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设计思维行动手册》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设计思维创新中心主任税琳琳主笔,先从总体上介绍了设计思维行动地图,阐述了创新的基本单位、如何构建创新环境以及我们如何工作,然后结合设计思维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其行动地图,并基于设计思维创新过程的共情、重构、创意、测试四大核心步骤,全面梳理和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常用、实用、高效的33个工具,并就设计思维创新文化的营造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具体建议。本书对于创新创业人群及从事创新教育的人来说,是一本值得放在案头的工具书。
本书特色
1 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院长税琳琳作品,结合了作者多年实践经验与心得,帮大家扫清认知障碍,将设计思维从理念推广过渡到具体落地。
2 一份行动地图、33个实用工具、6个专家故事,让大家边动手边学习,在行动中体会创新之美。
3.全彩印刷,表格和模板设计精美,拿来即用。
读者推荐:
立足于自然和文...
《设计思维行动手册》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设计思维创新中心主任税琳琳主笔,先从总体上介绍了设计思维行动地图,阐述了创新的基本单位、如何构建创新环境以及我们如何工作,然后结合设计思维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其行动地图,并基于设计思维创新过程的共情、重构、创意、测试四大核心步骤,全面梳理和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常用、实用、高效的33个工具,并就设计思维创新文化的营造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具体建议。本书对于创新创业人群及从事创新教育的人来说,是一本值得放在案头的工具书。
本书特色
1 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院长税琳琳作品,结合了作者多年实践经验与心得,帮大家扫清认知障碍,将设计思维从理念推广过渡到具体落地。
2 一份行动地图、33个实用工具、6个专家故事,让大家边动手边学习,在行动中体会创新之美。
3.全彩印刷,表格和模板设计精美,拿来即用。
读者推荐:
立足于自然和文化,汲取于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创意于感性和理性,融通于实践和教学,这,就是税琳琳的设计思维行动!
郭建君
北京君诚实业投资集团/天津君诚管道实业集团 董事长
创新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方法论,其有效性已经被国内外大量企业反复验证。我们可以跟随税老师的这本《设计思维行动手册》,一步步打开创新之门。
当代集团董事局主席 艾路明
本书从规划用户体验活动、理解使用场景、提炼洞察力、创意和实现做出了详尽的指导方法。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于创新这件事,只想不做,永远不可能知道现实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税博士的这本行动手册扫清了很多认知障碍。
九曜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城煜
设计思维是非常好的引导创新的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SAP的各项业务。它能够让设计师、工程师、使用者和客户更高效地汇聚到一起,通过思维碰撞,彼此启发,激烈讨论,从而绘制出蓝图,为茫茫的创新之路照亮前进的方向。税老师的这本《设计思维行动手册》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设计思维操作流程和参考,让设计思维的执行更有章可循,更高效。
SAP中国研究院战略规划和运营总监 许磊
以”用户为中心“是每一个成功组织的信条,但知易行难。本书文武兼修,理论结合实际,系统性地解析了一个被诸多全球性组织奉为圭臬的方法论—— 设计思维,用以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条。
IBM中国实验室设计总监 朱杰
“人才”与“创新能力”是21世纪现代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最关注的两大话题,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定会成为未来企业争抢的重要资源。《设计思维运行手册》系统地介绍了“设计思维”的运行流程与方法,可以指导读者更好地运用这一思维工具实现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
世楷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雷震宇
在联合国全球契约青年SDG创新者项目中,设计思维让我对设计中的“共情”和“重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我们实现“一度绿电、零碳亚运”的目标提供了系统且全新的设计视角。我相信,设计思维也将帮助我们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持续创新。
国网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发展建设部主任
联合国全球契约青年SDG创新者项目 “最佳创新奖”获得者 刘剑
在最近5年里, 我实践并且推动了设计思维在研发创新中心的推广, 亲眼见证了设计思维给企业带来的根本性转变。设计思维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创新文化, 促进员工深刻理解消费者洞察, 促进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税琳琳教授系统性地总结了设计思维的各个关键阶段所使用的工具, 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创新团队的组成和能力, 创新环境和文化的建设, 有力地帮助了企业和学术领域拆解抽象的创新理论,顺利导入实践设计思维项目。与其他设计思维图书相比,这本书简洁易懂,浅显易学。 相信这本书将会促进更多的中国企业迈出走向创新的第一步。
欧莱雅亚太区研发与创新中心人力资源总监 朱华怡
作者简介 · · · · · ·
税琳琳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院长,副教授,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国际设计思维创新协会(GDTA)理事。曾指导学生创作出桌面游戏《三国杀》;辅导过华为、联想、微软、奔驰、SAP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并长期担任德国HPI学院高级教练;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说,出版著作《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激发无限创造潜能》;《设计思维创新导引》,主持翻译并引进了斯坦福设计思维课系列书。
郭垭霓
用户研究专家,互联网商业产品用户研究从业者。斯坦福d.school访问学员,德国HPI学院设计思维高级课程校友,拥有经济学、艺术学交叉学科背景。曾帮助大众汽车(北京)中心、德国南毛集团等运用设计思维方法设计商业创新项目,将设计思维思想及工具融入互联网企业日常的用户研究工作。
任欣雨
新媒体设计师,本书插画作者。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艺术学专业;
曾参加德国设计思维学院设计思维...
