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现代中国 短评

热门 最新
  • 7 bookbug 2022-01-07 11:20:29

    作为一直对重读这一方式进行鼓与呼的我而言,本书包括许子东那套当然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不过重读的方式方法深度以及视角大有不同,本书更适合学生党,共读的方式和漫谈式的讲读可以拓宽他们阅读的视野,尽管共读者的鉴赏水平太过参差;许著则适合建立在大量的现当代小说打底基础之上,否则也读不出太多新意和深度来。

  • 7 汗青堂 2021-12-04 14:38:10

    小说是历史的注脚,它的内容是虚构的,但反映的时代情绪往往比报纸档案这些资料更真实动人。本书选取了1919—1948年三十年间的40篇经典小说,既有国民级的《孔乙己》《阿Q正传》《边城》《四世同堂》,也有别具特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上海的狐步舞》《华威先生》《金鸭帝国》。作者拨开文字的迷雾,寻着小说里的蛛丝马迹,为读者呈现了现代中国的社会百态,打开藏在这些小说里此前被我们忽视的“隐秘的角落”。

  • 5 南荔 2022-03-25 17:49:24

    本以为很通俗, 但不知不觉带我阅读了更多经典

  • 0 雨田 2022-04-05 13:21:56

    某些共读无异于画蛇添足,权当做再复习一遍文学史了。

  • 0 2022-03-28 11:56:39

    本书选择1919年-1948年当时年度主要的影响小说,其实大部分的小说对大家来说都耳熟能详,这个时期的小说可能更多的关注于对帝国主义、腐朽的封建主义、残酷的资本主义的描写,而本文的选择更多契合了现在的大环境,关注于中国共产党,所以该书一开始的选题就有限制; 但通过阅读此书,也学习到一些“无用”的冷知识: ①《孔乙己》是国内第一部百花小说,使用“儿童视角”;茴香豆,hui,是回不去了,回不到哪个迂阔酸腐、抱残守缺的“咸亨酒店”; ②鲁迅先生是乡土文学的开创者与超越者,传统想吐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历史观念、现实态度、权力关系、生存状态都在鲁迅对乡土、流言蜚语的描写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③国民性:欺软怕硬、精神胜利法、压抑人性;鲁迅在内的启蒙者将西方思想引进中国,但是要真实面对一个个无比复杂的

  • 4 Landeloress 2022-03-21 21:44:33

    终于啃完了。用文学作品串起来民国历史的编年史,加上几个主创们的共读和感受,既有彼时的历史现实又有今日解读,把几个重要作家都串起来了,原来觉得他们好像是孤立的存在,突然意识到原来他们及那些作品正是当时的社会群像。

  • 2 无心恋战 2022-02-13 09:54:23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除了政治风云、战乱变迁,小说里有普通人在“大历史”之中的心态、想法、行动,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生活细节。虚构的小说有着非虚构的背景底色,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与情绪,最好的方法便是阅读当年广为流传的小说,与百年前的中国人沟通、共鸣。(阅读时间:2022年2月10日-13日;自评:8.0;推荐指数:★★★★★)

  • 1 轻吟浅唱 2022-02-27 20:49:06

    虽然里面提到的很多书都没看过,不过内容介绍及感想很通俗易懂。

  • 5 林藕初 2022-03-16 11:52:11

    谱系化阅读,氛围性研究。补充了很多小说的背景知识,对作家的“主体性”有了一些新认识

  • 4 小冷狗 2022-02-05 18:01:25

    一个方向。22年,找几个同道者,做一件阅读的事。

  • 4 陆钓雪de飘飘 2022-02-05 14:17:34

    孙柔嘉是“精英知识分子”中的地板,有点儿像张爱玲《封锁》里的吴翠远,但她比吴翠远更向上,更幸运一些。可是,为什么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却“天地极小”呢?这一点与战争无关,而是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但是战争放大了这一点,让这种“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显得特别荒谬、无意义。《围城》是一部很特殊的作品,它呈现的战时生活跟《四世同堂》不一样,跟《倾城之恋》也不一样,跟几乎所有的民国小说都不一样。然而,它呈现的生活,也是真实存在的。虽然钱钟书的文笔很好看,比喻又多又俏皮,但是《围城》在以左翼为主的现代文学史叙事里,肯定是不受欢迎的。文学总是反映人的处境。这是1946年,因为此时战争已经成为过去,新的秩序尚未建立,还有空间让人们重新回味一下战争的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长期无法再版的原因。

  • 2 刘晓晖爱原则 2022-02-05 16:56:55

    书可以众人共读,如同投茶入壶。高温中,不断激发出不同层次的滋味。

  • 3 莫云轩 2022-01-22 23:23:38

    与许子东的《重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可以一起读。二者都是采用解读中国的视角进行小说的重读。许子东选文贴近日常的教科书,杨早、孟岳则偏重个人趣味。许子东写的更为通透,杨孟写的更为轻松。许子东是个人对上个世纪的漫溯,杨孟是一群人对现代中国的还原。

  • 0 Rhapsodes 2022-01-23 15:25:49

    无细读、无语境、无创见的中学生读本。哦不对,除了对文学史的寻章摘句,那些豆瓣短评似的聊咸扯淡,不少中学生都能做得更好些。

  • 4 木夕卩 2021-12-14 21:26:23

    中小学生读物吧。书名大而无当,名不副实。虽然设想很好,想通过每年一部的小说来勾勒现代中国,但是对小说的解读和阐释颇有老调子重弹的意思。对《阿Q正传》、《理水》等小说中的中国解读跟《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高下立判,对《沉沦》、《春分沉醉的晚上》没有什么新见,对《子夜》的解读在我看来甚至避重就轻以为新解。如果试图强调时代氛围感,那么可以说这本书没有实践这一企图。更没有谈到小说现代中国是什么,自己文学想象的问题。其中的插图和对谈说明了这一问题的根由,这本书不是学术著作,只是一般文学交流读物。那么这样的一个书名或许只是营销策略…

  • 2 老欧 2022-01-04 15:20:52

    与会人员质量一般的读书会记录。名字起这么大真是不匹配

  • 3 韧勉 2022-01-06 09:55:40

    本书可以与《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的第一卷相互对读,杨早先生和他的朋友们以一种座谈对读的形式为大众讲述现代中国1912-1948年间重要的文学作品与出版史、文化史之间的互动关系,比较有趣的部分例如提及郁达夫的“丧文学”,蒋光慈的青春文学,实际上比鲁迅销量大出许多。

  • 1 愚公 2022-01-06 10:27:39

    其实,这更像是豆瓣共读一本书的翻版,即杨早、孟岳在选取了一些现代小说撰写评论,并按照时间排序。就是这些短篇小说,主要还是集中在鲁迅、矛盾、老舍、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人身上,选取的评论角度是大陆+海派的结合,如果说有什么新鲜的,就是把群聊放到后面,相当于豆瓣的短评了。这种书,不妨说是豆瓣评论+短评,也能出相类似的书了。如果豆瓣er授权的话,是不是也能编一些书评集呢?至少从写作水平上不会比这本书里的内容差太多。另外,小说如何反映近现代历史的变迁,这是小说的一个侧面,大历史是不会有太多的细节的,而细节就需要小说来补充,这就有点文史互证的味道了,但是这两位都不能算是正经的历史学者,对于历史的脉络把握还是不足以让小说展现出历史的现场,仍旧停留在文学评论的层次。

<< 首页 < 前页 后页 >