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本书聚焦地缘政治、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因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仲伟民、赵世瑜、陈锋、吴重庆、李里峰一致推荐。大学问出品。
【内容简介】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
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本书聚焦地缘政治、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因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仲伟民、赵世瑜、陈锋、吴重庆、李里峰一致推荐。大学问出品。
【内容简介】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图书亮点】
1.中国近现代史知名学者李怀印新著,“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5号图书;
2.仲伟民、赵世瑜、陈锋、吴重庆、李里峰一致推荐,《亚洲研究学刊》《二十世纪中国》重点评介;
3.新见迭出。本书对影响现代中国形成的地缘政治、族群关系、传统治理等问题的研究,对东亚传统秩序、现代主权国家理论的剖析,对欧洲中心论及革命和现代化叙事方式的反思,均有独到的见解;
4.研究方法新。采用“宏观历史”的研究路径,以综合的视角努力挣脱宏大历史叙事的空疏化与日常历史叙事的碎片化之泥潭,将诸多微观研究升华为宏观考量,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解析结构;
5.视野宏大。本书从全球史视野出发,将近世中国的国家转型置于世界近代史的视角下加以认识和照察,立足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层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中国现代主权国家形成的独特性;
6.时间跨度长。对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做了全面论述,打破了国内外中国史学界所习惯的古代与近代、近代与现代之间的分期藩篱,把延续数个世纪的中国国家转型历史作为一个既有不同环节又前后贯通的完整过程;
7.强烈的现实关怀。站在新千年的全球地缘政治的高度,重新探求对今日中国历史认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思考当代中国国家发展和转型等深层问题;
8.史料丰富。充分利用大量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书中论点皆有扎实的文献史料和数据图表作为支撑。
【名家推荐】
本书从全球史视野,立足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层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中国现代主权国家形成的独特性:中国是唯一一个建立在昔日王朝(帝国)基础之上并且成功转型的现代国家,而其转型时间之长,过程之复杂艰巨,同样世所仅见。而理解此点,是理解当代中国之关键。本书对于地缘政治、族群关系、传统治理等诸多问题之研究,对东亚传统秩序、现代主权国家理论之剖析,对欧洲中心论及革命和现代化叙事方式之反思,皆新见迭出,为近年少见之佳作。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作者致力超越以往的革命和现代化主导叙事,去重新勾勒中国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其次在于作者将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这三个要素形成分析架构,以此解释这个转型过程的发生。这三个要素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近年来多学科学者对包括边疆民族研究在内的区域及跨区域研究、明清财政史研究和政治文化意义上的认同研究取得长足推进,故而使诸多微观研究得以升华为本书这样的宏观考量。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探讨“现代中国的形成”,不只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也为一般读者所关注。李怀印教授的这部新著,不同于以往的所谓宏大历史叙事以及“碎片化”的细微考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解析结构。这种全新的解析结构虽然遵循宏观历史的研究路径,但呈现四大特色:一是紧紧围绕现代国家形成的要素——疆域(领土、边疆)、人口(族群)、政府(国家治理能力)、主权展开论述;二是重点选取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等关键变项进行精细而恰当的探讨,并追究诸类项之间的关系和交互影响;三是打破社会形态界限,将近三百年的中国国家——社会转型作为一个继承、变革、贯通的完整过程;四是将近世中国的国家——社会转型置于世界全史的视域下加以认识和照察。作者所论,非同类著作所可比肩。
——陈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李怀印教授深耕中国长时段的历史实际,将宏观历史视野与中观地缘政治、财政及政治认同机制分析完美结合,摒弃宏大历史叙事的空疏化与日常历史叙事的碎片化,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可以既大且强又充满发展的韧性与惯性,为什么可以超越“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演进范式。本书充满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敏锐而果断地回应了挑激现代中国国家合法性的种种论述。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何以能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政党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在“宏大叙事”早已祛魅、史学研究日益“碎片化”之今日,李怀印教授大胆揭橥“宏观历史”(macrohistory)的大旗,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大要素,对长达三个半世纪的中国历史进行重新诠释,讲述了中国由族群国家而疆域国家而主权国家,并最终形成高度集权与统一的现代国家的故事,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上述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视野宽广,内容闳富,体大思精,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李里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
