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山来客》的原文摘录

  • “您认为如今住在叙利亚的基督徒安全吗?” “基督徒在叙利亚的处境比在中东其他任何地方都强。”格里高利奥斯强调,“除了黎巴嫩,黎巴嫩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真正让基督徒感到自己与穆斯林平等的国家——当然,黎巴嫩还是有很多其他问题。在叙利亚,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没有敌意。如果此处不是叙利亚,那我们就完了。真的。叙利亚是避难所,所有基督徒的避难所,比如被赶出伊拉克的聂斯托利派信徒和迦勒底人、被赶出土耳其的叙利亚正教徒和亚美尼亚人,甚至包括被以色列人赶出圣地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去和这里的人聊聊,你会发现我说的都是真的。” (查看原文)
    张清蕴 5赞 2022-08-26 16:47:41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叙利亚/145
  • 我恍然大悟了。难吃得令人费解的伙食、衰朽的新哥特式建筑、深深的浴缸和令人浑身难受的床——难怪阿拉伯的劳伦斯和他的同时代人对这里有如此强烈的宾至如归之感——男爵酒店完美复刻了一些特别富有斯巴达风格的英国公学,然后奇怪地出现在了中东的沙漠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叙利亚/145
  • 中央政府的无能从叙利亚人在黎巴嫩扮演的角色可见一斑。尽管我们已经把叙利亚甩在十英里以外了,但身着笨重且不合身的卡其布制服(与黎巴嫩军队别具一格的迷彩服迥然不同)的叙利亚军队仍然在公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检查站。掩体被漆成叙利亚国旗的颜色,旁边是叙利亚秘密警察的越野车,车窗上贴满了阿萨德总统的海报。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尽管满目疮痍,弹片在某些地方留下的痕迹却异常美丽,如同一幅康定斯基的抽象画:波点与线条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对军火商的艺术的一种致敬:一团金属完美地分布在灰泥画布上。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从1950年到1975年,在这大约二十五年的时间(也是黎巴嫩建筑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里,贝鲁特的开发商们尽其所能把昔日奥斯曼帝国的一颗稀世明珠改造成了整个地中海地区最丑的高层城市。在那之后又过了十五年,从1975年到1990年,黎巴嫩人——他们的朋友和邻居也有份——再尽其所能用吸盘炸弹、磷弹、火箭推进榴弹和以色列凝固汽油弹将其全部摧毁。然而不知何故,无论是战后发展时期别具一格的丑陋,还是随后的大屠杀留下的壮观麻点,都比不上新近在炮弹坑里重新开业的高级时装店、聚光灯和橱窗来得令人惊讶。它们坐落在被炸毁的哈姆拉林荫大道上,橱窗里全是米兰和巴黎时装店的最新作品。这一幕简直有超现实的意味。 坦克和检查站、布满弹片孔的废墟、在炮火中倒塌的摩天大楼——多少纪录片里都讲过这些东西了,因此都在意料之中,而且差不多是一到这里就能看见。但在这趟贝鲁特之旅的最后阶段——尤其是在土耳其东部和叙利亚北部的穷乡僻壤待了两个月之后——我们真正看到的是在灯光下大排长龙的美国轿车,炮位旁如雨后春笋般新开的冰激凌店。是这样?经历了二十年的内战之后,是这样?我之前预想到了末日浩劫,但没预想到阿玛尼。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在战争之前,黎巴嫩这个国家概念整个儿是受到质疑的。几乎所有人都不认同,除了马龙派,人们认为是他们和法国人勾结在一起生造出这个国家的。但战争改变了这一切。现在,这个国家几乎所有人都怀着强烈的黎巴嫩国家认同感。他们可能是同情真主党的黎巴嫩人,或是想与叙利亚合作的黎巴嫩人,或是坚决反对与叙利亚合作的黎巴嫩人。不过,他们对自己的黎巴嫩公民身份没有任何异议。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你可以说基督徒赢了。” “尽管如此,”我说,“基督徒显然还是在大批大批地往国外移民。” “是的。但他们移民不再是因为受到威胁,或是因为国之将亡。是因为——怎么说呢?——他们已经厌倦了。中东各地的基督徒都有一种颓唐的感觉,一种十四个世纪以来一直要保持聪明、领先他人的感觉,这种感觉已经够久了。