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戴老师的分析自然是有道理的,把感甄说坐实是会影响、限制对作品的体验。然而感甄说的形成机制我认为并不难解,也并不取决于顾恺之、李善。曹子建和甄皇后都是狗不食其唾余之人的受害者,《洛神赋》中的“守礼”也是恐怖政治使然。后世之人自然对他们一并寄予同情,这也是一种对虐政的强烈控诉。狭隘猥琐如蒲松龄对甄后不能同情,却也对曹操曹丕父子深恶痛绝。感甄说其实是文人处理后的情绪潜流,是社会上下共享的价值观的一种反映。
看完本书后,又把解之老师《“洛神”赋图的创作与批评》拿出来读了一遍。《洛神赋》和《赤壁赋》的文图关系堪称中国古代文图史个案研究的双璧。戴老师提出,在赋转为图的过程中,本为无形的“余”变成了与神女“势均力敌”的君王形象,赋中的“余”与“她”变成了图中的“他”与“她”。随着《洛神赋图》的流行,也就为“感甄说”提供了“想象和穿凿的基础”(p232)。而戴老师在第五章中离析出来的“守礼”“言情”“对丽人的赞美”三大声部,以表现的先后次序论,文与图是相反的。且正因为图很难表现“守礼”,对丽情的描绘、感甄传说的笼罩,使《洛神赋图》存在创作与接受的反差:一方面,人们热衷于创作《洛神赋图》;另一方面,出于道德规约,又不得不对感甄说笼罩下的《洛神赋》进行批判。
装帧加一星
戴老师深入浅出,但是在文本细读和具体比对上还是有所欠缺
本书将文学文本、书法、绘画放在一起讨论,最终解构了“感甄说”,认为“感甄说”的出现其关键性的原因是《洛神赋》被绘制成《洛神赋图》而由此将赋中无形的第一人称描绘成了有形的君王乃至曹植本人。至于《洛神赋》之本意,作者借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探讨了其文本本身存在的复杂性、混沌性,但也认为曹植在这种混沌背后仍存在清晰的思想与自我定位,那就是“守礼”,这“守礼”是邂逅女神而能自制,这“守礼”是他自觉又无奈地要去保持的一种政治姿态。
流动的文学史与艺术史。
写得真棒,把曹植写《洛神赋》的历史脉络介绍得很清楚,完成感甄的解构和守礼的重构。从绘画中人物的关系重新导回文本真是精彩!还有这本书的装帧,也注意到了《洛神赋》已经不是一件单一的文学作品。内封是传顾恺之的画,后附赵子昂楷书洛神赋👍
戴老师真的很厉害,是一个被低估的学者。
放置在历史背景中,对曹植《洛神赋》的接受作了解读,很有启发!
一场有趣的考据之旅。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细细品味。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近之既妖远之有望;轻云蔽月流风回雪;王羲之的字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羊欣的字如大家婢女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文学书法绘画三界典范;
裝幀好
写得相当好的一本科普类学术著作,从梅兰芳先生的《洛神》戏出发,讲述洛神赋的文本解读与戏曲舞台、书法绘画之间的贯通与影响,文字亲和又不失深度,亦仿佛传达出些《洛神赋》传播小史的意味。
外封可取下展开为《洛神赋图》之局部大图,末附赵子昂行书《洛神赋》。书本身很流畅可读。
还挺有意思的
就是天涯论坛或者微信公众号那种普及文章,居然被称为“十年心血之作”?
几乎只有前言精彩,中唐以降横空出世的植甄小说,上世纪梅兰芳的洛神戏曲,自古代至民国学者对洛神感甄说之辨伪,本质是被民间传说抢夺话语权的文化焦虑。《洛神赋》确是层累的、习作的,但以文学之混沌性而对本事讳莫如深,又显得太过拘束,植之主旨是安分守礼,我们的解读也要安分守礼,人间大不痛快。行文略显枝蔓。情怀加星。
以“守礼”驳“感甄”与“思君”旧说,为《洛神赋》之新解。开篇以梅兰芳《洛神》演出盛况为序,引人入胜。往前追溯宓妃传说与神女源流,向后则《洛神赋》传播史之书画赋同步路径。进而指出洛神赋的“变形”,乃是由赋入画后,导致本是虚拟主体的“余”跃然纸上,化为陈思王视角之自述。而又考甄后史事,与陈思王未见交集。“宓妃留枕魏王才”的凄婉爱情,或是后人对历史中才华横溢的失败者给予同情的投射,也因其悲剧性方能千古传颂。然而,如将《洛神赋》只看作一篇并无本事隐喻的文赋,仅从曹子建人到中年历经世变后的心境转换的角度析读,或许更切近史实,但似也并未完全摆脱“索隐”派,毕竟“守礼”也属于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际的政治表达传统。
作者后记中呼唤“文学研究范式需要一再突破”,隐隐有种本作即是一种再突破的研究范式的自况之意,奈何本作却是生凑成“九”的平庸之作,真是莫大讽刺。
一股北美汉学味儿,但又没人家的手段。结语陈义不谬而内质不称。所附书画更好看。
> 《洛神赋》九章
5 有用 枕流 2022-02-12 01:14:47
戴老师的分析自然是有道理的,把感甄说坐实是会影响、限制对作品的体验。然而感甄说的形成机制我认为并不难解,也并不取决于顾恺之、李善。曹子建和甄皇后都是狗不食其唾余之人的受害者,《洛神赋》中的“守礼”也是恐怖政治使然。后世之人自然对他们一并寄予同情,这也是一种对虐政的强烈控诉。狭隘猥琐如蒲松龄对甄后不能同情,却也对曹操曹丕父子深恶痛绝。感甄说其实是文人处理后的情绪潜流,是社会上下共享的价值观的一种反映。
2 有用 入王舟 2022-01-23 01:13:44
