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百年不遇的疫情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气候变化问题愈加受到重视。中国政府宣布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不仅需要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协力,也需要国家间加强合作。那么,中国实现碳达峰的峰值目标在什么水平?实现碳中和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又会带来哪些投资和发展机遇?政府、企业、个人如何做才能实现双碳目标?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书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就中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具体措施和影响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首先,总量方面,2030年碳排放峰值在什么水平?本书研究认为,峰值目标设定不宜过于刚性,而更适宜设定为一个区间,2030年中国净碳排放峰值水平为99亿~108亿吨。其次,结构方面,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本书在“绿色溢价”框架下,以八大高排放行业(能源、制造、交通运输等)为重点分析对象,提出了“碳中和之路=碳定价+技术进步+...
百年不遇的疫情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气候变化问题愈加受到重视。中国政府宣布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不仅需要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协力,也需要国家间加强合作。那么,中国实现碳达峰的峰值目标在什么水平?实现碳中和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又会带来哪些投资和发展机遇?政府、企业、个人如何做才能实现双碳目标?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书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就中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具体措施和影响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首先,总量方面,2030年碳排放峰值在什么水平?本书研究认为,峰值目标设定不宜过于刚性,而更适宜设定为一个区间,2030年中国净碳排放峰值水平为99亿~108亿吨。其次,结构方面,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本书在“绿色溢价”框架下,以八大高排放行业(能源、制造、交通运输等)为重点分析对象,提出了“碳中和之路=碳定价+技术进步+社会治理”的思路,以兼顾经济增长与碳中和的目标。最后,路径方面,本书对绿色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绿色城市等领域的碳中和之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事关人类共同命运和代际利益平衡,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与增长动力切换,也事关地方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事关企业生产方式升级和个人生活观念优化。本书立足经济,聚焦政策,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对于公共政策、实体经济、金融投资等领域的读者都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中国SHOU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为境内外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提供综合化、一站式的全方位投资银行服务。
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公司高度重视研究,自诞生之初就设立了研究部,在国内最早建立卖方研究体系,开创基本面研究先河,树立“一个团队、全球市场”的跨境研究典范。凭借广泛的覆盖范围、严谨的研究方法、独立客观的态度、透彻前瞻的观点,中金公司研究部在国内外市场确立了国际水准研究机构的地位,在客户中赢得了“中国专家”的声誉。
中金研究院,中金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11月,定位于新型高端智库,以服务公共政策研究与决策为导向,聚焦经济金融领域,把握前沿行业动向,搭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纽带。中金研究院与中金公司研究部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公司业务发展。
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管理委员会主席黄朝晖先生担任中金研究院院长,首席...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中国SHOU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为境内外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提供综合化、一站式的全方位投资银行服务。
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公司高度重视研究,自诞生之初就设立了研究部,在国内最早建立卖方研究体系,开创基本面研究先河,树立“一个团队、全球市场”的跨境研究典范。凭借广泛的覆盖范围、严谨的研究方法、独立客观的态度、透彻前瞻的观点,中金公司研究部在国内外市场确立了国际水准研究机构的地位,在客户中赢得了“中国专家”的声誉。
中金研究院,中金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11月,定位于新型高端智库,以服务公共政策研究与决策为导向,聚焦经济金融领域,把握前沿行业动向,搭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纽带。中金研究院与中金公司研究部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公司业务发展。
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管理委员会主席黄朝晖先生担任中金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先生担任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
目录 · · · · · ·
前 言/ 彭文生
总论篇
第一章 绿色溢价致中和
第二章 平衡效率与公平:卡尔多改进?