李怀印的新著全面阐述了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国家建造过程。作者充分利用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将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置于财政-军事视角和大历史的架构下,对制约国家形成过程的地缘格局、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等因素条分缕析,指出清朝国家独具特色的形成路径对理解现代中国疆域和族群构成的连续性至关重要。全书引人入胜,不仅有力论证了地缘格局、财政构成和认同塑造在现代中国的国家转型中的关键作用,而且在研究路径上与“中国中心论”遥相呼应,立足中国自身的经验,以理解中国的历史轨迹。作者令人信服地论证,要正确理解现代中国的国家形成过程,必须摆脱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存在的因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所造成的种种偏颇和臆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中国的独特路径。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亚洲研究学刊》)
在诸多历史学家中间,李怀印的近著代表了一种分析架构上的突破。作者在丰富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家如何动员财力支撑战争、巩固政权。通过中国与早期近代欧洲的比较,此书彰显了民国早期自下而上的国家形成过程。作者对军阀时期国家分裂与统一的财政基础的颇具洞见的分析,则让人相信,有关国家建造的历史社会学理论确可应用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而作者对南京政权和共产党革命的分析则揭示了国家走向统一和集中的不同路径。
——Twentieth Century China(《二十世纪中国》)
作者简介 · · · · · ·
李怀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美国徳克萨斯大学奧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2015—2021)。主要论著有《重构近代中国》《乡村中国纪事》《华北村治》,主编两套大型丛书:“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道路的再思考”丛书、“当代中国史研究”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
目录 · · · · · ·
问题所在
地缘、财政、认同:一个分析架构
若干关键论题
★ 第二章 早期近代疆域国家的形成: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中国
边疆的整合
治理边疆
治理内地各省
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性
★ 第三章 边疆整合的限度:清朝财政构造中的低度均衡机制
清代的战争与财政
清朝财政的低水平均衡
清朝在世界历史上的独特性
★ 第四章 地方化集中主义:晚清国家的韧性与脆性
财政分权
有条件忠诚之滥觞
地方化集中主义
★ 第五章 从内陆到沿海:晚清地缘战略的重新定向
传统地缘秩序之终结
塞防与海防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成与败
★ 第六章 迈向现代民族国家:清末新政时期的国家重建
财政构造中的高度非均衡机制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陷阱
缔造新的民族
★ 第七章 集中化地方主义:民国前期财政军事政权之勃兴
军阀竞争中的赢家与输家
为何国民党势力胜出?
走向国家统一
中国后来居上:从区域到全国的建国路径
★ 第八章 半集中主义的宿命:国民党国家的成长与顿挫
制造新的正统
党国之政治认同
国民党国家的半集中主义
★ 第九章 国家建造的全面集中主义路径: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之交汇
共产党革命的地缘政治
打造政治认同
东北地区与国共内战
共产党根据地的财政构造
一个比较分析
★ 第十章 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国家转型
疆域的扩张与整合
王朝的衰落与调适
迈向民主抑或集权国家
★ 第十一章 历史地认识现代中国
欧洲中心论的迷思
现代中国之成为“问题”
中国为何如此之“大”?
中国为何如此之“强”?
国家转型的连续性
★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令人称奇的是,晚清中国不仅幸免于列强的征服,而且开始向主权国家全面转型,且一直将自己的边疆(包括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大体保存完好。清朝在1911年的终结,并没有导致边疆脱离中国;相反,清帝在退位之际,将其版图完整地由新生的中华民国加以继承。因此这里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有何凭借,使其能够抵抗帝国主义的冲击,保持领土的大体完整?晚清中国当然算不上是非西方世界在卷人入世界国家体系之后最为成功的国家,尤其是跟邻近的日本相比的话。不过1949年之前和之后流行于中国的民族主义历史书写只突出晚清以来的“百年屈辱”,远不足以全面概括中国在这一个世纪所经历的突破和坎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问题所在 -
一个国家的人口越是单一,发生这种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地缘、财政、认同:一个分析架构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的人也喜欢 · · · · · ·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 更多书评 24篇
-
作者在书中说: 令人称奇的是,晚清中国不仅幸免于列强的征服,而且开始向主权国家全面转型,且一直将自己的边疆(包括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大体保存完好。清朝在1911年的终结,并没有导致边疆脱离中国;相反,清帝在退位之际,将其版图完整地由新生的中华民国加以继承。因此这里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有何凭借,使其能够抵抗帝国主义的冲击,保持领土的大体完整?晚清中国当然算不上是非西方世界在卷人入世界国家体系之后...