看完本书后,又把解之老师《“洛神”赋图的创作与批评》拿出来读了一遍。《洛神赋》和《赤壁赋》的文图关系堪称中国古代文图史个案研究的双璧。戴老师提出,在赋转为图的过程中,本为无形的“余”变成了与神女“势均力敌”的君王形象,赋中的“余”与“她”变成了图中的“他”与“她”。随着《洛神赋图》的流行,也就为“感甄说”提供了“想象和穿凿的基础”(p232)。而戴老师在第五章中离析出来的“守礼”“言情”“对丽人的赞美”三大声部,以表现的先后次序论,文与图是相反的。且正因为图很难表现“守礼”,对丽情的描绘、感甄传说的笼罩,使《洛神赋图》存在创作与接受的反差:一方面,人们热衷于创作《洛神赋图》;另一方面,出于道德规约,又不得不对感甄说笼罩下的《洛神赋》进行批判。
2 有用 小昭 2022-03-03 20:47:25
装帧加一星
1 有用 春与 2022-03-16 22:50:16
戴老师深入浅出,但是在文本细读和具体比对上还是有所欠缺
0 有用 阿辽沙 2022-01-31 00:17:49
本书将文学文本、书法、绘画放在一起讨论,最终解构了“感甄说”,认为“感甄说”的出现其关键性的原因是《洛神赋》被绘制成《洛神赋图》而由此将赋中无形的第一人称描绘成了有形的君王乃至曹植本人。至于《洛神赋》之本意,作者借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探讨了其文本本身存在的复杂性、混沌性,但也认为曹植在这种混沌背后仍存在清晰的思想与自我定位,那就是“守礼”,这“守礼”是邂逅女神而能自制,这“守礼”是他自觉又无奈地要去保持的一种政治姿态。
0 有用 阿墟 2021-12-16 13:16:51
流动的文学史与艺术史。
0 有用 楠腔北调 2021-12-20 20:23:12
写得真棒,把曹植写《洛神赋》的历史脉络介绍得很清楚,完成感甄的解构和守礼的重构。从绘画中人物的关系重新导回文本真是精彩!还有这本书的装帧,也注意到了《洛神赋》已经不是一件单一的文学作品。内封是传顾恺之的画,后附赵子昂楷书洛神赋👍
1 有用 岐江蓝调 2021-11-16 10:01:41
戴老师真的很厉害,是一个被低估的学者。
0 有用 梅土豆 2021-12-31 10:00:04
放置在历史背景中,对曹植《洛神赋》的接受作了解读,很有启发!
0 有用 。 2021-12-26 22:10:31
一场有趣的考据之旅。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细细品味。
1 有用 烟斗客甲 2021-10-30 13:38:59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近之既妖远之有望;轻云蔽月流风回雪;王羲之的字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羊欣的字如大家婢女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文学书法绘画三界典范;
0 有用 ERROR_SUCCESS 2022-01-09 23:33:11
裝幀好
3 有用 墨绪 2021-11-04 00:15:28
写得相当好的一本科普类学术著作,从梅兰芳先生的《洛神》戏出发,讲述洛神赋的文本解读与戏曲舞台、书法绘画之间的贯通与影响,文字亲和又不失深度,亦仿佛传达出些《洛神赋》传播小史的意味。
1 有用 虫臂观生 2021-11-24 21:59:35
外封可取下展开为《洛神赋图》之局部大图,末附赵子昂行书《洛神赋》。书本身很流畅可读。
0 有用 黃小螭 2022-01-17 21:57:40
还挺有意思的
0 有用 喝水没烦恼 2023-05-13 23:21:53 重庆
就是天涯论坛或者微信公众号那种普及文章,居然被称为“十年心血之作”?
0 有用 園田蕪狐 2023-06-04 10:36:21 陕西
几乎只有前言精彩,中唐以降横空出世的植甄小说,上世纪梅兰芳的洛神戏曲,自古代至民国学者对洛神感甄说之辨伪,本质是被民间传说抢夺话语权的文化焦虑。《洛神赋》确是层累的、习作的,但以文学之混沌性而对本事讳莫如深,又显得太过拘束,植之主旨是安分守礼,我们的解读也要安分守礼,人间大不痛快。行文略显枝蔓。情怀加星。
3 有用 1N 2023-10-05 01:21:53 北京
以“守礼”驳“感甄”与“思君”旧说,为《洛神赋》之新解。开篇以梅兰芳《洛神》演出盛况为序,引人入胜。往前追溯宓妃传说与神女源流,向后则《洛神赋》传播史之书画赋同步路径。进而指出洛神赋的“变形”,乃是由赋入画后,导致本是虚拟主体的“余”跃然纸上,化为陈思王视角之自述。而又考甄后史事,与陈思王未见交集。“宓妃留枕魏王才”的凄婉爱情,或是后人对历史中才华横溢的失败者给予同情的投射,也因其悲剧性方能千古传颂。然而,如将《洛神赋》只看作一篇并无本事隐喻的文赋,仅从曹子建人到中年历经世变后的心境转换的角度析读,或许更切近史实,但似也并未完全摆脱“索隐”派,毕竟“守礼”也属于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际的政治表达传统。
0 有用 穆霒 2022-05-28 07:16:25
作者后记中呼唤“文学研究范式需要一再突破”,隐隐有种本作即是一种再突破的研究范式的自况之意,奈何本作却是生凑成“九”的平庸之作,真是莫大讽刺。
0 有用 去年胜赏曾孤倚 2022-11-28 20:58:29 湖北
一股北美汉学味儿,但又没人家的手段。结语陈义不谬而内质不称。所附书画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