税琳琳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院长,副教授,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国际设计思维创新协会(GDTA)理事。曾指导学生创作出桌面游戏《三国杀》;辅导过华为、联想、微软、奔驰、SAP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并长期担任德国HPI学院高级教练;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说,出版著作《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激发无限创造潜能》;《设计思维创新导引》,主持翻译并引进了斯坦福设计思维课系列书。
郭垭霓
用户研究专家,互联网商业产品用户研究从业者。斯坦福d.school访问学员,德国HPI学院设计思维高级课程校友,拥有经济学、艺术学交叉学科背景。曾帮助大众汽车(北京)中心、德国南毛集团等运用设计思维方法设计商业创新项目,将设计思维思想及工具融入互联网企业日常的用户研究工作。
任欣雨
新媒体设计师,本书插画作者。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艺术学专业;
曾参加德国设计思维学院设计思维高级课程,对设计思维中的视觉化表现和创意方法十分感兴趣。
目录 · · · · · ·
设计思维与创新 2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专家故事1:人力资源vs设计思维 24
构建创新环境 30
我们工作的流程 51
创新活动的行动地图 56
第2章共 情
思维导图 68
利益相关者地图 72
影子观察 76
用户访谈 79
关注极端用户 84
沉浸体验、自己成为用户 88
专家故事2:把脚伸进用户的鞋子里 91
第3章重 构
信息可视化 102
共情地图 106
用户旅程图 109
用户画像 114
用户心情板 118
用户动机分析 121
Why/How 楼梯 124
2×2 128
寻找张力 132
焦糖布丁 136
关键视点 139
机会领域 142
专家故事3:瞄准你的客户 145
第4章 创 意
头脑风暴 155
拆解&翻转 162
假设法 165
启发卡片 169
列表&连线 172
思考帽 175
创意奥斯卡 180
创意故事 184
专家故事4:用图说话 188
第5章 测 试
快速原型 200
分模块原型 204
关键体验原型 207
关键功能原型 210
小鬼当家 213
移动城堡原型 216
反馈记录表 220
专家故事5:永远没有“完成态” 223
第6章 设计思维创新手册
首先要有一个问题 233
选择恰当的行动方式 235
准备、计划和里程碑 239
快速而反复的创新行动 242
阶段性评估 251
创新:与不确定性共舞 260
专家故事6:让思维长出新肌肉 270
后记 27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设计思维行动手册》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流程框架和最核心的几个方法工具,以最简单的方式让人们先用起来,边动手边学习,在行动中体会创新之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1章 设计思维行动地图 -
T型人”概念最早由多萝西·伦纳德·巴顿(Dorothy Leonard Barton)提出,它可以用来建立一个人的能力可视化档案。简单来说,T的一竖代表专业技能,通常这种能力可以从多年的教育、培训以及职业经历中获得。而T的一横代表连接技能,即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同理心、好奇心、开放性、思考力和行动方式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设计思维行动手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设计思维行动手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设计思维行动手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 更多书评 26篇
-
《设计思维行动手册》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流程框架和最核心的几个方法工具,以最简单的方式让人们先用起来,边动手边学习,在行动中体会创新之美。 如果你入职一个新岗位,一定会有前辈带你入门,即便没有前辈,也一定有同事给你交接工作。 如果你进入一个新领域,前方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引导,不可能完全从零开始。何况是“创新”这么一个乍看高大上的课题? 这本《设计思维行动手册》很贴心的给出了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工具,这对...
2022-01-17 10:13:40 4人喜欢
《设计思维行动手册》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流程框架和最核心的几个方法工具,以最简单的方式让人们先用起来,边动手边学习,在行动中体会创新之美。 引自 第1章 设计思维行动地图 如果你入职一个新岗位,一定会有前辈带你入门,即便没有前辈,也一定有同事给你交接工作。
如果你进入一个新领域,前方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引导,不可能完全从零开始。何况是“创新”这么一个乍看高大上的课题?