2022-03-15 09:58:18 8人喜欢
作者在书中说:
令人称奇的是,晚清中国不仅幸免于列强的征服,而且开始向主权国家全面转型,且一直将自己的边疆(包括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大体保存完好。清朝在1911年的终结,并没有导致边疆脱离中国;相反,清帝在退位之际,将其版图完整地由新生的中华民国加以继承。因此这里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有何凭借,使其能够抵抗帝国主义的冲击,保持领土的大体完整?晚清中国当然算不上是非西方世界在卷人入世界国家体系之后最为成功的国家,尤其是跟邻近的日本相比的话。不过1949年之前和之后流行于中国的民族主义历史书写只突出晚清以来的“百年屈辱”,远不足以全面概括中国在这一个世纪所经历的突破和坎坷。 引自 问题所在 这是个非常经典的"问题所在"。
清朝有非常有代表性的治理三招:北方的盟旗制度,南方的改土归流,西藏的金瓶掣签。
更具体的,期待后续读到作者的精彩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满清的土地意识。清帝逊位时,将满蒙回藏汉在逊位诏书里一并交给了民国。虽然革命党人的诉求是汉十八行省。
虽然"十八星旗"被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后成为民国国旗,后是共和国国旗,不可否认当时的逊位诏书奠定了满蒙回藏的法理主权继承。
回应 2022-03-15 09:58:18 -
经过十多年的整合,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已经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政治和军事架构,消弭了过去各区域割据势力之间的公开对抗和政治分裂;在财政和税制上也在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如果没有1937年以后的日本全面侵华,一个政治上和军事上统一的强大现代国家的最终出现,毫无疑问。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中国的政治军事局势快速地朝着此一方向推进,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才在1931年贸然占领满洲,在1937年发动...
2022-03-22 16:35:01 1人喜欢
经过十多年的整合,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已经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政治和军事架构,消弭了过去各区域割据势力之间的公开对抗和政治分裂;在财政和税制上也在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如果没有1937年以后的日本全面侵华,一个政治上和军事上统一的强大现代国家的最终出现,毫无疑问。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中国的政治军事局势快速地朝着此一方向推进,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才在1931年贸然占领满洲,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因为一个统一强盛的现代中国的成长必然意味着日本的帝国主义扩张野心的终结。所以中日之间的全面交锋在1930年代已时所难免,蒋介石所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培育自身实力,推迟战事的发生。 引自 若干关键论题 回应 2022-03-22 16:35:01 -
中国迈向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帝国-民族国家二分法),可归诸前近代和近代的三项历史遗产: 一、汉族人口的巨大规模和同质性 此一人群所共享的文化、族群以及疆土的归属感,带来了华夏文明异乎寻常的生命力以及强大的向心力,并驱动历代的军事竞争者致力于结束分裂、混战的局面,建立大一统国家。 二、清代国家的边疆建设 把有效治理范围扩展至外蒙、新疆和西藏,是为了捍卫其地缘战略上的核心...
2022-03-21 20:04:13 1人喜欢
中国迈向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帝国-民族国家二分法),可归诸前近代和近代的三项历史遗产:
一、汉族人口的巨大规模和同质性
此一人群所共享的文化、族群以及疆土的归属感,带来了华夏文明异乎寻常的生命力以及强大的向心力,并驱动历代的军事竞争者致力于结束分裂、混战的局面,建立大一统国家。
二、清代国家的边疆建设
把有效治理范围扩展至外蒙、新疆和西藏,是为了捍卫其地缘战略上的核心利益,在治理边疆上所采取的实用主义策略,培育了边疆地区的世俗和宗教领袖对朝廷的忠诚,或者至少使他们为了自身特权和地位合法而不得不仰赖朝廷。
三、国家政权、军权和行政权的地方化
集权化的地方主义的三个主角 ①1920年代各个区域性财政军事政权 ②国民党政府 ③gcd领导的力量 每一个都对国家权力走向集中和国家统一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
【小结】
1、经过三个世纪的国家转型所产生的现代中国国家: 之所以在规模、结构上“大而强”,正是上述三种遗产交相作用的结果。
2、现代中国国家在结构上异常紧固:首先还是获益于原初中国所馈赠的遗产,即在同质人口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个高度集权和统一的政府体制,后者对来自国家内部的离心力起到有力的抑制作用,并排除了权力分配上产生多元机制的可能性。
回应 2022-03-21 20:04:13 -
一、地缘政治环境 1、事关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国力和地位 国家间关系的三种类型 ①主权国家之间的平行关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之后的欧洲; ②体现在一个庞大帝国内部国家间关系上的垂直类型: 帝国-附属国/殖民地体系(原材料供应者及其工业品倾销市场); ③东亚地区的中国朝贡体系: 礼仪性;朝廷确认其统治地位及属国换取认可和保护的互利性需求。 2、牵涉如何应对来自一个国家内部的各种挑战 国家应对因种族...
