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一个精神分裂症家族的绝望与希望
原作名: Hidden Valley Road: Inside the Mind of an American Family
译者: 黄琪
出版年: 2021-10
页数: 448
定价: 78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1735147
内容简介 · · · · · ·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
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
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医学档案资料,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这个家庭的全过程。
在承受无尽苦难的同时,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加尔文一家的故事为脉络,科尔克在书中梳理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演变、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人的偏见和歧视。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与决裂,到整整一代治疗师将病因归咎于“精神分裂症妈妈”,从理论家们抛弃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颠覆,到医学研究者抽丝剥茧寻找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本书都一一做了介绍。《隐谷路》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几名医学研究者上,讲述了他们以这个特殊的家庭为样本,在过去数十年间为解开精神分裂症之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曲折和突破。
·
【编辑推荐】
★ 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2020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时代》《泰晤士报》……
★ 力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位居《纽约时报》2020年度十佳图书非虚构类榜首
★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0年度最爱图书
★ 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迄今唯一入选的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不含回忆录)
★ 2021年度美国笔会非虚构文学奖决选作品,2021年度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图书奖入围作品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作序推荐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倾力推荐
·
【媒体、学者推荐】
一部叙事新闻的杰作,也是对同理心的研究。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加尔文一家的故事,同时也梳理了医学界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科学进展。——《纽约时报》
必将成为非虚构叙事写作的经典之作。——《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一项杰出的病例研究,一部调查报道的力作。——西尔维娅·娜萨,《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获得者
从当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易感素质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不良经历磨合的结果。然而,要找到帮助患者解脱“心魔”的路径并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各种折磨,从正常人的角度艰难地去感悟和理解患者那种“疯狂”的感受,有时比努力寻找致病基因更有意义。《隐谷路》对一个高发精神分裂症家庭经历的细致描述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我相信它在这方面能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出了解这种疾病本身。——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在儿童医院的工作中接触过与《隐谷路》中故事类似的家庭,但这本书揭示的苦难比我既往了解到的还要深重许多倍。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李清晨,外科医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种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脑疾病。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对遗传与基因爱恨交加的世纪。从一开始对基因的无比崇拜,到纳粹灭亡后所有人都对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讳莫如深,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隐谷路》提供了一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绝佳资料,一个被疾病困扰的大家族。在逐渐揭开精神分裂症神秘面纱的同时,医生也发现了各种药物,可以逐渐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痛苦。人类也许暂时还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的孜孜探索终将使人类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科尔克(Robert Kolker)