第三章 碳定价的能与不能
第四章 绿色金融:厘清功能与空间
行业篇
第五章 绿色技术:从量变到质变
第六章 绿色能源:破茧重生
第七章 绿色制造:高排放领域的减排之路
第八章 绿色交通:清洁能源是治本,节能减排是辅助
第九章 绿色生活:开启消费与社会治理新篇章
第十章 绿色城市:通往低碳的规划与治理
第十一章 绿色科技:接棒能效管理
展望篇
第十二章 绿色投资:新趋势、新方向
第十三章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与中国担当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非电领:能和碳捕捉是可行的碳中和技术 非电碳中和是迈向能源碳中和的最后一步。目前只有通过碳捉和氢能两种形式来完成,碳捕捉的应用比例或将更高,并且主要应用在大宗环节,而氢能的应用则可能在交通运输、化工领域。两个技术有不同的应用场,需要同步发展 工业上碳捕捉更为合适。对于部分工业(化工、金属与非金属治炼、造纸等行业)需要通过燃烧能源的使用形式也难以被电能满足。碳捕捉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融合当前的能源技术,仅需在尾端加上碳提装置,帮助中和排放,在应用上比氢能更便捷,不需要针对氢能应用新的工业生产技术 交通运输、化工领域用氢能或许更有优势。可以看到,在能源的利用领域还是有很多的能源需求无法用电来替代的,不仅仅是电力的成本题,也是其利用能源的形式所致,比如长距离交通领域(航空和航运)的能源使用难以通过电能实现。而拥有高能量密度的氢能,可能是最可行的非化石能源替代解决方案。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绿色能源:破茧重生 -
碳捕捉 根据当前工艺路线预测角度,部分行业的化石原料、燃料无法用电能或氢能取代。因此,基于各行业组测算反推,可能需要保留约29%的石能源消费,相当于134亿吨标准煤,等价于34亿吨碳排放。 水泥。根据高长明等学者的预测,全国水泥工业的TSR(热量替代率)将在2030年达到25%,在2050年达到70%。但即便在工艺技术送代假设下,单吨水泥在碳酸钙工艺环节仍将释放0。36吨碳,燃料阶段也仍有08吨碳排放。即使考虑凭借循环利用和整体基建开发减少推动水泥总产量,剩余二氧化碳仍将需要通过碳捕捉来抵消。 钢铁。从潜在技术路线角度,如果用高炉直接还原铁,消除化石燃料使用存在一定可行性,但从工艺角度来说也有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因此中金大宗商品组仍然基于需要化石燃料,以及作为化石原料的重要还原剂的炭的情形进行碳中和测算。 铝。由于氧化铝工艺无法避免化石燃料的使用,所以需要通过碳捕捉来抵消。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绿色能源:破茧重生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碳中和经济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碳中和经济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碳中和经济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碳排放汽车行业相关要点
> 更多书评 8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食通君的小书架 (食通社)
- 金融经济读本 (午夜de玫瑰)
- 书 (星光荡开宇宙)
- 一晚上可以收集多少东西 (HibiscusSryia)
- 行业类学习书单 (慕苏风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8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碳中和经济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二猫掌柜 2021-10-18 20:54:47
数据详实,非常有参考价值,作为公益环保领域的从业者,深有启发。里面有很多思考和经济学分析,阅读比较有难度,可作为参考。
2 有用 dandelife 2022-02-25 09:02:31
有助于了解碳中和的概念,了解相关产业。 经济学部分的分析很专业,学术范儿。
0 有用 王小花 2022-01-12 21:57:36
用了绿色溢价的框架,分析能源替代和各行业和领域(电力、制造、交通、生活、城市、科技)碳中和的成本,数据分析比较可靠。 总的来说减少碳排放的两类方法:一是经济活动电气化,不能电气化的部分使用氢能或者核能代替,无法代替的部分用CCS;二是发电方式从传统能源转化为非化石能源。未来的能源结构,新能源+储能(太阳能为主)。 对碳税和碳交易的分析不错,论述了两种机制的适用场景,建议不同行业(根据优先度和排放量... 用了绿色溢价的框架,分析能源替代和各行业和领域(电力、制造、交通、生活、城市、科技)碳中和的成本,数据分析比较可靠。 总的来说减少碳排放的两类方法:一是经济活动电气化,不能电气化的部分使用氢能或者核能代替,无法代替的部分用CCS;二是发电方式从传统能源转化为非化石能源。未来的能源结构,新能源+储能(太阳能为主)。 对碳税和碳交易的分析不错,论述了两种机制的适用场景,建议不同行业(根据优先度和排放量)制定不同碳价,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感觉难度太大。 (展开)
0 有用 沁心先生 2022-01-04 15:52:26
人口从农村到城市,城镇化富了房地产;生活从线下到线上,信息化富了互联网;能源从黑色到绿色,低碳化富了新能源。
1 有用 海 2022-03-13 12:58:58
看了前七章 还不错 非常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