这本《设计思维行动手册》很贴心的给出了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工具,这对于刚开始接触创新思维的人来说,是很实用的行为指导。
知易行难,从表面上了解一个概念很容易,或者说自以为理解一件事很容易,但真正融会贯通,并能行动起来可能并不是那么简单。
有了可以参考的流程框架和可以直接拿来应用的方法工具,普通人也能快速参与创新,在实践中理解永远是最有效的。
回应 2022-01-17 10:13:40 -
鼓励创造非常重要。没有人会期盼一个创意从一产出就是绝世无双的,完美的解决方案需要很多创意组合在一起,不断打磨试错才会形成。一时看起来有些傻、不切实际的创意,经过打磨和进化,也许最终会成为闪光的一分子。 “头脑风暴“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到大,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但之前我对“头脑风暴‘这个词只能算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当需要大家提出什么建议时会说“我们头脑风暴一下吧“ 读到这本《设计思维...
2022-01-16 21:24:52 2人喜欢
鼓励创造非常重要。没有人会期盼一个创意从一产出就是绝世无双的,完美的解决方案需要很多创意组合在一起,不断打磨试错才会形成。一时看起来有些傻、不切实际的创意,经过打磨和进化,也许最终会成为闪光的一分子。 引自 头脑风暴 155 “头脑风暴“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到大,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但之前我对“头脑风暴‘这个词只能算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当需要大家提出什么建议时会说“我们头脑风暴一下吧“
读到这本《设计思维行动手册》,才发现原来头脑风暴也有各种不同的实现方法。
“火车脑暴法“要我们改变身体姿势,在移动和周围环境的变换中思考创意。
“海星脑暴法“是团队成员一起躺在地板上,头顶着头开始头脑风暴,身体形态和视角不一样,想法也会改变。
“烫手山芋“类似击鼓传花,拿到道具的人要说出一个点子,增加了时间限制,大脑也被迫飞速运转。
“如果是超人“通过代入不同角色来获得不同视角的想法。
发现了吗?不管是哪一种头脑风暴法,都并没有要求当下就有一个完美无缺的idea(创意),都是说尽可能多的收集不同的想法,不去管这个想法有多么的天马行空或不切实际,评判和打磨都是后期的事情。
我最近常常用来鼓励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李诞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写不好还写不坏吗?“
创意的产出大概也是如此,不能期望一步到位,先想出来、提出来再说后期的打磨和优化。也许某个天马行空的点子经过团队的加工组合就实现了呢?
回应 2022-01-16 21:24:52 -
T型人”概念最早由多萝西·伦纳德·巴顿(Dorothy Leonard Barton)提出,它可以用来建立一个人的能力可视化档案。简单来说,T的一竖代表专业技能,通常这种能力可以从多年的教育、培训以及职业经历中获得。而T的一横代表连接技能,即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同理心、好奇心、开放性、思考力和行动方式等。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存在着对知识的切割和单一化问题,这就使得我们在某个学科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逐渐成为某...
2022-01-14 15:55:00 3人喜欢
T型人”概念最早由多萝西·伦纳德·巴顿(Dorothy Leonard Barton)提出,它可以用来建立一个人的能力可视化档案。简单来说,T的一竖代表专业技能,通常这种能力可以从多年的教育、培训以及职业经历中获得。而T的一横代表连接技能,即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同理心、好奇心、开放性、思考力和行动方式等。 引自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存在着对知识的切割和单一化问题,这就使得我们在某个学科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逐渐成为某个方面的I型人。
但由于I型人的专业方向较为单一,不是团队中最理想的人选。理想的团队需要的是那些在垂直方向上拥有深厚专业背景,同时在横向上具备广博知识面的T型人。
陈春花老师在《价值共生》这本书中说过“连接大于拥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成为“T”型人才正是对这个说法的最好印证。
“T”型人才不仅具有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还能通览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能掌握书面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解决的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人在团队中更有可能成为“多面手”,同时也更能满足团队的创新需求。
回应 2022-01-14 15:55:00
-
开心 (我们都是主的孩子)
在共情这一章,学习到的还挺多。 书中对共情的描述是这样的: 共情就是换位思考,站在用户的角度,把自己当成用户去体验整个流程,尝试理解围绕在用户身边的环境和信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和挑战,感受他的情感波动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共情是发现并确定问题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是所有洞察、创意和创新方案的基石。 通过共情,我们重新审视原有的产品或者用户,来获取过去忽略或者没有意识到的一些方面。 当我们准备对一件事情...2022-03-26 20:49:28
在共情这一章,学习到的还挺多。
书中对共情的描述是这样的:
共情就是换位思考,站在用户的角度,把自己当成用户去体验整个流程,尝试理解围绕在用户身边的环境和信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和挑战,感受他的情感波动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共情是发现并确定问题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是所有洞察、创意和创新方案的基石。 引自 第2章共 情 通过共情,我们重新审视原有的产品或者用户,来获取过去忽略或者没有意识到的一些方面。
当我们准备对一件事情准备共情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列出已经知道的知识点和持有的观点。对以有的知识进行梳理能明确已知的领域和未知的领域。了解未知的方面,才能知道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和方向。
共情的工具:
思维导图:思维导读的好处是能让我们从已知开始向外推导,发散到未知。思维导图的一个好处是能统一团队的成员的问题的基本认知。
利益相关者地图:梳理出设计和创新中所涉及的所有单位的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明确利益相关方,有助于设计师进行大局观的思考,减小后期由于忽略某些重要现实情况,而导致的推到重来的可能性。
影子观察法:让设计师完全隐藏自己的主观存在,进入用户的情境去观察用户的实际生活极其采取的行动。
用户访谈:用户访谈是共情里很经典的一种,直接接触客户,能获取更多细微的信息。用户访谈中要注意的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用户的回答和你的问题不在一个方向,也记得继续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访谈后,也要筛选一下信息,剔除用户给出的不真实信息,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在用户访谈这方面,我突然想到了离职访谈,离职访谈的时候一般遇到的同事因为要走了,也不愿意跟HR说明公司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之前我一直觉得这种离职访谈只是走一个形式,通过这一段,我感觉其实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哪怕同事要走了,其实真诚而且也不敷衍的沟通,多问几个为什么,说不定也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下次要试一试。
关注极端用户:如果把用户划分为3类,那么占大多数的是群众用户,两外2类,分别是头部的专家用户和尾部的游离用户。对于这两类的用户书中是这么介绍他们的价值:
因为专家用户知道自己的需求,知道产品能满足其中的哪些部分,不能满足其中的哪些部分,知道如何通过改进提升未满足的部分。 游离用户可能不知道应该如何改进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但他们明确知道现行产品或服务中的短板,尤其是那些可能致命的不足之处。 头部用户经常是意见领袖,他们可能引领新的潮流趋势,带动新的消费观念。 尾部极端用户可能会表达出许多占比最大的群众用户表达不出来或完全忽视的信息。 引自 第2章共 情 有了这样的描述,是不是觉得头部用户和尾部用户能带给我们的价值比想象中的大很多。
在我最近看的心理学的书中,多次提到共情,共情在沟通中很重要,能设身处地的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事情,不仅能理解对方,还能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事情或者产品,对个人来说全方面的了解一个事情,能帮你离真相更近,因为看得全面,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更有用。
回应 2022-03-26 20:49:28 -
开心 (我们都是主的孩子)
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对这章很感兴趣,想要知道如何能让我的工作更出色,以便我的老板能看到我的价值,让我早日走向升职加薪的辉煌时刻。 人力资源工作,做到今天都不知道要怎么再创新了,感觉都词穷了。根据本书以人为本,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在HR的工作中,就要让员工有好的体验。我们要多关注员工的满意度,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这段工作中能获得提升和学习到技能。 博世对于员工的体验,他们做了这样的方案: 2019年...2022-03-23 20:52:23
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对这章很感兴趣,想要知道如何能让我的工作更出色,以便我的老板能看到我的价值,让我早日走向升职加薪的辉煌时刻。
人力资源工作,做到今天都不知道要怎么再创新了,感觉都词穷了。根据本书以人为本,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在HR的工作中,就要让员工有好的体验。我们要多关注员工的满意度,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这段工作中能获得提升和学习到技能。
博世对于员工的体验,他们做了这样的方案:
2019年年底,博世有了一套员工体验(EX)数字化解决方案,定期向员工发送问卷、收集数据,并及时给予反馈,这样就可以在后台的智能表盘一目了然地看到员工在各个关键时刻的体验情况。有了数字化技术的助力,就更有利于发现趋势和可能的创新方向。此外,博世也在业内积极寻求共创EX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机会。 引自 专家故事1:人力资源vs设计思维 24 博世还有一点做得特别好的是,对于人力资源部,没有贪图过多的设计思维工具,而是做减法,只保留好用的工具。博世的蔡咏提到,对他个人而言,并不存在最终产品的概念,任何产品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不停的迭代,然后才能走向市场。对于HR的从业者来说,任何一个模块伴随着时代和业务的变化,我们都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迭代,来更好的匹配公司的战略和发展 。前进永无止境。
回应 2022-03-23 20:52:23 -
开心 (我们都是主的孩子)