畅销书作家、调查记者,深度报道作品见于《彭博商业周刊》《连线》《纽约时报杂志》等著名媒体。他的调查报道曾获哈里·弗兰克基金会2011年度刑事司法杰出报道奖,另有作品获美国全国杂志奖提名。
由于其调查记者的背景,科尔克的作品擅长营造悬疑感并以人性化的叙事方式打动读者。2020年,他的长篇报道《坏校监》被美国精品电视电影频道HBO改编为电影《坏教育》并获得数十项奖项和提名。他的非虚构类作品《失踪的女孩:一桩仍未解开的美国迷案》在出版后获得各界一致好评,入选《时代》周刊“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真实犯罪题材图书”书单和《纽约时报》“年度100本值得关注的图书”书单,并在2020年被著名流媒体网飞改编为同名电影。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种反文化现象的根源要追溯到反精神病学运动。在十多年前,一批精神病治疗师几乎不假思索地完全拒绝接受关于精神失常的传统假说。50年代,让-保罗·萨特提出,妄想只是一种超越“现有的平庸”并迎接想象世界的极端方式。1959年,受萨特和其他存在主义者的影响,反传统的苏格兰精神病学家罗纳德·莱恩在《分裂的自我》一书中指出,精神分裂症是遭受创伤的灵魂对自我的保护行为。莱恩曾言辞尖锐地谴责说:“额叶切除手术和镇静剂在病人体内圈出了一座疯人院。”他认为精神病分裂症病人退缩到了自己的世界中,因为他们不想招致他人的关注,以此保护自己的自主权。毕竟,病人主动变成石头,总好过被别人变成石头。1961年,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出版了著作《精神病院》。他在书中探究了精神病院中的生活,并得出结论:是医院将疾病的概念灌输给了病人,而不是反过来的情况。同年,芬兰精神病学家马蒂·奥拉维·西伊拉拉(Martti Olavi Siirala)指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就像先知,能看到社会的神经官能症——我们集体无意识的共同精神病。还是同一年,反精神病学运动的教父托马斯·沙茨出版了他最著名的作品《精神病的神话》,书中称精神病是掌权者用来对付被剥夺了选举权的人的一种概念,是将有不同思想的社会群体去人性化并投入贫民窟的一种手段。 一年后的1962年,一本小说横空出世,使反精神病学运动进入了社会主流。《飞越疯人院》描述了一家州立精神病医院中的残酷现实,暗喻社会管控和权力压迫。小说讲述了“麦克”——兰道尔·帕特里克·麦克默菲,一个轻微犯罪分子和具有自由精神的反叛者,在疯人院里与医护人员斗智斗勇,最后被恶毒的权威力量击败的故事。在被拍成电影前,《飞越疯人院》就已经成为反文化运动的奠基性迷思,与电影《逍遥骑士》和《雌雄大盗》一样浪漫而影响深远,极好地解释了世界的运行方式,揭露了扼杀上一代人文化的原因。 当然,再往回深溯,社会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
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推荐序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隐谷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隐谷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6 条 )

精神世界的Hidden Valley
论坛 · · · · · ·
精神分裂家庭的苦难 | 来自希默 | 2 回应 | 2022-12-10 17:41:12 |
一本好书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在是太低级了。 | 来自周末不洗头 | 2022-10-06 19:37:09 | |
第37章开始“马特”的名字被打成“马修” | 来自优质大白兔 | 4 回应 | 2022-08-01 12:32:06 |
如果精神分裂基因携带者又刚好有胆碱能性荨麻疹的... | 来自瓶装茄子 | 2022-08-01 12:31:16 | |
牛奶的过量摄入可能是病因之一 | 来自Jonathan | 7 回应 | 2022-07-14 16:10:56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Doubleday (2020)8.9分 177人读过
-
-
Random House Large Print (2020)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心理学】 (爱玛·包法利)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海无涯 (佾云)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豆瓣9分以上书籍(5000+人评价) (慧心未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隐谷路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Clytemnestra 2022-04-03 19:24:19
精神病学界史+家族传。 印象片段:缝鹰眼,自称圣灵感孕的施瑞伯。‖由20c50s流行的“精神分裂妈妈”概念想起《我想结束这一切》Lucy与Jake的讨论,“那是厌女噱头、弗洛伊德式胡说八道”,丧偶育儿罢了。但不得不说《隐谷路》的咪咪一度让我气闷,囤猫癖型繁殖癌+无视/无为(忽略啄序关系下的兄弟欺凌、弱化女儿的真切情感)+压制/掩盖(隐瞒病情)。 ①先天vs后天。厌女的精神分析解释、反精神病学运动、... 精神病学界史+家族传。 印象片段:缝鹰眼,自称圣灵感孕的施瑞伯。‖由20c50s流行的“精神分裂妈妈”概念想起《我想结束这一切》Lucy与Jake的讨论,“那是厌女噱头、弗洛伊德式胡说八道”,丧偶育儿罢了。但不得不说《隐谷路》的咪咪一度让我气闷,囤猫癖型繁殖癌+无视/无为(忽略啄序关系下的兄弟欺凌、弱化女儿的真切情感)+压制/掩盖(隐瞒病情)。 ①先天vs后天。厌女的精神分析解释、反精神病学运动、激素-应激假说、脆弱性假说、双咔测试、表观遗传学景观模型;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氯丙嗪、氯氮平)。②再定义精神分裂症,是共通症状,而非单一疾病;神经多样性。 以及,2022年4月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整了。我还是得在Rue Cromwell的学术旋转木马上,并沟通,拒绝咪咪一样的回避型策略。 (展开)
9 有用 空调徐伦子 2022-04-03 23:31:46
感谢加尔文一家的苦难和慷慨,感谢调查记者的契而不舍,医学的发展是人类之光。
13 有用 Reed 2022-04-06 13:09:22