2022-03-21 19:38:26 1人喜欢
一、地缘政治环境
1、事关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国力和地位
国家间关系的三种类型
①主权国家之间的平行关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之后的欧洲;
②体现在一个庞大帝国内部国家间关系上的垂直类型: 帝国-附属国/殖民地体系(原材料供应者及其工业品倾销市场);
③东亚地区的中国朝贡体系: 礼仪性;朝廷确认其统治地位及属国换取认可和保护的互利性需求。
2、牵涉如何应对来自一个国家内部的各种挑战
国家应对因种族、宗教、语言、文化差异而发生的冲突: ①压制冲突并使抗争者屈服; ②将冲突的各个集团强制隔离; ③同化较小的边缘化集团,使其融入主流群体;
一个国家的人口越是单一,发生这种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引自 地缘、财政、认同:一个分析架构 二、财政军事实力
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克服内外挑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财政和军事实力,进而言之,乃取决于国家队经济的抽取能力。 引自 地缘、财政、认同:一个分析架构 1、人口是一个关键因素:决定了可供国家抽取的经济盈余的规模
2、突破人地压力的途径:经济形态的转换/科技引发生产力的突破;
3、国家将经济盈余从潜在的资源变成实在财力的多种手段 ①税收;②金融;③军事征服和扩张等
4、抽取资源的不同程度和手段对国家机器形成的影响: ①“强制密集”道路:专制主义政权 ②“资本密集”道路:商业化的经济体系,放弃强迫抽取手段,xian政国家发育成为可能; ③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帝国的形成。
三、政治认同
1、国家为实现其目标,如何使用财政和军事资源,在中央及其地方代理人/竞争者间再分配
再分配的三种模式: ①高度地方化的分配模式 ②高度集中化的分配模式 ③资源分配介于上述两种极端之间
财政和军事力量的分配格局,反映了各方政治力量的利益聚合程度;利益聚合程度越高,则财政和军事力量更有可能趋向集中,中央在应对内外挑战方面会更加强势,反之亦然。 引自 地缘、财政、认同:一个分析架构 2、如何有效利用军事和财政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政治集团成员内部的认同及组织的凝聚力。
财政和军事资源的使用效率,取决于资源再分配的层面如何与介入再分配的个人或群体的认同感关联。较高的程度的正面关联会导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高水平的竞争力,反之亦然。 引自 地缘、财政、认同:一个分析架构 回应 2022-03-21 19:38:26
-
Saturn (人生处处黑天鹅)
各路军阀之间在中国的政治和领士统一上的共识又是真实的:这一共识盟止了其中任何一方公然分裂国家,或将自已掌控的地盘出卖给外国列强,以换取后者的军事援助。事实上,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正当化,控制中央和地方各省的军阀们都不遗余力地或者至少是摆出姿态捍卫中国的边疆。个别时候,那些控制南方或西南部分省份的地方势力也建立起自己的权力中心,挑战北京的中央政府的合法性,但没有哪一支军阀试图脱离中国,另建一个独立国...2022-05-16 22:16:59
各路军阀之间在中国的政治和领士统一上的共识又是真实的:这一共识盟止了其中任何一方公然分裂国家,或将自已掌控的地盘出卖给外国列强,以换取后者的军事援助。事实上,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正当化,控制中央和地方各省的军阀们都不遗余力地或者至少是摆出姿态捍卫中国的边疆。个别时候,那些控制南方或西南部分省份的地方势力也建立起自己的权力中心,挑战北京的中央政府的合法性,但没有哪一支军阀试图脱离中国,另建一个独立国家。这种致力于中国的政治和领土统一的共识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民国时代所有的汉人政治精英,包括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都继承了帝制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关于族群和政治认同的传统价值观,以及晚清以来日渐流行的民族主义观念。因此,尽管民国早期出现旷日持久的政治紊乱和军事竞争,尽管中央政府软弱无力,而国土又如此广麦,其族群和政治构成又如此多样,中国依然能够作为一个单的政治实体幸存下来,避免了分裂为多个各自独立的国家,避免了把自已的领土制让给外国列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奇迹。 引自 中国后来居上:从区域到全国的建国路径 回应 2022-05-16 22:16:59 -
Saturn (人生处处黑天鹅)
因此,尽管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屡败于西方,统治精英们依然把中国定义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独立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他们并未认清现实,即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仅仅是列国中的普通一员,必须不断升级自己的军力,改良各方面的制度,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他们对支撑清朝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基本制度的有效性和正当性信心满满。因此,他们治国的理想目标是通过重建在动荡岁月里遭到侵蚀的体制,来维系现状,或者通过学习西...2022-05-15 17:35:45
