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悲伤:伴你走过丧亲的艰难时刻 短评

热门
  • 2 一起去看日出吧 2024-01-05 16:15:08 云南

    像接受肚子饿一样接受悲痛,并勇敢地继续生活下去。

  • 2 NO ONE 2022-01-02 20:13:52

    致过去的自己,给未来的自己!

  • 1 蓝莓树莓和草莓 2023-04-18 23:56:21 北京

    五星送给那段艰难岁月

  • 2 青苔 2023-12-03 06:32:44 四川

    这不仅仅是在写悲伤疗愈,而是人际关系中的接纳、尊重、边界,是人际交流中当有的相处方式,人相互温暖但不伤害的可能。 管好自己的说教欲望,警醒人类的自我中心本能,去倾听、去看见、去欣赏他人与世界——自省。

  • 1 Shirokuma 2024-01-21 22:29:48 北京

    在艰难的时候看至少让我觉得不是孤单的

  • 1 吹个风儿 2024-01-03 13:38:53 上海

    书其实只读了一小半,囫囵吞枣的。但是在感到愤怒的时候,这本书让我感觉到被理解了。我确实感觉到自己的悲伤被否定、被抢夺了。但还没有找到好的时机和方式来跟朋友聊这件事。

  • 1 哗啦啦天在下雨 2024-02-12 15:47:27 江苏

    有些啰嗦 但有些地方很感人 建议很好

  • 2 持续降调淡出 2024-03-24 13:20:55 陕西

    在你手足无措的时候,总该有这样一本书,温柔的告诉你,没关系,这都很正常,只是一种经历。

  • 3 一块饼干 2022-09-05 03:57:22 江苏

    确实非常实用。如果悲痛欲绝的人读得进书的话,相信读书本身就很有帮助。

  • 2 瑞奇 2022-11-16 13:53:16 北京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读过一些如何安慰人的回答,惊奇的是很多观点和书中的大相径庭。对比一下,我还是觉得作者的道理更合情合理。从今天开始,安慰人不再强行共情,比如对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人安慰说:三年前我的金鱼死了,所以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这是最极端的,但不那么极端的例子同样产生了相同的效果。)

  • 0 良吉吉Bee 2024-03-14 05:01:43 美国

    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风格如此

  • 0 讨厌夏天 2023-09-19 23:08:34 重庆

    作者基于自身经历的巨大丧亲事件,觉察了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快乐霸权主义和积极霸权主义!由于整个社会对于个人成功标准的单一设置,因此成功的人必须能够克服悲伤,不管这悲伤是何种程度的丧失事件,仿佛这些丧失事件引发的悲伤是夺取成功之路上的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只要搬开就行。 这种可怕的单一标准忽视了个体生活的巨大差异,哪怕经历同样程度的丧失,悲伤也不是等同的。因此,对待悲伤也绝不可能是单一地将其视作人生发展路上的障碍。相反,悲伤的存在表明我们的人生充满爱,它是与爱同等重要的情绪,因此与爱一样并存于我们的生活。 拥抱悲伤等于拥抱痛苦中的自我,因为没有谁比我们更能明白在这巨大的丧失中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源于文化传统和宗教的对幸存者的苛责已经过多,即使安慰也是无关痛痒的。所以,要做拥抱、善待自己的第一人!

  • 0 Anton和Oz 2023-09-25 23:38:26 江苏

    和阅读《哀痛日记》的体验很类似。核心观点是丧亲的悲伤无法回避,无法改变,甚至无法被理解。人更需要和悲伤共存,而不是走出悲伤,因为它是走不出来的。 “你的生活和悲痛都是未完成的作品。你没必要把它完成,也没必要做到完美。这里只有你和带着你走到这一步的关于爱和丧恸的故事。请找到说出你的故事的方法。”

  • 0 956 2023-08-30 17:37:45 广东

    失去至亲的痛苦令人难以接受但也得去面对现实,不该压抑悲伤的情绪而是要正视它能够共处,作者从她自己以及他人的经历中得出感悟和方法,给身处悲伤的人提供该如何度过这难熬阶段的建议,应该怎样调节情绪和改善心态去处理眼前的问题,尽管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也得带着思念和爱意将未来的日子过下去。

  • 0 Dadada 2023-09-09 19:16:14 广东

    因为作者中年丧夫且为心理咨询师的经历,所以想读这本书。期待它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相似,可以体验重大丧失事件后情绪变化的整个过程。但很遗憾,文字很空洞,理念很简单,且不成体系,更像是布置了话题作业,让团体成员围绕该话题各写几段话,然后并排的拼凑在一起。第一部分,那么多的文字只是在说,接纳悲伤,不要解决悲伤。其中有趣的思考是,6个月的诊断是人为设置的,超过6个月就算是疾病了;信仰是为了让人获得某种掌控感,自己通过某种行为有力量去改变事态,而世界上更有力量的可以满足他;大家对于痛苦人的指责和否定,只是为了避免站在一边,简化成了对与错,靠近或排斥的二元关系;悲伤有两端,一端是完全陷入绝望沼泽,如反派,一端是“积极主义“,远离它、记不得。我们希望能感受痛苦,同时有足够空间喘息。

  • 0 豆豆石头墙 2024-04-19 20:08:59 广东

    喜欢作者直接地描述我们社会文化对“悲伤”的不接纳,认为要摆脱悲伤“好起来”。但悲伤本身是我们的一部分,是我们爱的延展,已经与我们融为一体。除了救赎和沉沦,我们可以选择给悲伤一个空间,关照悲伤和痛苦并与之共处。因为作者自身的亲历、众多悲痛者的书写,本书有很多共鸣的内容,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原来我没疯!好想把第三部分给我的家人看看,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他们可以用更好地方式见证陪伴我,当然现在我也在学习如何更好地支持我身边的悲伤者。前半段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疯了似”的愤怒和怨恨的能量。20240419@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 3 🐲77 2022-12-31 19:37:26 广东

    谢谢作者,谢谢美国这些发达国家有这么多科学家愿意研究人类本身,也许在中国每个人失去亲人好像就都是这样硬挺过去的。但至少我读了这些书给了我很大的安慰。

  • 0 小思念 2024-10-21 16:16:40 安徽

    爸爸离开快一年。

  • 0 禮樂 2023-01-29 22:11:03 重庆

    外公去世 心痛不已,看完后要一点点帮助。

  • 0 居心地 2023-10-31 23:55:26 浙江

    确实是在实实在在的帮助人,给经历巨大痛苦的人一个被看见的机会,体系可能没那么完善,但也是一本实用的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