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转]美院新馆述与思

cognito 2009-04-29 16:12:49

美院新馆述与思
作者:马国馨

[特别推荐此文,原文刊载在《建筑学报》2009年第3期中,作者马国馨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

《建筑学报》2008年9期刊登了由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工程。文字虽只有短短1页,但配发的图纸和照片如果加上杂志封面共有8页之多,十分诱人急于赴现场一睹。紧接着又收到中央美院谢小凡教授的大作《展览美术馆》,由于内容丰富,文字生动,一口气将书读完,虽然至今还没有机会去美术馆参观,但却想对小凡先生的大作发点议论。
对于小凡先生的情况我知之不多,记得在2004年前后,对中央美院美术馆项目进行审查的前后曾与小凡先生有过几次接触,并对方案设计及施工中的若干问题交换过看法,当时他任美院续建工程办公室和基建办公室主任。最近在百度网上搜索,看到以下介绍:“谢小凡君是中央美院的教授,四川人,善交际,…….一个以研究美学理论为主要方向的教授,喜欢头戴安全帽,手持皮尺,整日笑容可掬,和2000名建筑工人在一起嘻嘻哈哈,搞建设技术攻关,对建筑材料了如指掌,露天工作且乐此不疲。他会随时拉开皮尺,测量一堵墙或一块砖,他会随时在一张白纸或一面板子上画出他的想法。这在教授成堆的美院里实属罕见!别的大学老师巴不得自己面点作品,又赚钱还出名,乐得悠闲”。这可说是对小凡先生的生动写照。
但要真正了解小凡先生的所思所为还是要看他的《展览美术馆》,全书由四部分组成,即《西行取经》、《建筑纪行》、《立馆视点》、《巡馆印象》,顾名思义就可大致看出作者向我们展示美术馆工程从筹备、立项到建设使用的全过程以及作者的心路历程。因此读完全书以后我更深感作者的书名— 《展览美术馆》是有着多重含义的:一方面这可以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看待,而同时又可以做动名词理解,而后者可能会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深意。
美术馆的建设从2002年筹备征集方案开始,到2007年底竣工验收止。前后经过了整整7年。小凡先生作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作为业主方的代表,在工程圆满完成的同时,又拿出了一份10万字的专题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对于建筑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对艺术爱好者,对美术馆研究者、管理者都是大有益处的。相形之下,也使我们的建筑设计师为之汗颜。全国每年有那么多的建筑项目,有那么多的“标志性工程”,但在火爆热闹之后又有几个工程拿出了事实求是、细微详尽并提出有见地观点的报告呢?从这点出发,我把小凡先生的大作归纳为六个字:“有难、有心、有思”。
搞基建项目的困难是有目共睹的,让从没干过这一行的美院教授来操办更是作者“做梦都没想到的事”。以前他虽然也有过在二滩水电站工地采访的经历,有过从事行政工作的履历,但总的说来职业上的确差别太大,头脑中的空白正好给了他勇气和力量,就立项审批的政府部门各项程序而言,由于中央美院在校尉营的旧址急于为协和医院所用,并且有高层领导的过问,应该说基本上是一路坦途。但由于是中央美院的工程,是对艺术性要求极高的美术馆,就平白增添了许多难度。这第一个难点恐怕就是在中央美院本身,中央美院是我国造型艺术的最高学府,因此艺术眼光自然远远高于一般单位,院长潘公凯先生是国画大家潘天寿先生的公子,自2001年主政中央美院以来,美术馆的建设是他任后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加上此前他就任浙江中国美术学院期间,亲自策划了校园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家的气质加上对于建这设计的关心和热爱,对建筑有“特殊敏感”,使他从美术馆的造型到内部的功能划分都有许多设想。因此,领会院长的意图就成了小凡先生的第一任务。加上中央美院又有大名家靳尚谊、袁运生等人为首的学术委员会,这些专业不同的艺术家对于艺术造型和表现又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对造型的关注和争论常常是极为激烈,观点看法也大相径庭。据说曾因对方案不满,酝酿过对院长的“弹劾”,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下,能够最后取得一致也确非易事。