因此,尽管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屡败于西方,统治精英们依然把中国定义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独立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他们并未认清现实,即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仅仅是列国中的普通一员,必须不断升级自己的军力,改良各方面的制度,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他们对支撑清朝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基本制度的有效性和正当性信心满满。因此,他们治国的理想目标是通过重建在动荡岁月里遭到侵蚀的体制,来维系现状,或者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强化和保护那些历史悠久的体制。一旦他们在内政、外交方面达到了恢复和维系现状的目标,便失去了继续改善和优化现有制度的动力,更谈不上动员整个国家与他国展开竞争。清朝统治精英的这种精神状态,说明了为什么清廷在1880年代和1890年代早期,暂时达到国内稳定和地缘政治安全的目标后,便不再增加海防投入。直到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惨败,丢失了台湾,支付了巨额战争赔款,清朝的统治精英才最终从“中兴”的幻觉中清醒过来。这次战败使清政府失去东亚宗主国的身份,开启了向近代主权国家蜕变的进程。 引自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成与败 回应 2022-05-15 17:35:45 -
Saturn (人生处处黑天鹅)
还需要注意的是,李鸿章在论及中外关系的奏章中每提到本国时,都使用“中国”二字而不是清朝官方文献和话语中更常见的“大清”“皇朝”“天朝”之类用词,这反映了19世纪中西冲突过程中汉人官僚意识上的微妙变化;他们更多地站在中国的国家利益角度,而非仅仅从清王朝的立场,来倡办近代化事业并重新定位自己的认同。这种意识反映了19世纪后期在西方列强的反复威胁刺激下,汉人精英的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萌发。这种民族主义意识还...2022-05-15 16:28:10
还需要注意的是,李鸿章在论及中外关系的奏章中每提到本国时,都使用“中国”二字而不是清朝官方文献和话语中更常见的“大清”“皇朝”“天朝”之类用词,这反映了19世纪中西冲突过程中汉人官僚意识上的微妙变化;他们更多地站在中国的国家利益角度,而非仅仅从清王朝的立场,来倡办近代化事业并重新定位自己的认同。这种意识反映了19世纪后期在西方列强的反复威胁刺激下,汉人精英的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萌发。这种民族主义意识还很模糊,并与他们对清廷的忠诚纠缠在一起。不像20世纪民族主义弥漫全国,19世纪这种初始的民族主义还只限于汉人统治精英;他们在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即已经接触过西方和日本。此种意识根源于儒家治国思想中的理性实用精神,刘广京谓之“儒家爱国主义”(K。Liu1970) 引自 有条件忠诚之滥觞 回应 2022-05-15 16:28:10 -
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清朝财政。 1、第一个名词,财政“均衡”状态:清朝财政体制的关键,是18世纪大部分时间所出现的“均衡”状态,即财政收入大体相当或适度高于常规的军事和行政支出。 2、第二个名词:“财政周期”。(见下图) 3、P90~P91 欲了解清朝的财政状况,一个可行的方法是观察户部账面上的现金储备,也就是在从户部常年收入中扣除常年开销之后,历年累积的盈余总额。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清朝的财政环境分为五个周...
2022-05-13 19:30:07
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清朝财政。
1、第一个名词,财政“均衡”状态:清朝财政体制的关键,是18世纪大部分时间所出现的“均衡”状态,即财政收入大体相当或适度高于常规的军事和行政支出。
2、第二个名词:“财政周期”。(见下图)
3、P90~P91
欲了解清朝的财政状况,一个可行的方法是观察户部账面上的现金储备,也就是在从户部常年收入中扣除常年开销之后,历年累积的盈余总额。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清朝的财政环境分为五个周期,每个周期跨越四五十年。通常来说,每个周期的开端,财政状况良好,国库盈余逐步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境内保持大体的和平与稳定。持续的和平局面,加上经纪的恢复和扩张,推动盈余不断上扬,达到本周期顶点。一旦战争支出增加,现金储备快速减少,该财政周期便步入尾声。
4、接下来从P91~P95,详细列举了五个周期的具体财政数据。
5、P96~P97,盐商。
户部盈余并非军事开支的唯一来源:还有部分兵费来自富商的捐输。
出现这些捐输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盐商通过垄断食盐贸易,获得了巨量财富。两淮盐商尤其。
盐商积极地向朝廷捐输,是因为这是他们向朝廷展示忠诚的最直截了当和光明正大的途径,并可借此提高自身的地位与声望。
6、P97
“三藩之乱”和白莲教起义,平叛这两次内地汉人叛乱给清朝鹅经纪和财政所带来的的危害广泛而深远,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康乾盛世”走向终结。1800年之后,户部的盈余量再也未能恢复到原有高度,其最高额(3350万两)仅仅是1770年代后期的40%。
7、P100~P101
为什么历次边陲用兵并未导致财政政策的显著变化,而平定大规模内乱确实带来巨额军事支出?
