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人類兩萬年來,社會、經濟、政治、道德上的演進,
取決於我們取得能源的方式!
暢銷話題作品《西方憑什麼》續作,
作者於本書中再度充滿野心地講述某些「野蠻的物質勢力」
如何侷限並決定人類兩萬年來的「文化、價值觀、與信仰」
長期價值觀變動的基礎,是由最基本的力量所驅動——能源。
作者描繪出了人類價值觀的宏觀歷史,並區分了三個接續出現的人類發展階段之中的廣大相似性。在這三個連續階段中的人類文化,則由逐漸變強的能量捕獲生產模式所判定:覓食、農耕、與化石燃料生產。這些連續出現的能量捕獲模式「決定」(或至少「限制」)了社會組織的型態,因此也控制了可能成為主流的社會價值觀。每個階段最後都會選擇自己需要的價值觀,原因除了人類的創造力,也由於相對成功的社會模式經常向外擴散,並征服其他競爭者。
他以歷史、人類學、考古學及生物學等面向出發,整合並加以編織,來說明從人類存在直...
人類兩萬年來,社會、經濟、政治、道德上的演進,
取決於我們取得能源的方式!
暢銷話題作品《西方憑什麼》續作,
作者於本書中再度充滿野心地講述某些「野蠻的物質勢力」
如何侷限並決定人類兩萬年來的「文化、價值觀、與信仰」
長期價值觀變動的基礎,是由最基本的力量所驅動——能源。
作者描繪出了人類價值觀的宏觀歷史,並區分了三個接續出現的人類發展階段之中的廣大相似性。在這三個連續階段中的人類文化,則由逐漸變強的能量捕獲生產模式所判定:覓食、農耕、與化石燃料生產。這些連續出現的能量捕獲模式「決定」(或至少「限制」)了社會組織的型態,因此也控制了可能成為主流的社會價值觀。每個階段最後都會選擇自己需要的價值觀,原因除了人類的創造力,也由於相對成功的社會模式經常向外擴散,並征服其他競爭者。
他以歷史、人類學、考古學及生物學等面向出發,整合並加以編織,來說明從人類存在直至今日,我們的價值觀如何改變,以符合人類的單一過度需求,也就是對能源的追求。
●人類價值觀的三種系統:
第一種:覓食價值觀
主要仰賴覓食野生植物與狩獵野生動物維生。
比起大多數階級制度,覓食者們經常更重視平等,且相當容忍暴力。
第二種:農耕價值觀
主要以人工栽種植物,與馴養動物維生。
農民們通常重視階級制度勝過平等,且較不容忍暴力。
第三種:化石燃料價值觀
汲取轉化為煤炭、瓦斯、與原油的化石植物中的能源,來增加活體動植物的能量。
化石燃料使用者通常都認為平等比任何階級制度都珍貴,且完全無法容忍暴力
而在作者嚴謹的五個篇章後,則有三位知名學者與世上最多產也最知名的文學人物之一提供了他們的論點。
人類憑什麼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
史丹福大學人類與科學學院副院長、古典學院主席、以及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所長。他是史丹福考古學中心的創辦人之一,並擔任兩屆的所長。
曾獲約翰.西蒙.古根漢紀念基金會、胡佛研究所、國家人文基金會、華盛頓特區的希臘研究中心、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研究所的研究獎學金,曾榮獲伯明罕大學及德堡大學榮譽學位。他在2012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坦納人文講座教授有關人類價值的課程。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每個時代都會取得所需思想
第二章 覓食者
第三章 農民
第四章 化石燃料
第五章 價值觀的演變:生物學、文化、與未來趨勢
· · · · · · (更多)
第一章 每個時代都會取得所需思想
第二章 覓食者
第三章 農民
第四章 化石燃料
第五章 價值觀的演變:生物學、文化、與未來趨勢
第六章 想像「每個時代都會取得所需思想」的意識形態 ── 艾克斯特大學古希臘文學系教授 理查.西福德
第七章 但事實為何?丈量歷史價值觀上遇到的限制 ──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 史景遷
第八章 永恆價值觀、演變中的價值觀、與自我價值觀 ── 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 克里斯汀.柯思嘉德
第九章 燈火熄滅時:文明崩壞後的人類價值觀 ── 知名作家 瑪格麗特.愛特伍
第十章 我對一切的正確觀點 ── 本書作者 伊安.摩里士
貢獻人士
參考資料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性别等级的浅表和婚姻纽带的脆弱就像是经济和政治等级的浅表和脆弱一样,似乎是觅食作为一种能量提取方式的天然性质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女人采集的食物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赤道附近,那里的植物在多数觅食者的饮食中占很大比例,但分享的风气通常意味着一个群体内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获得这些食物。比起男性农耕者,男性觅食者一般对控制女人—特别是控制女人的繁殖—不那么在乎,主要原因是与农耕者相比,觅食者能继承的东西要少得多。对大多数觅食社会而言,每个人获得野生食物的机会是均等的,无论他们的父母是谁。因此,实质性的成功大大取决于狩猎采集和建立联盟的技巧,而非实物资产的代际传承,这反过来意味着孩童的合法性问题远没有那么重要,毕竟不是只有合法后裔才能继承土地和资产的社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7页 -
两万年前,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觅食者。到500年前,践行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只剩下不到1/10,他们被迫退守在仅占地球1/3的区域。而如今,觅食者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远低于1%。这少数遗族大多被禁锢在农耕者们不待见的蛮荒之地,如卡拉哈里沙漠和北极圈,或是人类仍未征服的神秘疆土,如亚马孙和刚果的雨林。然而,就算是这些偏远的领地也会引发化石燃料使用者的经济或政治野心,也就是说现代政府、市场和品位的影响力已近乎无处不在,除当代最孤立的觅食者之外无幸免。(1986年在坦桑尼亚,令我最惊奇的一幅景象是一个手持长矛的马赛人猎手喝着可口可乐等待返回营地的公交车,肩上还扛着他的猎获。实际上这绝非罕见;到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狩猎—采集者都过着借助于化石燃料的觅食生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人類憑什麼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价值观的简化论是可怕的


《人类的演变》:历史学的“大工厂时代”

从“不该如此”到“为何如此”

能源层次决定文明层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以所使用能量的等级作为文明程度的划分让人眼前一亮。一切的行动都是需要消耗能量,这是物理学做功与能量转换关系限制的,一切的行动都是消耗能量为代价。而能够运用不同层次的能量,也大体决定了这个文明的程度。例如农业社会及之前的年代,所有能量的来源都来自于太阳... (展开)
当我们谈三观不合时我们在说什么

人类价值观近似于基因的变化:为生存而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18读记31#伊恩•莫里斯,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人类的演变》是他2016年的新作,阐述人类的价值观演变,以“通过道德体系和环境间(社会、智力和体力)的往复互动,加之以外部冲击,我们价值观的变化方式近似于基因的变化”为假设,提出在“人类过去的两万年...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中信出版社 (2016)7.4分 233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中信出版集团 (2024)7.4分 19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kindle 2 (甜賽)
- 买书如山倒(社会学) (Clark’s Mummy)
- 繁体 (Batterbee)
- 书单|已下載的電子書籍一覧2 (eien99)
- 书单|达观利通 (辛彬)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人類憑什麼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Jiang 2022-01-19 23:32:03
作者能源模型的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