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走弯路,错误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没有任何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对待失败,我们应该放平心态,在团队中,本书作者建议团队领导者建立一种 了解失败、拥抱失败、庆祝失败的团队文化,因为我知道失败不是终点,只是中间过程。 对于失败,要做的是 如果失败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方式来降低失败的成本和概率。 就像现在风靡全球的戴森吸尘器,在戴森作了5128个样品以后才做...2022-03-23 15:22:01
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走弯路,错误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没有任何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对待失败,我们应该放平心态,在团队中,本书作者建议团队领导者建立一种
了解失败、拥抱失败、庆祝失败的团队文化,因为我知道失败不是终点,只是中间过程。 引自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对于失败,要做的是
如果失败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方式来降低失败的成本和概率。 引自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就像现在风靡全球的戴森吸尘器,在戴森作了5128个样品以后才做出了这款产品。如果没有5127个中间产品,就不会有最终成功的那款产品。
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团队也应该有符合自己团队的工作文化。制定团队规则并不是说凭空制定一个制度来遵守,而是团队成员之间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协商如何工作,大家都来遵守这些规则。
对现在的创新团队来说,一般4-7人是最佳的团队规模,但是对于大型公司,成千上万人的规模要怎么灵活架构呢,本书推荐的方法是 “团队网络”(Team of Teams)这是来自军队的启发。
大部分的公司架构如下图:
而团队网络的架构:
团队网络的特点是:
团队网络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分布式、自适应的组织管理方式,也逐渐受到一些企业的认可和推崇。它们成立跨部门的创新小组,打破公司内部横向壁垒,并在纵向层级上采用扁平化管理,推行团队绩效,降低个人绩效的权重,通过渐进式的组织变革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引自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团队网络的好处是决策层的信息能直接来到团队中,如果团队能及时知道决策,那他们也能及时按照公司最新的决策调整自己的项目。就不会出现,总是搞不懂老板想什么,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往前走,总是试探着走一步,回头看一眼,这样严重影响效率和士气。
回应 2022-03-23 15:22:01 -
开心 (我们都是主的孩子)
创新的基本单元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也不是庞大复杂的机构和组织,而是团队! 工作这么多年,越来越觉得团队合作很重要了,凭借一己之力很难做得尽善尽美,而在团队中,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反倒会提高效率和呈现更好的效果。 团队合作的效果很明显,但是大家容易忽视团队成员各自的特质对整个团队的影响。所以组建团队的时候,挑选成员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关于成员的的构成书中是这么说的: 团队里最好有一些不同的角色,...2022-03-22 09:09:21
创新的基本单元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也不是庞大复杂的机构和组织,而是团队! 引自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工作这么多年,越来越觉得团队合作很重要了,凭借一己之力很难做得尽善尽美,而在团队中,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反倒会提高效率和呈现更好的效果。
团队合作的效果很明显,但是大家容易忽视团队成员各自的特质对整个团队的影响。所以组建团队的时候,挑选成员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关于成员的的构成书中是这么说的:
团队里最好有一些不同的角色,我们把他们称为探险者、魔术师、合唱团成员和专家。 探险者不是拿着当前群体的正统观念按图索骥,而是自己进行探索,他们敢于跟随自己的好奇心去思考新的甚至是危险的想法,因此往往能看到“地图之外的”事实、事件或需求。探险者的核心技能是观察力、批判性思维和适应力。 魔术师是创新项目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因为探险者通常需要魔术师的帮助,以看清楚那些崭新而又危险的想法究竟意味着什么。创新教练就是团队里的“魔术师”。他们的核心技能包括倾听、综合分析、教练和辅导。 合唱团成员的核心技能有集体主义、遵守规则、执行命令。 专家的主要价值在于他们有能力给予别人信心,不管这种信心是否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他们的核心技能有决策能力、感召力和信任度。 探险者和专家是更偏向个人的行为特质,而魔术师和合唱团成员是偏向集体的;如果从创新的不同阶段,是学习还是行动来看,探险者和魔术师是在观察世界,学习整合信息,而合唱团成员和专家则是在采取行动,改变世界。因此,我们把4种角色放在一个2×2的象限图里。 引自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选择具有探险者、魔术师、合唱团成员和专家的四种特性的成员后,这个团队的人才能发挥出各自的特色,互相协助。探险者的特点是勇于探索,魔术师的特点能辅助探险者将想法落地,合唱团成员是执行能力强,能推进新的想法,专家能给大家信心,让大家相信这个项目肯定能成功。这样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强项,而且互相之间还能给予支持,实现创新。