工程的难度还表现在方案的选定上。中央美院的校园总体是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操办的,在总体规划中为美术馆留出了有诸多限制条件的用地,此后清华和美院校方前后提出过几十个方案,大家均不满意。后来青年建筑师程大鹏提出的新方案已经比较接近大家的预想,但最后校方还是选定了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的方案。我想与程大鹏相比,矶崎新的名气、在各国设计过的十几个美术馆的经验、个人的沟通表现能力以及有雕塑家的太太等,都使他更具竞争力。我曾参观过矶崎新先生的日本北九州美术馆和洛杉矶的现代美术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矶崎新在中国也十分活跃,参加过许多重大项目的投标,也屡得好评或列入备选的“三甲”之中,但最后建成的项目还是十分有限,应该说美术馆的项目还使建筑师有了充分的发挥,当然小凡先生也从中领教到建筑师的敬业与坚持。
当然对业主来说最难的还是一个“钱”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披露工程的总造价(我的印象是不到2个亿),但却在不厌其烦地提醒设计师:“囊中的银子不多,要省着点用。”这和我们经常遇到的甲方不同,有些甲方口气大得很,动不动就要“与国际接轨”、“几十年不落后”、好像不会花钱就显示不出自己的“手笔”和“魄力”,但常常是土建结构刚刚差不多就捉襟见肘了,于是又大削大改,最后弄得面目全非。美院的业主熟知高档的灯具一只近万元、高档展柜1延米3万美金,藏品库又如何如何,因此他们头脑很清醒,“假如不在源头上控制设计,反复强调经费与设计的关系,恐怕必然会像悉尼歌剧院、拖垮了两届政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看罢全书,最深的感受之一是小凡先生是个有心人,“于事于人都要求完美”。碰上这样用心的业主,应该说是工程的幸事、建筑师的幸事、施工单位的幸事。
小凡先生的用心首先表现在对美术馆建筑的钻研上。美术馆是个专业要求极严格的特殊建筑类型,是造型艺术的博物馆,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中国美术馆建成后,专业美术馆的建设几近停滞,见于报导的有炎黄艺术馆(1992)、岭南画派纪念馆(1992)、上海美术馆改扩建(2000)等。进入本世纪后,专门美术馆的建设开始启动,各省市陆续有大型的专业美术馆建成。另外也出现了一批名人纪念馆,如何香凝、潘天寿、唐云、关山月、李苦禅、李可染、董寿平、赖少其等,当代艺术家的也有青城山的当代美术馆、韩美林艺术馆等,也还有一些利用旧有建筑改造为画廊或展馆的实例,如北京798厂、今日美术馆等。但严格说来,在美术馆建设的定位、收藏、管理、展出、研究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据说2005年法国印象派来华巡回展时,由于展览条件、环境控制、安全保卫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最后只选定了京、户、港等地展出。
小凡先生的钻研方法首先立足于国内外的调研。什么是真正的美术馆,国内外美术馆的优劣比较到底是什么,在本书“西行取经”和“巡馆印象”里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德国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科隆、波恩、柏林、慕尼黑,在中国的苏州、西安、成都、广州、南京、宁波、上海、北京的亲身感受,尤其是在国内除参观学习外,还要举办潘公凯院长名为“静水深流“的巡回布展,因此对各馆的展陈、布光、经营、管理都是有直言不讳的评点,这对行业的建设和进步都是难得的体验。
综合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建设,小凡先生的体会更深刻。针对具体个案,从立项、任务书、展厅布置和环境、光环境中的人工光和自然光、藏品库的需求、展品的运输、安防和消防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最后归纳为12大建设要素。尽管这12条用词上还不特别专业,提法上也有些笼统,但其指导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是实实在在的,对于建筑设计人员尤其是美术馆的设计者来说,更是十分宝贵难得的第一手经验,是必读宝典。
作为沟通协调设计、施工各单位的甲方代表,在各个施工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更表现了小凡先生的有心,先就事务性工作来说,小凡先生在6年的建设过程中,有详细的工作笔记,“翻开日记,满篇是矛盾和妥协,天天都新鲜,即使像流水帐,但充满客观。“在此基础上,还整理了简要的工程大事记。这些工作看去不起眼,但都是重要的历史和建设资料,我们类似的教训太多了,许多工程由于缺少当事人的记录和准确的整理,在创作过程、参加人员、功过分析上留下了许多说不清的“公案”,为此要耗费许多不必要的精力。此外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更可以看出在“矛盾和妥协”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技巧,这里面除技术性的一面,更多还有“关系”的一面。