清廷在处理内地和边陲地区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战略。对于满洲统治者来说,内地各省不仅仅是其祖辈所征服下来的又一块土地,而且构成整个清朝国家的核心地带,他们正是以此为支撑,建立并维持了对内亚边陲和周边各藩属国的最高权威。因此,汉人的反叛,尤其是波及数省的大动乱,对清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构成致命的威胁。他们会不惜耗费巨资加以平定,应对边患时则会弹性的根据出现问题的边陲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策略。
到了19世纪初,户部的现金储备量出现暴跌态势,徘徊在2000至3000万两之间的低位,在1770年代,曾高达8000万两。(打仗快把钱消磨没了。)因此,清廷在处理边患时,选择了消极保守的策略。
例如,当1830年浩罕汗国入侵新疆,提出宗教及领事特权要求是,道光帝以“一切如其所请”答复办事大臣。这也成为1840年之后清朝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强国交涉时息事宁人的先兆。
个人感受:感慨不已,真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没有稳定的经济发展和财政盈余,只能在能选择的范围内尽量降低损失,而其实选择余地很小。
回应 2022-05-13 19:30:07
-
Saturn (人生处处黑天鹅)
各路军阀之间在中国的政治和领士统一上的共识又是真实的:这一共识盟止了其中任何一方公然分裂国家,或将自已掌控的地盘出卖给外国列强,以换取后者的军事援助。事实上,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正当化,控制中央和地方各省的军阀们都不遗余力地或者至少是摆出姿态捍卫中国的边疆。个别时候,那些控制南方或西南部分省份的地方势力也建立起自己的权力中心,挑战北京的中央政府的合法性,但没有哪一支军阀试图脱离中国,另建一个独立国...2022-05-16 22:16:59
各路军阀之间在中国的政治和领士统一上的共识又是真实的:这一共识盟止了其中任何一方公然分裂国家,或将自已掌控的地盘出卖给外国列强,以换取后者的军事援助。事实上,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正当化,控制中央和地方各省的军阀们都不遗余力地或者至少是摆出姿态捍卫中国的边疆。个别时候,那些控制南方或西南部分省份的地方势力也建立起自己的权力中心,挑战北京的中央政府的合法性,但没有哪一支军阀试图脱离中国,另建一个独立国家。这种致力于中国的政治和领土统一的共识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民国时代所有的汉人政治精英,包括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都继承了帝制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关于族群和政治认同的传统价值观,以及晚清以来日渐流行的民族主义观念。因此,尽管民国早期出现旷日持久的政治紊乱和军事竞争,尽管中央政府软弱无力,而国土又如此广麦,其族群和政治构成又如此多样,中国依然能够作为一个单的政治实体幸存下来,避免了分裂为多个各自独立的国家,避免了把自已的领土制让给外国列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奇迹。 引自 中国后来居上:从区域到全国的建国路径 回应 2022-05-16 22:16:59 -
Saturn (人生处处黑天鹅)
因此,尽管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屡败于西方,统治精英们依然把中国定义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独立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他们并未认清现实,即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仅仅是列国中的普通一员,必须不断升级自己的军力,改良各方面的制度,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他们对支撑清朝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基本制度的有效性和正当性信心满满。因此,他们治国的理想目标是通过重建在动荡岁月里遭到侵蚀的体制,来维系现状,或者通过学习西...2022-05-15 17:35:45
