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李海鹏作序,陈嘉映 梁文道 罗新 严飞 班宇诚挚推荐
————
☆《好奇心日报》《小鸟文学》创始人,知名媒体人伊险峰、杨樱首度出书
☆ 以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照见中国社会三十年沧桑巨变
☆ 一个昨日世界,但你并不陌生:两个家庭、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近距离观察普通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探寻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社会根源
——“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为什么精神却荒芜了?”
☆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历史学家 罗新
☆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
——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是什么决定了普通人的命运?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李海鹏作序,陈嘉映 梁文道 罗新 严飞 班宇诚挚推荐
————
☆《好奇心日报》《小鸟文学》创始人,知名媒体人伊险峰、杨樱首度出书
☆ 以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照见中国社会三十年沧桑巨变
☆ 一个昨日世界,但你并不陌生:两个家庭、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近距离观察普通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探寻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社会根源
——“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为什么精神却荒芜了?”
☆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历史学家 罗新
☆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
——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是什么决定了普通人的命运?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而透过个体在历史中的沉浮,我们也将窥见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一部社会学视野里的故事,于是,两个人、一座城、一个时代难以分割地连在一起。在汉语写作中应该是首创。
——哲学家 陈嘉映
我们究竟能在两位“成功”的东北医生身上看见什么呢?相较于影视和文字当中常见的下岗工人,他们好像完全没法代表我们想象中的东北。但令人意外,这本视野宏阔、细节饱满的著作,却不止让我们看清了东北,更看到了工业文化的内核;甚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个体生命在时代结构当中的局限与抉择。所以不嫌夸张地说,这不单是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更是几代中国人的故事。
——作家 梁文道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围绕两个医生的个体人生,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沈阳。
——历史学家 罗新
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很火,和东北失落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关注。不论是东北式的喜剧幽默,还是旧工业社会里留下的人文沉淀,好像变成了一座“富矿”,供人们挖掘和书写。本书围绕着过去四十年中沈阳的重大历史事件、工人阶级文化等,呈现了一部丰富的民间社会史。作者不仅有着深厚的讲故事能力,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站在了社会学的角度去近距离观察普通家庭和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
——社会学家 严飞
两位作者令人想起工厂车间里的调度员,制定计划,并线输出,反复确认着书写的节拍,如大雨过后倒灌的水渠,从深处返流,漫经地面,为历史与现实空间重新造影。那些不规则的图景,旁逸斜出的暗渍,列车碾过的印痕,抑或我们凝视、打捞与捕捉的动作,共同构成了一批半成品、一代人与一座城市的命运轮廓。
——作家 班宇
在书中,罗伯特·E.帕克的一条理论显得尤为刺目: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两位医生的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在事实上始终紧紧围绕这句话,在这场奋斗中调动的能量、毅力、耐心、机谋是如此之多,堪比战争所需,然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而已。
——作家、媒体人李海鹏
作者简介 · · · · · ·
伊险峰
出生于辽宁海丰张。人生第一份工作是在沈阳铁路局,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媒体,2008年创办《第一财经周刊》,2014年创办“好奇心日报”,也写东西。
杨樱
以《第一财经周刊》记者和编辑作为职业生涯起点,联合创办“好奇心日报”,现在是“小鸟文学”创始人和主编。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20 世纪
第一章 我们的主角
第二章 走进奉天
第三章 张家
第四章 王家
第二部分 张医生与王医生之一
第五章 王医生的高光时刻
第六章 张医生的门诊
第三部分 工人阶级子弟的成长
第七章 “我们”和“他们”
第八章 “社会”与奖学金男孩
第九章 男性气概和它的消逝
第四部分家庭
第十章 父亲的角色
第十一章 母亲的社会
第五部分 张医生与王医生之二
第十二章 王医生抓住了机会
第十三章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座坟墓”
第六部分 社会人
