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娜玛利亚的故事 短评

热门 最新
  • 7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2022-09-21 16:06:52

    本书是口述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典范性著作,全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能为当前中国方兴未艾的基层口述史、劳动研究、女性主义研究提供诸多借鉴。

  • 8 queenie 2022-10-20 14:21:30 上海

    这不比那不勒斯四部曲好看?

  • 0 Step 2022-12-08 16:07:42 辽宁

    别样的口述历史

  • 2 棠棣之华 2022-12-08 23:53:58 河南

    本雅明说:“历史不只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回忆形式。科学所确立的东西,回忆可以加以修改。回忆能让不完整(幸福)变得完整,让完整(苦难)变得不完整。” 在如今口述史受到愈来愈重视,并成为打破原有的线性叙述历史观与女性主义方法论中的有力武器时,本书作者更进一步,在借用玛利亚·罗尔丹这一位阿根廷工运妇女领袖的生平故事及其已非常成熟的自述为线索,探索口述史与记忆以及深埋其中的阿根廷近百年来政治变迁。虽然名为《堂娜玛利亚的故事》,但本书的主角还是要算到后半本才现身的作者本人,在故事讲述至将要完善时,讲故事的人倏忽出现在听众面前,细细拆解来自己如何理解与追问故事,在提供一种面对口述史可行的思考方式与方法论之外,将自己在思索与分析时的困惑和烦恼也和盘托出,相当诚恳和坦率,很受启发。

  • 0 王小岸 2022-12-18 20:26:53 吉林

    谢谢刘老师。读了很久,有些抓不住要点。下编第一、二章有些部分很受益。

  • 0 却之 2024-01-27 21:50:38 广东

    对拉丁美洲的政治历程毫无了解,读这本书只好一知半解;后半部分作者思考口述史方法的四篇中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实操方法。(不知道是不是我变笨了,这段时间读书的感想里总有一句:真的需要这么多理论吗?)

  • 0 二喵 2024-01-31 22:48:10 广东

    上下编的分划让读者也更好跳出文本、回归文本,做好“倾听者”和“阐释者”。正如布尔迪厄所言,我们要超越走过场或居高临下的聆听,对他人的理解应该建立在对他人的关注和开放上,最终达到一种聆听中智性的美。 难得的是作者的性别阅读视角,这一点在历史当中太需要有人为读者“自动浮现”了。

  • 2 乔庄皮皮 2022-09-05 20:50:47 北京

    这本书我还是蛮喜欢的,口述部分当时心里想的是三孃(县城纺织女工)的说话口气

  • 0 阿布 2023-07-15 23:42:00 广东

    图书馆借阅。只用听听玛利亚女士的口述和几个故事就够了,教授作者的阐释和发挥纯属给自己赋加所谓的学术意义。叫兽:“换句话说,你不赞成class斗争?”玛利亚:“我们不想要任何人的资本。我们想和资本合作,尊重资本,但同样是人,我们也想受到尊重,拿到我们这些男人、女人工作应得的报酬……因为我们明白,不需要很聪明你都能明白,没有资本就没有工作。对不对?两个肉类加工厂不建在这里,也就没有7000个男人女人的工作了。这就是我们和CP的不同” 叫兽:“CM不是一种务实的、现实的需要?”玛利亚:“不是,它是个梦想,它在地球另一端可能是个好东西,但这里不是。他们那里可能很幸福,但这里,作为阿根廷人,我不接受。我尊重他们,因为我觉得他们很能干,但这些东西不适合这理。”只读过小学六年级的玛利亚可比咱男大女大明事理

  • 0 今天也要开心鸭 2022-10-22 07:57:35 广东

    口述者丰富的经历和演讲能力让前半部分流畅、自然。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口述史展示了什么,而是对口述材料的处理与思考,很受启发。