组建好团队之后,新的成员之间总是需要磨合一段时间才能合作无间,在最开始大家都不熟悉的时候,就需要彼此间建立信任,建立信任才能让团队融合,这种信任,不只是彼此之间的信任,还包括对自己的信任,对团队的信任,对组织的信任。有了信任和共同的目标,才能真正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实现创新的目标。
回应 2022-03-22 09:09:21
-
开心 (我们都是主的孩子)
在共情这一章,学习到的还挺多。 书中对共情的描述是这样的: 共情就是换位思考,站在用户的角度,把自己当成用户去体验整个流程,尝试理解围绕在用户身边的环境和信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和挑战,感受他的情感波动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共情是发现并确定问题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是所有洞察、创意和创新方案的基石。 通过共情,我们重新审视原有的产品或者用户,来获取过去忽略或者没有意识到的一些方面。 当我们准备对一件事情...2022-03-26 20:49:28
在共情这一章,学习到的还挺多。
书中对共情的描述是这样的:
共情就是换位思考,站在用户的角度,把自己当成用户去体验整个流程,尝试理解围绕在用户身边的环境和信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和挑战,感受他的情感波动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共情是发现并确定问题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是所有洞察、创意和创新方案的基石。 引自 第2章共 情 通过共情,我们重新审视原有的产品或者用户,来获取过去忽略或者没有意识到的一些方面。
当我们准备对一件事情准备共情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列出已经知道的知识点和持有的观点。对以有的知识进行梳理能明确已知的领域和未知的领域。了解未知的方面,才能知道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和方向。
共情的工具:
思维导图:思维导读的好处是能让我们从已知开始向外推导,发散到未知。思维导图的一个好处是能统一团队的成员的问题的基本认知。
利益相关者地图:梳理出设计和创新中所涉及的所有单位的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明确利益相关方,有助于设计师进行大局观的思考,减小后期由于忽略某些重要现实情况,而导致的推到重来的可能性。
影子观察法:让设计师完全隐藏自己的主观存在,进入用户的情境去观察用户的实际生活极其采取的行动。
用户访谈:用户访谈是共情里很经典的一种,直接接触客户,能获取更多细微的信息。用户访谈中要注意的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用户的回答和你的问题不在一个方向,也记得继续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访谈后,也要筛选一下信息,剔除用户给出的不真实信息,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在用户访谈这方面,我突然想到了离职访谈,离职访谈的时候一般遇到的同事因为要走了,也不愿意跟HR说明公司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之前我一直觉得这种离职访谈只是走一个形式,通过这一段,我感觉其实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哪怕同事要走了,其实真诚而且也不敷衍的沟通,多问几个为什么,说不定也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下次要试一试。
关注极端用户:如果把用户划分为3类,那么占大多数的是群众用户,两外2类,分别是头部的专家用户和尾部的游离用户。对于这两类的用户书中是这么介绍他们的价值:
因为专家用户知道自己的需求,知道产品能满足其中的哪些部分,不能满足其中的哪些部分,知道如何通过改进提升未满足的部分。 游离用户可能不知道应该如何改进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但他们明确知道现行产品或服务中的短板,尤其是那些可能致命的不足之处。 头部用户经常是意见领袖,他们可能引领新的潮流趋势,带动新的消费观念。 尾部极端用户可能会表达出许多占比最大的群众用户表达不出来或完全忽视的信息。 引自 第2章共 情 有了这样的描述,是不是觉得头部用户和尾部用户能带给我们的价值比想象中的大很多。
在我最近看的心理学的书中,多次提到共情,共情在沟通中很重要,能设身处地的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事情,不仅能理解对方,还能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事情或者产品,对个人来说全方面的了解一个事情,能帮你离真相更近,因为看得全面,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更有用。
回应 2022-03-26 20:49:28 -
开心 (我们都是主的孩子)
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对这章很感兴趣,想要知道如何能让我的工作更出色,以便我的老板能看到我的价值,让我早日走向升职加薪的辉煌时刻。 人力资源工作,做到今天都不知道要怎么再创新了,感觉都词穷了。根据本书以人为本,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在HR的工作中,就要让员工有好的体验。我们要多关注员工的满意度,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这段工作中能获得提升和学习到技能。 博世对于员工的体验,他们做了这样的方案: 2019年...2022-03-23 20:52:23
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对这章很感兴趣,想要知道如何能让我的工作更出色,以便我的老板能看到我的价值,让我早日走向升职加薪的辉煌时刻。
人力资源工作,做到今天都不知道要怎么再创新了,感觉都词穷了。根据本书以人为本,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在HR的工作中,就要让员工有好的体验。我们要多关注员工的满意度,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这段工作中能获得提升和学习到技能。