因此,尽管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屡败于西方,统治精英们依然把中国定义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独立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他们并未认清现实,即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仅仅是列国中的普通一员,必须不断升级自己的军力,改良各方面的制度,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他们对支撑清朝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基本制度的有效性和正当性信心满满。因此,他们治国的理想目标是通过重建在动荡岁月里遭到侵蚀的体制,来维系现状,或者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强化和保护那些历史悠久的体制。一旦他们在内政、外交方面达到了恢复和维系现状的目标,便失去了继续改善和优化现有制度的动力,更谈不上动员整个国家与他国展开竞争。清朝统治精英的这种精神状态,说明了为什么清廷在1880年代和1890年代早期,暂时达到国内稳定和地缘政治安全的目标后,便不再增加海防投入。直到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惨败,丢失了台湾,支付了巨额战争赔款,清朝的统治精英才最终从“中兴”的幻觉中清醒过来。这次战败使清政府失去东亚宗主国的身份,开启了向近代主权国家蜕变的进程。 引自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成与败 回应 2022-05-15 17:35:45 -
Saturn (人生处处黑天鹅)
还需要注意的是,李鸿章在论及中外关系的奏章中每提到本国时,都使用“中国”二字而不是清朝官方文献和话语中更常见的“大清”“皇朝”“天朝”之类用词,这反映了19世纪中西冲突过程中汉人官僚意识上的微妙变化;他们更多地站在中国的国家利益角度,而非仅仅从清王朝的立场,来倡办近代化事业并重新定位自己的认同。这种意识反映了19世纪后期在西方列强的反复威胁刺激下,汉人精英的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萌发。这种民族主义意识还...2022-05-15 16:28:10
还需要注意的是,李鸿章在论及中外关系的奏章中每提到本国时,都使用“中国”二字而不是清朝官方文献和话语中更常见的“大清”“皇朝”“天朝”之类用词,这反映了19世纪中西冲突过程中汉人官僚意识上的微妙变化;他们更多地站在中国的国家利益角度,而非仅仅从清王朝的立场,来倡办近代化事业并重新定位自己的认同。这种意识反映了19世纪后期在西方列强的反复威胁刺激下,汉人精英的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萌发。这种民族主义意识还很模糊,并与他们对清廷的忠诚纠缠在一起。不像20世纪民族主义弥漫全国,19世纪这种初始的民族主义还只限于汉人统治精英;他们在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即已经接触过西方和日本。此种意识根源于儒家治国思想中的理性实用精神,刘广京谓之“儒家爱国主义”(K。Liu1970) 引自 有条件忠诚之滥觞 回应 2022-05-15 16:28:10 -
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清朝财政。 1、第一个名词,财政“均衡”状态:清朝财政体制的关键,是18世纪大部分时间所出现的“均衡”状态,即财政收入大体相当或适度高于常规的军事和行政支出。 2、第二个名词:“财政周期”。(见下图) 3、P90~P91 欲了解清朝的财政状况,一个可行的方法是观察户部账面上的现金储备,也就是在从户部常年收入中扣除常年开销之后,历年累积的盈余总额。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清朝的财政环境分为五个周...
2022-05-13 19:30:07
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清朝财政。
1、第一个名词,财政“均衡”状态:清朝财政体制的关键,是18世纪大部分时间所出现的“均衡”状态,即财政收入大体相当或适度高于常规的军事和行政支出。
2、第二个名词:“财政周期”。(见下图)
3、P90~P91
欲了解清朝的财政状况,一个可行的方法是观察户部账面上的现金储备,也就是在从户部常年收入中扣除常年开销之后,历年累积的盈余总额。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清朝的财政环境分为五个周期,每个周期跨越四五十年。通常来说,每个周期的开端,财政状况良好,国库盈余逐步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境内保持大体的和平与稳定。持续的和平局面,加上经纪的恢复和扩张,推动盈余不断上扬,达到本周期顶点。一旦战争支出增加,现金储备快速减少,该财政周期便步入尾声。
4、接下来从P91~P95,详细列举了五个周期的具体财政数据。
5、P96~P97,盐商。
户部盈余并非军事开支的唯一来源:还有部分兵费来自富商的捐输。
出现这些捐输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盐商通过垄断食盐贸易,获得了巨量财富。两淮盐商尤其。
盐商积极地向朝廷捐输,是因为这是他们向朝廷展示忠诚的最直截了当和光明正大的途径,并可借此提高自身的地位与声望。
6、P97
“三藩之乱”和白莲教起义,平叛这两次内地汉人叛乱给清朝鹅经纪和财政所带来的的危害广泛而深远,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康乾盛世”走向终结。1800年之后,户部的盈余量再也未能恢复到原有高度,其最高额(3350万两)仅仅是1770年代后期的40%。
7、P100~P101
为什么历次边陲用兵并未导致财政政策的显著变化,而平定大规模内乱确实带来巨额军事支出?
