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卷《无可怀疑之颠覆的小书》
时至今日,我是否知道,睁眼、闭眼、躺下、移动、思考、做梦、言说、缄默、写作、阅读,都是颠覆的行为和表现?我是否知道,觉醒刚刚打乱了睡眠的程序,思索追击虚无以求将其征服,中断的话语正径自展开,沉默和阅读在每个语句中再次质疑书写?
我是否也知道,颠覆存在着多重层级,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并不真正具有颠覆性?我是否也知道,在这种非怀疑的气氛中,当我们并不专注于存在且受惠于我们的自然行为时,我们四周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些?
每时每刻,生命崛起反抗死亡,思想崛起反抗非思想,写作中的书反抗已写就的书。
面对暗中的颠覆行为,我们承担起的存在、思考和书写将带领我们去间接寻求内在的平衡,最终,通过那些颠覆行为在我们内心的自由对抗,我们将找到这种平衡。
我们就是发生这些冲突的四分五裂的场域。我们将通过在时间中分隔和限制它们对其定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与自己和谐相处。
第二卷《对话之书》
又是一本书——不是另一本——而是又是一本,仿佛对于我们的热情或在我们与作品和无限的关系中,这本书能让我们再上层楼。
我走的路是我那些书留下踪迹的路,而每本书都自觉自愿地成为了界桩铺设者。
对无限而言,它们是牺牲者。
一个女人进了家门。
她问那位既在等她又未真正期待她的人,他是否知道她为了生存本想拥有的那个名字。
面对后者的沉默,她溜走了,永远消失了。
所有对话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无法向他人揭示本真的自我。面对众多异乡人的异乡人。
但对话仍在继续,确切地说,在本书构筑的沉默中,对话无非是两句无力的话语为寻求自身真相而进行的绝望的对抗。
第三卷《旅程》
毫无疑问,在旅程的这个点上,我同样需要精确和客观——但我们能做到客观么?——以便重新思考我与犹太教和书写之间的关系。
献给从本书经过并从中认识了自己的某种犹太教——我强调得是否足够?
这些页面本可以日记的形式写成。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所有思考都是思辨性的。我们首先质疑的就是我们杜撰出的东西。
谁能说这一杜撰本身不真实?不管怎么说,它是获取真实的唯一途径。
本书没有答案。一切都有待于获得,一切都有待于再学习。
第四卷《分享之书》
以这个问题抵近分享:“什么属于我?”
生命的周期由死亡认可。
除了分享被赋予的一切之外,原本存在之物没有其他存在。
封印之善,即迷失之善。
乍看上去,给予或为他人献身,反过来接受他人同样重要的回赠,这便是理想状态下的分享。
但“一切”可以分享么?
一种情感、一本书、一条生命可以全部分享么?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全部分享,那么分享之外还能留下什么?在我们内心,有什么属于我们的东西将永远不再属于我们?
如果我们愿将有关生命的渴望与他人分享,唯一的办法就是摆脱孤独,摆脱虚无。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