阿拉伯基督徒总要努力去做聪明、高素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现在他们只想去别的地方,赚点钱,放松一下。我能理解。几乎所有中东国家都对他们抱有歧视,有时非常微妙。有时,当我和阿拉伯学者在一起时,会有人暗中挖苦那些不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怀疑他们有多‘阿拉伯’,他们有多爱国。”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是阿拉伯基督徒让阿拉伯世界保持‘阿拉伯’而非‘穆斯林’。正是阿拉伯基督徒证明了‘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是两回事,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是阿拉伯人,也不是所有的阿拉伯人都是穆斯林。你看,现在许多穆斯林认为阿拉伯非伊斯兰教的历史没什么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是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的保证。”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历史的想象力无处抛掷。很难想象仅仅八十年前,这座城市还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奥斯曼帝国港口。而古典时代的过往就似乎更加遥不可及,几乎不能想象了。 然而,贝鲁特在拜占庭帝国早期是一座大都会,帝国的主要城市之一:作为一个学术中心,它是帝国主要的法学院所在地;作为一个商业中心,它跻身地中海东岸最繁荣的贸易港口之列,是拜占庭丝绸织造和出口的重镇。这里的港口从不寂寥,在四月至十月的航海季里,高卢的帆船和远至亚历山大港、雅典与迦太基的驳船都会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地中海东岸的历史最奇怪的一点在于,尽管这里经历过一系列灾难性的入侵、种族灭绝和人口交换,但各个城市的特征却一直奇特地保持不变。比如,耶路撒冷始终是宗教狂热的中心,不管城里住的是犹太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还是东征的十字军。同样,贝鲁特一直以享乐主义闻名于世,而由于偶然爆发的激进的原教旨主义,这一名声在当时变得更响,就和现在一样。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拜占庭时期的贝鲁特他只字未提,也许是因为这座城市在六世纪晚期已经波澜不兴。这种局面的出现部分是因为当时贝鲁特丝绸业纷纷破产,许多丝绸商人为糊口被迫移居波斯,部分是因为公元551年的一次大地震摧毁了贝鲁特的许多建筑,这是整个六世纪早期一系列不祥地震的最后一次。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古代晚期和早期基督教艺术作品的热情与活泼——骑手和他们的猎物、跳跃的狮子、逃跑的瞪羚、皇帝与皇后,乃至恼怒的圣徒和拉文纳洗礼堂的先知——已经让位于一种冰冷的、地毯般扁平的抽象。藤蔓中的鸟儿是静止的、沉默的、二维的,寒冬已经降临,镶嵌画变得冰冷而失去活力。纹丝不动,一声不响。安条克的酒神式狂欢和拉文纳精巧文雅的号角已归于沉寂。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在内战期间,黎巴嫩的巴勒斯坦基督徒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可能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困境。作为基督徒,可以想象巴勒斯坦人会将他们视为潜在的叛徒;作为巴勒斯坦人,黎巴嫩的基督徒又会把他们当作“恐怖分子”和“害虫”,必须以最残忍的方式将其消灭。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什叶派毛拉选择巴尔贝克作为活动中心,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的复刻,尽管在贝卡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巴尔贝克在古代晚期同样是反基督教活动的中心,是未被改造的多神教的一座灯塔。五世纪初时,金口约翰试图消灭黎巴嫩那些好战的拜偶像者,为此他派了一支由自己的修士组成的特遣队去摧毁该地区的神庙。