许会后悔当初不该选择这一条路,但是,我想再给次机会让他选择,他肯定也会选择去美国的吧,为了那颗不...
(展开)

离去——归来——再离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阅读时间:2024.4.16-19 读这本书还是非常感同身受的,虽然没有出过国,但是那种”无根“的感觉倒是深有体会。尤其是上了大学以后,在学校里面觉得闷、难受,课业的压力、人际关系得复杂将人勒得窒息,失眠更是家常便饭了。于是便盼着回家,一到家,那种喜悦感被冲淡以后,又陷... (展开)>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8.1分 660人读过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7.7分 242人读过
-
皇冠叢書 (1966)8.2分 45人读过
-
停雲出版社 (2015)暂无评分 4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不破之泪 2023-09-13 02:29:20 湖北
拜托独立书店老板盲选的港台文学作品,有缘藏得 80 年出版的二手书(年龄四十三,翻页时会飘出纸张腐烂的味道)。60 年代无根的一代留美华人,心中的寂寥无处说。这一点於梨华写得深入,把去与留的问题投射在意珊和邱先生身上(邱先生的意外吓到我留了几行泪)远在大洋彼岸的乡愁是人生希望的出口;祖国回不去,台北又不是家,仍是个异乡人(这点像极毛姆笔下的高更),很夹生。想起高中同学提到在纽约的生活:兄弟们婚后都... 拜托独立书店老板盲选的港台文学作品,有缘藏得 80 年出版的二手书(年龄四十三,翻页时会飘出纸张腐烂的味道)。60 年代无根的一代留美华人,心中的寂寥无处说。这一点於梨华写得深入,把去与留的问题投射在意珊和邱先生身上(邱先生的意外吓到我留了几行泪)远在大洋彼岸的乡愁是人生希望的出口;祖国回不去,台北又不是家,仍是个异乡人(这点像极毛姆笔下的高更),很夹生。想起高中同学提到在纽约的生活:兄弟们婚后都是连体人,自己虽说有女朋友却仍感孑然,日子苦闷需要 boys nite却凑不成局。很难混入白人圈子,又跟二代移民不同,生活单调无味,徒有西方美丽梦。最后跟女朋友回国,两人却各奔东西,看来陪伴是结束留洋寂寞的一剂良药。回国了,便真得不寂寞了吗?去国寂寞遮住早该被曝光的丑陋现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