清廷在处理内地和边陲地区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战略。对于满洲统治者来说,内地各省不仅仅是其祖辈所征服下来的又一块土地,而且构成整个清朝国家的核心地带,他们正是以此为支撑,建立并维持了对内亚边陲和周边各藩属国的最高权威。因此,汉人的反叛,尤其是波及数省的大动乱,对清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构成致命的威胁。他们会不惜耗费巨资加以平定,应对边患时则会弹性的根据出现问题的边陲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策略。
到了19世纪初,户部的现金储备量出现暴跌态势,徘徊在2000至3000万两之间的低位,在1770年代,曾高达8000万两。(打仗快把钱消磨没了。)因此,清廷在处理边患时,选择了消极保守的策略。
例如,当1830年浩罕汗国入侵新疆,提出宗教及领事特权要求是,道光帝以“一切如其所请”答复办事大臣。这也成为1840年之后清朝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强国交涉时息事宁人的先兆。
个人感受:感慨不已,真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没有稳定的经济发展和财政盈余,只能在能选择的范围内尽量降低损失,而其实选择余地很小。
回应 2022-05-13 19:30:0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Routledge (2019)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Routledge (201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生活中永远保持期待:好书追寻中 (无心恋战)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备忘 (adrian)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三清喵 2022-03-28 19:55:40
此书的出版,或许标志着李氏彻底超越前贤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范式”理论,对中国近代史终于形成独树一帜的系统认识。可惜的是,作者对古代史方面的理解,或许还要借鉴更多的学术前沿。部分校对存在瑕疵,譬如145页注释“入”字当作“人”字。
0 有用 苏凉快 2022-03-30 20:09:29
身边的学者,卓越的论述。「瓜田李下」3月29打卡,未读完,还要继续
1 有用 箫心冰蕊 2022-03-08 11:16:37
8分。视角宏大,关注的时段也很长,主要思考现代中国何以形成,确切地说,是如何能够保持“规模大、结构强”的特征而从近代疆域国家转型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现代国家。对话的主要对象是“帝国-民族国家”二元视角与欧美先进国家发展路线(背后是欧洲中心观),中国显然不符合其预设和过程。本书提出的分析框架是 地缘政治-财政构造-(政治)认同,更偏重“内因”而非外因,在分析过程中也始终围绕这三点进行论证,清朝的低... 8分。视角宏大,关注的时段也很长,主要思考现代中国何以形成,确切地说,是如何能够保持“规模大、结构强”的特征而从近代疆域国家转型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现代国家。对话的主要对象是“帝国-民族国家”二元视角与欧美先进国家发展路线(背后是欧洲中心观),中国显然不符合其预设和过程。本书提出的分析框架是 地缘政治-财政构造-(政治)认同,更偏重“内因”而非外因,在分析过程中也始终围绕这三点进行论证,清朝的低水平均衡、国民党在军阀混战中的胜出,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战胜,均源于这三方面的优势,思路非常清晰。因为前后呼应很多,所以读起来也不觉得“散”,始终围绕着论题,但也在思考,是否有“削足适履”的嫌疑。anyway,我读近代史论著少,看到有中国学者提出一个新的解读框架的论著,已觉得很不容易。 (展开)
1 有用 YOUTOPIA 2022-03-24 20:56:12
醍醐灌顶,非常清晰。
2 有用 小长芦钓鱼师 2022-03-26 16:47:19
从财政军事、地缘政治、政治认同三个方面分析了从清朝到民国长时段下中国向近代主权国家的艰难转型。不少观点十分新颖,帮助我廓清许多概念,形成一种大近代史观。缺点也不能说不明显,后半段讲到国共政争的时候,理论的阐释力有所下滑,没有前半段那么深刻,最后两章的内容和观点多有重复。但仍是一部能自圆其说的好书,受益颇多。
0 有用 稗枳 2022-05-18 22:31:50
内容上有重复之处,减一星。
0 有用 TAO 2022-05-18 16:36:00
历史社会学
0 有用 ileeeeyang 2022-05-17 22:31:52
「2022」一本非常精彩的历史论作,对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地缘、政体和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有非常扎实的评述,并且基于次论证了为何是今日中国。最后一章醍醐灌顶,大概只有真的学贯中西,才能跳脱出那种既定的认识框架,返归历史、寻求何以至此的答案。某种程度上,与福柯倡导的那种谱系学研究有相似性。做个不恰当的评述,没读过这本书,不足以谈今日中国。
0 有用 歇 2022-05-17 20:04:35
对这本书期望过高……虽然有一些启发,但总体论述不太让人满意。不仅线索过于“清晰”,地缘战略、财政构造与政治认同三因素是否能完全概括这段历史也令人生疑,再加之其论证让人有从结果倒推原因的感受……
0 有用 楚囚 2022-05-17 15:42:14
对于既存研究的出色整合。从财政角度审视近代中国变迁的相关论述最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