多恩和咪咪美式荣耀理念,挡住了孩子们最后一条自知力生路。精神分裂症患者本就迷失在自我里无法自拔,而家庭环境里自始至终缺少的内省与亲密沟通,使得孩子们无法在分裂的自我里寻找到更普世的意义与价值,而被迫沉沦在琐碎的目标里疯掉。 早期精神分裂症治疗理念的自相矛盾,加剧了这一家庭的悲剧,越发典型。 【文中的一些阐述也极为不可思议,例如这个家庭生育如此多孩子的问题,从母亲咪咪的角度阐述:从小,咪咪就学会... 多恩和咪咪美式荣耀理念,挡住了孩子们最后一条自知力生路。精神分裂症患者本就迷失在自我里无法自拔,而家庭环境里自始至终缺少的内省与亲密沟通,使得孩子们无法在分裂的自我里寻找到更普世的意义与价值,而被迫沉沦在琐碎的目标里疯掉。 早期精神分裂症治疗理念的自相矛盾,加剧了这一家庭的悲剧,越发典型。 【文中的一些阐述也极为不可思议,例如这个家庭生育如此多孩子的问题,从母亲咪咪的角度阐述:从小,咪咪就学会掩盖人生中痛苦与失意,失去父亲,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等。以前,她总觉得自己遭到抛弃,而现在她可以亲自创造出能陪伴自己的人。】 想到了约翰·纳什自我胜利的方式,内省并始终能保留有一处清明之境在心中何其重要,世界是纷乱的,身心又怎能完全避免,但至少应保有一处自我停留的平静自洽的港湾,避免灵魂先于肉体死亡。 (展开)
109 有用 邓安庆 2021-11-19 10:51:51
一口气看完的,算是今年读过的“最恐怖”的非虚构作品了。一家人十二个孩子,六个身患精神分裂症(每一个症状都不相同),生活在其中,简直是炼狱一般的存在,尤其是最后出生的两个女孩,她们饱受家庭暴力,还有哥哥的性侵,还好最后从泥淖中挣脱了出来,虽然内心创伤无法抚平。除开家庭这条线外,另外一条线是医学界对于精神病的认知探索过程(科学家们从这家人身上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信息),期间充满了曲折和挫败,当然也有... 一口气看完的,算是今年读过的“最恐怖”的非虚构作品了。一家人十二个孩子,六个身患精神分裂症(每一个症状都不相同),生活在其中,简直是炼狱一般的存在,尤其是最后出生的两个女孩,她们饱受家庭暴力,还有哥哥的性侵,还好最后从泥淖中挣脱了出来,虽然内心创伤无法抚平。除开家庭这条线外,另外一条线是医学界对于精神病的认知探索过程(科学家们从这家人身上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信息),期间充满了曲折和挫败,当然也有长足的进展。作者下了很多工夫,全书读来引人入胜。 (展开)
2 有用 王小差🐺 2022-04-06 16:50:22
读完感慨万千的一本书。本书介绍了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这个家庭的特殊之处在于这家有12个孩子(这本身就超乎常规了),其中还有6个男孩患了精神分裂症。这本书两条线索,一条是介绍了这个家庭的经历,另一条是介绍医学界对精神疾病的研究发展史。最终两条线索得以汇合,这个不幸家庭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极佳的实验样本。当下精神分裂症还没有最终的定论,甚至也无法确定这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症状”,也无法确定是通过... 读完感慨万千的一本书。本书介绍了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这个家庭的特殊之处在于这家有12个孩子(这本身就超乎常规了),其中还有6个男孩患了精神分裂症。这本书两条线索,一条是介绍了这个家庭的经历,另一条是介绍医学界对精神疾病的研究发展史。最终两条线索得以汇合,这个不幸家庭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极佳的实验样本。当下精神分裂症还没有最终的定论,甚至也无法确定这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症状”,也无法确定是通过遗传还是后天获得的。但通过对患病家庭的研究,已经初步定位于CHRAN7和SHANK2两条基因,也知道孕妇服用胆碱和青春期心理辅导对预防的作用。我个人相信,这类精神疾病的病因中后天的环境影响是很大的,而且并不是等到一个青少年被诊断为“精神分裂”之后,患者的成长环境才被社会所关注。 (展开)
0 有用 人五人六 2023-02-06 12:33:24 北京
前半部分对我来说更为引人入胜。驯鹰作为一个多面性的意象贯穿全书,展现了咪咪多恩对于育儿生活的期待是如何粗浅与自欺欺人。本书也帮助梳理了一些早期精神分裂研究的时间线和医疗工作者的思考,非常有趣。另,宗教是痛苦人类的最终归宿,精神分裂者的导火索和温柔乡。
0 有用 沽上凡人 2023-02-05 19:53:40 北京
今年个人阅读top1预定。用微信读书听了近一个月,本以为会很艰涩,事实上却通俗易懂。全书共两条主线,明线是加尔文一家十二个子女与精神疾病的斗争,暗线是学界对精神疾病认知和治疗方法的发展。不论是故事,还是科普,都值得称赞。感谢玛格丽特和琳赛姐妹不辞辛劳地为家人奔走,感谢作者愿意费尽心力将这个故事写下来,感谢译者用流畅的文字译入国内。作者在《致谢》中的最后一句话更值得珍藏:“谢谢我珍爱的妻子克里斯滕,... 今年个人阅读top1预定。用微信读书听了近一个月,本以为会很艰涩,事实上却通俗易懂。全书共两条主线,明线是加尔文一家十二个子女与精神疾病的斗争,暗线是学界对精神疾病认知和治疗方法的发展。不论是故事,还是科普,都值得称赞。感谢玛格丽特和琳赛姐妹不辞辛劳地为家人奔走,感谢作者愿意费尽心力将这个故事写下来,感谢译者用流畅的文字译入国内。作者在《致谢》中的最后一句话更值得珍藏:“谢谢我珍爱的妻子克里斯滕,谢谢你的爱、美和启发。我把所写的一切都献给你。”如果对这类作品感兴趣,可以顺便玩一下《伊迪丝·芬奇的记忆》。 (展开)
0 有用 静止光线 2023-02-05 18:19:05 瑞士
从加尔文一家出发,探讨对精神分裂症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从零到一的认识,更说明了后天环境/早期干预对一个潜在易感者可能造成天差地别的影响。感谢这本书、感谢书中的Mary/Lindsay让我和或许许多其他读者对这种病症和其患者减少了几分带有色眼镜的认知(包括恐惧),能够更加包容与理解。
0 有用 井邑 2023-02-05 12:56:31 辽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摧毁一个人,能改变一个人,也能修复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也定义了一个人。 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周遭的人使我们成其为人。”
0 有用 ☪︎⋆ 2023-02-05 10:47:53 河南
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情感变化让人很感兴趣。srds,有精神分裂症的哥哥们其实是伤害了其他人的(暴力,杀死女友,性侵妹妹),所以说怎么能完全不害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