  • 0 小林绿KOBAYASI 2023-05-31 13:44:17 湖南

    记忆既可以为我所用,又面临着被形态化的威胁。

  • 0 芒鞋 2023-07-07 08:24:18 湖北

    口述证词的三重性

  • 0 玻璃离子水门汀 2023-10-01 23:21:24 天津

    上部文本记录,下部文本分析。通过深入贝里索市肉厂劳工罗尔丹•玛利亚的口述历史,作者试图教授如何分析口述记录,如何讲与写故事。玛利亚有选择性地讲故事,作者小心地揭开她个人证词中出于尊重集体记忆而委婉求一致的方法与矛盾。会话性叙述既渗透着访谈双方的交流,又渗透着公共叙述和国家叙述。所有受访者都会创造出不同的真相,只要叙述遭遇破坏,受访者就会试图重建叙述,当然“说实话”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地讲”。因为大多数人都试图将他们故事中的事件放在特定的记忆模式中获得一致性,遇到犯难处便会悄悄从一种记忆模式转换为另一种,这时你就可以会心一笑。同样,你也可以改造他们的故事,只要保障史料廉价七成的可靠。我们也是讲故事的笔杆,因此你可以凭藉救赎冲动当“救赎的民族志学者”,也可以略尴尬地试探他们的神话。

  • 0 Luna96 2023-09-12 00:12:13 天津

    叙事立场是工人阶级的、女性的、阿根廷并且贝里索(一个以肉类加工厂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小镇)的、不那么左但仍然是左翼的立场。非常“平衡”与“公约数”。文本阐释部分起初让我总怀疑作者以史学家的特权身份,调用、背叛了玛利亚的叙述和声音。但最后认可作者在道德上是诚实的,在伦理上是可信的。一方面是因为确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玛利亚本人的尊重和维护(当然并不是违背“史学原则”的),一方面是感受到了作者本人对伦理问题的严肃考量——用阿凤评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的话来说,就是有“integrity”的。这本书在技艺上是符合卡尔·贝克尔的乐观的,但就其效用,我仍感到悲观:历史是贫乏而残酷的,记忆是丰富而温情的;私密的、有限的记忆如何更为公众、长程并保持其多元性地延续下去始终是个问题。

  • 2 milanpirlo 2023-01-15 15:11:09 四川

    光是长达6页的致谢就已经很令人印象深刻了……原本以为本书会是关于一位普通庇隆主义者的故事,但很快我发现自己天真了。前半部分的故事很容易读,但书的后半部分确是作者对于口述历史等方面的理论解读,没有相关理论学习的我只能硬着头皮、不知所云地啃完。但正如封底所言,这本书对于国内口述史研究者来说,是一份珍贵的“借鉴”。期待国内也能看到这个高度的作品。给了“一知半解的五星”。译者也很棒!

  • 0 白鹿天涯1005 2023-01-13 15:02:06 北京

    对口述历史有了一点点的了解。对口述文本的分析很有启发性,这一部分可以再看。另一方面对讲述者的每一句话甚至可能是表情语气,都如此细致的分析又让我觉得有点恐慌,这如何能成为很好的朋友,我有些不相信。

  • 0 喳喳 2023-01-25 08:47:43 湖北

    “人生故事是文化建构,利用了由阶级与性别惯例结构而成的公共话语,还利用了各种各样可能的角色、自我呈现和现有叙述。”

  • 0 诗凛 2023-02-02 19:33:16 广东

    特别好的女工口述史。第二部分文本阐释(对我来说)有点子难读,但是很有启发

  • 0 拜伦 2023-03-28 13:43:41 浙江

    最近事情多,读得慢,且断断续续,但绝对是一本精彩的书。也回答了我不少这一研究路径的问题

  • 0 小费下次问我要 2023-03-08 20:42:49 上海

    庇隆时期的断代史没介绍多少,对口述材料的分析和反思却着实把我看懵了;其中提到“述说者的口述表演对于述说者形成自己生命的意义具有重大作用”非常有趣,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母亲:她对故事的编排、杂糅、偷换主角、添油加醋等等一系列手法和技巧曾总让我归因于记性差,但其实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的。书中对多种记忆媒介优缺点的辩证也给人一种不谋而合的喜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