博世对于员工的体验,他们做了这样的方案:
2019年年底,博世有了一套员工体验(EX)数字化解决方案,定期向员工发送问卷、收集数据,并及时给予反馈,这样就可以在后台的智能表盘一目了然地看到员工在各个关键时刻的体验情况。有了数字化技术的助力,就更有利于发现趋势和可能的创新方向。此外,博世也在业内积极寻求共创EX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机会。 引自 专家故事1:人力资源vs设计思维 24 博世还有一点做得特别好的是,对于人力资源部,没有贪图过多的设计思维工具,而是做减法,只保留好用的工具。博世的蔡咏提到,对他个人而言,并不存在最终产品的概念,任何产品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不停的迭代,然后才能走向市场。对于HR的从业者来说,任何一个模块伴随着时代和业务的变化,我们都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迭代,来更好的匹配公司的战略和发展 。前进永无止境。
回应 2022-03-23 20:52:23 -
开心 (我们都是主的孩子)
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走弯路,错误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没有任何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对待失败,我们应该放平心态,在团队中,本书作者建议团队领导者建立一种 了解失败、拥抱失败、庆祝失败的团队文化,因为我知道失败不是终点,只是中间过程。 对于失败,要做的是 如果失败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方式来降低失败的成本和概率。 就像现在风靡全球的戴森吸尘器,在戴森作了5128个样品以后才做...2022-03-23 15:22:01
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走弯路,错误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没有任何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对待失败,我们应该放平心态,在团队中,本书作者建议团队领导者建立一种
了解失败、拥抱失败、庆祝失败的团队文化,因为我知道失败不是终点,只是中间过程。 引自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对于失败,要做的是
如果失败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方式来降低失败的成本和概率。 引自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就像现在风靡全球的戴森吸尘器,在戴森作了5128个样品以后才做出了这款产品。如果没有5127个中间产品,就不会有最终成功的那款产品。
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团队也应该有符合自己团队的工作文化。制定团队规则并不是说凭空制定一个制度来遵守,而是团队成员之间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协商如何工作,大家都来遵守这些规则。
对现在的创新团队来说,一般4-7人是最佳的团队规模,但是对于大型公司,成千上万人的规模要怎么灵活架构呢,本书推荐的方法是 “团队网络”(Team of Teams)这是来自军队的启发。
大部分的公司架构如下图:
而团队网络的架构:
团队网络的特点是:
团队网络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分布式、自适应的组织管理方式,也逐渐受到一些企业的认可和推崇。它们成立跨部门的创新小组,打破公司内部横向壁垒,并在纵向层级上采用扁平化管理,推行团队绩效,降低个人绩效的权重,通过渐进式的组织变革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引自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团队网络的好处是决策层的信息能直接来到团队中,如果团队能及时知道决策,那他们也能及时按照公司最新的决策调整自己的项目。就不会出现,总是搞不懂老板想什么,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往前走,总是试探着走一步,回头看一眼,这样严重影响效率和士气。
回应 2022-03-23 15:22:01 -
开心 (我们都是主的孩子)
创新的基本单元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也不是庞大复杂的机构和组织,而是团队! 工作这么多年,越来越觉得团队合作很重要了,凭借一己之力很难做得尽善尽美,而在团队中,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反倒会提高效率和呈现更好的效果。 团队合作的效果很明显,但是大家容易忽视团队成员各自的特质对整个团队的影响。所以组建团队的时候,挑选成员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关于成员的的构成书中是这么说的: 团队里最好有一些不同的角色,...2022-03-22 09:09:21
创新的基本单元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也不是庞大复杂的机构和组织,而是团队! 引自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工作这么多年,越来越觉得团队合作很重要了,凭借一己之力很难做得尽善尽美,而在团队中,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反倒会提高效率和呈现更好的效果。
团队合作的效果很明显,但是大家容易忽视团队成员各自的特质对整个团队的影响。所以组建团队的时候,挑选成员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关于成员的的构成书中是这么说的:
