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研究的缘由及主要内容
二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 研究的背景及相关理论述评
四 研究的思路
五 几个概念的说明
六 摩尔根、恩格斯婚姻家庭演进理论及概念参照体系
第一章 江汉地区早期文明进程
第一节 考古文化简况
第二节 距今约18000-6300年的农业萌芽与神邦出现
第三节 距今约6300-5300年文明要素的群生与城邦的产生
第四节 距今5300-4300年的城邦群及霸国的产生
第五节 距今4300-4000年“王国”的出现
小结
第二章 江淮下游地区早期文明进程
第一节 考古文化简况
第二节 距今约10000-5800年从平等社会到神邦的萌生
第三节 距今约5800-5300年的贫富分化与高级神邦出现
第四节 距今约5300-4000年从专偶制家庭出现至城邦、霸国产生
小结
第三章 河套及周边地区早期文明进程
第一节 考古文化简况
第二节 距今约8000-6700年的平等社会
第三节 距今约6700-6200年的神邦
第四节 距今约6200-5200年的高级神邦
第五节 距今约5200-3900年从专偶制家庭出现至城邦、王国的产生
小结
第四章 中原中心地区早期文明进程
第一节 考古文化简况
第二节 距今约9000-7800年的社会状况
第三节 距今约7800-6300年前的偶婚制家庭与神邦的产生
第四节 距今约6300-5300年的家长制家庭公社
第五节 距今约5300-3000年从城邦产生至王国形成
小结
第五章 海岱地区早期文明进程
第一节 考古文化简况
第二节 距今约9000-7300年的平等社会
第三节 距今约7300-6500年的文明要素的萌芽与神邦
第四节 距今约5500-6000年文明要素的群生与城邦的萌生
第五节 距今约5000-4000年的城邦
小结
第六章 西辽河地区早期文明进程
第一节 考古文化简况
第二节 距今约9000-7200年的社会状况
第三节 距今约7200-5300年的家长制家庭公社与初级神邦
第四节 距今约5300-5000年典型的家长制家庭公社与高级神邦
第五节 距今约5000-3600年的专偶制家庭与方国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南北早期文明进程的对比
第一节 中国南北早期社会生产的差异
第二节 中国南北早期社会演进的差异性
第三节 中国南北上古社会及早期文明演进的共性及相关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南北文化互动及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出现
第八章 中国上古与西亚等地同时期文明演进的比较
第一节 中国上古农业、手工业与西亚的对比
第二节 西亚新石器时代早期社会:核心家庭还是母系氏族
第三节 西亚、中国早期社会组织演进对比
结语
一 南北生业异同
二 家庭形态演进规律与南北异同
三 南北神邦异同
四 南北城邦异同
五 南北霸国异同
六 江汉王国早于夏商周王国出现
七 南北文明演进共性、差异及原因分析
八 文明演进阶段异同
九 从中国地下遗存实际看摩尔根、恩格斯的相关理论
十 中国早期文明的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深海晶 2024-04-15 12:34:27 广东
缺乏论证过程
0 有用 柴文 2023-10-22 18:51:42 广东
终于耗费巨大的耐心把这本书看完了,这不是通俗读物,而是学术论著。对我而言,主要收获有二:一是充分领略了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的史前文化的重要性,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对于中国早期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可谓中原中心论、黄河本位论中华起源观的有力补充。二是比较有条理地梳理了从氏族社会到早期囯家社会的演化过程,让我大致学会了如何通过考古遗存来判断一个史前社会的婚配方式、... 终于耗费巨大的耐心把这本书看完了,这不是通俗读物,而是学术论著。对我而言,主要收获有二:一是充分领略了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的史前文化的重要性,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对于中国早期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可谓中原中心论、黄河本位论中华起源观的有力补充。二是比较有条理地梳理了从氏族社会到早期囯家社会的演化过程,让我大致学会了如何通过考古遗存来判断一个史前社会的婚配方式、政权组织程度,例如红山文化,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离真正的国家组织还有距离,而良渚和龙山时代的社会则很多符合早期囯家特征。当然本书缺点也很明显,即矫枉过正,过于强行突出江汉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很多观点论据支撑并不充分。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性则被过于淡化,海岱地区文化更是在华夏形成过程中变成了路人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