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据某个说法,多神教教徒在整个六世纪期间至少被清洗了七次,但这些措施似乎都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公元602年,皇帝莫里斯逝世,此时巴尔贝克仍然是一个活跃的多神教中心,它的这一角色一直延续到伊斯兰统治早期。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就像现代的马龙派客厅一样,这座神庙的装潢重点似乎是富丽,而不是高雅:当你盘桓其间时,“这个要花多少钱?”的疑问会在你脑海中挥之不去。这座神庙是装饰过剩的纪念碑:整座花园的爵床叶卷须和棕榈叶在石雕上卷曲;帝王的狮子头雕——毫不掩饰的高度的古典媚俗——在遗址的巴洛克装潢狂欢中呼啸而出。立柱直径八英尺,高度则胜过古典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每个柱头的体量都抵得过一个成年男性,上面覆盖的叶纹种类之多,足以填满一间邱园的温室。这是一座富丽而夸张的纪念碑,其设计目的更多是出于炫耀,而非宗教的实际需要。毫无疑问,这目的达到了。它的两边是雪峰,四周是由柏树组成的防风林,这是一场奇妙闪现的罗马表演,显示出对浮华的无限热爱在这个地区不是什么新鲜事。 (查看原文)
    Célès 2赞 2022-05-28 03:43: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我和乔治说我非常想到那个难民营去,和里面的聂斯托利派难民聊聊天。但他听我这么一说就开始摇头。他告诉我,外人不可能进出难民营。它四周都围着带倒刺的铁丝网,唯一的大门由秘密警察把守着。去以身试险就是浪费时间。他说我如果去了,最大的收获就是被秘密警察逮捕,他强烈反对我去。“不过你回到英国以后,也可以设法去采访聂斯托利派信徒的。”他建议道。 “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知道在……在伦敦有一个很大的聂斯托利派社区,好像是叫伊灵(Ealing)?” “伊灵?” “对,应该是叫这个,”乔治说,“现任聂斯托利派牧首就是在伊灵加冕的。伦敦的聂斯托利派信徒应该比这里多得多。全欧洲最大的聂斯托利派社区就在伊灵。” 这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旅行作家的耻辱:当你跑到天涯海角去寻找最别具一格的异教徒时,蓦然回首,却发现他们已经在伦敦垄断了你家那条街的烤肉串生意。 (查看原文)
    张清蕴 2赞 2022-08-26 15:20:0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叙利亚/145
  • 然而,就像旧奥斯曼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民族交融已经让位给单一民族,国际化让位给狭隘的民族化。 (查看原文)
    煙雨凄迷 1赞 2022-08-22 20:22:55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埃及/413
  •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错综复杂的故事:一个中世纪的穆斯林圣徒,被埋葬在一座比他古老得多的拜占庭墓穴塔楼里。而又不晓得是怎么回事,他与《圣经》和《古兰经》里的乌利亚搞混了。也许这位圣徒的名字就叫乌利亚,久而久之,他的身份也就和《圣经》中与他同名的人混在一起了。更引人好奇的是,在这个一直以来都以基督教圣祠闻名的城市,狄奥多勒笔下的那些基督教圣徒刚刚离去,苏菲派的传统就直接接上。就像穆斯林祈祷的形式,他们的鞠躬和跪拜,似乎源于我在圣加百列修道院看到的古老的叙利亚基督教传统,正如最早的宣礼塔建筑明显源于古代晚期的叙利亚基督教堂塔楼,因此伊斯兰神秘主义和苏菲主义的根源,与拜占庭基督圣徒和在他们之前穿越近东的沙漠教父非常接近。 当下的西方世界经常将伊斯兰教视作一种与基督教截然不同的文明,而且伊斯兰教的一些人确实对基督教抱有敌意。但只有当你走在基督教的东方发源地时,才能意识到这两种宗教之间的联系有多么紧密。伊斯兰教吸收了基督教的经典和教义思想,且至今仍然体现了早期基督教的许多方面和实践(在现代西方基督教中已经没有了)。早期的拜占庭人第一次面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大军时,觉得伊斯兰教仅仅是基督教的一支异端,从许多方面来看他们并没说错:伊斯兰教吸收了大量《新约》和《旧约》中的内容,也敬奉耶稣和古代的犹太先知。 如果约翰·莫斯克斯今日重返人间的话,他很可能会发现,比起当代的美国福音派,他对现代伊斯兰苏菲派要熟稔得多。然而这一简单明了的真理失落已久,因为我们一直把基督教这一源自东方的信仰视作一个西方宗教。此外,当前西方对伊斯兰教的妖魔化,以及近年来在部分穆斯林中出现的宗教激进主义思想(从许多方面来讲,它本身是对西方一再羞辱伊斯兰世界的一种反抗),导致很少有人知道或希望知道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深厚的“血缘”关系。 这些年来,由于这一点,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当代东方基督徒本就如履薄冰的处境越来越岌岌可危。... (查看原文)