团队里最好有一些不同的角色,我们把他们称为探险者、魔术师、合唱团成员和专家。 探险者不是拿着当前群体的正统观念按图索骥,而是自己进行探索,他们敢于跟随自己的好奇心去思考新的甚至是危险的想法,因此往往能看到“地图之外的”事实、事件或需求。探险者的核心技能是观察力、批判性思维和适应力。 魔术师是创新项目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因为探险者通常需要魔术师的帮助,以看清楚那些崭新而又危险的想法究竟意味着什么。创新教练就是团队里的“魔术师”。他们的核心技能包括倾听、综合分析、教练和辅导。 合唱团成员的核心技能有集体主义、遵守规则、执行命令。 专家的主要价值在于他们有能力给予别人信心,不管这种信心是否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他们的核心技能有决策能力、感召力和信任度。 探险者和专家是更偏向个人的行为特质,而魔术师和合唱团成员是偏向集体的;如果从创新的不同阶段,是学习还是行动来看,探险者和魔术师是在观察世界,学习整合信息,而合唱团成员和专家则是在采取行动,改变世界。因此,我们把4种角色放在一个2×2的象限图里。 引自 创新的基本单位:团队 10 选择具有探险者、魔术师、合唱团成员和专家的四种特性的成员后,这个团队的人才能发挥出各自的特色,互相协助。探险者的特点是勇于探索,魔术师的特点能辅助探险者将想法落地,合唱团成员是执行能力强,能推进新的想法,专家能给大家信心,让大家相信这个项目肯定能成功。这样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强项,而且互相之间还能给予支持,实现创新。
组建好团队之后,新的成员之间总是需要磨合一段时间才能合作无间,在最开始大家都不熟悉的时候,就需要彼此间建立信任,建立信任才能让团队融合,这种信任,不只是彼此之间的信任,还包括对自己的信任,对团队的信任,对组织的信任。有了信任和共同的目标,才能真正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实现创新的目标。
回应 2022-03-22 09:09:21
2 有用 落俗 2021-12-01 09:43:10
这本书里向你介绍了很多运用了设计思维而成功解决的事例,我认为不管你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你都能从中学到你想要的知识,从而巧妙的解决你面对的问题。
1 有用 转转嘞 2022-03-08 21:07:06
一本介绍创新流程的书籍,包含了很多具体的工作方法
0 有用 左木时间 2022-01-16 20:16:55
设计思维可以帮助人们逐步建立创意自信,激发出惊人的自我效能。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创新的实操工具,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小工具,联系培养自己的设计思维,经过一系列的引导,逐渐积累自信,最后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
2 有用 小A 2022-01-16 12:16:46
共情、重构、创意、测试的思维方式非常好,类似华为的端到端思想,可以看作是一种通俗版的华为研发流程,早测试早失败早迭代的思路基本和华为研发如出一辙。介绍了执行设计思维的流程建议,快速设计思维案例,适应读者对设计思维不同颗粒度的需求。选取了一些很有趣的案例,比如测试只需要针对产品的某个方面,可以利用错觉节省开发时间费用,比如伪装成无人驾驶,实际上有人驾驶的车辆在路上测试行人车辆的反应,开了眼界。本书强... 共情、重构、创意、测试的思维方式非常好,类似华为的端到端思想,可以看作是一种通俗版的华为研发流程,早测试早失败早迭代的思路基本和华为研发如出一辙。介绍了执行设计思维的流程建议,快速设计思维案例,适应读者对设计思维不同颗粒度的需求。选取了一些很有趣的案例,比如测试只需要针对产品的某个方面,可以利用错觉节省开发时间费用,比如伪装成无人驾驶,实际上有人驾驶的车辆在路上测试行人车辆的反应,开了眼界。本书强调了研发流程可视化/外化的重要性,本书的形式也是很好的可视化/外化案例,颜色、插图的搭配使用让阅读过程轻松愉快。 (展开)
1 有用 美丽咪咪兔 2022-03-08 11:32:59
设计思维充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没一个存在都经历了设计者精心的付出和努力,也有着设计背后的故事。拥有设计思维的人,生活也会不一样。但是如何做?书中结合设计的三要素,给出了答案。
0 有用 山上风下 2022-06-09 21:29:28
创新的基本单位是团队,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会处丨提出一个问题丨共情 重构 创意(分解、连接和翻转一个面)测试丨踢沙发→ 设计一个提示的脚印丨纸尿裤带来的主观能动性丨重构的几个工具很好用
1 有用 苏乏 2022-03-27 21:17:36
比较适合团队一起来边实践边矫正,自己研读的话比较会遇到比较多形而上的表述,两到三人的团队为宜,多了管理效率会变低,以及书中主要围绕着四色表格(共情、重构、创意、测试)来展开,理解表格的用法至关重要,但在具体章节应用说明的时候,只高亮了表格相应的区域而没有做采样填表的示范,讲实战,改善一下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0 有用 趁早来读书 2022-03-23 15:42:48
设计思维的创新流程和每个流程中的工具,不仅适用于创新,还可以用于写作、育儿、制造业等很多领域
0 有用 闻夕felicity 2022-03-12 17:02:28
设计思维对我来说不算是陌生的概念,因此翻开这本书前我对它期望并不高,但读完还是很有启发和收获、远超预期:①有些设计思维的方法和工具我自己在工作中早就高频使用了、但并不知道它们有名字,因此跟别人传达和沟通的成本很高,这本书给了我它们的名字和准确描述,有助于降低沟通成本、同时让自己显得更专业和高逼格②系统性地厘清了关键程序和概念,比如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洞见,这些概念听上去很类似,但其实层层递进和... 设计思维对我来说不算是陌生的概念,因此翻开这本书前我对它期望并不高,但读完还是很有启发和收获、远超预期:①有些设计思维的方法和工具我自己在工作中早就高频使用了、但并不知道它们有名字,因此跟别人传达和沟通的成本很高,这本书给了我它们的名字和准确描述,有助于降低沟通成本、同时让自己显得更专业和高逼格②系统性地厘清了关键程序和概念,比如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洞见,这些概念听上去很类似,但其实层层递进和深化,有时候工作卡壳就是认知还没有从前一阶段进阶到下一阶段、还需要打磨,强行赶进度前进或者为了同伴向下兼容最后还是会卡住、需要停下来沟通③团队的分工部分和数据可视化部分也很有帮助,说出了工作里感受到但还没总结清楚的东西④提供概念的英文这一点非常好,有助于国内外接轨和读者自发可持续学习。 (展开)
1 有用 转转嘞 2022-03-08 21:07:06
一本介绍创新流程的书籍,包含了很多具体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