第十四章 “熟人社会”
第十五章 社会里的成功男人
第七部分 张医生与王医生之三
第十六章 王医生的房子
第十七章 张医生的爱情
第八部分 知识,尊严和自我
第十八章 缺失的人文
第十九章 王医生重入社会
第二十章 不能独自进晚餐
说明及感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鸡架就是鸡骨架,全世界的鸡骨架最终可能都流落到了沈阳,因为除了沈阳,好像也没有别的地方的人吃这玩意。面对一只鸡时,每个沈阳人都是庖丁级水准,干净完整地吃完一只鸡架,实现完全的骨肉分离,可以消耗足够多的时间,当然,与此同时也可以喝掉更多的酒。它是一种消磨时间的工具,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也帮助没有就业者度过了无边无际的漫长的绝望时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九章 男性气概和它的消逝 -
他们的“成熟”始于人生发轫时期与社会潜规则碰撞导致的心理创伤,止于一种悲剧性与喜剧性参半的尴尬状态,也就是既不能忠实于自己的真实心意,与“社会”保持距离,又掌握不了适度地沆瀣一气的复杂技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言 “社会”与沈阳人的精神世界 李海鹏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张医生与王医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5 条 )
论坛 · · · · · ·
为什么作者对杨淑霞的恶意这么大? | 来自咻咻 | 1 回应 | 2022-12-22 11:33:29 |
成为“社会人”在东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 来自郝佳西 | 2022-06-05 22:02:12 | |
一部伪非虚构? | 来自Michael_2020 | 1 回应 | 2022-05-02 13:46:24 |
【播客】文化有限Vol.109 张医生与王医生:我们都... | 来自琥珀BOOK | 2022-01-20 10:00:47 | |
这本书不是非虚构吗?怎么出现在虚构类热门榜里了? | 来自小岛书单 | 2022-01-03 23:32:09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医疗、卫生、药品、食品领域阅读 (左思)
- 工人阶级及相关研究(3) (🦉的瓦涅密)
- 打动我的书 (随遇而安)
- 总有那么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送你到这里)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张医生与王医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116 有用 吃自己的饭 2021-11-06 10:58:44
不能完全说一无是处的一本书。但是找两个同学做采访写成一本书还是会单薄,虽然作者也是两个人。
0 有用 Edison 2022-04-04 09:21:41
准4。这一代的中国中产不容易,除了必要的勤奋努力,大多都还逃不掉不情愿和违心。
2 有用 梅龙果冻 2022-04-06 05:32:23
既是社会学的好作品,也是文化研究的好作品,对整个东北的转型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有以小见大的分析,也不断掺杂有趣的问题“工人阶级的男性气概”“‘社会’到底指的是什么”,大量引用研究著作(似乎以英国工人阶级研究为主)以对照东北情况,也很精到。
11 有用 大西和小西 2022-04-06 07:51:27
本来真人真事的故事还挺爱看的,但是书中夹杂太多“引经据典”非得给你分析出来这个人物在怎样一种背景下,为什么有这样的性格,让我自己理解不好吗?左一个主义右一个主义之类的名词,生生把故事分开了,好像东拼西凑的一本书。
37 有用 小小 2021-11-13 14:10:23
作者是站在有节操的社会人的角度,观察两个不社会的人,如何在社会生存。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静,从小时候的打酱油,保送,高考,找工作,婚恋,除了两位医生的人生路径,还有其他家庭成员的画面,张医生哥哥的社会,妹妹的自我觉醒,爸爸的爱书,妈妈通宵糊信封跟厂长交涉,王医生,班长王新宇给女儿自由的鼓励,人生一幕幕大大小小的选择,回看时难免唏嘘如果选另外一个,就不是今天了。最有意思的是将张慧娟和李丽在一起写的一章... 作者是站在有节操的社会人的角度,观察两个不社会的人,如何在社会生存。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静,从小时候的打酱油,保送,高考,找工作,婚恋,除了两位医生的人生路径,还有其他家庭成员的画面,张医生哥哥的社会,妹妹的自我觉醒,爸爸的爱书,妈妈通宵糊信封跟厂长交涉,王医生,班长王新宇给女儿自由的鼓励,人生一幕幕大大小小的选择,回看时难免唏嘘如果选另外一个,就不是今天了。最有意思的是将张慧娟和李丽在一起写的一章,两人在面对类似人生境遇时,在自我意识驱使下,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展开)
0 有用 地球大抱枕 2023-06-03 21:22:40 重庆
原来写生命史这么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群体性记忆,那为什么我会有80-90年代的记忆啊!/两个作者的痕迹蛮重,有意思的议题也存在,当文学作品来读会有共感,当专业书来读的话像文献综述。
0 有用 肉松小月饼 2023-05-31 16:42:39 北京
太好看了!前言已经很犀利了,我都担心正文跟不上。不过往下读依旧流畅痛快。几代人的兴衰经历有故事性,但冷冽的笔触带着深度的分析,有点普利策的味道了。如果东北真的不是衰落而是走在整体中国历史叙事的前端,那这些关于知识与修养的矛盾,关于系统与体系的分析,会在未来有着更广泛且可怕的意义。
0 有用 麻子鱼 2023-05-30 05:02:31 安徽
扣一星是因为有点车轱辘话
0 有用 KS(痴情版 2023-05-30 00:25:29 北京
感觉材料是很好的,时空线有点没拉起来,但是对我最近的研究取向有一定的启发。短评中很多人不满意,我感觉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是这是一个没什么新意的研究,研究问题和研究结果都显而易见,跃迁的过程也是老生常谈的,不过易读性很强,短评对我也有启发。
0 有用 远远的远™ 2023-05-29 14:06:30 广东
中产阶级身份,工人阶级精神,很妙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