像三维外墙面的设计和施工,由于设计坚持采用石材,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记得在这一过程中,小凡先生还和我就此讨论过,当时我从施工角度提出金属屋面,如铜、不锈钢等加工可能更容易些,当然从建成效果看,还是天然石材更理想。实施中每天要开协调会,“在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时,我才觉得只有工人是救命稻草。所以我每天都在工地食堂陪着工人喝酒消愁,减轻他们的压力。妻子、儿子骂我是酒鬼,父母担心伤身体,我则一意孤行……”甚至连工人的工钱能否及时兑现都要亲自过问,工地的安全更要亲自盯在现场,从而取得了工人的信任,深感“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交了这批老实肯干的工人老大哥。”
小凡先生的回忆并没有单纯停留在过程的叙述、技术的研究,而在许多章节更显示了他由“器”上升至“道”,器中有道,道在器中,“心之官则思”,深入的思考及发掘,给人以启发或引起共鸣,尽管有的地方只是只言片语,但仍显示出一种“道似寡味,实则甚妙”。他在参观德骚的包豪斯校舍时,“有理想燃烧激情,有热情就能聚人才…….现在的大学人心浮躁不安,急于追赶,所以做不成史无前例。”“踏实要靠理想与热情,德国人有那么一股劲儿,我们应该学这些本质,而不是表面。”对于德国的感受:“就是讲究工艺——且不谈设计。把每一步工序做到位,制造事和物都经得起推敲,有了工艺才能产生设计。在工艺可靠的前提下,再加上设计艺术和宜人才可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时下人们动辄引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小凡先生在参观了德国各大博物馆后,提出“这句话我认为是说对了一半”,真正越是民族的,“就是要把民族与民族的最本质的,关于人的共同那一点联系要反映出来,才是世界的。”
对于建筑、建筑设计和建筑作品,小凡先生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赞同潘公凯的观点“建筑师限制下的拓展”,提出“一个项目,在挤迫中诞生,在限制下拓展,这应该是建筑本身的意义,否则建筑师成了‘行为艺术家’”,“正是体制的逐步健全,约束了个人的随意,才使我们的行为在限制中日趋健康地发展。”对于当前人们对于明星建筑师、外国建筑师的盲目崇拜,小凡先生从工程实践中体会“作为艺术家的建筑师却离不开集体,倘若建筑师丧失了‘集体’便成了空想家。一个建筑师要呈现他的意志,除了与相关专业配合,更重要的是心中装着如何实施,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依靠‘集体’,呈现‘原创’,应该是想成为大师的建筑师具备的核心素质。”由此小凡先生总结出:“美术馆建设以来,‘矶崎新’三个字就成了介绍美术馆使用最多的字眼,大师的光环影响着工程,但我们始终依靠的是一个整体。”“因势利导、互为妥协,把各方面要素统一到‘集体’之中,建筑才成其为建筑。”类似的观点还有许多,充分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在深入到建筑艺术及其实现工程中的新鲜感受。
当然综观全书,也还觉得还有些“不过瘾”的地方。作为美院美术馆全过程的主持和参与者,作为对美术馆展陈和使用管理的专家,如果在最后能增加一章该馆在竣工交付使用以后,在经过固定展出、专题展出、以及众多实用功能考验之后,在经过时间对于工程进行全面的检验之后,经过由业主转变为管理者的立场改变之后的感受和评价,那就会更有针对性、指导性。我国在工程竣工后“使用后评价”(简称POE)是一个薄弱环节,缺少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缺少信息的反馈和使用后的调整,在城市建设量如此巨大的建筑领域,常常是伴随竣工成就的正面宣传,而忽视了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或仅仅成为个别人或单位自己经验,没有形成行业的资源和财富,这是十分可惜的。本书虽然也涉及了建成之后艺术家们的感受和意见,但并没有深入展开,这也是读者十分期望的。
在阅读本书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插曲:在第125页小凡先生发表了2007年建设过程中由施工单位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提出的一份工作联系单的复印件,内容是讨论一些做法问题,而签字的单位负责人的名字竟和我一模一样,好奇之下电话询问了一下小凡先生,他说的确如此。这位项目经理是家在内蒙的一位年轻同志,也祝这位同名者在今后的事业中一帆风顺。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展览美术馆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