    张清蕴 1赞 2022-08-27 18:14:32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叙利亚/145
  • “所以你认为基督徒输掉了这场战争?” “人们普遍这么认为。长枪党盼望的是两件事:要么在政治上控制整个黎巴嫩,要么撤退到北部实行割据,这样他们至少可以控制一个基督教飞地。他们两次都落空了。他们无法继续无条件地控制整个国家,也无法独自建一个州。另一方面,他们从战争中脱颖而出,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几乎没有被削弱,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赢家,毫无疑问的赢家。” “这话是什么意思?” “在战争之前,黎巴嫩这个国家概念整个儿是受到质疑的。几乎所有人都不认同,除了马龙派,人们认为是他们和法国人勾结在一起生造出这个国家的。但战争改变了这一切。现在,这个国家几乎所有人都怀着强烈的黎巴嫩国家认同感。他们可能是同情真主党的黎巴嫩人,或是想与叙利亚合作的黎巴嫩人,或是坚决反对与叙利亚合作的黎巴嫩人。不过,他们对自己的黎巴嫩公民身份没有任何异议。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你可以说基督徒赢了。” “尽管如此,”我说,“基督徒显然还是在大批大批地往国外移民。” “是的。但他们移民不再是因为受到威胁,或是因为国之将亡。是因为——怎么说呢?——他们已经厌倦了。中东各地的基督徒都有一种颓唐的感觉,一种十四个世纪以来一直要保持聪明、领先他人的感觉,这种感觉已经够久了。阿拉伯基督徒总要努力去做聪明、高素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现在他们只想去别的地方,赚点钱,放松一下。我能理解。几乎所有中东国家都对他们抱有歧视,有时非常微妙。有时,当我和阿拉伯学者在一起时,会有人暗中挖苦那些不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怀疑他们有多‘阿拉伯’,他们有多爱国。” “你认为基督徒流失是件大事吗?” “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萨利比说,“一个基督徒走掉了,然后又没有别的基督徒来填他的缺,这对阿拉伯世界来说非常糟糕。是阿拉伯基督徒让阿拉伯世界保持‘阿拉伯’而非‘穆斯林’。正是阿拉伯基督徒证明了‘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是两回事,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 (查看原文)
    张清蕴 1赞 2022-08-28 02:34:48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黎巴嫩/213
  • 我问其中一名司机:“麻烦您告诉我叙利亚正教的大教堂在什么地方?” 出租车司机:“你找大教堂?哪个大教堂?我们阿勒颇大教堂有很多。” 我:“我找苏里亚尼人的大教堂。” 出租车司机:“哪个苏里亚尼?我们阿勒颇有好多种。有叙利亚天主教,叙利亚新教,叙利亚正教……” 我:“我找叙利亚正教。我不是一开始就说了嘛。” 出租车司机:“哪个正教?在阿勒颇……” 我有些恼火:“叙利亚正教。” 出租车司机惊讶地说:“你找叙利亚正教?” 我:“是。” 出租车司机:“不是叙利亚天主教?” 我说:“不是。” 出租车司机:“不是亚述正教?” 我忍无可忍:“我找叙利亚正教大教堂!!!” 出租车司机陷入沉思:“叙利亚正教大教堂……我不知道。” (查看原文)
    小护士毒舌猫-虞兮虞兮奈若何 2回复 1赞 2022-10-14 20:32:11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叙利亚/145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